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现代左海伤寒名家介绍与闽派特色探析

2020-11-06李君君肖诏玮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20年9期

李君君 肖诏玮

【摘 要】 文章归纳整理1840年以来部分榕医伤寒名家著作、手稿、方笺、案底等,研究其独具地域特色的伤寒流派、文献价值、史料价值,以弘扬瑰宝,造福桑梓。

【关键词】 近现代;伤寒名家;闽派特色

【中图分类号】R22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0)18-0005-04

Introduction to the Famous Modern Zuohai Typhoid Experts an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ujian Schools

LI Junjun XIAO Zhaowei*

Fuzhou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Fuzhou 35000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works, manuscripts, Fang Jian,Medical records etc. of  some famous Rong doctor typhoid experts since 1840.We study the typhoid school with uniqu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value of documents and historical materials,to promote treasures and benefit the people.

Keywords:Modern Times;Typhoid Experts;Characteristics of Fujian Schools

福州乃福建首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二千二百年历史,中医底蕴深厚。远绍汉季,福州长乐董奉与张仲景、华佗并称建安三神医,被后世尊为杏林始祖。就近代而言,伤寒名家辈出,或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或谨于六经,不泥经方;或勤于著述,内容博瞻;或执医重教,玉振金声,名噪八闽,声达京华。现就名家介绍及闽派特色探析如下。

1 名家撷要

1.1 林作建 林作建(1796-1870),字和斋,福州壶山人。其祖林世存,其父德盘,皆名重当时。林作建,幼承家训,精研岐黄,弱冠悬壶,业与年进,林氏与陈修园过从甚密,议论医事相得甚厚,均能他山攻错。作建著《和斋医案》《伤寒论批眉补助》《六经辨证歌括》《壶山林氏家传秘方》等,其后裔越汉先生等曾对其学术深入探讨。他精研伤寒,主张“六经分证是《伤寒论》之核心,学者应留心研究,探其微奥,娴熟掌握其辨证要点”[1]。又云:“仲师强调扶阳气的重要实质在平衡机体阴阳。”林氏认为“学习仲师方,只有善于领会其理法,才可骊珠在握,运用自如,而病亦随手霍然”。如仲师桂枝汤加减二十余种为示范,后人宜加体会,若被经方所囿,实不通仲师之意。

1.2 陈恭溥 陈恭溥(1879~?),又名心源,号退翁。清代医家,侯官人(今福州人)。家世业医,少习举子业,后博览医书,寻师问道,退以医为业。著《伤寒论章句》(初稿颜曰《伤寒节解》)[2]。陈恭溥学术见解:①缕晰条文,豁人心目。陈氏是书,分为六卷,一至四卷,按照伤寒论六经条文章句,详加注解,并附六经病脉病的理论,卷五、卷六为伤寒论方解,最后附以伤寒病的各种针灸心法,是书“较陈修园浅而又浅,期与及门,易于领会”[3]。章句,即章节与句读,对《伤寒论》章句详加厘定,并重文字的考证,释文以成无已治本为基础;章节多依张令韶《直解》、张隐庵的《集注》;句读则依据其具体内容而定。而于每章节之后著文以揭其大旨,道其原委。②言简意赅,切中肯綮。陈氏注明较之修园,浅之又浅,易于领会,辞能达意,有益后学。就以太阳提纲之头项强痛句,恭溥解释痛指头项,强仅指项,此就确切达意。陈氏方解往往用最精炼的语言揭示《伤寒论》方的功效,虽惜墨如金,却切中肯綮,如桂枝汤,“宣达阴阳,调和营卫,解肌达表,能发能收之方也。”又主张六经之方不仅能治伤寒病,也可用于内伤杂病,诚如在自序中所云:“方则无分六经以汇解之,所以不分六经者,恐后学拘于六经而方之用不广也。”为桂枝汤“谓之杂病调和气血方也无不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凡病后余热入肺或有实热者皆可用之。”③拓展经方,师古不泥古。且扩展经方应用于内伤疾病。是书卷五、六,经方不分六经以汇解之,陈氏“恐后学拘于六经而方之用不广也。”如桂枝汤为伤寒论第一方,陈氏谓之“太阳中风有汗之主方可,谓之六经风伤肌腠也可,谓之难病调和气血之方亦无不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清肺热,定喘逆之方也。凡病后余热入肺或肺有实热者皆可用之。”

