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动展示,促进深度语言实践

2020-11-06林汇波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朗诵者诗歌朗诵上台

林汇波

语文教学中的展示具有积极的语言实践意义。但有的学生展示是表达已知的,是已有内容的简单重现,没有起到应有的语言建构意义。促进主动展示,摒弃应付式言语活动,方能实现展示的深度语言实践意义。

一、促进主动展示,实现深度语言实践

1.重现式展示:浅层次语言活动

下面是一节现代诗歌教学公开课片段,教师组织三位学生上台朗诵诗歌。

(案例一)

师:大家已经领悟了诗歌内容。接下来,请三位同学上台朗诵这首诗。

(教师播放背景音乐,第一位学生上台朗诵诗歌)

师:××同学朗诵,很不错!

(第二位学生上台朗诵诗歌)

师:××同学有一定的朗诵水平。

(第三位同学上台朗诵诗歌)

师:这位同学也朗诵得不错。

对课堂展示的一般的理解,是学生把自己会的展现给教师和学习同伴看。案例一中的三位学生上台面对学习同伴朗诵诗歌,只是展示他们会的。其不足有:

简单重现。三位学生的展示,是同一内容同一层次的重现;就其中某位学生的诗歌朗诵看,似表现出一定的朗诵水平,却停留于已有水平的表现。

主动性不强。虽能自主上台朗诵,但就其表现看,有应付倾向。匆匆上台朗诵诗歌,缺少细节提升与深化的意义性表现,诵完即是完成任务,匆匆走下,主动性不强。

止于个别锻炼。学生上台朗诵时专注地对着课本,虽间或抬头,可不在于互动;教师也没有互动性或后续提升的活动组织,展示止于个别意义。

重现式展示,探究与发现、互动与合作意味弱,体验肤浅,语言建构意义有限。诗歌朗诵展示如此,其他内容的展示活动也常是如此,如提问,看似学生能回答,却是几个学生给出一个相同或相似答案,或是回答已知的,回答时没有细节性探究,没有实现提升。

2.主动展示:实现深度语言实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语言实践活动”的要求是“主动”“自主”,学生课堂上的诗歌朗诵及其他展示性活动,都是语言实践活动,须摒弃消极应付,应具有“自主”“主动”内涵,是主动展示。主动展示,即课堂上组织学生通过自主性言语活动,激发言语积极性,促进深入探究形成深刻体验,实现深度语言建构的活动。主动展示的内涵有:

活动自主性。展示是学习者的事,活动具有自主性。教师组织展示活动,主体是学生,以学生言语为活动主线,且展示者言语态度积极,能主动探究,发掘、发现、深刻体验言语的意义性细节。

语言实践性。展示活动以语言的方式进行。展示中学生以言语形式真实展示其探究过程或学习成果,活动充分,呈现学习要素。

过程生长性。展示即提升。展示主体在准备中提升,在展示活动中锻炼提升。展示中与学习同伴积极互动对话,自主调整提升。展示是言语生长的过程。

二、细化活动,彰显言语主动性

1.教学审视:主动展示的分类与主动性层级

学习成果展示。学习成果表现是最常见的展示。答案展示也可视为思考结果或成果的展示。有的展示,有学生学习成果的意义。案例一中,学生的诗歌朗诵,其朗诵技巧、朗诵时的感情表现,可视为成果展示,但因其重现及低层次性,还是需受到质疑并改进的。

学习过程展示。案例一的学生展示,如能把其如何达到此朗诵水平的学习方法及过程展示出来,学习同伴则会得到更多启发。或是三位学生处于不同能力层次,做差异性朗诵,表现出发展性,表现出学习与提升的许多意义点,同样能表现出学习过程,给其学习同伴以启发。学习过程的展示,即是学习内涵的感性呈现。

学习方法策略展示。三位学生的展示,更高层次的追求,是能展示怎么搜集示范性音频资料,怎么模拟练习提升读诵水平,能主动思考梳理出“我是怎么读好这首诗歌的”“我朗诵诗歌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朗诵中存在哪些不足?如何矫正”等,能向同伴阐释或接受质疑,其展示即是学习方法策略高度的展示。

展示不能止于简单重现及个别锻炼。班级教学的组织,某一个别性活动,是为了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课堂中主动展示的意义,须从班级学习共同体的发展以审视。上面所列举展示的三种类型内容,从简单到复杂递进,主动性内涵或学习意义同样是从低层次向高层次提升。成果展示较为简单,学习同伴不一定能悟到学习能力的关键点;学习过程的展示就较难较复杂,需有主体积极回顾梳理,且有相应的表现能力,才可能感性清晰地表现,对学习同伴有直接的启发作用;学习方法策略展示是较高层次的,需主动梳理,积极思辨提炼,才可能形成并表现好。

