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

2020-11-06杨新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道德与法治初中

【摘要】本文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提出以古鉴今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以古喻今提高学生道德修养、以古为师构建学生和谐人际关系、仿效先贤引导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等建议。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初中 道德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3-0024-02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课程,兼具思想性、实践性、人文性及综合性,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构建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沉淀而成,其中包含的热爱祖国、尊师重道、团结友爱、诚信重诺、克己自律等是每个人应当具备的素质。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不仅能提升学生思想品质,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本文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中。

一、以古鉴今培养爱国情怀

爱国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中华文明能够传承五千年不衰,中华民族能够历经磨难而屹立不倒,主要因为一代代忠臣英烈、爱国志士前仆后继地忠心护国,他们的爱国行为给中华民族带来认同感、自豪感和凝聚力。将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思想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建立爱国观,形成爱国情怀,树立为国争光的远大理想。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播放影片等形式将传统文化的内容嵌入课程,直观地呈现古代的爱国事例,为今日的爱国教育提供借鉴。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国家利益至上》一课时,笔者讲述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故事:在秦强而赵弱的局势下,面对强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蔺相如慨然出使秦国,许诺“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抵达秦国后,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王城邑”,立刻以“璧有瑕,请指示王”的智谋将和氏璧拿回手里,并以“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的勇气震慑秦王不敢强夺,又“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随后在渑池会面时,蔺相如针锋相对地请秦王击缶,并斥退秦王左右,维护了赵国的利益和形象。面对廉颇嫉妒刁难时,蔺相如坚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以国家利益为重,使廉颇为之折服,保证了赵国的一时安定。学生听了这个故事,无不敬佩蔺相如的智慧和勇气,更折服于蔺相如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

忠义之士爱国、护国是一种历史现象,无论哪个朝代,总会有一些大公无私的人甘愿为国、为大义舍生忘死。学习八年级上册《维护国家安全》一课时,笔者讲了“申包胥哭秦庭”的故事。楚大夫申包胥在吳国攻破楚国都城后赴秦国求救,在赶往秦国的路上,他“昼驰夜趋,足踵跖劈,裂裳裹膝”。到达秦廷后,申包胥向秦王分析大局、晓以利害,然而秦王却不愿借兵,于是他“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最后秦王被他感动了,于是“秦师乃出”,楚国得以复立。听完故事,学生被申包胥奋不顾身、不畏生死的一腔爱国热血深深震撼,被秦王慨叹的“有臣若此,可无存乎”深深触动。

此外,在教学八年级下册《国家好 大家才会好》《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等涉及中华民族共同利益的内容时,笔者引用了《礼记·儒行》中“苟利国家,不求富贵”,陆游诗中“位卑未敢忘忧国”“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诗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词中“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等名言警句,以古人之志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将古人的爱国事迹和言论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能让学生体会爱国对民族复兴、国家昌盛的重要性,进而形成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树立为国争光、建设家园的雄心壮志,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

二、以古喻今提高道德修养

要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是重要的一环。对初中学生而言,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为其健康成长提供了保障。《周易》卦辞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表明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思想里蕴含着完整的人格精神与道德修养,一曰自强不息,一曰厚德载物。在教学七年级上册《少年有梦》《发现自己》的内容时,笔者便引用了这句话。其中,自强不息表现在成长过程中树立远大理想,并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保持顽强不屈的个性和奋发图强的精神。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笔者讲述了孙敬和苏秦“头悬梁,锥刺股”苦读、勾践“卧薪尝胆”谋求越国复兴的故事。故事中先贤们的努力坚持、奋发图强便是自强不息的具体表现,学生很快从中获得启发,在发言中无不透露着仿效先贤、认真学习、不断进步的意愿;而厚德载物蕴含着宽厚包容的人文情怀、广纳百川的人生态度,表现出不偏激、不盲从、不固步自封的人生信念,并体现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吸取对自身有用的知识,使之为己所用的实干精神。“君子以厚德载物”,则说明一个有道德的君子,心胸应当像大地一样宽广厚重,能够接受包容与己不同的见解、观念和生活方式。中华民族正是拥有这样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又以博大的胸怀包容万物的民族精神,才能经历千百年的风风雨雨屹立不倒。

