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时期人才开发策略对新时代的启示

2020-11-06胡月

新西部·中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知识分子延安时期

胡月

延安时期是党的人才思想理论体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性阶段,党中央通过探索先进的人才理念,逐步构建了具有显著实践效果的人才建设机制,为党的人才科学化、规范化建设作出了经过历史检验行之有效的理论贡献。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十三年,是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十三年,我党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孕育出了伟大的延安精神。

延安的十三年,也是我党探索、践行并创新人才战略,实现人才大发展、大繁荣的十三年。我党建立了最为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凝聚了最广泛的人才资源,为新中国建设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可以说,创新是延安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一时期所凝聚的人才开发和使用经验,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延安时期的人才政策

自1935年10月党中央到达延安后,经过一年的修养生息和胜利会师,向世人宣告了长征的胜利结束。但是,长征虽然胜利了,却让我们党付出了惨重代价,红军的总人数从长征前的超过18万人锐减到不足4万人。因此,我党立足根基进入延安时期的第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扩充兵力、巩固实力、恢复战力,延续和扩大革命力量。这一阶段,我党在吸收和引进人才方面采取了较为宽松的政策,以此补充战力和兵源。在大量吸收革命新鲜力量的同时,很多没有参加过长征的人员开始在军政管理岗位工作,亟需进行能力的培训和提高。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面对抗日救国的历史重任,党的人才政策全面向抗战服务和倾斜,陕甘宁革命边区积极贯彻党的“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最多的人才抗日救国”人才方针,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延安女子学院、鲁迅艺术学院、自然科学研究院、马列学院、卫生学校等一批高校,为中国革命培养造就了一大批能堪重任的“民族脊梁”,为抗战的各个战线输送了大量的杰出人才,更推动了边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边区形成了人才云集、院校林立、名家辈出的繁荣局面。党中央《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出台后,“到延安去”成为敌占区、国统区乃至海外优秀人才最迫切和强烈的愿望,延安的人才引进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为党的各项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基础。

延安时期党的人才政策根据政局变化,也不断做出调整,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先进性。抗日战争后期,我们党已经认识到夺取战争全面胜利已成定局,同时对未来国共关系的走势做出了预判,人才政策因根据地面积扩大、军政人员增加、管理人员需求迫切进行了调整,把干部培训教育作为当时人才培育培养工作的重点,并制定出台了较为详细的规定。通过这一举措,边区干部的理论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治理能力得到普遍增强。

解放战争打响后,培养中国人民解放军所需的各类军事人才,服务打赢战争,仍旧是党的人才政策的重点和中心。但与此同时,以陈云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认为国民党政权已是“强弩之末”,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已是历史必然,而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工业化改造,高技术人才是实现工业化的最重要力量,应逐步将财力投入到从事生产、科研、教育、管理的知识分子中,提高脑力工作者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的收入,促使他们能够为国家发挥更好作用。党在延安时期的最后阶段,人才政策调整方向已经开始逐步向大众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开始重视国内战争胜利以后的人才储备。

延安时期吸引和使用人才的具体措施

“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学习,歌唱,过着紧张的快活的日子。然后一群一群地,穿着军服,燃烧着热情,走散到各个方向去。”这是中国现代诗人何其芳笔下正处于抗日战争国难时期延安城的别样景象。这番景象与国民党陪都重庆出现的男长衣马褂,满清制服仍存,女唇红口丹,旗袍高跟红指;行政官可私设营业,检察院不负责任;政治办事机关各处办事员多者百余人,少者数十人,月费各以万计等等形成了鲜明反差,“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从此响彻华夏南北,延安成为有识之士、有志青年向往的红色圣地。而这与我们党在这一时期的引导、开放、包容、实践四大吸引和使用人才措施是分不开的。

