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十三五”规划指标预测与展望

2020-11-06成雨李君文莎邱君降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0年17期
关键词:两化融合十三五规划

成雨 李君 文莎 邱君降

[摘    要] 2020年初,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全国各地、各领域“十三五”重大工程和项目渐次复工、加快推进。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期实施情况分析为基础,查找规划实施薄弱环节,提出加强和改善规划实施的意见建议,对于全面打赢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十三五”收官战具有重要意义。指标预测显示,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均达到预期进度,为确保规划各项目标的顺利完成,后续仍应坚持融合发展主线,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 两化融合;“十三五”规划;中期完成情况;指标预测;主要任务;重点工程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20. 17. 062

[中图分类号] F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20)17- 0136- 07

1      引    言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时期,是抢占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战略机遇期,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新旧发展动能和生产体系转换,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率层次,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1]。2016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印发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工信部规[2016]333号)(以下简称规划),部署“十三五”时期两化深度融合发展工作重点,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以激发制造业创新活力、发展潜力和转型动力为主线,提出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发展[1]。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国内蔓延,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统筹部署下,全国上下积极稳妥地推进疫情防控、应急处置和企业复工复产工作,“十三五”各项任务逐渐恢复运行、加快推进。借助规划中期评估和趋势预测情况,及时查找规划实施薄弱环节,发现趋势性、风险性问题,提出加强和改善规划实施的意见建议,对于全面打赢“十三五”收官战,保障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对照规划要求,全面分析“十三五”前半期规划实施整体情况,深入分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推进规划实施的建议,从而更好地发挥规划战略引领作用,为推动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      规划主要内容

围绕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85,比2015年提高约12,进入两化融合集成提升与创新突破阶段的企业比例达30%,比2015年提高约15个百分点,并从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双创”体系、新型生产模式、基于互联网的服务业态、智能装备和产品自主创新能力、支撑融合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等方面分别设定发展目标,涉及3项关键指标[1]。(如表1所示)

为实现各项发展目标,规划提出七项主要任务,分别是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双创”新体系,激发创业创新活力;推广网络化生产新模式,引领生产方式持续变革;培育平台化服务新业态,推动产业价值链向高端跃升;营造跨界融合新生态,提高行业融合创新能力;普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创新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发展智能装备和产品,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提升支撑服务能力[1]。

同时,规划提出了实施制造业“双创”培育、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升、企业管理能力提升、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工业信息安全保障等六项重点工程,并明确了健全组织实施机制,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等五项保障措施[1]。

3      规划发展目标实现情况

规划实施以来,在系列政策文件和相关工作的引导和推动下,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年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各项关键指标中,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工业电子商务交易额等指标变更统计口径,新型智能硬件产品和服务市场规模等指标暂无统计数据,另外,基于国务院、工信部等出台的政策文件,新增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普及率等指标。统计结果表明,规划各项主要目标均达到中期的预期进度,部分目标超过预期。(如表2所示)

3.1   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整体步入快车道

2015-2017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得分从49.6经50.7增长至51.8,并于2018年6月,进一步提升到52.5,整体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同期,全国进入两化融合集成提升及以上阶段的企业比例保持逐年增长态势,整体提升7.8个百分点,同时,处于单项覆盖阶段的企业中有43.1%的企业,也就是全国21.1%的企业实现了信息技术在关键业务环节的应用,信息化环境下的业务集成运作已初步具备良好条件[4]。考虑到信息化技术在企业各业务环节间的集成应用具有复杂度高、探索性强的特点,保守估计在21.1%已实现全面覆盖的企业中,约有一半(10.5%)企业将在2020年进入集成提升及以上阶段,即在规划实施末期,全国进入集成提升及以上阶段的企业比例将达到近33%,可完成规划提出的预期目标。

3.2   制造业生产模式变革不断深入

新型生产模式方面,全国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平均达到48.4%,较2015年累计提升3个百分点,已完成规划目标(提升4.5个百分点)的66.7%。自2015年起,该指标逐年增长0.4~0.6个百分点,2018年上半年增长2个百分点,整体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因此,以2-3个百分点的年增速来预测,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在规划实施末期将达到至少53%,超过规划预期目标。此外,生产模式不断变革,离散企业中,开展网络化协同研制、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的企业占比分别从27.3%、4.2%和14.1%增长至2018年6月的33.7%、7.6%和24.7%[5],为制造业转型升级不断注入新动能。各省市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以及开展上述新型生产模式的企业占比分别如图1-图4所示。

