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德宏州傣医药现状及发掘整理研究的思考
2020-11-06童英赵晨勋罗苑张光云徐文立陈普
童英 赵晨勋 罗苑 张光云 徐文立 陈普
【摘 要】 德宏州地处于云南省西部,是傣族主要聚居地之一,有着独特的傣医药理论体系,浓郁的民族医学特色以及典型的地域特点。但受历史及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原因,当地傣族医药发展存在文献古籍流失严重、文献发掘整理研究滞后、傣医药基础理论体系不完善、傣医药发展水平较低、人才队伍薄弱和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低等问题,文章结合德宏州傣医药现状进行思考,对如何发展壮大德宏州傣医药提出建议,以期为德宏州傣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医药;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0)18-0086-04
Thoughts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ai Medicine in Dehong Prefecture of Yunnan Province
TONG Ying ZHAO Chenxun LUO Yuan ZHANG Guangyun XU Wenli CHEN Pu*
Yun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Yunnan key laboratory of Dai Medicine and Yi Medicine,Kunming 650500,China
Abstract:Dehong Prefecture is located in the west of Yunnan Province.It is one of the main settlements of the Dai people.It has a unique theoretical system,strong ethnic med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ypical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However,for a long time, due to historical and local culture reasons,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Dai Medicine has problems such as the serious loss of ancient literature,the lagging of literature excavation and research,the imperfect basic theory system of Dai Medicine,the low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Dai Medicine,the weak talent team and the low utilization of biological resources.In order to make Dehong Dai Medicine develop and grow,the author gives a few suggestions,looking forward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ai Medicine industry,and to a higher level.
Keywords:Dehong Dai and Jingpo Autonomous Prefecture;Dai Medicine;Current Situation;Thinking
云南省,簡称滇或云,坐落于中国西南部,边界与老挝、缅甸、越南接壤,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世居少数民族15个),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傣族是历史、文化悠久且具有地方特色的云南世居少数民族,总人口约105.8万,占云南省总人口的3%,是除彝族、哈尼族、白族以外人口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分别占全省傣族人口的28.61%、25.58%[1]。傣族人民在漫长岁月中与自然和各种疾病作斗争,积累了丰富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防病治疗经验和医药知识,并吸收一部分传统中医药学和古印度医药学,形成了以“四塔”(风、火、水、土)“五蕴”(色、识、受、想、行)“雅解理论”“风病论”等为理论核心的绚丽多彩且独立的傣医药学,为傣族人民的健康和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笔者就德宏州傣医药现状及对发掘整理研究进行思考,为云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1 德宏州傣医药现状
德宏州傣族属于傣呐支系,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量汉族人民迁入,其文化深深影响着傣族,使傣族最终被分为汉傣和水傣,现汉傣多居住于德宏州北部地区,而水傣多居住在南部地区[2]。其整体的发展稍逊于其他地区和藏医药等少数民族医药,从国际上看,傣族是一个跨国界民族,在泰国、老挝、印度、缅甸和越南等国家均有分布。特别是泰国,大力发展民族传统医学,在教学、临床、工业、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已取得不菲的成就。从国内来看,傣医与1984年同时被国家正式确定为重点发展的藏医、蒙医、维吾尔医药相比,突出表现为学术发展水平低、人才匮乏、产业规模小。与此同时,在新时期,国家为振兴民族医药产业,提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重大战略决策,而傣医药没能很好的抓住这个机遇[3]。从云南省傣族集聚地来看,西双版纳地区和德宏州发展不平衡,目前德宏州傣医药在医疗、教育、科研和产业发展等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傣族医生们或老或离世、以傣语为主的母语弱化、文献损毁导致相当数量的傣族名方、名药丢失,特色疗法面临失传。综上,德宏州傣医药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文献古籍流失严重 在历史的长河中,傣族民间“摩雅”(医生)留下了浩瀚的历史文献古籍,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大部分傣族医药文献被损坏、烧毁、遗失并消失在整个傣族医药史中。有些还在其余文献中残留一个篇名,有些则彻底的消逝,有些则散落至民间、傣族寺院和国外。德宏州是云南傣族主要聚集地之一,有着丰富和宝贵的老傣医古籍,与此同时对古籍的空白保护,使德宏州的文献在人们不知道的情况下缓慢丢失。
