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渠侬传曲脉 艺海泛舟任笑游
2020-11-06钟介玲钟介琪柳国荣
钟介玲 钟介琪 柳国荣
“金钗十二斗娉婷,都是红楼梦里人。一自元妃归省后,大观园花满上林春。椒房集尽人间贵,好一位福寿无双史太君,她消受儿孙无限福,说道舞斑衣日日乐天伦。最爱孙儿是贾宝玉,风吹雨打她尽关心。因此上吩咐青衣诸婢子,更有个伶俐聪明花袭人,命她殷勤侍奉少东君。想他们家庭不避嫌疑惯,子女年轻是总有情。所以有时节斗百草、放风筝,有时节理瑶琴、弄金樽,有时节海棠诗社共论文。枕霞旧友新题号,这位公子怡红别有称。蕉下客、槛外人、潇湘子、蘅芜君,都是袅袅婷婷姊妹们。真个是梨花面对芙蓉貌,藕丝衫衬石榴裙。秦代阿房何足道,魏王铜雀不似同。倩女离魂去,他如醉似痴悟道行。然而病虽有病原非病,情到无情却有情。情痴公子逃禅去,随了渺渺茫茫两道人,顿将慧剑来斩红尘,红楼幻境无非梦,一度荣华二十春,怎奈痴儿痴女唤不醒。”
这是苏州评弹老艺人钟笑侬1961年在江苏省第一次苏州评弹流派观摩演出大会中用别具一格的“马调”弹唱的《红楼梦》开篇,也是他留下的珍贵录音。
钟笑侬于1898年出生在一个苏州评弹家庭,他的祖父钟鸿声和父亲钟柏亭都是开讲《水浒》的苏州评话名家。钟笑侬出生后,父亲给他取名钟鸿孙,一来表明钟鸿声之孙的身份,二来也希望他能传承祖父的评话艺术。钟鸿孙6岁上学读书,8岁时因母亲病故辍学,9岁随父亲在江浙一带跑码头,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耳濡目染之下,钟鸿孙也喜欢上了苏州评话。但因为丹田气不是很足,起书中大面角色始终不太像,最终钟鸿孙偏离了父亲的期望,成了一名苏州弹词艺人。
学弹词要拜先生,但拜师费用少则几十多则上百元,钟家家境贫寒,筹措极为困难。就在进退维谷的时候,钟鸿孙的伯父钟柏泉留下的一整套《珍珠塔》手抄本起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钟柏泉先是跟林汉扬学说评话《英烈传》,后从“后四家”之一的马如飞学习弹词《珍珠塔》,是马如飞的十二弟子之一。他的评话“英武畅达”,弹词“文儒典雅”,因此有“书坛文武状元”之称,可惜英年早逝,但留有弹词《珍珠塔》的全部抄本。
当时魏钰卿以《珍珠塔》名响一时。但他的师父、马如飞十二弟子之一的姚文卿,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将全本《珍珠塔》传给他。光绪三十四年(1908),魏钰卿在浙江嘉兴演出时,钟柏亭就以亡兄钟柏泉留下的《珍珠塔》脚本为束脩,请魏钰卿收钟鸿孙为徒。魏钰卿为了补全《珍珠塔》中“二进花园”到“打三不孝”这些回目,就答应收下钟鸿孙。清宣统元年(1909)农历二月初二,11岁的钟鸿孙正式拜魏钰卿为师,薛筱卿、沈俭安、魏含英都是他的同门师弟。1911年,13岁的钟鸿孙学艺结束,离开师父,随父出门,“破口”说书,同年冬又与艺人王幼泉拼档演出《三笑》。次年春,他专攻《珍珠塔》,并与父亲同场上下档合作演出。