1.3 王德藩 王德藩(1878-1960),福州人,擅治少阴病,被福州中医界誉为经方派巨擘。1929年创办“私立福州中医讲习所”(后称福州中医学社),王德藩为社长,亲授《伤寒论》,历时10届,毕业生达294人,著《少阴证辨证治验》。但遵古而不泥古,按太少两感证。其解表方面药味中,不喜用解表药如柴胡、葛根之类,恐折伤其阳。但根据本市地土方宜,凡患太少两感证病者,即辛温解表药如麻黄、紫苏、羌独活之类亦不宜常用,更不宜并用,否则多有亡阳格阳等虚虚之变。即夹有太阳表证,亦只宜和解营卫之邪,特别是本地居民禀气偏薄,辛温峻汗之剂,而易于伤阳故也,故文绣之人多采用桂枝汤加荆芥、防风、附子[4],临床上甚为得手。王德藩治疗少阴病常分如下类型分证论治:①少阴寒化证:加减四逆真武汤;阴盛格阳证,以加减通脉四逆汤。②少阴热化证:黄连阿胶汤;阴虚水热相抟证,主以猪苓汤;虚寒滑脱证,以桃花汤。③少阴兼证:少阴兼太阳证;兼太阴证;兼厥阴证。当分辨孰轻孰重,例如太阳盛于少阴者,主予桂枝附子汤以扶阳祛寒;如少阴盛于太阳者,主以桂枝四逆真武汤,以回阳散寒。④少阴寒化阳虚厥逆证:少阴病虚寒证往往有瞬息亡阳虚脱之变。吐利厥逆本为少阴病虚寒证的主要症状,但此已经是少阴里寒太盛、阳气大衰、真阳将亡的亡阳虚脱危症了。临床上只要见到但寒无热、蜷卧、足冷、脉微细沉等少阴虚寒见证时,就应该按以温经回阳之剂,急救其阳,否则吐、利、厥逆等亡阳虚脱诸症、就要接踵而至了。故少阴治以回阳抑阴,予加减四逆真武汤(干姜、甘草、附子、白芍、茯苓)。王氏認为少阴寒证忌用西洋参、生甘草,宜用党参、高丽参、炙甘草等甘温之品。生姜因呕吐和身体痛外,余宜用煨姜。其他如淡干姜、北干姜、炮干姜、干姜炭、淡附子、熟附子、炮附子、生附子、土炒白术、酒炒白芍、土炒白芍,按证炮制,严寒用温阳药量要重,盛夏、亡血家、妊娠宜轻。随证选药。

1.4 卢思诚 卢思诚,清末闽中(福州)人,字实夫[5]。家世业医,思诚亦以医名世,舆疾而欤其门者,踵趾相错。他以监生出身,在江浙为官多年,历任代知县、知县等职。为官期间体恤民情,治理有方,以医为政,坐堂行医,“延父母,问疾苦,瘠者起之,困者息之,疲癃残疾者存活之,民籍籍然称慈父母”[6]。卢思诚著《症治备览》二卷,其特点:①言近指远,守约施博。《症治备览》系卢思诚应钟峻(字仲山)之请而撰写。卢考虑其家人体质变迁无定,难以默揣,所以撰写这本外感病之专著,故以六经合六淫,分门主治,选择前贤验方,参以己见,附之增减。凡收方37首,共分伤风、伤寒、伤暑、利湿、润燥诸门编写叙事简明,浅显易懂,舟车便贤,病者可据证检方,加减药物,令家置一通,阴阳寒暑之戾,其知免矣。②守长沙之法度,合六淫参机变。卢氏主张凡病不离六经,时病不离六淫,即恪守仲景六经辨证,但结合六淫病因立论,感冒不离六淫,故以六经合六淫分门别治,其中六经病以风邪、寒邪致病为主。③寒温一统,融合百家。卢思诚以六经辨证为准绳,但不泥于伤寒方剂,以轻清疏解为主,并熔伤寒温病于一炉。无门户之见,伤寒乃辨病之基础,此乃法度,但与时俱进,学吴鞠通之聪明,独树一帜,治外感首辨病因,以疏风为主,此外尚列伤暑门、利湿门、润燥门、泻火门。遣方如千金消暑丸出自《备急千金方》,清暑益气汤来自《脾胃论》,清燥救肺汤来自《医门法律》,桑菊饮来自《温病条辨》……可见他学贯古今,融合百家。求索创新,自成一家。