1、以民族核心利益引导人才投身革命事业

抗战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民族的核心利益备受践踏,中华民族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愿望十分急迫,以青年學生和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群体更是希望自己的满腔热血和真才实学能够通过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有效发挥出来。在这一情形下,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大,毅然放下遭受血腥屠杀、围追堵截的阶级仇恨,呼吁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率先高举全民族抗战旗帜,倡导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是由于这一维护民族核心利益的“义举”,延安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全民族众望所归的抗日热土,不断吸引着社会各界人才奔赴前往,我们党也将天下人才紧紧地凝聚在了自己的周围。

2、以兼容并蓄的开放胸怀营造宽松的用才环境

延安时期,我们党打破并纠正了建党初期人才工作方面的“左”倾关门主义,提出了“三个一切”的人才使用原则,即一切同情反日反卖国贼的知识分子、一切受日本帝国主义等反动势力所驱逐与虐待的知识分子、一切革命的知识分子,在苏区都给予优待、提供工作和享有权利。同时,为了进一步大量吸引和储备各方人才,争取社会各界更大支持,党中央坚持不拘一格引才用才,只要有一技之长,都敞开胸怀、包容吸纳,基本做到了来者不拒,还制定了广受赞誉的人才“来去自由”政策,这一政策简而言之就是“来则欢迎,多多益善;去则欢送,不设门槛;再来再欢迎”。这些人才“开放度”方面的政策出台,在边区营造了优良宽松的人才制度环境,“尊重人才的个体主权、保护人才的自主流动”,鲜明反映了党渴求期盼人才的最大诚意,使我们党在与国民党争夺人才的竞争中具有很大优势。

3、以诚敬包容的用才理念聚集革命最大正能量

延安时期,充分信任、大胆使用、谦诚尊敬各类人才是我们党区别于国民党的最突出特点。早在1938年,党中央《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就要求进一步大胆向着积极的工人、雇农、革命的青年学生、知识分子等群体开门,把发展党的注意力放在吸收抗战中新的积极分子。1939年,党中央《关于发展文化运动的指示》明确要求,各根据地上的文化教育工作,除党校与党报外,均应与一切不反共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及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联合去做。同年颁发的《关于军队吸收知识分子及教育工农干部的指示》,要求各部队纠正一切排斥与拒绝知识分子参加我军的倾向,尽一切努力吸收知识分子及半知识分子参加军队。毛泽东主席还亲笔起草了《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针对许多军队中的干部仍存恐惧知识分子甚至排斥知识分子的心理、许多地方党组织还不愿意吸收知识分子入党的现象,强调在长期残酷的民族解放战争和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党中央同时要求各党组织将具备入党条件的知识分子吸收入党,对不能入党或不愿入党的部分知识分子,也应该同其建立良好的共同工作关系,带领他们一道工作。经过一系列人才政策和措施组合拳的推出,从制度安排上始终使党的大门向广大人才敞开,推动形成了“天下英雄豪杰云集延安”之势,聚集了开展革命的最大正能量。

4、以重实践的原则开展分类改造夯实人才根基

延安时期,党中央通过认真分析各类人才结构和状况,按照“工农干部知识化,知识分子工农化”的原则,自1938年起就对知识分子和工农干部组织开展了大规模实践训练运动和知识教育活动。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经过敏锐的判断提出,青年知识分子一般是受帝国主义等反动势力压迫,遭受失业失学威胁,他们的革命热情很大,但这种热情带有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根基不稳,可能动摇,需要进行无产阶级思想的系统改造。而广大工农干部,则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工作能力弱的“本领恐慌”问题,需要进行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的培育、改造和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党中央还十分重视工作实践的养成,将实践的观点贯穿于人才培养与发展的全过程,鼓励专业人才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使实践的过程同时成为才能不断提升的过程,真正实现了学用结合、学用融合。

延安时期人才策略对新时代的借鉴意义

无论何时何地何阶段,人才都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第一资源,大到一个政党、国家,小到一个组织、群体,人才对其兴衰交替都具有重要作用。延安时期,我们党对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建立了一整套系统的、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和措施。这些经过实践检验的人才方面的有益探索,为我们在新时代掌握人才成长、培养规律,更好地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始终坚持时代主旋律引领,凝聚推动新时代发展的最大人才公约数

