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针灸加康复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研究

2020-11-06张晓琳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28期
关键词:肢体功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康复

张晓琳

【摘要】 目的 研究早期针灸加康复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9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6例。观察组患者使用早期针灸加康复治疗, 对照组患者使用康复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康复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7.9±1.1)分低于对照组的(9.4±1.4)分, 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90.3±10.6)分高于对照组的(81.2±8.1)分,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48%, 高于对照组的76.0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早期针灸加康复治疗, 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 有效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 进而改善其生活质量, 对于改善预后具有显著意义。

【关键词】 早期针灸;康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肢体功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8.09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临床上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语言障碍、肢体无力、意识障碍等, 现代医学的治疗以抗血小板、溶栓以及抗凝等方法较常见, 能够在改善患者功能障碍方面取得一定效果。而该病在中医上属于中风, 诱发疾病的主要因素是过食肥腻、气血内虚、劳倦内伤等, 导致患者出现脏腑阴阳失衡、气血逆乱。早期针灸加康复治疗性缺血性脑卒中能够有效锻炼大脑皮层的能力, 有利于加强对神经系统的刺激, 进而促进肢体功能康复。本文选取4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评价早期针灸加康复治疗此疾病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9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27∶19;年龄48~72岁, 平均年龄(61.8±10.4)岁;病程1.0个月~2.0年, 平均病程(0.82±0.61)年。观察组患者男女比例25∶21;年龄50~75岁, 平均年龄(62.9±11.8)岁;病程2.0个月~2.1年, 平均病程(0.85±0.6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合并糖尿病、高血压以及血脂异常。排除标准:有针灸禁忌证;肝肾功能存在严重障碍。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临床研究情况知情且同意。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接受常规控制血压、血糖、吸氧、对症治疗及使用神经细胞营养剂等治疗方法[1]。

对照组使用康复治疗, 在生命体征相对稳定, 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后48 h实施康复治疗。以患者的肢体功能情况为基础, 对其实施针对性治疗措施, 通过协助患者定期变换体位的方式保证其肢体功能和关节功能;如果患者肢体有瘫痪症状, 叮嘱患者健侧肢体的摆放要合理, 避免造成不良影响。在整个康复过程中需要家属的配合, 锻炼患者更衣、洗脸、行走等日常生活能力, 促使患者逐渐恢复肢体功能, 具体可以按照Bobath、Brunstrom等方法展開肢体功能康复训练[2]。

观察组采用早期针灸加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方法同对照组。针灸治疗选取的主要穴位有涌泉穴、三阴交、足三里、尺泽穴、人中、外关穴、百会穴等, 而后对上述穴位进行常规消毒, 使用的方法主要为患侧、补患侧、泄患侧与健侧进行隔日交替, 针刺手法为提插捻转, 留针时间为30 min, 1次/d, 1个疗程为10 d[3]。结束后间歇3 d, 随后进入下一个疗程的治疗;在使用头针治疗的过程中, 需要选择运动区域的穴位, 头针的规格型号为1×2.5寸, 进针时针尖与头皮之间保持的角度应为30°, 刺入深度达到0.5~1.5寸后只进行捻转而不再实施提插手法, 留针时间同样为30 min, 行针间隔时间为10 min/次。针灸治疗需要持续2个疗程。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康复效果。使用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进而判断患者治疗后的肢体功能康复效果, 评分越低表示患者康复的效果越好。SF-36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 评分越高, 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根据患者日常生活能力(BI指数)量表和Brunnstorm偏瘫运动功能对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情况进行评价。BI指数按照75分以上的情况进行对比;Brunnstrom的功能评级中评定为Ⅰ级, 并且患者的口眼歪斜和语言不利等症状没有好转, 为无效;评定为Ⅱ~Ⅲ级, 且患者的口眼歪斜等临床症状有所好转, 为有效;评定为Ⅳ~Ⅵ级, 口眼歪斜等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 为显效。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及SF-36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7.9±1.1)分低于对照组的(9.4±1.4)分, SF-36评分(90.3±6.6)分高于对照组的(81.2±8.1)分,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临床康复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48%, 高于对照组的76.0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以中老年人群容易发病, 且病情危重, 致残率和致死率都比较高, 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神经保护、支持治疗、溶栓治疗、恢复缺血区域灌流等, 需要在以上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控制病情发展, 预防致残和致死[4]。但是常规的治疗措施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治疗目的, 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效果有限, 对于肢体功能障碍以及神经损伤的治疗效果不理想, 患者的日常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等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中医认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属于中风范畴, 是由于患者的忧思恼怒、气血内虚、劳倦内伤等原因引起直冲犯脑、气血逆乱等症状, 导致脑脉痹阻, 患者临床上的主要症状有半身不遂、突然昏迷、言语障碍以及口舌外泄等。尤其是现代生活压力大, 不仅身心承受沉重的压力, 且情绪的波动普遍较大, 容易出现肝火旺盛等情况, 一旦情绪激动, 或者遇到突发情况, 极容易引起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刺激患者的大脑神经系统, 使其发生兴奋反应, 进而最大限度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5]。康复治疗方法对患者的肢体功能、生活质量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但臨床效果还可进一步提升。因此, 很多学者、专家在临床研究中提出使用早期中医针灸联合康复治疗的方法, 并且进行临床实践, 目前已经取得一定成果。

