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三道中考难题说起

2020-11-06刘晓磊廖茹玲韩煦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尼摩题干答题

刘晓磊 廖茹玲 韩煦

2020年中考宜昌卷有三道题的难度远高于命题预期。为此,笔者作为命题人,着眼于设问的合理性,深入探究了这三道题难度较高的成因,并总结了命题设问应注意的三点要求。现结合相关实例,进行探讨。

一、设问的条件应有效且充分

【甲】山鸟每至五更,喧起五次,谓之报更。盖山中真率漏声也。余忆曩居小昆山下,时梅雨初霁,座客飞觞,适闻庭蛙,请以节饮。因题联云:“花枝送客蛙催鼓,竹籁喧林_______。”可谓山史实录。

10.请在【甲】文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将对联补充完整。

以上是本次试卷文言部分的第5题,答案为“鸟报更”,测量目标为学生对文章信息的筛选、提取,以及理解和运用对联知识的能力。该题只赋分1分,因笔者认为,学生只需掌握对联的对仗特点,且能在原文中筛选出关键信息,直接进行填写,整体难度较低。然而该题最终的难度系数为0.33,绝大多数学生答案为“鸟唱歌”“蝶飞舞”等,与原文无关。学生无法准确地从原文直接提取“鸟”和“报更”,测量目标中的筛选和提取明显地缺失。

我们不妨根据答案反推设问的条件。“鸟报更”提取于原文首句,那么试题中必须有足够的条件,提示学生从原文中直接提取关键词,而不是脱离原文随意作对。哪些地方可以提供条件?首先是上联,再就是题干。①“蛙催鼓”要从前文提取而来,以提供答案的来源、答题的格式;②题干可以进一步明确答题的方法——从原文提取。然而“催鼓”在前文不见踪影,实为作者根据蛙声比喻而来,以更好地形容行酒令的情境。要意会到“催鼓”与前文的关联,不仅要对前文的语意理解透彻,更要对“行令饮酒”的规矩有所了解,学生把握这一条件的难度较大。而另一方面,题干中只提供了“填写恰当的内容”这一条件,试将此删去:

请将【甲】文中的对联补充完整。

不难发现,对于学生而言,删改前后并无任何实质区别。因为站在对联的角度,只要是对仗且符合上联语境的,都是“恰当的内容”。可见,题干中的条件是不充分且无效的。故不少学生可能以为,既然“催鼓”与前文无关,那么用以对仗的,自然也不必与前文相关。且题干未提示从原文提取,所以只需符合格式和上联语境,随意发挥即可。再一联系“催鼓”是奏乐行为,这便有了“唱歌”“飞舞”等。

原文的“催鼓”用得贴切形象,且让“蛙”颇有些灵性,命题时自然不得修改。如此来看,此题要在题干中给与更充分有效的条件。试作如下修改:

请从【甲】文中选择恰当的关键词,将对联补充完整。

题干变为“选择恰当的关键词”之后,学生自然能在文中轻松找到“鸟”和“报更”。如此,考点不变,但条件更加充分有效,方能达成测量的目标。

二、设问关键词应指向明确

这里的关键词,并非指认知行为动词,而是设问中指向答题范围的关键性词语。本次试卷“名著阅读”中的第3题,便在关键词的设置上,颇费心思却仍有瑕疵。此题的原型是:

21.到达南极后,尼摩船长的心理状态有什么变化呢?为什么会这样?

笔者只分析第一问,其测量目标是筛选信息、提炼人物心理的能力,答案为“由沉着冷静,变得激动”。然而指向答题范围的关键词“心理状态”,既可以是如“沉着”般一个精练的词语,也可以是“非常地不当回事,云淡风轻地没放在心上”这般的一句话心理描写。为了避免学生答题时出现后一种情况,试卷定稿时,笔者又在题干中加了提示,让学生有例可循:

21. 到达南极后,“我”的表现由怀疑变得兴奋,那么尼摩船长有什么变化呢?为什么会这样?