2.细化活动:阐释主动展示的意义

可对前面展示活动案例做改进性设计,让“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

(案例二)

(学生准备)

师:朗诵应注意……我们班有几位同学已做了精心朗诵准备。接下来,我们要请几位同学上台朗诵诗歌。大家应注意这几位同学的朗诵特点。

(教师播放背景音乐,一位学生上台朗诵诗歌)

师:××同学有点紧张,在……等诗句的朗诵,应注意……大家说是不是?

师:我们请下一位的××同学朗诵。××同学,你在……的朗诵要特别注意……能不能做到?

生:能。

(第二位學生上台朗诵)

师:××同学在……的朗诵,达到要求没有?我认为是基本达到了,但还应……最后,我们有请××同学朗诵。哦,还要注意的是,不能带课本上来了,大家同意吗?有把握吗?

生:好!同意!

(第三位学生上台脱稿朗诵)

该改进性设计中,诗歌朗诵,是成果展示;逐步推进,是过程性展示;不断提升要求,是学习方法策略的展示。细化活动中融合语文素养要素,突出学习者在活动中的探究主动性与积极性,于班级教学而言,激活了更为丰富的教学内涵。

激发学习积极性。“学习主体是否明确学习的意义、价值、目的、要求,是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主动展示,让学生在全班面前表现学习内容,是其能力与水平的展示,可得到学习同伴的认可与尊重,切合学生自尊及成功的需求,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上面片段展示活动,对学生的诗歌朗诵要求逐步提升,是挑战性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潜力。

促进自主学习。课标反复强调自主学习、主动学习,这就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学生的语文学习。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并非全是我们教出来的,还可以是他们自主学习获得的。

案例二中学生的朗诵准备,如是有宽裕的空间,显然会借助视频、录音资源,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学习媒介。可以推想,给三个学生有挑战性朗诵展示任务,三个学生会自主搜寻录音、录像资料,或是向家中邻里擅长朗诵者请教,反复练习。他们上台前,已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任务,已是一个高水平的朗诵者。

实现有效对话。“好的诗作经心、经口表达出来,会使学生有一种深刻的感悟”,学生朗诵诗歌成功,就“远比教师在讲授中和盘托出更有意义”,这是向同一起点的学习同伴做学习示范,学习同伴深受启发,深切感受到自主学习的可能性,自我实现的可能性,即使学生不鼓掌,不说肯定或赞许的话,但对话已发生。

教师的组织,是设置任务,整合资源,创设互动平台,逐步推进。其他层次的学生,看到成功的范式,感受并悟到成功阅读与朗诵的标准、方法,还会与朗诵者显性对话,或评朗诵谈感悟,或跟着朗诵,等等,这些都是当下的高质量教学对话。

三、深化活动,主动展示中实现深度语言实践

1.任务驱动,升格主动展示的形式与内涵

案例一中,虽然学生的朗诵具有一定的锻炼意义,但同一层次的三位学生逐次上台朗诵,形式流于单一。案例二做了积极改进,显示出主动展示,但还需上升至规范性设置。

项目式学习活动,是把学科关键知识放至具体情境中,“复演这个知识之所以产生的特定情境、发展历程中的故事、思维方式、知识的演变历程”“驱动学生不断去主动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学会学习和思考”,形成对学习历程和核心知识的深刻理解。下面是把案例二活动改进为项目学习设置:

(案例三)

任务:上台朗诵诗歌《×××》(课文)。

要求:朗诵时需注意诗歌的节奏、停顿、快慢与语气,表现出诗歌的应有情感;能评论朗诵情况,需形成文字性资料。

提示:需理解诗歌内容及抒情特点,后在网络上搜寻诗歌朗诵的音频或视频资料模仿练习,还可以阅读介绍诗歌朗诵的专著。小组合作或同桌合作,互诵互评,提升朗诵表现水平。

该项目活动可在课前布置,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准备,在准备中发现问题,课堂教学和朗诵展示会更有效。诗歌朗诵任务若只需上台念诗歌,学生可能就不用准备。如果上台朗诵需注意节奏、语调、感情表现,甚至是要脱稿,要能与台下互动,学生就需想办法,这样就能充分激发其主动性。任务层次越高,学习主动性越强。给学生的展示任务简简单单,学生不怎么花力气就能完成,就不能激发其自主性积极性,就谈不上探究与深刻体验。

