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面墙”带来的思考
2020-11-06赵海涛
赵海涛
在我们的校园里有三面再普通不过的墙,一面是水泥墻,斑斑驳驳,白建校以来就没有粉刷过,灰旧的墙面隐匿在树丛后,来来往往的人很少关注它。第二面是粉墙,作为学校大门的一部分,米黄色的墙面整洁却略显单调。第三面是贴着白瓷砖的墙,它位于办公楼,典型的20世纪90年代的风格,砖缝纵横交错。这三面墙静静地矗立在校园里多年,实用却很难谈得上美观。
结合学校创建艺术团的契机,要对校园进行整体的环境改造,这三面墙成为了我们装饰的重点。但是学校的经费有限,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对墙面进行美化确实需要思量,我们通过明确改造方向、集体参与、拓展评价,最终使得它们焕发了新的生机。
一、明确方向
首先我们明确了校园环境的改造方向应该是“以生为本、因地制宜”,表现的主题和内容应该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题材,创作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辅助指导。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三面墙最终呈现了三种不同的风格。
第一,凸显人文性。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大家觉得校门旁的粉墙因为面积较大,又紧挨着学校书画院,所以是突显人文性的最好载体。墙上的壁画不仅要具有美化功能,也要发挥其文化育人的作用。而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都是师生耳熟能详的作品,其鲜明的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丰富的文化内涵都值得学生们细细品味。将这些名著场景画在墙面上,对学生们就是一种无声的文化启蒙,从而激发他们阅读名著、了解历史的兴趣。
第二,体现趣味性。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墙面内容能否与学生产生互动,成为学生们乐于体验的一处场地呢?为此,我们从学生最熟悉的各科教材入手,发掘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利用水泥墙被树丛遮挡的特点,将教材中的一些典型形象和元素隐藏在其中,当学生在不经意间发现教材中熟悉的形象竟然出现在墙面上时,就会欣喜不已,迅速同忆起学习的内容,既巩固了知识又增添了趣味。
第三,彰显实用性。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阻碍是活动场地和活动时间的不足。受到有人用水在地上练字的启发,经过反复的实验,我们采取了将青条石贴在瓷砖墙面的方法,砖缝的纵横排列正好和一条条的青条石位置吻合,呈现出中国古代书简的造型,古朴典雅。而石块的高度和宽度则满足了小学生创作的需求。青条石下设水槽并配备毛笔,孩子们拿起毛笔蘸水就能在石面上反复写写画画,无论是课间十分钟还是早晨到校的时候,学生们都可以“见缝插针”地一展身手,在熟悉运笔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活动实施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放手让学生大胆创作也是转变教育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往布置环境时,经常只站在了成人的角度,却忽略了学生们的感受。学生作为学校的一份子,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作中来,在实践中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理应是我们进行美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尊重每一个孩子,肯定他们在参与活动中的表现,鼓励他们在创作中展现白己的天赋。例如,在创作壁画时,教师只是在调色方法和涂色技法方面给予相应指导,壁画中的形象设计、配色和纹饰都由学生白己把握。同时,我们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学校斑驳的水泥墙虽然未经粉刷,显得较为粗糙,但残缺处可以联想成什么形象?如何添加能够变得更美观?学生们展开了积极讨论并拿出了方案,在他们的笔下,原来残缺的墙面渐渐绘有大狮子、小猴子、卡通人物、交通工具……一件件充满童趣的作品精彩纷呈,令人赏心悦目。
此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也是我们大力倡导的,但是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很难操作。这次的壁画创作就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美术组提供好绘画工具和颜料,教师轮流值班,学生在课间、午休和放学后都可以来画一画。我们首先邀请美术社团的学生来进行创作,其他学生在围观的过程中也跃跃欲试,激发起了创作欲望。有的学生怯生生地问:“老师,我也能画一画吗?”我同答:“当然可以!”当他第一次拿起画笔在墙上进行涂抹,那份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就这样由点带面,全校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投入到了这次创作中,大家共画一张画,低年级的学生还邀请爸爸妈妈在放学时共同参与,一幅墙画也成为了联系家长与孩子间的纽带。
三、拓展评价
这次的壁画创作也为美术教学打开了思路。走出教室,体会“学以致用”的真正意义,无疑应该成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方法。同时,我们也围绕这次活动开展了主题研究,在课堂上以壁画为主题进行了讨论。为了更好地设计画面,学生们利用互联网等手段查阅设计草图,确定方案。实践中,学生们畅谈参与创作的心得体会和收获。还有人在壁画前拍照留影,摆出不同造型,在上信息课时利用电脑软件进行了二次创作,拓展了创作的思路和表现的形式。
此外,我们还特别重视学校、家长、学生三位一体的总体评价。学校层面,给参与创作的学生进行了集体合影,给他们留下同忆,并颁发了参与创作的荣誉证书,对他们做学校主人翁的态度给予了肯定。学生们也把白己创作的过程拍成照片或视频,在班级博客和QQ群中分享,引得家长们纷纷点赞。许多家长第一次发现了孩子的艺术才华,为孩子们的成长感到欣喜,在家校沟通方面发挥了良好作用。有的同学还将参与这次活动中的体会、草图等资料放进了“成长记录袋”中,留下值得同味的记忆。相信这一笔美好的精神财富,会伴随着学生成长,成为他们艺术生活中难得的纪念。
同首再看这三面墙的变化过程,让人不禁感慨,美育不应该只在课堂教学中,校园环境、社会资源、自然资源都可以成为我们进行美育的阵地。只有树立起正确的美育观,让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得到美的体验,不断地理解美、追求美、探索美和表现美,才能真正成长为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作者单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