钟鸿孙幼年辍学,文化水平较低,在台上表演时会唱出别字。一次在书场演出,散场后,他问堂倌,外面听客有何反映,堂倌说,人家都在笑侬。钟鸿孙听后索性就将艺名改为钟笑侬,以此自诫自勉。从此,钟笑侬在父亲的督促下,一面淬炼技艺,一面研读《古文观止》《澹园诗文集》《韵学骊珠》等书籍,以增加知识学养,涵养书艺书情。1914年端午节后,经师伯王效松介绍,钟笑侬在宫巷素有苏州书茶馆“四庭柱”之一的聚来厅挂牌放单档。之后,他经常奔波于江浙码头,往返于苏沪之间。说表细腻,用词典雅,加上“马调”的别有韵味,钟笑侬渐渐有了名声。但钟笑侬牢记艺名的由来,行艺中丝毫不放松要求,还向马如飞的外孙、清末民初较有影响的“三卿档”之一的王绶卿学说《十五贯》。他把《珍珠塔》作为“面子书”,《十五贯》作为“夹里书”,在江浙沪一带演出。
1928年至1940年,钟笑侬长居上海说书,并开始收徒授艺。他的开山门弟子叫倪萍倩,19岁拜师学习《珍珠塔》。出师后即与下手庞学卿拼档演出,还得到了师叔沈俭安的指导。他既有鐘笑侬擅长说表的特色,又有沈俭安演唱并重的特长,所演《珍珠塔》“捉假方卿”“婆媳相逢”等回目在听众中颇有影响。
1934年夏,钟笑侬住在上海格洛克路(今柳林路)老雅庐书场附近的一条弄堂。经朋友介绍,钟笑侬收蒋仲英的儿子、17岁的蒋根生(蒋月泉原名)为徒,约定拜师金80元,先付50元,待到抄脚本时再付30元。蒋仲英当掉老母亲压箱底的一串珠花,才凑足铜钿。在随钟笑侬学习的3个月时间里,蒋月泉白天随侍,到新闸路一家书场听师父说书。一档结束钟笑侬乘黄包车到“大世界”说下一档,蒋月泉就揣着铜板乘14路无轨电车继续跟着听。除自己言传身教,钟笑侬还让大弟子倪萍倩教蒋月泉弹琵琶和三弦。蒋月泉会唱的第一只“俞调”开篇《宫怨》就是倪萍倩教的。但是,蒋月泉认为《珍珠塔》的书情、书性并不适合他,后来改投张云亭门下学说《玉蜻蜓》。虽说只在钟笑侬门下学了3个月,但蒋月泉一直对钟笑侬执弟子礼,并在加入上海人民评弹团之后,还推荐钟笑侬担任艺术顾问。
钟笑侬珍藏的《珍珠塔》有10多本,全是用毛笔端端正正地写在大账簿上的,约有60多万字。他收的门徒也比较多,除了上面讲到的倪萍倩、蒋月泉,还有陈萍仙、王萍秋、葛雪君、强玉华、周志华、朱鸿钧(传鸣)等。
1955年,钟笑侬破除门户之见,把《十五贯》传给了评弹名家严雪亭,还将珍藏许久的《十五贯》原稿脚本全部赠予严雪亭,这是由王绶卿病中所著。尽管没有行过拜师仪式,但严雪亭十分敬重钟笑侬,一直把他当成业师对待。同年,钟笑侬应严雪亭之邀到上海,与严雪亭商量如何整理改编《十五贯》。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两人商讨的重点之一是关子书“判斩”。统一意见后,钟笑侬回苏州着手修订《十五贯》,但写到“况公判斩”时,因疾病和其他原因不得不搁笔。1956年,要与艺人冯子美在苏州合作演出《十五贯》,不得不继续编写。至9月12日,《十五贯》终于改写完成。笔者收藏了钟笑侬修订的《十五贯》初稿,30多本练习簿上钢笔字迹工工整整,字数约有30万。整理改编后的《十五贯》,删除了一些枝蔓,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细节更加丰富,语言更加生动,思想性也有了一定提高,总的来说有较好的艺术效果。严雪亭后来在无锡五福楼书场演出《十五贯》,日夜客满,甚至出现了听众彻夜站在书场门口等退票的场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曲艺界创作演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评弹界也编创了《花木兰》《四进士》《贩马记》《盘夫索夫》《方珍珠》《宇宙锋》《雷雨》《武松》等书目。