3.3   基于互联网的平台化服务业态蓬勃发展

2018年6月,在制造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中,75.1%的实现“双创”平台应用,较2017年末增长3.6个百分点,过去一年每季度平均增长1.6个百分点,随着工信部和地方工信主管部门在制造业“双创”升级版打造方面相关工作的全面铺开,未来“双创”平台普及率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按照每年增长6.5个百分点测算,到2020年将达到90.2%,达到《制造业“双创”平台培育三年行动计划》[3]提出的目标(85%)。同时,工业电子商务不断渗透,全国工业电子商务普及率由2015年的52.9%增长至58.8%,工业电子商务逐步成为引领企业创新、产业链协同和区域转型的重要引擎。

3.4   支撑融合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我国工业企业设备数字化改造、底层网络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一批企业初步具备实施智能制造的条件。截至规划中期,我国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7.4%,较2015年提升5.8个百分点,对照制造强国战略重要文件中设定的目标,已完成55.8%;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45.9%,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达39.4%,较2015年分别提升3个、2.1个百分点,整体来看,我国工业企业底层设备和关键环节数字化已具备一定基础。智能制造方面,我国初步具备探索智能制造基础条件的企业比例达到7.0%,较2015年增长2.6个百分点。

4      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的进展与成效

4.1   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向纵深推进

规划实施以来,工信部组织开展了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工程,充分释放 “互联网+”力量。顶层设计方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28号)[6]等具有引领作用的指导性文件相继出台,大数据、云计算等重点领域行动计划进入实施阶段。全国近30个省市相继出台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细化实施方案[7]。试点示范方面,聚焦工业互联网平台解决方案、重点工业产品和设备上云、信息物理系统(CPS)、工业大数据应用服务、中德智能制造合作等方向[8],累计遴选195个项目,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业态和新模式。系列工作的有效推进为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了有力支撑[9]。

4.2   制造业“双创”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0]。规划实施以来,工信部组织实施《制造业“双创”平台培育三年行动计划》[3],各省市积极推动“双创”平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一方面,制造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普及率达75.1%,中央企业搭建120余个“双创”平台,为200余万家中小微企业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工信部建设了120个“双创”示范基地,同时,与广东、浙江等省市合作开展国家级大企业“双创”示范区建设,有效探索制造业“双创”新模式。

4.3   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与应用初具规模

工业互联网作为互联网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日益成为新工业革命的关键支撑和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石[11-12]。顶层设计方面,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12],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设立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研究制定了《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18年工作计划》[13],统筹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平台建设方面,工信部围绕建平台、用平台布局多项重点工程,多层次、系统化的平台发展体系逐步形成[14]。2018年底,全国50余家平台已展现出行业区域影响力,连接10万余台套工业设备[15]。产业生态培育方面,工信部与上海、浙江等地签署工业互联网部省合作协议,推动与德国、美国建立多层次合作及联合工作机制,以平台为核心的工业互联网生態正加速构建。

4.4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普及推广成效显著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我国基于几十年来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成果和经验,参考ISO9000等国际各类管理体系标准,自主研制的一套企业系统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机制的通用方法[16-17]。2013年以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普及推广工作全面展开。顶层设计方面,工信部、国资委、国标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信软[2017]155号)[18],成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领导小组。标准研制方面,全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73)成立,截至2018年底,9项国家标准立项,5项国家标准发布实施。标准推广应用方面,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累计遴选2009家贯标试点企业,带动全国贯标企业由2015年底的700余家增长到2018年底的13 000余家,从贯标达标企业的平均水平来看,运营成本下降10.0%、经营利润增加11.2%。同时,贯标咨询服务市场蓬勃发展,900余家各类机构、20 000余名专业人员为企业贯标提供咨询服务,相关培训达到2 000余场,覆盖100余万人次。国际化进程方面,2项两化融合国际标准在国际电信联盟(ITU)成功立项,多家跨国公司在华下属企业、跨国咨询公司,均依据标准开展数字化转型实践,两化融合“中国方案”逐渐被国际社会理解、接受和认可。

4.5   平台化服务新业态快速发展

在工信部推动下,企业积极探索平台创新应用,发展工业电子商务,取得良好进展。工业云平台方面,国内大型制造企业建设企业级云计算中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及运维水平显著提升。规划实施以来,我国工业云平台企业用户数年均增长超过146%,工业云平台有效降低企业信息化应用门槛,支撑企业实现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创新。工业电子商务平台方面,工信部支持行业骨干企业积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推动交易方式、经营模式、组织形态和管理体系的创新[19],同时,依托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试点示范工作遴选24项工业电子商务试点示范项目,培育出了一批模式多样、功能多元的垂直细分行业工业电子商务平台。

