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暗之美

2020-11-06王琦

文教资料 2020年21期
关键词:埃德加爱伦

王琦

摘   要: 美国哥特小说家埃德加·爱伦·坡以描写死亡和渲染恐怖效果而闻名,在审美上具有强烈的唯美主义倾向。坡在继承英国哥特小说特点的基础上,对传统哥特小说有新的超越,体现出了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为哥特小说的黑暗之美作出了全新的诠释。

关键词: 埃德加·爱伦·坡   哥特小说   审美价值取向   黑暗之美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是美国浪漫主义思潮时期的重要作家,坡的小说从哥特传统中吸收了大量恐怖元素:布满死亡气息的古堡,阴郁荒芜的乡间,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情节等。读者在感到惊恐的同时,体验到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从审美形态上说,美分为广义上的美和狭义上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诸形态,包括美、丑、崇高、悲剧、喜剧等五大类,狭义的美是指审美诸形态中的美,也称优美[1](168),即平常人们所说的美。被評论家们称为“黑色浪漫主义”的哥特小说,最鲜明的审美特征是恐怖、神秘、荒诞与疯狂,这种充满黑暗色彩的美对应的是丑、崇高、悲剧等广义的审美形态。坡在哥特氛围的渲染上和对非寻常性故事情节的编排上都体现出怪诞恐怖的审美价值取向,即哥特式的黑暗之美,正是坡的小说流传至今,成为美国哥特文学经典代表的内在原因之一。

一、埃德加·爱伦·坡的唯美主义倾向

坡非常注重作品的形式美,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选词和音韵无比华丽和优美。评论家们一致认为坡具有极为强烈的唯美主义倾向。除了追求形式上的美外,在艺术主张上坡也是一个纯粹的唯美主义者。他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创造美,满足人类对美的渴望,明确提出他的作品是为了唯美而唯美的纯艺术,反对借助文学作品进行“道德说教”。

坡不仅在创作上摆脱了真理与道德的约束,还非常重视作品的整体效果。他认为篇幅过短的小说无法打动读者,很难给读者留下深刻久远的印象。过于冗长的小说难以让读者一次性连续读完,阅读过程的中断会导致读者无法对整部作品形成整体印象,不能获得纯粹的美感,破坏作品的整体效果。快感在他看来肯定是转瞬即逝的,因此他说一首长诗在术语上就自相矛盾[2](9)。坡那些深受读者喜爱、流传甚广的作品多为一些短篇恐怖小说,语言凝练有力、结构精巧缜密,情节扣人心弦,同时人物心理描写和场景渲染紧紧围绕主题,整体效果非常出色。

为了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想的审美效果,坡在小说中大量运用象征、悬念、第一人称的叙述者及开放性结局等表现手法,并经常以黑色场景和黑色人物为基本审美对象,形成较为固定的叙事模式。场景方面,坡小说里的故事大都发生在城堡、古宅、卧室、书房、地下室、地牢、地窖等幽闭、终日不见阳光的场所,加上神秘、怪诞、恐怖的故事情节,封闭压抑的效果十分突出和独特。人物方面,坡并没有局限于传统哥特小说中鬼怪气息浓重的人物形象,而是深入普通人物的内心,刻画了一系列精神错乱、神经过敏、人格分裂的主人公形象。这些人物多半被各种疯狂的念头所驱使,游离在生死之间,内心充满焦虑和不安。他们知道自己的疯狂,也了解疯狂过后的灾难后果,又无能为力,只能任由自己走向灭亡。坡将这些人物内心崩溃的过程刻画得淋漓尽致,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阅读冲击,凸显了极强的人物个性美感。坡小说中的这些黑色场景和黑色人物在给读者带来强烈视觉冲击和心理震撼的同时,也让读者体验到了坡小说中独有的审美层次的感染——黑暗之美。

坡曾在《诗歌原理》(The Poetic Principle,1848)中阐述道,如果一个人只是通过口头或文字复述他和其他众人同样感受到的事物的形态、声音、色彩、气味及快乐的情绪,无论这种复述多么热情洋溢和惟妙惟肖,都不能称为诗歌,他无法借此证明自己称得上诗人这一圣名,远方依然有一种他无法获得的东西。我们仍然干渴难耐,他也无法为我们指明可以解渴的那一汪清泉在何方。这种干渴属于人类的不朽,是人类生生不息的结果与标志,是飞蛾对星星的渴望。不只是我们对凡间之美的感知,更是我们对天国之美的狂热追求[3](102)。由此可见,坡要追求的是这种“天国之美”(beauty above),或用他在同一篇文章中的另一种说法,他想创造的是“超凡之美”(supernal beauty)[4](68)。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创作理念,使坡的小说呈现出一种迥异于常规的审美价值取向——哥特式的黑暗之美。

