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在海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2020-11-06季宛茹
季宛茹
摘 要: 民间故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广为流传。在国内对外汉语教学中,民间故事作为教学内容被编排到各类汉语教材中。与国内汉语教学相比,海外汉语教学面临着教学资源缺乏、语境缺失、文化冲突等问题,相较于传统的汉语教材内容,民间故事既涵盖语言知识又包括文化呈现。本文以澳大利亚Kurnai中学的汉语教学为例,探讨民间故事在该校作为汉语教学内容的现状及突出成果,呈现出现有教学问题,在日后教学中纠正。
关键词: 民间故事 海外汉语教学 语言教学 文化传达
一、民间故事与汉语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即“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离文化而存在”[1](221)。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项目教学必然伴随着文化的传达与互通。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一部分的民间故事本身就是语言与文化的融合,其中蕴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思想内涵及智慧。在国内汉语教学中,把民间故事作为语言教学内容或文化教学内容已被探讨,但是大部分还停留在个案研究上。究其原因,在国内汉语教材中,无论是综合教材、口语教材还是听力教材,民间故事的出现频率非常低。在这些教材中,初级部分几乎没有涉及;中级教材中出现个别故事,但多为课外拓展的阅读部分;高级教材中有所涉猎,如《滥竽充数》《自相矛盾》等,但并不是教学重点。由于国内汉语教学有频度极高的语言课程,还有相应的文化课程,又能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因此,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依然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大幅度提升。
与国内汉语教学相比,海外汉语教学存在诸多困难与劣势。集中体现为以下几方面:1.教学资源有限;2.教学时间不足且不连续;3.交际性操练难以实现;4.语言环境不充分。正是由于海外汉语教学实践中种种困难的存在,才使海外汉语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的使用及教学效果检测等方面另辟蹊径。民间故事的语言与文化兼容的特性使其成为海外汉语教学可被充分利用的一部分,成为学生热衷学习的内容。
二、民间故事在海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以澳大利亚Kurnai中学为例,该校从七年级开始开设汉语必修课程,每周三次;无教材,教学内容由教师自行选择。这一课程设置为汉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首先,每周课时数较少,教学内容无法深入展开,甚至每周第一次课时都要被占用来复习上一周的所学内容;其次,学生汉语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已有一定的汉语基础,大部分学生是零基础,给教学内容的选择及教学进度的安排增加了难度;最后,必修课程的设置要求学生学有所得,不同于选修课程的为兴趣而学,对教学效果的检测提出了更高要求。
针对上述汉语课程设置现状,教师决定将民间故事作为汉语教学内容,试图平衡语言教学与文化传达。因此,教师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的的划分、教学环节的设置到教学效果的检测都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作出相应编排。
(一)教学内容的选取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一个重要门类,题材广泛又充满幻想,均为叙述体故事;主题多立足现实,贴近生活且逻辑性强。按照类别可划分为:神话传说、传奇故事、生活故事、才子佳人和公案故事,其中公案故事又可划分为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五类。显然,如此多类型的民间故事并不能全部用作教学内容。神话传说及传奇类民间故事中带有强烈的超自然色彩,造成中西方文化价值的冲突,特别是对未成年学生来说,可接受度不高,因此此部分内容需排除;才子佳人类民间故事涉及人物较多,不利于学生识记,且有些故事情节不利于讲解,因此需要排除;中国传统寓言类故事大多以四字格式命名,多为古代流传至今,反讽意味鲜明,不易理解;民间笑话类涉及文化差异及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外幽默思维无法完全共通,甚至会造成误解,因此一并排除。
动物类故事以动物为主人公,与人名相比动物名称更具有通用性,易识记又不易产生文化冲突;动物名称本身是汉语教学的一个话题内容,更容易切进语言教学;寓言类故事是通过隐含的语言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是中国传统社会观、价值观的微缩,也是借文学形式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表现;西方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动物类故事,同一种动物在不同文化中经拟人化传达出的不同形象与内涵就是不同文化内核的体现,通过对比方式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别之处。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共选取了《狡猾的狐狸》《鹬蚌相争》《小马过河》《老虎学艺》《小鲤鱼跳龙门》《小猫钓鱼》《狐假虎威》《猴子捞月》八篇民间故事作为教学内容,以上故事均取自《中国经典故事丛书》(卡通版),且有英文问注释。本套丛书的定位为文化读物,而非语言教材,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教师改变以语言教学为出发点,适当补充文化内容的传统教学思维方式,反之以文化故事读物为依托,从课文中归纳语言项目,形成一种新的语言教学方式。
(二)教学目的
汉语教学最核心的部分是语言教学,在时间充足、课时充分的情况下可以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但在海外汉语教学中,无论是时间还是资源都不足以实现传统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因此,在Kurnai中学的汉语教学中,教师采用民间故事贯通语言课程内容的方式,在有限的时间内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同时使语言教学有所依托,降低语言课程的枯燥感与乏味感。
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往往被泛泛地归纳为传统节日、傳统书法、国画、茶艺、传统乐器、传统音乐形式、传统体育运动、传统美食等,这些具象的传统文化纷纷在各类文化活动中得以展现。事实上,除了以上可以被演绎的传统文化外,中国传统文化更体现在它的精神内核上。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长期流传与沉淀,使整个民族的价值观、人生态度、个人品质甚至思维方式趋于一致,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气度与风骨。这些核心价值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凝练体现,在文化教学中却经常被忽略。