4.6   工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持续完善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生产活动中的不断渗透,工业控制系统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信息安全风险[20]。目前,工业信息安全政策体系日趋完善,全国已初步建立起检查评估、信息报送、应急保障等常态化工作机制,基本形成多方参与、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安全管理、态势感知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21]。安全管理方面,《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指南》得到有效落实,17项工业信息安全领域国家标准完成立项,针对工业控制系统产品与服务实施安全的全国检查评估定期开展。安全保障方面,初步构建起多级协同的态势感知网络,检测评估技术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形成了百余人评估技术支撑队伍[22]。

5      我国两化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整体来看,规划主要目标均达到预期进度,部分目标超过预期,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均高标准完成中期要求,但同时也涌现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突出问题。深入剖析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对于进一步明晰“十三五”后期两化融合发展思路和规划实施举措具有重要意义。

5.1   我国两化融合仍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两化融合区域发展具有阶梯特征,发展水平由沿海向西南、西北、东北逐步降低,导致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东部发达地区在工业发展上具有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更加具有通过两化融合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生需求动力,自《规划》实施以来,东部省份出台配套政策近90项,而西部地区仅20余项;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尚未形成适应两化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相关咨询服务机构数量仅占全国十分之一,无法为本地区企业开展相关活动提供有力支撑。

5.2   跨业务部门、跨管理层级、跨产业链环节的“综合集成”仍需突破

规划实施期间,我国两化融合发展进入集成提升及以上阶段的企业从不足15.0%提高至22.4%,但同时也存在部分企业以局部应用为主、产业链上下游之间衔接不够顺畅、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综合集成”难以跨越等突出问题[23]。我国多数企业处于传统软件安装期,在数据打通、核心业务环节集成方面的水平和能力尚显不足,全国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业务全面集成、产业链协同、管控集成的企业比例仅为7.9%、6.6%、15.5%,两化融合作用与效益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亟待进一步夯实数字化基础、加快组织流程化改造、挖掘数据创新驱动潜能、从用户价值创造为出发点持续提升可持续竞争能力。

5.3   制造业“双创”平台开放程度和服务能力有待增强

开放水平方面,目前的“双创”平台大多面向企业内部提供制造资源、生产能力的集成整合、在线分享和优化配置,社会化、安全可靠的开放程度普遍不高,整体上未建立起可高效支撑跨企业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的机制。服务能力方面,多数“双创”平台重点围绕资源整合开展相关服务,而在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场景提供延伸服务方面的能力不足,且缺少高端创业孵化服务。

5.4   核心软硬件、智能装备技术自主研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工业软件方面,长期以来依赖国外,缺乏关键工艺流程实践和工业技术数据积累,工业技术软件化乏力。在一些重要领域,国产工业软件发展相对滞后,还未对自主产业生态建设形成有效支撑。智能装备方面,相较于整机来说,我国核心智能部件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国外产品仍然在重要基础技术和关键零部件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和较高的市场份额,国产技术产品研发和支撑国产化替代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仍需进一步培育。

5.5   围绕两化融合关键领域的系统解决方案服务能力仍需提升

随着两化融合持续向纵深发展,企业对覆盖组织、流程、技术、数据等全要素,囊括设备、软件、网络、平台等的系统性解决方案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由于系统性解决方案相关核心技术积累不足,标准规范不够健全,培育模式和发展路径不够清晰,以及特定行业知识经验沉淀不足等原因,我国围绕两化融合关键领域的系统解决方案供给能力较为欠缺,还难以满足深度融合发展的需求。

5.6   工业信息安全综合保障能力亟待进一步加强

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的深度应用为工业信息安全带来了新的威胁和挑战,尽管过去几年我国工业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但仍存在三方面问题,顶层设计方面,传统的工控安全防护理念、技术、管理、政策、标准等难以满足工业互联网发展需要;产业基础方面,监测预警、漏洞挖掘等关键技术缺少长期积累,国产工信安全产品产业化应用尚显不足;企业意识方面,管理人员对工业信息安全防护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导致安全管理机制尚未健全、资金投入缺口较大。

6      進一步推进规划实施的建议

“十三五”收官之年,针对规划实施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结合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可能变化,各相关方应强化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保证最终实现规划目标:

(1)强化政策引导,着力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一是对欠发达地区加强工作指导和宣传,确保两化融合相关政策在该地区的切实落地,引导当地企业增强融合发展意识,积极主动提升融合发展能力;二是推动东西部交流合作,强化东部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方式及高层次人才资源对西部地区的带动作用;三是引导西部地区健全市场化运行体系,加强两化融合咨询服务队伍建设,提升企业对两化融合相关工作的采信力度。