从现阶段的研究结果来看, 针灸已经成为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方法。针灸在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等方面有很好的应用效果, 进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头针针灸留针治疗方法联合间歇性行针治疗可有效预防针刺作用减弱, 从而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针灸时选择人中、百会穴、三阴交、足三里、外关穴、涌泉穴等。针刺人中和百会穴具有开窍醒脑、调节督脉经气的作用;三阴交针灸可以对肝脏、肾脏和脾脏三经发生的病变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进而达到健脾益肾、平肝熄风的临床治疗目的;涌泉穴则具有很好的降压、平肝以及导热下行的治疗作用[6]。对其他穴位进行针灸, 则可以达到改善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和语言功能障碍的目的。此外, 在针灸治疗期间需要特别注意进针手法、留针时间、针刺方法等, 确保针灸治疗的有效性。配合采用康复治疗措施, 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肢体功能障碍[7]。可见, 将早期针灸与康复治疗方法联合应用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 可利用二者的协同作用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最终达到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提升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7.9±1.1)分低于对照组的(9.4±1.4)分, SF-36评分(90.3±10.6)分高于对照组的(81.2±8.1)分,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48%, 高于对照组的76.0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采用早期针灸加康复治, 是从中医的角度分析患者发病的原因、改善病情的措施, 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逐渐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 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 可见该方法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月亮. 早期针灸加康复治疗急性缺血中风患者肢体功能的临床效果探析. 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 2019, 8(3):122-123.

[2] 陈淼. 早期针灸联合康复治疗急性缺血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9, 7(7):143.

[3] 张红玲, 薛利琴, 王瑞珍. 早期针灸加康复治疗急性缺血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临床研究. 山西医药杂志, 2018, 47(19):2340-2341.

[4] 李开新. 早期针灸加康复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临床效果. 中国社区医师, 2018, 34(15):178-179.

[5] 杨春澜, 陈娟, 黄淼, 等. 早期针灸加康复治疗急性缺血中风患者肢体功能的临床探讨. 心理月刊, 2018(2):243.

[6] 刘庆彬. 早期针灸加康复治疗急性缺血中风患者肢体功能的临床研究.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8, 5(5):88.

[7] 周艳, 张久强, 宗轶. 早期针灸加康复治疗急性缺血中风患者肢体功能的临床效果探析.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7, 28(12):2180-2181.

[收稿日期:2020-06-17]

猜你喜欢

肢体功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康复
康复护理在脑外伤后遗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脑卒中早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疗效分析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
内侧柱支撑重建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效果
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对患者的保护作用分析
“十二五”期间3.6万贫困孤独症儿童获得康复补助
浅析早期健康教育对促进脑血栓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有效性
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社区综合康复的疗效观察
康复介入时间对小儿中重度颅脑损伤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