钟笑侬从1950年9月24日开始,与其他考官一起,对徐雪玉、俞素珍、顾幼君、丁雪君、葛雪君、华国荫、强玉华、赵雪英、丁蕙芬等20多名演员的说表、弹唱水平进行了考核。钟笑侬对徐雪玉及其所说的《贩马记》有较深的印象,并给出了16个字评语——“虽然年小,能说能唱,面上有书,可造之材”。
钟笑侬喜欢读书且涉猎很广,这从他的笔记中可见一斑。有殿堂、衙门的规制及科举考试的日程和过程,有缙绅门第、宗族家庙的排布格局,也有三教九流、社会百业的群相。如他就认真抄录了“江湖十响”之一的串铃——“系走方郎中手摇的铁圈,圈内有珠,随走随摇,啷啷有声,其名‘虎撑,又名‘串铃”。
认真读书的劲头也被钟笑侬带到了艺术创演中。如《十五贯》的初稿开头是“在明朝永乐四年,江苏淮安府,山阳县城里,东门内翰苑街,有一家米店。”钟笑侬就将“明朝永乐四年”改为“明朝宣德四年”。因为况钟生于1383年,卒于1443年,宣德五年(1430)出任苏州知府,“双熊奇案”不可能发生在20多年前的永乐四年(1406)。改為宣德四年(1429),也就是况钟出任苏州知府的前一年,较有说服力。为了说好《十五贯》,钟笑侬还反复念诵苏州沧浪亭五百名贤祠中的况钟像赞——“法行民乐,任留秩迁,青天之誉,公无愧焉”,以求在说到况钟相关情节时更有感情。在《十五贯》重改初稿的脚本最后,钟笑侬还摘写了苏州人民对况钟的思念和赞誉之词。
“公殁后,苏民置衣冠墓在阊门外杨家湾(即今杨安弄底,铁香炉附近)。建况公祠,在胥门内,西美巷中。祠勒碑志,以留纪念。碑刊公之功绩甚详,略摘一二,以备参考。其一‘锄奸植善想当年,轶事而今播管弦,一摺传奇十五贯,家家齐唱况青天。其二,‘绛袍豸绣貌清寒,吴下多闻说好官,知否金阊门外路,孤坟荒草葬衣冠。其三‘才牟兰相,德并君宾。锄疆扶弱,束吏宁民。判牒置簿,俗易风淳。民歌谁嗣,吏绝舞文。位进二秩,名著千春。徽猷渺吴,遗范长存。其四‘苏州贤太守,谁是至今传,俎豆陪黉门,衣冠葬路阡,大名昭白日,遗爱颂青天,不羡唐时彦,风流著简编。”
钟笑侬业余还爱好丹青,他曾将清代画家王翚的一幅山水画临摹成扇面,上题“拟耕烟散人桃源图 笑侬自标写于吴中。”他还喜欢收集洋画,几百张多与戏剧相关,有“徐母骂曹”等《三国》题材的,有“四郎探母”等《杨家将》题材的,还有如“梅龙镇”“秋胡戏妻”“扫松下书”等题材的。
1959年,钟笑侬被江苏戏曲学校聘为教师,后入江苏省曲艺团任教。在任教期间,他认真备课,写了《评弹音韵楔子底本》等好几本讲课笔记,并和王畹香、景文梅等老师一起,对薛幼飞、孙扶庶、孙世鉴、徐祖林、庞志英等三四十名学员的说表弹唱进行点评打分,为培养评弹生力军贡献了力量。这期间,他还创作了歌颂史可法、文天祥、韩世忠等10多位英雄的弹词开篇。
钟笑侬有一子名孟玉,早逝。钟孟玉留下介玲、介琪两个女儿,两人名字中的“玲”“琪”取麒麟之谐音,也表达了父亲对女儿的期许。有年暑假,大孙女钟介玲到江苏戏曲学校里住了一阵,跟祖父学弹琵琶,学唱开篇。
钟笑侬在“文化大革命”前退休,于1981年6月1日离世,享年8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