七年级上册《发现自己》、七年级下册《青春的证明》《品出情感的韵味》、九年级下册《少年的担当》《我的毕业季》等课文,均是为培养学生修身自律的道德修养而设。教学《青春的证明》的“青春有格”内容时,笔者以“行己有耻”“止于至善”作为导入语,阐述了凡自己认为可耻的事情均不可去做,并引用孟子的“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指导学生应以羞耻之心约束个人行为,为道德修养的提高指明了具体途径。课中,又介绍了语出《大学》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向学生解释道德修养的终极目标,以“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鼓励学生树立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并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等内容指导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修养。

初中学生正处于树立理想、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应当致力于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古喻今,让学生继承发扬先进的民族精神,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形成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以古为师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仁爱”思想是我国道德理论的精神象征,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在我国传统道德思想中,始终推崇以仁爱之心与人相处、以克制礼让调和矛盾、以“仁”的方式营造兼利和谐的人际关系。七年级上册《友谊的天空》、七年级下册《做情绪情感的主人》《在集体中成长》等课文,均是围绕与人相处的内容展开讨论,目的是指导学生建立健康向上、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依据课本的内容,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笔者设计教学时设置了若干问题供学生讨论:“朋友之间难免会出现一些磕磕碰碰,当你和朋友发生矛盾时,应当如何处理?”“大家开玩笑时爱说‘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这句话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小A总是在背后说好友小B的坏话,面对这样的情况,小B可以考虑怎么做?”不难看出,这三个问题是人们社交中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纠纷矛盾,往往是源于过于强烈的利己思想,希望“亏人而自利”,这也是造成人与人难相处的思想根源。古代圣贤对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有诸多独到的见解,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古为师,学习孔子“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博施济众者,可谓仁矣”“君子学道则爱人”的态度,学习墨子“爱人若爱其身”的处事原则,借古人的见解帮助学生解开与人相处的困惑,并习得正确的交际方法。

优秀的思想文化总能给人以启迪,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适当引用中国古代文化进行教学,既能充实学习内容,也能辅助学生理解課本知识。例如以上笔者提出的问题,学生学习之后给出的答案更趋于科学、理性。如果学生能真正做到“爱人若爱其身”,那么,一些同学朋友间的小矛盾会得到很好的解决,同学朋友间的关系也将更加融洽。

四、仿效先贤形成社会责任感

我国提倡克己奉公的社会责任感,强调在国家与个人、集体与个人、社会与个人之间,应当将整体利益放在首位,以国家、集体、社会为重,先公而后私。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维护国家利益》这个单元的内容时,笔者引用了墨子的“为国利民,兴天下人民之大利”、孟子的“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警句,帮助学生理解先贤所言无不主张以国家利益为重,考虑个人利益时不应当违背道德准则,不应当损害国家、集体及他人的利益,引导学生在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中,了解我国的国情、政治经济体制,体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我国的先贤中,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不乏其人,诗人杜甫是家喻户晓的一位。杜甫将创作的视角放在底层人民身上,所以他的诗具有很强的人民性,透露着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八年级上册《勇担社会责任》这一单元内容时,笔者选了杜甫一些诗文,从中探析杜甫的社会责任感表现。例如,“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体现杜甫对祖国无比的热爱;“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等诗句,以及《兵车行》《三吏》《三别》等诗文,则通过描绘战争的残酷性,表达杜甫对劳动人民的深刻同情,体现杜甫强烈的“关爱他人”的社会责任心。

古圣先贤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结合教学主题以相应的古圣先贤为人物榜样,引导学生效仿、学习其爱国、爱集体、爱他人的社会责任感,进而使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和创新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将其有机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对提高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杨新(1978— ),女,广西玉林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道德与法治初中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