延安时期,我们党始终高举“抗日救亡”的时代旗帜, 并全身心投入挽救中华民族危亡之中,以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与无私,老百姓从中国共产党身上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看到了民族的未来、看到了新中国的雏形,革命信仰、社会主义信念深度融入到了各界人才和百姓群众的思想之中,使其自觉地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并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最重要主旋律,要始终围绕这一主旋律凝聚各方人才,通过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激励人才敢于攻坚克难,勇于担当作为,把一切有识之士和才俊贤达集结在“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的旗帜下,形成发展的最大人才公约数,使国家和民族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2、始终坚持“英雄不问出处”引才理念,不拘一格汇聚推进伟大事业的磅礴力量

延安时期,我们党即使面临形势严峻、条件艰苦的情况,众多优秀人才仍然纷至沓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始终坚持“五湖四海”、公道正派的人才引进方针。中国共产党以博大的胸怀和包容的气度,欢迎、吸收来源于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出身各异的人才到延安学习和工作,大量的革命志士、军政精英、专业人才聚集延安,使党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一切胜利奠定了雄厚的人才基础。新时代,应继续坚持延安时期这一宝贵经验,在选人用才上破除“年龄、性别、身份、学历、资历”等方面的歧视和限制,扩大人才选拔面,只要有志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志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都应该以公开、公正、公平的方式进行选用,让更多的专业才俊成为党人才队伍的一部分,增强党领导人民执政兴国的能力,也使他们对各项路线方针的认同感持续增强,更加自觉、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实现民族崛起、国家复兴贡献力量。

3、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才标准,建设人心向往的人才高地

延安时期,我们党针对人才和干部最重要的选拔标准就是“德才兼备”,“德”就是要始终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毛泽东还要求党员干部要学新本领,要真正懂得业务,懂得科学技术。由此可见,我们党历来重视人才的高尚品质和政治信仰,早已把是否自觉地为党、为国家、为民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作为考量和评判人才的重要标准。新时代,在选拔人才过程中,既应坚持“德才兼备”,更应重视“以德为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切实把政治坚定、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上来。

4、始终坚持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培育方向,锻造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延安时期,我们党在人才培养上采取分类别、有差别的方式进行,针对经历过长征和根据地创建,阶级觉悟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基层人才,对其加强文化知识的教育;针对外来的知识丰富、有留学经历、抗战热情高的年轻人才,对其开展马列基本理论教育和工作实践教育;针对在职在岗人员,建立起了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的学习教育机制;针对高级干部人才,对其主要开展了重温党史、研讨经验、总结教训、检视工作、弄清路线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方式进行了理想信念再教育。

新时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征程中,需要有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的大量人才,这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用人才既要重品德,也不能忽视才干”的选人用人标准,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地区发现经过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和重大事件考验的优秀人才,使党的事业一代代后继有人、接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延安时期党中央对人才的科学决策[OL].https://www.sohu.com/a/68172787_119871,2016年4月.

[2]张锋.延安时期党的人才建设五个理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04月.

[3]谢添.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人才观研究[D].聊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4月.

[4]延安时期的“来去自由”人才政策[OL].中国组织人事报,http://www.scycjy.gov.cn/Website/contents/228/27398.html,2019年4月22日.

[5]延安时期的人才导向[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4年第8期.

[6]张锋.延安时期党的人才建设五个理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4月11日.

[7]李新华.延安时期尊重和使用人才政策研究[D].延安大学研究生论文,2017年6月.

[8]陳福荣、刘建德,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培养和造就干部的基本经验[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5月第3期(总第3期).

[9]王新堂.新时代选人用人的根本遵循[J].行政管理改革,2017年第11期.

[10]姜辰蓉,李怀岩,白羽.延安因何成为“中国的希望”[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7/05/c_1115817995.htm,2015年7月5日.

作者简介

胡 月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办公室干部,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知识分子延安时期
延安的故事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
《延安文学》2017年总目录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