1.文化项目。在Kurnai中学的汉语教学中,教师试图通过对民间故事的讲解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核部分,使精神与故事、文化与语言得以全面体现和传达。
上文提到的八篇民间故事中的每一篇都以不同动物作为主人公并辅以其他动物角色,通过故事叙述展示不同动物在不同遭遇中表现出的不同心理及解决办法,通过展现动物的性格特性展示应有的人生态度及个人品质。通过与西方价值观[2](30-31)进行比较展现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内核,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奋发向上与自我实现(self-fulfilling)、去伪存真与自我防御(ego-defense)、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
2.语言项目。民间故事文本与传统汉语教材编排有很大区别,民间故事文本只有汉字、拼音、英文注释及绘图部分,而没有生词、语法、操练等内容的设置。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及教学需要自定语言教学项目。
(1)词汇方面主要突出以话题为纲的聚合性,如天气现象类词汇、性质形容词、自然事物名词、动物类词汇等。
(2)语法方面主要体现为搭配功能,如动词与天气现象名词的搭配、性质形容词与名词的搭配、数量词与名词的搭配、动词与补语的搭配等。
(三)教学环节的设置
根据Kurnai中学汉语教学实际情况,教师将课堂教学过程分为五大环节,分别为:默读文本、分组答疑、文化讨论、语言教学、故事再创作。
1.默读文本。本环节设置在课程初始阶段进行,学生根据个人喜好选择民间故事文本默读,所有文本均为汉英双语对照卡通版本,学生通过英文译文及卡通图画可以了解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及故事的大致走向,并提出三个针对故事情节及文化方面的疑问,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2.分组答疑。这一部分设置主要是基于学生汉语水平的差异,学生的汉语水平不同意味着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不同。此部分的分组按照学生选择的故事文本异同进行,同一文本则为一组,组内成员针对默读文本环节的疑问相互释疑,调动了有汉语基础学生的课堂积极性,给予了他们展示的空间,调节了课堂气氛。
3.文化讨论。不同于传统汉语综合课的“语音—词汇—语法—汉字—文化”的教学模式,在Kurnai中学汉语教学中,教师将文化环节提前到课堂环节的上半部分,这是基于海外汉语教学的现实需要,符合民间故事教学的特点。通过上一环节的默读文本,学生通过阅读故事能够直观感受到整个故事的脉络及故事中各个角色的性格特征和价值观表现,其后才是语言项目的学习。在此阶段的讨论部分,教师媒介语的使用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媒介语的使用,学界普遍存在在汉语教学中应尽量减少课堂媒介语的使用,努力营造完全的汉语语言环境的观点[3],这一要求不适用于海外汉语教学。教师在此阶段要做好各种文化相关问题的解答与传达准备,并具备解释文化冲突的能力,对于冲突部分要有包容意识,文化与价值观可用于沟通而非替代。
4.语言教学。经过上一环节在文化交流中的求同存异后,课堂教学正式进入语言教学环节。本部分包含语音的纠音、词汇的释义与搭配、语法的讲解与操练。本部分教学具有Kurnai中学的汉语教学特点。由此看出,词汇教学内容不按照故事文本中的出现情况讲解,而是按照词类和话题集中分类和讲授,经过反复实践,这种讲授方式是学生接受程度最高、习得速度最快的方式。在语法部分,教师弱化了语法规则,减少了语法形式的学习,在实际讲授中增加了简单句操练。
5.故事再创作(效果检测)。此环节既可以作为操练环节又可以作为学习效果检验环节。Kurnai中學不存在课后作业这一验收形式,因此所有操练及检测内容都要在课上完成,学生们非常乐于自我展示。民间故事的再创作主要以海报形式呈现,在这一环节学生可以复述原故事情节、改编原故事情节、使用原角色编写新故事。无论是以上哪种方式,学生都必须用已学的相关词汇和语法进行拼音或汉字书写并辅以绘画,可以小组和个人两种形式完成。这一环节不仅使学习效果检测不再枯燥,而且将汉字学习纳入其中,同时反映学生对于文化差异的看法。
三、民间故事在海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Kurnai中学的汉语教学中,民间故事作为教学内容已沿用多年,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其中经历了多位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的多次修改,即使到现在仍然有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存在。
(一)内容局限
本课程讲授的民间故事只有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经典故事丛书》(卡通版)可供使用,大部分内容并不符合要求。一些寓言故事人物关系复杂,过于深奥难懂,对于外国中学生来说不好理解,对于教师来说不好讲解,只有少数动物类民间故事符合教授要求。本套教材的优点是配有英文注释,对于学生来说易于理解,但多处翻译不够严谨,对阅读造成一定的困扰。
(二)时间分配不合理
由于民间故事教学将文化作为依托,这一部分以讨论为主,因此比较难以把控时间。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无法打断学生的自由表达,造成文化讨论部分时间过长而语言教学时间缩短。按照教学进度安排,每一学时是有相应语言任务需要完成的,这是汉语教学的核心任务,也是效果检测的根本来源。因此,对于时间的把控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三)长期效果检测困难
由于内容局限,民间故事教学只能用于某个年级的某个学期内教学,意味着其他年级不能继续沿用该方法。仅仅一学期内容很难判断学生对该教学内容及方法的适应性,特别是习得效果的检测。其中成句能力的检测是最难实现的,与教学成果与课堂氛围很难兼得有关。
民间故事作为海外汉语教学内容的尝试在一定的教学周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民间故事内容的独特性既平衡了语言教学与文化传达,又部分满足了教学效果与课堂气氛平衡的需要。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总结了教学文本匮乏、教学时间分布失控、教学效果检测困难等问题,以期在今后教学中对相关问题作出合理应对。
参考文献:
[1]Edward Sapir, Language[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1921.
[2]杨雁.中西方价值观差异的对比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3]梁宁辉.不用媒介语从事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探索[J].汉语学习,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