坡的这种追求“超凡之美”的唯美主义倾向体现在小说中便是死亡这一不断重复的重要主题,坡对死亡主题的迷恋无疑与他的生活经历和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坡的一生是不幸的一生,充满了孤独、痛苦和绝望。一岁时父亲离家出走,两岁时母亲病逝,被富有的烟草商约翰·爱伦(John Allan)收养。在成长过程中又痛失了斯坦纳德夫人、养母及后来的妻子等一系列生命中至亲的女性,生活艰难,毫无保障。面对死亡,坡表现出哲人般的思索。他的人生经历让他体会到死是一种美,一种“超凡之美”。他对死亡有着无比深刻、超然的见解,不断在作品中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不断在作品中表达对生命的沉思。死亡和反常是小说的主题,毁灭往往是作品的最终结局。坡在那本集天文学、逻辑学、神学、美学于一体的《我发现了》(Eureka,1848)一书中指出,生命自诞生之日起便处在回归寂灭的状态,“第一事物最初的统一体中存在着引起其后一切事物的原因,含有它们注定灭亡的因素”[5](80)。坡在《创作的哲学》(The Philosophy of Composition,1846)一文中说死亡是最阴郁的题材,当死亡与美密切相连时诗意最突出,因此美女之死便成为最有诗意的主题。

“超凡之美”源于死亡,坡笔下的死亡总是布满阴森与恐怖,这种美总是与恐惧相依相存。坡不遗余力地创造着美的形象,又无情地摧毁它,让读者在死亡的战栗中感受到这种异乎寻常、令人窒息的黑暗之美。

二、埃德加·爱伦·坡对传统哥特小说的超越

坡并不是哥特小说的创始人,甚至也不是美国第一位哥特小说家,但是他对哥特小说的创新和发展却是史无前例的。坡在创作上高举“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大旗,对传统哥特小说进行改造和创新,创立了心理分析和侦探小说两种全新的文学体裁,并率先在美国探索科幻小说的创作,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展了美国文学的领域,体现出了卓越的超越性。

欧洲日耳曼民族的民间传说是传统哥特小说的一个主要来源,代表正义的英雄如何战胜代表邪恶的妖怪,是这些传说的主要故事。另外,《圣经》和基督教传说,特别是关于地狱的传说,也是哥特小说的重要源泉[6](93)。《圣经》里有关光明与黑暗、善与恶、上帝与魔鬼的冲突正是哥特小说最突出、最普遍、最持久的主题[6](95)。因此,传统哥特小说常常会揭露社会、宗教、政治和人性的阴暗面,道德说教是其最主要的特点。在坡所处的时代,无论是查尔斯·B.布朗这样纯粹的传统哥特小说作家,还是华盛顿·欧文、霍桑这样擅长借鉴吸收传统哥特小说题材、手法等的传统浪漫主义作家,其作品的主题仍未能超越传统哥特小说的模式,仍然局限于对社会实际的曲折反映和对训诫意义的深邃哲理的探寻。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追求纯粹唯美主义的坡,认为文学活动必须摒弃道德说教,而追求整体的审美效果。坡认为评判文学作品的关键是美,他心中的美总是与死亡、恐怖、黑夜、夢魇等息息相关,这种美来自人物的内心,是对死亡等充满黑暗之美的意象的一种唯美表现。

自《奥特朗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1764)开始,恐怖就是所有哥特小说的共同特征。与英国哥特小说中由外在的恐怖事物或环境所引起的恐惧不同,美国的哥特小说从一开始就注重刻画根植于人物内心的恐惧。作为美国哥特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坡对传统哥特小说最成功的改造和创新,是将英国哥特小说中通过渲染外部氛围而产生的感官恐怖,转向通过刻画人物内心而营造出的心灵恐怖,对以后以心理描写著称的作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福克纳等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传统哥特小说通过描写可怕的外部环境或虚构的超自然鬼魂制造恐怖气氛,坡对此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将单纯意象上的感官恐怖提升为心灵恐怖,从而让读者感悟到恐怖的源头恰恰是人本身,并通过象征、悬念、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开放性结局等手法,不断增强这种心理上的恐怖效果。读者从他的作品中能体会到人性本能对恶的恐惧,体会到对虚无、死亡的恐惧,坡为读者贡献了美的享受,也使他的恐怖超越了感官恐怖,具有一种诗意[7](21-22)。坡在《怪异故事集》(Tales of the Grotesque and Arabesque,1840)的序言中写道:“如果在我的许多作品中恐怖一直是主题,那我坚持认为那种恐怖不是日耳曼式的,而是心灵式的——我一直仅仅是从这种恐怖的合理源头将其演绎,并仅仅是将其驱向合理的结果。”[8](166)这正是他的小说区别于传统英国哥特小说的重要特征。