(2)加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两化深度融合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丰富完善中国特色两化融合理论方案,围绕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平台、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等重点领域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系统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

(3)深化实施和普及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提升企业管理创新能力。一是持续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关键标准研制,加快关键领域标准工作组和各类标准创新基地建设;二是探索形成地方省市、行业协会、央企集团、产业园区等的个性化贯标工作方案,完善市场化服务体系;三是鼓励企业依据标准开展组织管理创新,实现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流程体系及基于平台的价值网络建设。

(4)持续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打造制造业“双创”升级版。一是持续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提升企业级平台建设水平;二是实施工业设备上云“领跑者”计划,鼓励各地以多种形式引导企业开展平台应用;三是培育一批基础共性、行业通用、企业专用的工业APP,支持开发者社区建设和发展,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

(5)强化两化融合关键技术攻关和产品规模化应用,持续提升自主可控水平。聚焦三维CAD、CAE等研发设计软件,PLM、BI等经营管理软件,以及工业控制软件、工业互联网设备及系统等领域,整合产学研用各方力量开展协同攻关,推动新技术、新产品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应用,实现关键技术“创新-使用-改进-再创新”的良性循环,破解融合发展技术瓶颈。

(6)加快培育一批领军服务商,提升系统性解决方案供给能力。分行业、分领域开展产品级系统解决方案研制与推广,逐步培育一批市场份额大、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同时,加强解决方案对接平台、体验中心等公共服务载体建设,推动解决方案商与制造企业等融通发展,不断提升系统解决方案专业化、集成化水平。

(7)进一步完善工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升融合发展安全服务能力。深入实施工控安全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完善工业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全国在线监测网络、应急资源库和仿真测试、信息共享、信息通报平台(即一网一库三平台)[24],构建覆盖全国的安全态势感知体系,以及面向重点行业、覆盖中央及地方的风险信息报送与通报网络和应急处置体系。

7      结    语

规划实施以来,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年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规划提出的各方面工作均得到了有力贯彻执行,主要目标均达到预期进度,部分目标超过预期,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均高标准完成中期要求,探索形成了以标准引领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两化融合发展整体向更深层次、更高阶段演进。“十三五”收官之年,在巩固疫情防控成绩的同时,全国应坚持两化融合主线,持续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主要参考文献

[1]工业和信息化部.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工信部规范化[2016]333号)[Z].2016-11-03.

[2]工业和信息化部. GB/T23020-2013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

[3]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制造业“双创”平台培育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工信部信软[2017]194号)[Z].2017-08-01.

[4]李君,付宇涵,成雨.基于多源數据的两化融合绩效研究分析[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8,24(12):2921-2932.

[5]李君,成雨,窦克勤,等.互联网时代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模式现状与制约因素[J].中国科技论坛,2019(4):68-77.

[6]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28号)[Z].2016-05-13.

[7]谢少锋.保持战略定力推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迈上新征程[EB/OL].中国电子报,2018-04-24.

[8]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2018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工信厅信软函[2018]185号)[Z].2018-06-08.

[9]辜胜阻,曹冬梅,李睿.让“互联网+”行动计划引领新一轮创业浪潮[J].科学学研究,2016(2):161-165,278.

[10]王志刚.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4):368-373.

[11]李君,邱君降,窦克勤.工业互联网平台参考架构、核心功能与应用价值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8,40(6):103-106,126.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J].中国经济周刊,2017(47).

[13]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18年工作计划》的通知[Z].2018-05-31.

[14]李君,邱君降,柳杨,等.工业互联网平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8(12):70-86.

[15]作者不详.工信部:中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50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147(1):259-261.

[16]工业和信息化部.GB/T23000-2017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7.

[17]周剑.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构建[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5,21(7):1915-1929.

[18]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三部门关于深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信软[2017]155号)[Z].2017-11-27.

[19]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工业电子商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Z].2017-09-11.

[20]尹丽波.工业信息安全,全力护航强国建设[EB/OL].http://www.cena.com.cn/industrynews/20181128/97029.html.2018-11-28.

[21]尹丽波.我国亟需建立工控安全保障体系[J].中国信息安全,2016(4):54-56.

[22]王建伟.强化工业信息安全,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J].网络安全和信息化,2019(6):5-6.

[23]李君,邱君降,成雨.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业务综合集成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9(7):113-118.

[24]工信部.强化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EB/OL].经济日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88569181378392573&wfr=spider&for=pc.

猜你喜欢

两化融合十三五规划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基于信息化的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
基于两化深度融合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生产运行管理系统在核电群堆运行管理中的应用
迎接“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