笔者先通过“‘我的表现由怀疑变得兴奋”一句,为学生搭建支架,提示答题的格式和内容。再紧承前句,针对尼摩船长的“变化”设问,任务清晰明了。原文中,人物的语言、神态、行为,作者所使用的标点符号等,都明显体现着尼摩船长的心理活动,稍作揣摩便可体会。这样看来,此题设问的条件充分有效,难度较小。然而,其难度系数只有0.43,满分率7.4%,大多学生回答的是“由冷冷地变为庄严”或“由揶揄变为庄严”等。显然学生是在筛选和提取人物的神态、行为等,偏离了测量目标。

再次细审题干,不难发现,设问中的最重要的关键词其实是“表现”,答案必须是尼摩船长“表现”方面的“变化”,不能是“衣着”等方面的“变化”。但何谓“表现”?它可以涉及神态、行为、语言、心理等多个方面。且在题干“‘我的表现由怀疑变得兴奋”中,“怀疑”“兴奋”既可以是心理,也可以是神态。可见关键词“表现”的指向还不够明确,无法限定答题的范围。这般分析,学生的作答便可以理解了。不妨将此题前后两版稍作结合:

21. 到达南极后,“我”的心理由怀疑变得兴奋,那么尼摩船长有什么变化呢?为什么会这样?

这般设问,将关键词改为“心理”,无疑进一步明确了答题范围。且人物心理或人物心理变化轨迹,是中考常考的内容。学生对此有充分认知,故应该能精准地把握到关键词的指向。再参考题干中的提示,循例而答,自然能万无一失。

三、设问应充分关照认知水平

本次试卷的文言部分,命题人从疫情背景下学生浮躁的心理状态出发,于明清散文中,甄选了从不同维度体现“静”的三篇:陈继儒的《山鸟庭蛙》、龚炜的《佳景如画》、戴名世的《乙亥北行日记》。此三篇各有侧重,陈继儒为山鸟庭蛙所扰,却能于闹中作乐,恬然清静;龚炜协子赶考受阻,仍能躁中取乐,从容泰然;戴名世为狂风骤雨所迫,转而心系天下,复又观云释怀,慷慨豁达。笔者期望,通过这三篇材料,能为疫情之中浮躁迷茫的学子送去几许清明,让其了悟“静”之心境。当然,只靠三篇材料的阅读自然还不够,于是又针对“静”之心境设了一题:

12.闻鸟、蛙之聒噪,因风、雨而受阻,遇此等烦忧之事,当以何种心态来面对?请以三则材料中任意一则为例,说说你的看法。

此题的设问针对“心态”,测量目标为理解人物心境及文本主旨的能力。答案可以是“恬然”“从容淡定”“豁达释然”中任一点,结合材料说明即可。在命题阶段,笔者结合答案多次论证了题干,皆认为答题条件充分,关键词“心态”指向明确。学生直接答出标准答案可能有一定难度,但应能答出不少近义词。但从最终数据来看,此题的难度系数为0.44,满分率仅有5.7%。无论选择哪一则材料,大多学生的作答都为“积极乐观”“平静”“好心态”等,较标答相去甚远。

分析学生的作答不难发现,他们大多只能用“好”或者“坏”去笼统地诠释心态,再具体则只能是常见的“积极”“乐观”“平静”等。这些答案虽不无道理,但学生对于“心态”一词的认知明显较浅,也许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知到三位作者心态的不同,但不能够精准地提炼和表述出“静”的不同侧重。显然对于“心态”的设问,稍微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造成测量的目标无法高度达成。

在不改变原有测量目标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尝试将此题改为:

闻鸟、蛙之聒噪,因风、雨而受阻,遇此等烦忧之事,三位作者的心态却稍有不同。你更欣赏哪一位作者的心态?请说说你的看法。

如此修改,仍然针对“心态”设问,且测量目标依然有理解人物心境及文本主旨的能力。但是降低了学生对三种心态提炼和表述的要求,只需学生去根据自己的比較,然后评价一种心态即可。这不仅更加关照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增加了对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品质的考查,让设问能够更为综合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通联:刘晓磊,湖北宜昌市夷陵区实验初中;廖茹玲,湖北宜昌市夷陵区实验初中;韩 煦,湖北宜昌市夷陵区实验初中]

猜你喜欢

尼摩题干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数字算式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提纲挈领 拨云见日
在阅读题干中寻求解题锁钥
浅析凡尔纳笔下尼摩船长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