2.给足空间,做足主动性言语

有明确的活动步骤。展示不是简单的个别学生的学习成果呈现,而是一个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的过程性活动,一般需经过“准备→展示→互评→提升性再展示→小结”的过程,在过程性的细节中充分展现学习要素,实现学习意义。

给足准备的空间。给足空间,可让学生有充分学习表现。如准备步骤,不给学生时间,仓促或随意让学生展示,往往让学生遭受挫败,久之,教师一提展示任务,教室里就噤若寒蝉,学生就会躲着教师的眼光。学生不参与,主动展示,积极语言实践,均无从谈起。

细化意义性节点。学生可有自由而多样化的展示。学生朗诵展示时,可让台下同学点评,朗诵者接受同学的评价;台下同学可质疑,朗诵者应做解释说明;台下或教师可要求台上朗诵者有提升性的再朗诵,等等。教师还可专题组织诗歌朗诵会,主持人、评委全部由学生担任,有听众代表点评,有参赛选手感言,还有主持人小结,学生参与充分,主动性突出。给足空间,主动展示就可充分表现学习内涵。

下面就课堂活动做“细化意义性节点”的改进设计:

(案例四)

师:刚才××同学在……等语句的朗诵,能表现出诗歌感悟。现在再请这位同学把这几个语句朗诵一遍,尽可能表现得更好。

(生朗诵诗歌)

师:太好了!怎么能读得这么好?!谁来点评一下?

(生点评)

师:再来一遍!是领诵,然后全班跟着诵读一遍。

(生领诵,全班齐诵)

师:××同学能朗诵得这么好,朗诵练习中肯定会很多心得。来,给同学们说说你是怎么处理的,行不行?!

(生阐述,台下学生聆听)

这个设计,发现资源时适当驻留,在驻留的空间里,教师组织点拨,发掘学习要素,学生展示积极主动,能很好地完成内涵揭示及学习能力提升。

3.深度互动,深化主动展示的意义

下面是以小组合作活动方式设计的互动性活动:

(案例五)

師:我们已经解读了诗歌,领悟了诗歌感情,把握了诗歌的朗诵要求。接下来分小组把诗歌朗诵好。

(学生分小组朗诵诗歌,组里互评互帮)

师:各小组都有朗诵得好的,推荐在班里PK一下。

(各小组派出代表上台朗诵诗歌。非朗诵组点评)

师:各小组代表朗诵都有自己的成功之处,有的点评也很到位。老师认为……

师:好,我们把全诗再朗诵一遍,来!

(学生朗诵)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培养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环境。”上面活动设计中,先是组里活动,个别学生能用好小组资源,在互动中提升;再到班级展示互动活动,用好班级优质资源;教师小结是师生互动,把活动提升到预期的高度。这个改进性设计,从个别到一般,到依靠全班资源、教师资源的逐次提升性活动,互动充分,主动性也得以充分发挥。

领悟诗歌朗诵诗歌,心灵需与诗相通。教学中往往见到学生没有真实领悟诗歌,诗歌并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朗诵是念书式的,言不由衷。

诗歌朗诵的主动展示是深度语言实践,是一种高境界言语活动。主动展示时台上台下应达成情感与语言领悟的贯通,台上处于诗歌诵读的激情状态,台下感受深刻强烈甚至诗歌语言能脱口而出。此时,朗诵者面向对此诗有充分感悟的同伴朗诵,彼此之间的语言与心灵相通,眼神交汇,感情一致,台上台下的心灵相互激荡,台上朗诵时,台下学生自然而然地随之吟诵。

此时的主动展示朗诵,有互动的欲望,有眼神交流的渴求,有心与心的碰撞,朗诵者激情澎湃,听者热血沸腾。这是诗歌的生命力所在,这是诗歌语言表现力所在,是语言实践与建构的巅峰。

课堂上学生的展示,须摒弃消极被动的展示,倡导主动展示,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言语自主性积极性,形成语言活动的深刻体验,更好地实现课标所提出的“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立项课题“中学语文教学‘表达本位的实践与理论建构”(FJJKXB18-191)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福建惠安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猜你喜欢

朗诵者诗歌朗诵上台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开启文化类节目的霸屏时代 成就文学与电视的完美遇见
上台说汉服
关于朗诵者朗诵与诗文作者朗诵的比较分析
班长上台(节选)
我是小小朗诵者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诗歌朗诵会举行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中韩诗人诗歌朗诵会
北京举办第二届诗歌朗诵大赛决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