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读书之道”深入内心、与“我”为化

2020-11-06王祥连付倩

中国教师 2020年10期
关键词:文言文

王祥连?付倩

【摘 要】文言文教学重在一个“读”字。本文通过赏析《古人谈读书》一课的教学,剖析文言文教学需紧紧围绕“读”字:读通,读出文言之韵—入声内化;读懂,领悟读书之道—入意内化;读丰,联想名人故事—入境内化;读活,联系自我体会—入心内化;读好,熟读成诵—自然内化。通过有趣味、有层次、有思维提升、有情感加深的读,让古人读书之道深入内心,与“我”为化。

【关键词】读书之道 与“我”为化 文言文

《古人谈读书》是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以及“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整个单元以“读书明智”为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古人谈读书》《忆读书》和略读课文《我的“长生果”》三篇课文。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从古至今人们的读书态度、方法、经历与感悟。《古人谈读书》选取三则古人关于读书学习的文言文片段,告诉我们读书的态度和方法。

文言文篇幅短小,语言精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就文言文教学而言,读是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与途径,而背诵则应是熟读成诵、水到渠成的过程。

王祥连老师执教的是这篇课文中的第一则《<论语>(节选)》当中的三句话,“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学中,教师紧紧围绕“读”字,带领学生通过有趣味、有层次、有思维提升、有情感加深的读,让古人读书之道深植于学生的内心,与“我”为化。

一、读通,读出文言之韵——入声内化

师:同学们,古人喜欢读书,又经常把自己读书的方法和感悟写下来,传于后世。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人谈读书》这篇文章。这样的文章,我们称之为文言文或者小古文。你觉得学习这样的文章最重要的是什么?

生:我觉得是读,要读通、读懂。

师:第一步是什么?第一步是读对、读通。谁来读读看?(生读)

师:他有没有都读对?

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中最后一个“知”读错了——在这里读zhì。

师:为什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中最后一个“知”在这里读zhì?今年王老师担任新教师招考面试的评委,参加面试的老师都没有读对这个字哦。

生:因为这个“知”同“智”。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了书上的注释。

师:非常好,记住哦,我们要学会看注释,这是个通假字,这个字的意思就是智慧。那“默而识之”中的“识”为什么读zhì?

生:因為这个字在这里是“记住”的意思。

师:对,我们还有一个成语叫“博闻强识”—“识”也读zhì。

我们再来看这个“诲”字,我们要和“悔”这个字区分开。诲为什么是言字旁,悔为什么是竖心旁?

生:因为教导别人要用嘴巴,而后悔是心里感到悔恨。

师:厉害,能根据字的意思记住字的偏旁!现在老师帮你们把停顿划出来了,谁再来读读看,试着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来。(生读)

师:有一个地方我觉得还不够,有点断,我们读文言文要停而不断,声断气连,听王老师读。(师范读)

师:停而不断,声断气连。谁再来读读看?(师生对读)

赏析:文言文的教学重在“读”字,本板块教师让学生从声音上初步感受文言文的意味。教师没有简单地让学生反复读,而是呈现出“读对读通—读出韵味”的层次变化。第一层次是读对读通,教师先帮学生疏通字词,字词教学方面有3个突破点。首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知”的读音为什么是四声,因为这个字通“智慧”的“智”,学生在读对的同时初步实现了读懂。其次,将“默而识之”的“识”和现代汉语中的“博闻强识”建立联系,加深学生的理解。最后,根据学生预习单的反馈重点指导“诲”字的读音,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实现本课教学的第一步读对读通,同时渗透对本文内容的理解。

第二层次的教学重点是读出节奏、读出文言文的韵律美。于永正老师曾经说:“对学生语文学习来说,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结合本文的文体特点,“读”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帮学生划出句子的停顿,一方面是更进一步促进学生读通,另一方面也渗透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当学生的朗读出现一定的困难时,教师采取教师范读、与学生对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读懂,领悟读书之道——入意内化

师:刚刚我们已经读对、读通了,下面我们该干什么呢?

生:读懂。

师:读懂文言文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生:借助注释。

师:编者知道你们可能有困难,把注释放在旁边给你们看,你们要会用,但不是每个字都有注释,没有注释怎么办呢?

生:根据上下文来理解。

师:如果根据上下文也理解不出来呢?

生:猜测、同学之间讨论、想象画面。

师:我们先来尝试运用这些方法学习第一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下面请一个同学读读注释。谁来说说看?