1.5 刘亚农 刘亚农(1884-?),字细雪,福州人,民国医家。年少治经,有声里党。间患咯血,偃卧床蓐数载,中西名医束手,乃于病中枕籍岐黄,烂熟伤寒,遍尝百草,由中而西,涉猎殆尽,卒能自起沉疴,于1913年与方澍桐等参办三山医学传习所,后北上任教于华北中医学院,悬壶于北平,晚年返里设诊[7]。刘亚农认为仲景之著作惠人厥功甚伟,然非谓垂为法典一成不变。其根据今人体质异于古人之别,著有《二十世纪伤寒论》。是书分六卷:包括病理篇、六经诊断卷、平脉篇、温病、湿温篇、药物学分类及静坐疗病法。刘氏学术主张以仲景学说为规矩,以各家学说为参考,是可谓善读伤寒论矣。他认为仲景古今二千年,气运之变,陵谷之迁,气禀之厚薄不能泥守仲景一百十三方。仲景所列之汤液,与今人体质每不合宜,故今日之汤液,有变通取舍之必要[8]。他主张药轻、药重要量体裁衣。他将药物分为17门,每门之中又有猛次之分。如气门分补气和伐气二类。就补气药而言,补气猛将有附子、人参、黄芪、黄精、天生术等;补气次将有枸杞、白术、五味、龙眼、荔枝等[8]。根据病情、邪气盛衰等情况而定。刘氏认为病有伤寒、伤风之别,六经有经与络之分。伤寒之方,经药居多:麻黄、细辛、柴胡、附子。络药为桂枝、生姜。其认为四时感冒类似伤风,治宜轻清疏达,不得用麻黄大发其汗,导泄真气,因而致虚,变生他证。刘氏还注意体质辨证施药及药性的不同对机体产生的不同影响。

1.6 陈慎吾 陈慎吾(1898-1972),名祖望,号慎吾,福州人。幼随伯父陈宝琛进京,先习儒后学医,曾拜河南朱壶山为师,悬壶于北京,1938年执教于北平国医学院,1948年创办北京中医研究所,于1954年任北京中医学院首任伤寒教研组组长,曾任全国政协第三、第四届委员会委员,是著名中医临床家、教育家、伤寒学家。其主张《伤寒论》是中医基础医学,又是临床医学,包括各种急性热病及其变化的治疗法则。其以“伤寒论”命名者,盖因伤寒传变最快,变证最多,治疗最难,善后调理等法比一般疾病完备,故举而为例,以概其余。学习《伤寒论》不仅要掌握其中之法,而且要结合《金匮要略》二本合读,必有左右逢源之妙。他认为张仲景确立的辨证论治法则确立了证、方、药三者关系。他指出从方药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有药无方只能治症,而不能治病。有方无药不会随证化裁,则不能适应临床变化的需要。他认为仲景《伤寒论》的方药,临床应用无有不效,但一药之差,或分量之变,则方义不同,治疗有异。其治病主张:抓主证,保胃气,存津液,陈老重伤寒但不否定温病学派。

