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校对”为“修改”:浅谈小学习作教学的作中指导
2020-11-06秦祥涛
秦祥涛
【摘要】“文章不厌百回改”。但在当下,很多教师只注重错别字、病句、标点符号等的“校对”的工作;而“修改”作文,则更多地要涉及到作文的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等。学生在“修改”作文时,很多时候需要“大刀阔斧”,甚至“推倒重来”。让学生经历反复的作文“修改”过程,其实就是他们作文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
【关键词】小学 习作 校对 修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但当下的小学习作教学缺乏“修改”意识。可能有教师会辩驳,认为教师都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了认真批改和反馈,但那是教师的,而非学生的。学生们写完一篇作文,也常常会进行一些文字的删改,但还远未及“修改”的层面。“修改”作文,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写作能力。
一、问题与思考
1.重视作前指导,忽视作中指导。
长期以来,很多教师都很重视作前指导,或用各种活动引入,或再简单点,就是用一个PPT把要求讲清楚后,任由学生白己去写,写完再辛辛苦苦地改出来。教师虽然修改得仔细,但学生却未能清楚理解教师的意思,即使学生读懂了教师的批阅意见,也未必能将这些意见消化吸收,并使其成为自身的写作能力。更不要说现实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看一眼分数后,就将作文束之高阁,不作任何深入思考,导致这次作文中出现的问题下次还会出现。因此,笔者以为,既然学生们写出了一篇篇作文,教师就要让这些作文成为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宝贵财富。我们要重视作文的作中指导,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地“修改”作文。
2.作中指导过于简单化、形式化。
很多教师也重视作中指导,也想通过有效的修改,使学生的作文提升一个层次。但很多时候限于习作教学的时间,不能对学生作文的问题一一进行罗列、呈现。因此,很多时候教师们的作中指导过于简单化、形式化,即要求学生把错别字进行订正,对不通顺的语句进行增补……也都是停留在“校对”的层面。学生们从教师那里得不到充分“修改”的意见,他们自然也就对自己的作文失去了“修改”的兴趣。
3.“校对”痕迹明显,缺乏“大刀阔斧”的精神。
我们先来看一幅图:
这些都是“校对”的符号,而我们需要学生在“修改”作文时,不仅学会使用这些符号,更能对作文进行合情合理的“修改”,需要学生对文章进行中心、结构、内容、情感等方面的审查,而不是浅尝辄止地浮于表面。有的时候,一些写得不好的段落可以直接删除,感觉跑偏的作文可以直接在后面进行重构。
二、方法与策略
上述问题如何解决?笔者认为,首先要有朗读作文的习惯。在朗读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进而想办法解决问题。其次要丰富习作的过程。习作教学要花更多的时间在写、改这些过程上。学生理解了“文章不厌百同改”,养成了“修改”作文的习惯,自然也就会慢慢掌握修改的方法与策略。
1.把作文大声朗读出来。
很多学生厌恶写作文,把写作文当成一种痛苦的事情,于是写完后也不会认真品读,直接把“批改”的大权交给教师。这就是教师缺乏作中指导的表现。如果能够让学生细细品读,他们会发现很多显而易见的问题。下面举一个教学案例:
笔者曾要求学生们写一篇小作文《春天来了》。但笔者批改后发现诸多问题:(1)没有按要求写;(2)错别字多;(3)逗号、句号使用不当;(4)书写不够美观;(5)缺少自己的发现;(6)有不少套话、大话。
笔者改完,将学生所有的写作素材作系统地整理,要求学生阅读素材后找出哪些是围绕“春天来了”写的,他们很快找了出来。而有些内容,如“我发现了一根非常漂亮的羽毛”显然是不切题的,但学生们在写作时意识不到。如果学生写完之后,能自己读一读,念给老师或同伴听,这样的问题便可以第一时间被发现,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修改。
2.丰富习作的过程。
有时,我们对于学生们一稿写出来的作文不必太过严苛,因为这是学生们真实写作水平的体现。的确有些学生容易写跑题,容易写得像记流水账一样,且不够生动、具体。但教师要做的工作是把这种现象呈现出来,并进行有效的作中指导,而不是放任自流,简单写上一个分数、几句评语了事。教师既要让学生在写作文时经历一个由初稿到定稿、由粗糙到精致的过程,也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思考、修正的能力。
