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弱有所扶”,“新治贫”进入城市治理视野

2020-11-06

文萃报·周二版 2020年40期
关键词:长宁区救助困难

“弱有所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被提及,进一步拓展了我国民生保障的内涵。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则宣示了我国反贫困战略的重要转变。贫困不只产生在农村,脱贫攻坚决胜前夜,不妨将目光转向城市,直面高楼大厦下的“相对贫困”群体。“相对贫困”的范围,包括经常性或临时性处于生活窘迫和发展困境的群体。部分经济发展相对领先的省、市抓住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契机,逐步探索对相对贫困群体的救助机制。

当“救穷”转为“扶弱” 相对于“贫”,“弱”虽然没有明确定义,却必然覆盖更多人群。是不是“真贫”?教育就业、生活状况、身心健康、社会融入等都应成为评估的新维度。上海市长宁区是全国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区,率先探索破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以收入标准为基础,引入多维评估指标,长宁区建立了社会救助的“四圈”防线。其中,第一圈为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第二圈为低收入家庭;第三圈为支出型贫困家庭;第四圈为特殊困难家庭,包括困难未成年人群体、困难残疾人群体、失独家庭、意外事故困难家庭等。在这一体系下,2019年长宁区救助目标对象,从原先以低保家庭为主约6100人扩至约3.5万人,占全区户籍人口比例从约1%升至约6%。

新冠肺炎疫情使一些家庭陷入临时困境。非沪籍人员栗先生夫妻因疫情停工在家,又有三胞胎女儿需要抚养,家庭生活困难重重。社区救助顾问通过入户调查了解到这一情况,一次性给予帮扶金3400元。长宁区民政局局长章维说,结构性贫困、能力贫困、临时贫困等“新贫困”人群的纳入,实现了救助范围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的初步延伸。

“新治贫”基于平等理念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葛道顺说,不少城市低收入和相对贫困人群抱有一种“心态贫困”,当然也有人自知贫困且主动作为,但因能力不足、社会融入困难等因素未能脱困。“这都需要政府部门拿出激励机制,提供就业及心理辅导等,提升他们抵御困难的能力。社会救助工作要从救助基本生活向重视救助对象治本脱贫与发挥潜能方面转变。”

在上海静安区,一项名为“桥计划”的多重困境家庭综合服务项目被列为区政府年度重点工作。政府聘请社工针对困境家庭开展政策信息咨询对接服务,帮助他们获得就业机会;持续开展关怀探访服务,为家庭提供身心情感支持。该项目鼓励受助大学生成为志愿者,为社区困难家庭中小学生进行义务家教,这既保护了大学生的自尊心,也促进了“自助+互助”氛围的形成。

2020年,我国将整体告别因物质财富匮乏造成的绝对贫困,但作为复杂社会现象的贫困问题会长期存在。专家认为,相对贫困治理的目标应从“两不愁三保障”转变为基于劳动平等(包括劳动权利平等、劳动机会平等、劳动成果平等共享)的生活質量提高和发展前景平等,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摘自《半月谈内部版》2020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长宁区救助困难
Challenges Build the Team困难中遇见团队
惠州惠东:多措并举提升国家司法救助工作实效
善意施救者如何才能豁免责任
善意施救者如何才能豁免责任
选择困难症治疗仪
选择困难症
开心一刻读者评刊表
党建引领自治 自治改变生活
深化拓展“凝聚力工程”建设提高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