1.7 俞长荣 俞长荣(1919-2003),福州市永泰县人,五世医,幼随父习医,1947年国民政府考试院颁发中医师考核合格证书。俞老是国家级名老中医,著名《伤寒论》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福建省政协委员、福建中医研究所主任中医师、《福建中医药杂志》主编、福建中医学院教授、福建中医学院院长,当选为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福建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其校注《伤寒论医决串解》等医籍10余部,《伤寒论汇要分析》是其代表作。俞长荣认为《伤寒论》创造性地把外感疾病的所有症状归纳为一个辨证纲领和六个证候群,来辨别错综复杂的病变。以八钢来辨认疾病的属性、病位、邪正消长和病态的表现;以六经来分析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和转归。以此分析认识病情以立方择药均有法度。俞长荣认为经方有寓理于方、配伍谨严、用药精简、疗效显著四大特色。俞氏主张“入乎其内而出乎其外”,灵活应用经方治疗内伤疾病,他倡导“伤寒论精华在于诊治大法”的著名论点,要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临证紧密把握病机病性,“遵循《伤寒论》的制方精神,即使不用本方,也算师仲景方”。其根据“异病同治”原理,病名不同,若病机、病性、病名相同,或汤方之性味功能相互配伍能作用于某一病症的病机病性者,均可一方多治。如中暑、消渴、热痹病多不同,但如果阳明经热的病理存在,均可用白虎汤。如一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关节疼痛,午后低烧20余天,口干,舌红,以白虎汤为主方,加减治疗半个月,热退,关节疼痛缓解。俞氏主张“古方新病可相得也”。如他用桂枝合真武汤治疗太阳挟少阴证,五苓散和小柴胡汤治疗二阳合病;又如用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治疗胃脘痛、失眠,五苓散合真武汤治疗胃脘胀,发仲景所未发。此外,榕垣伤寒名家如陈子超、刘少山、徐幼鸣、王認余、曾益谦等均各有发挥。

2 闽派特色

2.1 因时因地,辨治有异 福州地处中国东南,闽省东部,闽江下游,北枕莲花,右擎翠旗(旗山),左标石鼓(鼓山),闽江穿越而过,可谓枕山,襟江、吻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常年温暖多湿,雨量充沛,四季常青,平均气温在16~20℃。当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之时,闽江两岸层林尽染,花果飘香,可知异地有驚人之制也。即使同一城市,地土有别,寒暄各别,城区高楼栉比,人口密集,气温较高,离城不过数十里之北峰,崇山峻岭,地寒水冷,外感之证,风寒居多,麻桂姜附,习以为常。王德藩居城內,对房劳后感寒所致太少两感证,宗仲师之法,但不用麻黄、细辛,改用荆防桂枝汤加附子。又如刘少山世居洪山西河,则认为榕城地处东南温暖多湿,纵外感风寒,亦易挟湿,三拗汤虽散寒宣肺,却无化湿之功,故以藿香、防风、杏仁三味名假三拗汤,以奏散寒化湿、宣肺止咳之功。

2.2 体质不同,遣药有异 人体生命现象“玄冥幽微,变化难极”,不同医家从不同角度研究人体的疾病和治疗方法,从素体而言,榕医常谓有“脾寒体”与“肝火体”等等不同,所以榕医何秀春主张“量体裁衣”,对虚弱而娇气体质重,用药尚轻;对形壮气实者,敢遣峻猛之药取胜。叶烺藩云“虚人名破屋,调理为修补”。均针对不同体质而遣方用药。医家声名卓著之后,病家择医亦有倾向性,某证找某医,这又给医家提供更多实践病例,有利于积累和总结经验,促进了流派的发展。

2.3 酌古斟今,融汇寒温 近现代榕医诸多名家,有争鸣,也有创新,如卢思诚,主张六经辨治,但用的是经方也用时方取代经方;福州温病三杰之一的郑品端,也用桂枝汤等伤寒名方。所以崇尚温病也罢,善遣时方也罢,诸家多黯熟伤寒,甚则经文倒背如流,翻新经方,自创时方,乃与时俱进使然,基于古今不能尽治今病,诊病须因人因时因地的缘故。榕医朱梅南尝谓:“《温病条辨》虽为温病而设,实与伤寒如出一辙,伤寒取六经内表及里,温病论三焦由上而下,屹立门户,辨证有一纵一横之妙。”