生1:聪敏好学,不以向学问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师:谁再来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其实只有不耻下问才是真正的敏而好学。谁再来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这是一种怎样的态度?(生交流)

师板书:勤奋、虚心、求学。

师:为什么“耻”这个字由一个“耳”和一个“止”组成?

生2:因为感到耻辱,耳朵就会红。

生3:人们以扯耳朵为耻。

师:不要小看我们祖先的智慧哦,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可不是像你们说得这么容易。古代有一种造字法叫做“会意”,我们来看看这个字是怎么会意的—人听到过错之后,心中感到羞耻。这样你还会不会做错事啊?闻过则止,知错即改,这才叫“耻”。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写的时候注意写字的姿势。

写好后,后面两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请同学们用老师刚刚教给大家的方法根据注释及其他方法试着说一说,然后同桌交流一下,想一想怎么能说得更好。谁来借助注释说说看?

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师:第一个“之”是什么意思?

生:道理。

师:厉害,代表一切的道理、学问。谁来说说第三句?

生:默默记住所学知识,学习不满足,教导别人不知道疲倦。

师:看来难不倒你们啊。现在增加难度,四人小组合作,说一说这三句话的意思,具体怎么分工,你们自己说了算,我们也要做到“默而识之”,注意听。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有的小组,三名学生一人读一句,一人说意思;有的小组,一人读,其他3名学生一人说一句的意思。

师: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三句话。在理解的基础上读,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更好。

赏析:对文言文内容的解读,教学时,教师“先扶后放”,让学生习得带得走的能力。首先,教师带着学生学习运用注释等多种方法理解第一句的大意。其中“耻”字的教学是重点。教师先揭示这个字的字源,左“耳”右“止”,“闻过则止”渗透着知错就改的意思,与文本内容密切相关。“耻”字的教学同时还具有育人价值,学生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耻”,对“敏而好学”就有了更深的体会。其次,教师让学生“运用注释,同桌合作,先试着自己说一说,然后同桌交流”的方法,理解第二三两句。最后,增加难度,用四人小组合作汇报交流的方法,理解三句话的意思。

文言文内容的解读教学,既是对内容的理解,也是学习方法的运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一环节的教学呈现出一定梯度,教师力求学生在了解文言文大意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注释、组词等多种解读文言文的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教学“由扶到放”。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安排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活动,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把学生置于课堂学习的正中央。

在理解文章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教师安排学生再读课文,让学生在一次次有层次、有趣味、有思维的提升的朗读中,逐步丰富积累,培养语感。

三、读丰,联想名人故事——入境内化

师:刚刚我們已经基本读懂了,但是“学而不厌”,我们要更深入地理解这三句话的内涵,领悟古人的读书之道,获得更大的启发与教育,还要学会联系。我们看预习单的第三题,你们由第一则文言文联想到哪些名人读书的故事呢?

生4: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时向当地农民请教的故事。詹天佑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从这里可以看出,詹天佑一点都没有架子,如果换作别的工程师,说不定会觉得这样放下面子去问别人,有失身份,很丢脸。我非常赞同詹天佑的做法,因为不懂就要问,不耻下问,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

师:是的,这就是“不耻下问”。

生5: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的几十年间,读过八百多种典籍。在研读古书时,发现诸家说法并不一致,且相互矛盾,便多方深入实际,向许多有实践经验的药工、樵夫、渔夫等人请教,终于鉴别考证了历代记载的一千多种药物,为它们重新做出了科学结论。

师:是啊,他们是这样地谦虚好学、不耻下问。

看来,同学们对第一句话已经有了很深的理解。那第二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们有没有想到相关的名人故事呢?

学生们答不出来。

师:老师这有一个小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孔子是怎么做的。(出示资料链接《两小儿辩日》)他自己有没有做到呢?

生:做到了,因为两个小孩子给博学多才的孔子出了个难题,大学问家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也搞不清谁是谁非。

师:对啊,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与真正的大智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子自己真的做

到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样的例子太多啦!