首先,读草稿。这已经是在进行有效的作中指导,读的过程就是一个“修改”的过程,它会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有一个初步的评判。其次,修改作文的表述内容。这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框架,存在于习作教学中的,它要求学生对作文进行反复地修改,或是交由同伴批阅交流,或是进行构思的重新洗牌,一般一个作文要经历好几个回合的修改。最后,校对作义表述内容。到这里,才算是“校对”的开始,那些繁杂的修改符号才有用武之地。因为一篇习作的主体已经确定了,内容也大都不再会改变,现在要做的工作就是对一些细枝末节的文字进行改动。
3.培养“文章不厌百回改”的意识。
在作文课上,教师可以向学生分享一些文学家、诗人等反复打磨文章的故事,用历史人物的真实案例教育、引导学生。例如,王安石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反复琢磨、贾岛“推敲”的由来……都是名人名家反复修改作品的典型事例。通过这些故事让学生明白:好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
明确告知学生,修改文章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应独立完成。新课标要求:三四年级的学生要“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五六年级的学生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如在四年级下册的作文要求里,“写完后互相改一改”“认真改一改”的要求共出现了5次,由此可见新课标对于“修改习作”的重视。
三、反思与提升
1.提倡合作性批改,把“校对”变为“修改”。
创造性作文是指运用合作的方式进行创造性作文教学。这种小学作文教学模式通过在作文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合作和创造的机会,使作文教学成为一种教学创新活动。我们始终要把“创新”一词融入到作文教学中,它将有利于小学生体验写作的整个过程。合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修改作文的过程。
在合作性作文中,强调“共同修改”“提交定稿”“评价反馈”。这是好作文必经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作文修改意识的重要途径。共同修改,指学生之间相互阅读文章并提出修改建议,再交还学生本人修改,若时间允许的话,也可以小组成员共同商讨修改意见。提交定稿,是指学生修改结束后向教师提交最终的定稿。评价反馈,指教师就学生共同修改或独立修改的作文展开评价,并给出进一步的修改建议。这个修改过程看似漫长,但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意识,提高其作文修改能力。
2.关注作文教学全过程,将“修改”付诸实践。
大部分作文课堂因时间有限,教师不会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作文,而是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完成。笔者认为,这个持续的过程给教师和学生都提供了对作文进行反复修改的机会,学生在修改的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写作能力、语言运用能力,还能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作文教学就不再是基于考试的教学,而是基于写作本身、生活本身的作文教学,能够让学生通过学习真正收获快乐与成就感。
3.固化“修改”作文的意识,形成教学常态。
教师要坚持先作文再指导。这对师生双方来说都十分必要。对于教师来说,针对已完成的作文展开指导,有的放矢,针对性更强;对于学生来说,参照教师的意见反观文章,思路会更加清晰,接下来的修改也就有了头绪。但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指导过程中要避免“零零碎碎”,应放眼全篇,观照整体;还要注意避免过于“挑剔”,指导语言要柔和,不能过多否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掌握某一文体的写法,需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期间要不斷打磨、反复思考,由不会到会,由被动修改到主动修改。作为语义教师,我们要珍视每一篇学生作文的价值,善于发现学生作品的亮点,给学生以适当的激励。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校对”与“修改”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差别所在。我们需要让学生学会“修改”作文,让他们大胆地发现白己的不足,鼓励学生不要怕写得不好,甚至写出错误。在错误的基础上修改,他们才会不断锻炼出习作的真本事。作为教师,要用智慧启迪学生对自己的习作有正确的认识与批判,要让他们在不断的“修改”中提升作文水平,获得修正一个个缺点、错误后前进一大步的喜悦。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力学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