1.2 文献发掘整理研究滞后 文献是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傣族有着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这保证了傣医药知识能够以书册、典籍、贝叶经、纸板经等形式最大限度地保存下来,但同时,语言交流困难、文字翻译的不标准及对文献古籍的空白保护也限制了德宏州傣医药的继承和发展,目前整理出版的仅有傣医药的验方集、民族药志和用药标准等,如《德宏州中医药及民族医药秘方验方汇编》、《德宏民族药志》、《冯国清验方集》、《德宏傣药验方集》、《德昂族药集》、《德宏民族药名录》等,德宏州目前虽已收集58册傣医药古籍,傣药500多种,单方、验方1400余方,但这只是德宏州傣医药知识中的凤毛麟角,文献发掘整理研究已迫在眉睫[4]。
1.3 傣医药基础理论体系不完善 当前梳理出的傣医药理论体系在系统性、全面性、规范性研究以及在指导临床实践和傣药的研究开发等方面,尚不完善。从早期傣医药文献资料的收集来源,主要集中在西双版纳、普洱等地区,德宏州等其他傣族聚居地文献资料和民间资料收集不充分。对其他傣族居聚地因地理气候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条件、历史文化、疾病状况等差异,而形成的各具特点理论和临床经验及方法,发掘不够、研究滞后。为充分丰富其学术内涵,揭示其内在科学规律,提高其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亟待整理发掘德宏州傣医药特色理论及其内涵,进一步完善傣医药基础理论体系。
1.4 傣医药发展水平较低 近年来,党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傣医药事业的发展,1977年在西双版纳成立了以傣医药为主的民族医药调研组,1988年成立了全国唯一的傣医医院(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而德宏州至1988年才成立州民族医药研究所,比西双版纳整整晚了11年,2017年才成立德宏州中医院(挂牌德宏州中傣医医院)。总之,德宏州傣医药整体发展水平与西双版纳州相比还存在差距,还不能满足当代傣医药及云药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德宏傣医药的发展。
1.5 传承教育人数不足
1.5.1 师带徒 师带徒教育是以具备良好且足够的医药知识的行医者一对少数求学者进行知识和经验教学的模式,以國家级、省级和州级层面进行傣医药师带徒。西双版纳的师带徒教育国家级和省级共传承了8批,培养了14名傣医药人才。州级傣医药师带徒传承则由2017年5月份景洪市召开的“第一届西双版纳州民间民族名医拜师大会”拉开序幕,共有12名民族民间名医接受26名徒弟拜师学艺。德宏州不论是国家级、省级还是州级传承,目前还未形成完善流畅的程序,其涉及的传承人数较少,地方群众受益面窄。
1.5.2 学校教育 学校是培育高精尖人才的机构。目前云南省招收傣医学专业的学校有:西双版纳州职业技术学院(2007,大专班)、云南中医药大学(2014,本科班)、滇西应用技术大学(2017,本科班)。招生人数少且时间短,无法满足医疗岗位的人才需求。2017年始,云南中医药大学开始招收的定向德宏州的傣医学本科生90人,目前还没有走上工作岗位,所以德宏州目前在傣医药发展及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人才断层、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1.5.3 佛教教育 据传统,傣族7~10岁的男童会送去佛寺当僧侣3~5年,掌握一定的傣语、傣文和少数的傣医药知识。建国后,随着傣族地区社会结构的重组,之前围绕寺院开展的文化、教育等传统习俗被逐渐淘汰,其教育方式也渐渐过渡成义务教育,所以,目前出现,年龄高的老傣医,其傣医药功底强的现象。而年轻一辈的傣医从小进行的是国家统一的学校教育,在其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本民族文化较少,对傣语和傣文的掌握不够,傣医药基础薄弱,而民族语言的弱化使学习和理解傣医药经典医药变得十分艰涩,对傣医药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较大影响[5]。
1.6 持证从业人员不足 西双版纳目前有着国内规模最大的公立傣医医院,设有傣医特色门诊5个和名老傣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3个(林艳芳、康朗腊、康朗香)[6],具有明显优势,但就算如此,整个西双版纳有傣医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证书的医护人员仅仅只有200人。德宏州在2017年成立的德宏州中医院开设傣医门诊,有傣医执业医师1人,整个德宏州有傣医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证书的医师有43人,但最终从事傣医方面的医护人员仅11人(傣医执业医师4人,助理医师7人),其余的傣医医师西医化及中医化现象明显,目前整个地区的傣医药发展是不及西双版纳的。
2006年,全国医师资格考试工作开始开设傣医医师资格考试(德宏州从2008年开始),2009年后开始两年一考,体现国家对傣医药工作重视的同时,也显示出傣医药人才的不足。截至2019年,德宏州共组织傣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7批,仅有43人通过考试(傣医执业医师6人,助理医师37人),相对于西双版纳取得傣医执业医师资格451人(傣医执业医师129、助理医师322人)德宏州有关傣医药人才十分匮乏。同时,目前全州民间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医药傣医药医师不超过80人,与2011年180余人相比,也是减幅明显。
1.7 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极低 德宏州地处于云南省西部,其地势为东北高、西南低,属于南亚热带低纬度季风雨林气候,雨量充沛,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其所具有的独特自然地理环境、适宜的气候为中药材的生长提供良好条件。目前,德宏州有40多个中药材种植品种,但种植基地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和布局,在生产中存在药材种植分散、品种过多、未优先在最适宜区发展、产量或供不应求、或供大于求、部分区域和品种无序开发和竞争、化肥和农药不合理使用等,导致种植出的中药材品种、质量和药效不符合市场需求,傣医药材行业发展受阻。
2 发掘整理傣医药的建议
为持续推进德宏州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快速健康发展,为“德宏傣医药发掘整理研究”工作顺利开展,为进一步完善中医药院校、国家层面傣医药理论体系教学,进一步提升德宏傣医药地位及高度,并立足于德宏州实际情况,笔者建议如下。