生交流王羲之墨池的故事、鲁迅读书的故事。(略)

赏析:前面环节的读懂是就文本理解文本,但是还没有达到一种具体的感受。此板块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和古今中外的名人读书故事建立联系,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深化理解。通过具体的事例,学生就有了支撑,有了形象,有了一种具体可感的语境,丰富了对这三句话的理解。学生的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适时给予帮助,给学生举一个例子,为学生的理解提供抓手。为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课前教师在预习单上准备了几个名人读书的小故事,促进学生的进一步理解。如此,课文中的三句话在学生的心中就放大了,丰富了,具体了,可感了,深入了,扎根了。

四、读活,联系自我体会——入心内化

师:刚刚同学们一起交流了由这三句话联想到的名人读书故事,大家各抒已见,非常好。王老师自己也有非常深的体会。有一次,在一场研讨会上王老师把“夏丏尊”的“丏”字读错了,引得哄堂大笑。当时我尴尬得头上直冒汗。后来,老师遇到不太确定的字词或问题都要查一查、问一问。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句话我觉得太对了,我想把这句话再读一读。你们能不能也说说由第一则小古文,联系到的自己的经历,说说体会呢?

生6:有一次,有个题目我记得老师在二年级的时候讲过,但是我不记得了,就请教我的弟弟。

师:是啊,不耻下问,孩子你是真的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读到心里去了。

生7:有时候数学老师讲的题目我上课的时候没有听懂,我就下课再向老师请教,因为我觉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师:是知也!

生8:我很喜欢看书,老师让我们每天摘抄五词一句,我都是把本子写得满满的,这样可以提高我的写作水平。

师:此刻,“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你是真正读活了。我们再来读读这三句话,这一遍读,相信同学们一定能真正读到你的心里去。

赏析:读丰,是与他人建立联系。此环节,教师从亲身经历入手,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谈体会,引导学生将古人的读书之道与“本我”建立联系,活学活用,实现进一步的自我内化,实现文本内容的育人价值。此时,文本中古人所谈读书之道,不再外在于“我”,而是深入内心、与“我”为化,与“我”合一。学生跨越时空,在文中读出了“自我”。此时,学生再读课文,自然就能读得更好。

本板块中,教师启迪、感化学生的阅读体验,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自我,深入内化,紧紧抓住人文主题、语文要素这两条重要线索展开深度学习,达成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五、读好,熟读成诵——自然内化

师:刚刚我们学习了第一则文言文,先是读对、读通、读出文言文的韵律美来,紧接着我们了解了这三句话的字面意思,最后我们又联系了名人读书故事和自己生活实际。相信背诵已经难不倒大家了,谁来试试看?

PPT出示:___________,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___________,是知也。

___________,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师:我们下面增加点难度哦,谁敢来挑战?

PPT出示:敏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经过以上环节的学习,学生的背诵已然是一件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本板块教师以让学生“挑战”的方式展开,先挖掉其中的几个字,然后出示前半句,学会答后半句,最终熟读成诵,自然内化,一步步增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前面的“四读”(读通、读懂、读丰、读活)作基础,此时的诵读,学生不仅自然成诵,而且有感而发,充满感情与真实体会。

总评:本堂课,教师紧扣文言文教学的要点,用“读”架起了整个教学过程。學生读得尽兴,读得入味,层层深入,层层内化。学生每次读的要求各不一样,目标各有所指。在一次又一次的诵读中,学生一步一步从读对、读通、读顺、读懂、读丰,到读活、读好,让古人读书之道入脑入心。

本文由三句文言文名言组成,教师先让学生谈一谈联想到的名人读书故事,再由讲述自身的经历自然过渡到学生谈自己的学习读书经历,每一环节都为学生的深入理解提供抓手,避免从道理到道理的空泛之谈。如此,使深刻的道理具体可感,深入浅出,可谓举重若轻、潜移默化、恰到好处。

“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却能使人感受。”本课文言文的教学,教师力求少一些繁琐的分析,多一些有层次的诵读;少一些学究的面孔,多一些童心的张扬;少一些机械的训练,多一些方法的指导……不仅让学生“知道”,而且让古人读书之道“与我为化”;不仅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文言文语言的特点,而且感受到文言文跨越时空的经典魅力,整堂课始终让学生站立在课堂的中央。

不是贴标签,而是具体可感、深入心田、滋润心灵;不是说教、分析与讲解,而是诵读、联系与感受;不是外在于“我”,而是与“我”为化。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普教重点课题“用中学:小学语文‘用学课堂构建”(课题编号:B-b/2018/02/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猜你喜欢

文言文
雏燕
文言文阅读专练
把文言之脉 闻古韵之香
浅谈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有效方法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调查之我见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方法探究
那些“刷屏”的2016流行语,你会用古文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