传统哥特小说为了突出感官恐怖的效果,充斥了灵异现象和鬼魂出没等违背现实常理的内容。与此相反的是,坡的小说无论是在场景、故事情节上,还是在人物上,都十分贴近现实生活。他认为:“情节是必不可少的,但它不能超出可信范围。所使用的材料也必须属于真实生活。”[9](92)著名的悬疑片大师希区柯克对坡的小说评价道:“……坡向读者讲述的故事根本无法令人相信,但是那种叙述过程中令人着迷的严密逻辑性又造成这样一种印象,同样的事情很可能明天就会发生在你身上。”[10]例如坡在《过早埋葬》(“The Premature Burial”, 1844)里就如同引用科研数据般介绍了好几例现实中真实的活埋事件,由此达到非常逼真的心灵恐怖的效果,据说许多人看了坡的小说后对土葬产生了恐惧心理,害怕自己也被“过早埋葬”了[11](144)。

坡对传统哥特小说的另一个超越体现在人物的塑造上。传统哥特小说中的人物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毫无道德瑕疵的弱势群体,在小说中表现为天真无邪但又饱受残害的少女形象,或是这些少女的保护者,另一类是对前一类构成伤害的恶棍或恶魔。这两类人分别代表着正义和邪恶,光明与黑暗,并且正义和光明的一方最终总是会战胜黑暗和邪恶的一方。然而,与传统哥特小说相比,坡笔下的人物要复杂得多。如前所述,这些人物大多精神错乱、神经过敏、人格分裂,处于一种疯狂的状态。在行为上,他们具有传统哥特小说中恶棍式人物的特征,但内心又良心未泯,充满矛盾,集善恶于一身。比如《厄舍府的倒塌》(“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1839)中厄舍将玛德琳活埋的行为,显然继承了那些传统哥特恶棍的特点,但是他内心的焦虑、自责、悔恨和恐惧最终让他自己也走向了崩溃。

纵观坡对传统哥特小说的诸多超越,可以发现这些超越都围绕一个核心——效果。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坡大胆率直地深入人物的内心深处,描绘出人类灵魂深处的暗道或者密室,把教堂的密室或者墓穴从地面搬到人类的心灵深处。换言之,他的创作表现了哥特小说“向内转”特点,即具有了更多的心理探索性质[12](17)。从传统哥特小说对恐怖事件和恐怖场景的单纯描述,转变为对恐怖心理和恐怖效果的刻画和营造。坡以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为哥特小说中的黑暗之美作出了全新的诠释,从而提高了哥特小说的艺术价值。

三、结语

作为美国哥特小说的杰出代表人物,坡在继承传统英国哥特小说特点的基础上,打破真善美相统一的传统美学格局,在作品中极力追求哥特小说的黑暗之美,并创新地营造一种内在化、心理化的黑暗之美,实现了对传统哥特小说的超越。坡独有的审美价值取向不仅让读者获得了一种迥异于传统哥特小说黑暗之美的审美体验,而且为后世类似风格文艺作品的创作树立了新的标杆。

参考文献:

[1]陈望衡.当代美学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彭贵菊,熊荣斌,余非.爱德加·爱伦·坡作品赏析[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3]Edgar Allan Poe. The Works of Edgar Allan Poe in Five Volumes: Volume Five[M]. State College: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2001.

[4]曹明伦.爱伦·坡其人其文新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9(Z2).

[5]崔凌云.爱伦·坡恐怖小说的美学解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6).

[6]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01(2).

[7]陈蔷.爱伦·坡小说对哥特式小说的承袭与发展[D].重庆:西南大学,2007.

[8]奎恩,帕蒂克·F(Quinn, P.F.).爱伦·坡集:诗歌与故事:上册[C].曹明伦,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9]于薇.浅谈爱伦·坡对哥特小说的超越[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1).

[10]人民网.历史上的今天:英国著名电影导演希区柯克诞辰[EB/OL].(2003-08-13)[2019-07-08].http://news.sina.com.cn/o/2003-08-13/0917557211s.shtml.

[11]朱振武.爱伦·坡小说全解[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12]刘海萍.论爱伦·坡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D].济南:山东大学,2008.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2017年度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埃德加·爱伦·坡哥特小说审美价值取向研究”,项目编号:SK2017A0002。本论文得到国家留学基金资助。

猜你喜欢

埃德加爱伦
爱伦·坡:《阿芒提拉多的酒桶》
埃德加·德加 作品7
埃德加·德加 作品3
埃德加·德加 作品4
埃德加·德加 作品5
埃德加·德加 作品6
悬疑与死亡:爱伦·坡哥特小说《黑猫》恐怖意象渲染
埃德加·爱伦·坡的《阿芒提拉多的酒桶》
论环境因素对爱伦·坡性格及创作的影响
试析埃德加·爱伦·坡诗歌中的“死亡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