2.1 制定有利于德宏州傣医药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划,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及云南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同时,结合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实际,制定保护、继承、发展民族医药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具体措施,解决制约傣医药发展的瓶颈问题。如明确保障建设民族医药机构设置、基层民族医药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等法律法规保障;将符合条件的民族医药诊疗项目、民族药制剂,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范围;进一步完善民族医药从业人员考核准入制度,规范“确有专长”“一技之长”考试考核工作,使“土医生”取得合法身份等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民族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和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保护工作等。
2.2 全面系统收集,规范整理,建立德宏州傣医药文献资料信息数据库 采用文献资料收集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前期工作为基础,根据“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原则,在德宏州辖区内全面系统地收集傣医药文献资料、临床诊治资料及其与傣医相关的民俗、宗教等文化背景资料。同时,收集整理老傣医诊疗经验和学术思想、傣药、验方、诊疗技术,建立文献资料信息数据库,为德宏特色的傣医药基础理论的发掘整理奠定基础,使之形成完整的理论。
2.3 发掘研究德宏傣医药基础理论特色及其内涵和应用价值 在系统收集傣医药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历史文化层面,对德宏傣医药发展的历史源流、文化基础、医药经典著作、医家人物和传承路径及其方式等进行考证发掘;从哲学和理论之自然观、生命观、疾病观、诊疗观等多层次、多角度进行理论梳理;发掘德宏傣医药基础理论特色,并对傣医“四塔五蕴”核心理论及傣医特色理论的内涵阐发、外延界定,阐明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及其临床具体运用进行深入发掘整理,规范名词术语;并结合临床实践客观阐述其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进一步揭示傣医药理论的实质内涵和基本规律,补充完善傣医药理论体系。
2.4 完善傣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多层次多形式培养人才 支持探索多渠道、多形式的民族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如探索传承和院校教育相结合的模式,鼓励著名民族民间老中医师带徒,培养一支乡村民族民间医生队伍;探索民间人才培养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傣医药人才培养的均衡发展,满足不同层次的傣医药从业者的教育需求;积极组织开展民族医师、民族药师执业资格考试等相关工作,解决民族医药师执业资格的问题;组织开展民族医药名医名家的评选和认定;加大傣医药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切实提高民族医药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2.5 积极推进德宏州傣医药健康服务产业发展 要进一步加大对德宏州傣医药健康服务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完善配套政策,在价格管理、税收政策、用人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创造民族医药健康服务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傣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促进傣医药健康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傣医药健康事业发展的活力;将傣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纳入整体规划,打造具有傣医药特色的健康服务产业;积极开发民族医药特色旅游路线,建设一批与傣醫药科技农业、名贵药材种植、田园风情生态休闲旅游结合的养生体验和观赏基地,打造民族医药文化的展示区、民族医药服务的体验区。
3 小结
综上所述,傣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德宏州傣医药虽说小有成就,但地区发展不如西双版纳,学科发展不如藏、蒙、维吾尔医,国际发展也赶不上泰国等国家。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傣医药,亟需进一步完善针对于傣医药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划;进一步系统收集、规范整理德宏州傣医药文献信息;进一步完善傣医基础理论;构建一支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共同推进德宏州傣医药健康服务产业发展,让德宏州傣医药能在不远的将来得以芬芳灿烂。
参考文献
[1]霍冬梅.云南民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及变动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6.
[2]胡粉青,邵曰凤,邹澄.德宏傣族医药现状及发展思考[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28(1):4-6.
[3]刘卫东.“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 2015,34(5):538-544.
[4]刘斌,陈眉,骆始华,等.云南民族医药文献收集整理研究概述[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2,35(1):23-26.
[5]刘安.浅谈傣医药发展的文化困境及其解决策略[J].普洱学院学报,2018,34(5):61-63.
[6]玉喃哈,胡海燕,佟宇帆,等.云南省民间傣医职业生态调查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9,28(7):118-122.
(收稿日期:2020-05-01 编辑:罗苑)
基金项目:云南省重点学科“民族医学”学科资助;德宏州卫生健康委员会“德宏傣医药发掘整理研究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童英(1996-),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民族医学。E-mail:1317855132@qq.com
通信作者:陈普(1978-),男,汉族,硕士生导师,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为民族医学研究及民族药研发工作。E-mail:chenynk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