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
2020-11-06瑶瑶
瑶瑶
同学们好,“国学讲堂”开讲啦。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叫曹刿(guì)的人。他是谁?他有什么值得铭记的事迹呢?一起来读一读原文吧。
品读典故
十年春,齐师伐我①。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②谋之,又何间③焉?”刿曰:“肉食者鄙④,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⑤,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⑥,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⑦,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注释:
①1.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故称鲁国为“我”。
②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③间:jiàn,参与。
④鄙:鄙陋,目光短浅。
⑤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有“养”的意思。弗:fú,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⑥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bó,丝织品。
⑦小信未孚:(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fú,使人信服。
本文選自《左传·庄公十年》,记录了鲁国人曹刿在齐鲁长勺之战中对鲁庄公的谏言。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这时曹刿求见。乡邻都劝曹刿说:“这种军国大事是当权者操心的,你去掺和什么呢?”曹刿却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他入宫拜见庄公,问道:“您打算依靠什么来打这一仗?”庄公回答:“衣食这类安身养命之物,我不敢独享,一定会拿出来分给众臣。”曹刿回道:“这样的小惠不能普及到民众,民众不会顺从您的。”庄公又说:“祭祀神灵用的祭品,从不敢虚报,一定如实相告。”曹刿回答:“这样的小信用不足以让神灵信服,神不会保佑您的。”庄公最后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便不能一一查明,但我一定根据实情作出判决。”曹刿这才说:“这才是尽到您的本分了,靠这个就可以打一仗。如果要出战,请让我跟着您一起去吧。”
春秋战国时期等级森严、尊卑分明,军国大事是由少数贵族所把持的,所以曹刿的乡邻会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但是曹刿并不盲目地畏惧权贵,听信在位者的决策,因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他针对鲁庄公所说的施政功绩一一予以反驳,最后才肯定了庄公在公正严明地裁决案情方面的做法,并指出像这样有利于安抚民心的举措,才是克敌制胜的根本所在。
拓展延伸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自古以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仁人志士的至高理想。即使身份卑微,也要心怀天下,不盲从于权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有朝一日身居高位,也常怀忧民之心,为百姓的安居乐业鞠躬尽瘁,这就是曹刿所倡导的人生观,也是千百年来士大夫们不断追求的目标。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故事:
抗金传奇——辛弃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南宋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他的诗词大多以军旅生活为题材,风格沉雄豪迈,抒发自己抗击金军、收复河山的爱国壮志,极大地拓展了宋词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高度。不过,很少有人知道,他同时还是一位传奇的将领,曾亲自率领军队为南宋的抗金大业立下过赫赫战功。
辛弃疾出生于被金国占领的北方,他一家的经历正是陆游诗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真实写照。他自幼就立志赶走侵略者,收复中原、报国雪耻。在他二十一岁那一年,金国对南宋再度发动战争,后方饱受压迫的汉人纷纷揭竿而起,年轻的辛弃疾也拉了一支队伍,加入了起义军。后来义军中出了叛徒,辛弃疾仅率五十骑,直捣金军的万人大营,亲手绑了叛徒,交给南宋朝廷处置。
辛弃疾如此神勇的表现,引起了南宋朝廷的注意,朝廷任命他为江阴签判,那时辛弃疾才刚二十五岁。在之后的岁月里,辛弃疾为抗击金国、收复失地奋斗了终生。他一方面施展自己的谋略,屡次上书,提出《美芹十论》《九议》等抗金战略规划;另一方面,他也积极整顿军备,安抚民生。在江西为官时,他为自己新建的庄园取名“稼轩”,“稼”指农活,“轩”为粗陋的屋舍,这也反映了他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因为这是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可惜的是,南宋统治阶级安于现状,畏祸避战,辛弃疾纵有一腔热血和一身本领,却屡遭排挤贬谪,最终报国无门、无力回天。六十八岁的辛弃疾抱憾而终,临终仍高呼:“杀贼!杀贼!”
辛弃疾文武双全,既是流芳百世的文学宗师,也是轻骑破万军,取敌首级如探囊取物的名将,其人生不可谓不传奇。从北地遗民到义军领袖,再到出仕南宋,宦海几经沉浮,无论身份如何变化,他始终怀着一颗收复旧地、报国雪耻的赤子之心。后世康熙皇帝也曾感叹:“如果给他周宣王、汉光武帝那样的君主,他的功业何止于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