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构主义视角透视区域活动中个别化学习的策略
2020-11-06刘娟
刘娟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发探索、体验探究过程并自主建构学习经验的一种学习活动,是儿童个性化学习的良好途径。区域活动与集中教育活动相比,分布到各个区域活动中的幼儿人数相对较少,每个幼儿动手机会相对较多,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自主性,有效积累各种不同的经验,获得发展。从建构主义的视角透视区域活动中的个别化学习,我们发现,教师虽然认可将活动自主权还给幼儿,然而理念上的改变并不等于行为上的认同, 在区域活动实践中,依然受传统观念的制约,教师控制多,幼儿自主发展不够。同时,教师对材料适宜性和层次递进性缺乏考量。应该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帮助教师有效支持儿童的个别化学习。
一、把握材料开放程度,投放适宜结构的、有利于经验建构的材料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智慧起源于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且这种相互作用的动力来自儿童自身。幼儿的思维特点,决定了幼儿是通过操作具体的材料来学习。对于幼儿来说,材料既是引发他们主动探究欲望的刺激物,又是他们认识物质世界的中介和桥梁。进行材料投放时,教师应先思考材料的结构及开放程度与幼儿经验建构之间的关系。低结构、开放的材料可以鼓励幼儿更加灵活地使用,更能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应把握好材料的开放程度,投放适宜结构的材料,以支持幼儿有效的经验建构。
下面以中班区域活动“有趣的瓶瓶罐罐”为例:
第一次活动:(1)预期目标:感知生活中瓶罐的多样,有观察、探究的愿望;探索发现瓶罐与对应瓶盖的特点。(2)经验准备:活動前幼儿在家长帮助下共同收集生活中不同型号、款式的瓶罐,清洗、检查后带到幼儿园与其他幼儿一起观察、讨论,初步了解瓶罐的特点、结构。(3)第一次材料投放:不同类型的瓶罐及瓶盖若干。(4)材料分析:通过观察,发现幼儿的探索一直处在低水平上的重复,难以通过操作建构相关经验,虽然材料是具有开放性的低结构材料,但是种类单一,使幼儿对材料缺乏兴趣。
第二次活动:(1)预期目标:体验玩瓶罐的乐趣,尝试使用记录表进行记录;乐意观察周围事物,尝试垒高、围拢瓶盖;用不同的材料装饰瓶罐,感受生活的美好。(2)改进后的材料投放:不同类型瓶罐的数量增多,记录表、毛线、彩笔、软泥等。(3)材料分析:幼儿通过操作及向同伴求助与同伴合作,初步建构了瓶盖与瓶罐的对应关系的经验,也发展了社会交往能力。同时发现可以利用不同的材料装饰瓶罐的可能性,及利用瓶罐进行建构游戏,增强了操作的趣味性。这归功于教师投放了适宜结构的材料,教师将瓶罐的数量增多,为搭建游戏提供了支持的条件。投放美工辅助材料,为装饰瓶罐提供了可能。
第二次投放的材料,相对于第一次投放的材料更具有层次性,增加了幼儿有效建构经验的可能性; 同时,记录表这一新材料的添加与介入,改变了原来瓶罐和盖子分类材料系统的要素构成与关系特性,形成了一个新的材料系统,对幼儿的活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即幼儿不仅要对瓶罐按照盖子分类,而且要在记录表中分类记录数量,为幼儿进一步经验建构提供了支持。
二、关注经验建构的过程,促进儿童深层次的学习
1.对幼儿的前期经验进行了解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外界客体的简单摹本,也不是主体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的展开,而是由主体与外部世界不断相互作用而逐步建构的结果。幼儿经验建构过程不仅是通过教师的教授,还要通过新旧经验间反复、双向的作用过程而建构的。在个别化学习中,教师应着重观察了解幼儿的前期经验,将其前期经验作为支持个别化学习的依据。例如,在“自然角”种植了很多植物,让幼儿观察并记录植物的变化 。如何测量植物高度变化呢?基于幼儿的前期经验,他们对数字的概念还较模糊,对高度会有一个直观的描述,而且大多是借助一些参照物的高度。因此,教师为幼儿投放的测量工具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尺子,也可以是自然的测量工具如绳子、木棍,还可以利用幼儿的身体充当测量工具,如手臂、身长等。这样能更有效地提高幼儿参与个别学习的兴趣,使其在原有的经验水平上得到发展。
2.观察幼儿经验建构的过程,进行有效分析,促进幼儿发展
观察是了解幼儿的第一步。观察不仅在于了解幼儿,更是实施适宜教育的前提和基础。通过观察,教师会了解幼儿当前达到了什么发展阶段,从而设计能引导他们继续向前发展的各种活动。
例如,小班幼儿的游戏内容来自直接的生活经验,所以幼儿对生活区很感兴趣。在娃娃家中,材料温馨而丰富,幼儿有机会自由选择。本区域最多同时进入五个幼儿,每个幼儿带上手环,自由协商、分配角色,自主做到物品归位。由于娃娃家游戏材料比较丰富,色彩鲜艳,孩子们都很喜欢,有时会因为一个娃娃或一个玩具而争抢起来。教师观察到这种现象后,可以通过集中教育活动,让幼儿学习交往技巧,基于本次活动中幼儿获得的新经验,教师可以在下一阶段通过交换玩具、分工合作将幼儿的经验建构向更深层次推进。
三、围绕经验建构,实施推进区域活动的有效活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例如,在个别化学习的整个过程可以有:计划—工作—整理—回顾,在这一过程中,儿童决定做哪些事情,然后实施他们的想法,并和成人、同伴一起表达反思他们的活动。具体如下:第一,晨间谈话。幼儿能够了解常识。如班级可以设置“晨间播报”;还可以运用“四问法”:你想去哪玩?你想用什么玩?你想怎么玩?你想和谁玩?引导幼儿对新材料的进行发现和介绍。第二,做计划。让孩子有意图、有想法、有主见,培养幼儿的专注力,且遇到困难,更愿意去解决。如班级内设置“今天你选择区域了吗”栏目等。第三,游戏时间。有目的、有计划、有意图自主、自愿地玩。第四,整理环节。放音乐即可,不要弹琴。教师先协助幼儿整理材料。主班教师准备回忆介绍的照片和材料,副班教师继续协助个别整理慢的区域。第五,回顾环节。教师展示幼儿的活动照片,引导幼儿表述自己活动的情况,鼓励幼儿大胆发言。指导要求有:回顾与重点关注的几个幼儿相对应,回顾与重点指导的区域相对应,回顾与操作介绍的新材料的幼儿相对应(分析幼儿操作的情况),回顾区域中的发现等。
通过以上个别化的学习,幼儿获得作为思考者、问题解决者以及决策者的自信。同时,学会如何有目的地行动并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进行反思,将会对他们的后继学习乃至整个人生发挥积极的作用。
(作者单位:廊坊市直属机关第二幼儿园)
责任编辑:高珊
10407562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