2.4 重医执教,名噪福建,声动京华 福州伤寒派名家在省内均系杏林泰斗,且享誉京华,如王德藩,早在光绪二十八年为福州首届中医公会常务理事,1929年创办福州中医学社,任社长,学生多成八闽中医中坚力量,榕垣名医半为其门生。1957年王德藩受聘为福州市中医院(人民医院)名誉院长,陈慎吾、刘亚农均执教于北平国医学院。新中国成立后陈慎吾为北京中医学院第一任伤寒教研室主任,与秦伯未、任应秋等并称为该院五老。俞长荣曾任福建中医学院院长。叶发正先生赞陈氏“在伤寒学术史上独占一席,其成就自不可没“。又如林作建著:①《壶山林氏家传秘方》对心悸、积聚、消渴、寒证、脚气、痹症等27门疑难疾病之因证脉治阐述精当,分析入微。②《和斋医案》,全书约113篇,约十万余言。多属疑难病治验之结晶。③《六经辨证歌括》,读来琅琅上口,易诵易记。林氏被《中医人物辞典》、《福建名人词典》等收载。余如卢思诚、刘亚农、王德藩、刘少山均有著作鸣世。

2.5 法道仲师,不泥其方 仲景之所以称为医圣,后人当循其规而蹈其矩义。榕医先贤师法仲师但有拓展,此乃“非邃于古不足言医,而泥于古者亦非医之至者也”。《内经》强调要因人因时因地治疗,为医者须侧重时令、地气、人事,即察四时、辨五方、审形气。按而今离东汉近二千年,气候变迁,习尚殊异,体质厚薄,地域不同,迴不相若,岂能蹈袭长沙一隅风土之经验,不思通变,必须巧而通变以应时求。刘亚农推崇伤寒论为医学之基础,发为至理名言,内由于中国幅员广阔,东西南北地土各异,二千多年来,气运之变,陵谷之迁,气禀之薄,不能泥守仲景一百十三方之成法使仲景复生,亦必告诫不可顺旧守疾,应勤求古训、博取诸家,所以刘亚农、卢思诚用六经辨证,但方有变通取舍,不废时方。明代医家张元素云“古方新病不相能也”,刘亚农、卢思诚的著作,正是反映张元素的主张。但俞长荣的见解是古方可为今人所用,但必须对古方进行化裁,使其适应新的病情,他有一段精辟入里的议论:“同一证由于病因、体质、生活环境的不同,治法、立方用药就随之而异;同一处方也因性别、年龄、体质的不同,药物的加减和用量乃至煎煮及服法也有所不同”。可见俞长荣使用经方也践行变通加减应用,而非胶执不变,从其医案来看,他推崇经方亦重時方,如岳美中先生所云”学古方而能入细,学时方而能务实“。张仲景撰《伤寒论》正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仲景反对各承家技,始终顺旧、故取法仲景,不废时方,正是对仲景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 小结

福州伤寒名家,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勤于著述,桃李成蹊。然闽派伤寒缺乏系统总结,本课题穷搜载籍,网罗丛残,收集大量1840年以来榕医伤寒派名家著作、手稿、方笺、案底、医案并进行归纳整理、索隐探赜,研究其独具地域特色的伤寒流派、文献价值、史料价值、密学绝招,以冀弘扬瑰宝,造福桑梓。

参考文献

[1]林越汉,付惠中.林作建生平及学术见解[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0(5):69.

[2]陈恭溥.伤寒节解手稿[M].1844:自序.

[3]刘德荣.福建历代名医名著珍本精选,第三卷[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4]肖诏玮,黄秋云.榕峤医谭-福州历代中医特色[M].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2009:96.

[5]李云.中国名人大词典[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2016:142.

[6]卢思诚.症治备览[M].光绪九年(1883年):序.

[7]孙坦村,肖诏玮.福州近现代中医流派经验荟萃[M].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1994:252.

[8]刘亚农.二十世纪伤寒论[M].北平:聚珍阁印刷局,1934:导言3,药物学分类1-3.

(收稿日期:2020-04-30 编辑:刘斌)

基金项目:福建省卫生厅课题(编号:2017FJZYZC104);全国名老中医肖诏玮传承工作室。

作者简介:李君君(1975-),女,汉族,硕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小儿肺系、脾系疾病及中医医史文献。E-mail:lijunjun507@sina.com

通信作者:

肖诏玮(1942-),男,汉族,主任医师、教授,研究方向为小儿肺系、脾系疾病、疑难杂症及中医医史文献。E-mail:3638947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