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许渊冲《西厢记》英译本窥探其“三美”论的实施

2020-11-06唐启红

北方文学 2020年17期
关键词:三美西厢记许渊冲

唐启红

摘 要:许渊冲被称为中国诗词英法韵译唯一人,他提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西厢记》是我国元杂剧的代表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许译本在保留原文风格的同时将“三美”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做了很大的贡献,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旨在通过例证探析在《西厢记》英译本中许渊冲是如何践行其翻译理论,使译文兼具音美、意美和形美。

关键词:《西厢记》;许渊冲;“三美”论

一、《西厢记》概述

由于多种译本的出现,王实甫的《西厢记》流传到世界各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和读者。它像一座言语艺术的宝殿,俗语、俚语、成语和典故集结成趣,以清新的词曲格律述说了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全曲文句华丽,文采璀璨,却自然晓畅,在绝佳的文字和音律中蕴含着无限的艺术魅力,作者纯熟的语言技巧和汉语丰富的表现力令人叹为观止[1]。

《西厢记》取得的成就表现在诸如鲜明的反封建主题、高度典型化的人物、激烈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优美抒情的诗剧语言等方面。由于理解困难,当代很多读者和观众对戏剧产生了严重的审美阻隔,好在有一些工作者专门对其进行注解阐释,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此类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瑰宝感兴趣。

二、许渊冲“三美”论的形成

除了卓越的翻译成就外,许渊冲的一套翻译理论也是自成一家,即音美、意美、形美,“三美”的本体论;深化、浅化、等化,“三化”的方法論;知之、乐之、好之,“三之”的目的论。把“三美”详细解释为:音美是指译诗的节奏及韵律的对应程度;形美主要指译诗的行数与原诗的行数是否一致,分节是否相当;意美则是再现原诗的意境美[2]。本文意在探析如何在翻译时做到“三美”,如何在保留原文意思的基础上“美化”译文。

(一)翻译的审美主体

译作的美关乎两个因素,翻译的审美主体,即译者,以及原文的审美构成。原文无法改变,而审美主体具有主观性,可以在依附于原文的前提上进行原文的审美再现。因此,审美过程的实现主要靠译者。当然,审美主体也得满足一定的条件,刘宓庆指出,审美主体的审美条件即文化素养、审美意识、审美经验。

文化素养是对译者最基础的要求,它不仅指对原语文化的掌握与运用能力,还包括对目标语文化以及目标语读者的审美取向有相当程度的了解。文化素养足够高才能充分解析原文的美并将其再现。译者的审美意识不应只限于对美的感知,更应将这种感知发展为一种理念。同一个审美主体在进行更多的审美活动后,再反过来看自己曾经的译作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

(二)译者的审美标准

译者的审美影响着译文的美,不同的译者审美标准也不同。审美标准具有相对性、时代性、社会性和依附性。相对性是指不同语系间的转换具有差异,彼此不对等,因而审美标准也有相对性。译者所处时代的审美标准对其自身审美会产生影响,这就是所谓的时代性。社会性是因为翻译是社会交际活动,个人审美应该以社会审美标准为调节杠杆,译文的美要与目标语读者的大体审美相符合才算是有水准的译文之美。最后依附性是指译者依据自己的审美紧靠原文的审美构成,选择相对应的方式再现原文的美,不能脱离原文,随意创作。

三、《西厢记》许译本赏评

《西厢记》是一部兼具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佳作。许渊冲的英译本不仅将其“三美”论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且还在准确译出原文深层含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原文进行二次创作,使译文语言一样韵律优美,富有意境。无论是莺莺的柔肠九转,还是张生的离愁别恨都在译文中得到了极好的再现[3]。下文就从形式工整、音律和谐、意境塑造三方面来对《西厢记》许译本做简单赏析。

(一)语句工整,形式优美

《西厢记》多处对仗工整,形式优美,特别是在诗歌当中,形式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在翻译诗歌时,保留原诗形式,再现原诗形美特征,成为决定译诗成败的重要步骤[4]。在传达原文意思的同时尽量保留原文形式,给读者视觉上的享受。

第一本第三折《酬韵》〔幺篇〕中“扑剌剌宿鸟飞腾,颤巍巍花梢弄影,乱纷纷落红满径”[5]。此句对仗工整,而且都以ABB式的叠词开头,后两句的末尾又押“ing”的韵,看起来有形式美,读起来有节奏感。且每一句单独看,都是一个静态的画面,但连在一起,又合成一幅完整的动态场面,意境极美,更甚的是飞鸟离树也暗示着莺莺离开。许渊冲将此句译为:“The birds which were asleep fly up with fluttering wing,And moon light plays with shadows of the shivering,Shower by shower fall red blossoms of late spring.”一眼看去映入眼帘的便是译文中每一行末尾的“ing”,又工整又押韵;再有第一句中“fly”和“fluttering”以及第二句中的“shadows”和“shivering”都押头韵,保留了原文中整首曲子的形式美。更巧妙的是第三句中的“Shower by shower”不仅与原文乱纷纷想对应,而且落红形容为像雨一样飘落下来,营造出绝美的画面,以形式美衬托出了意境美,实在是妙。

(二)音律和谐,韵律优美

诗歌注重节奏感和音韵和谐,而元曲有时会以音乐的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因此音美至关重要。许多文人在创作诗歌时会考虑读者的审美感受。译者在翻译时也不能只满足于表情达意,还得在遣词造句上多多斟酌,尽可能再现原文的音律节奏,使目标语读者也能感受到和母语读者一样的审美感受。许渊冲对《西厢记》中叠词、押韵、节奏等都处理得特别好。比如第四本第三折《哭宴》〔滚绣球〕“恨相见得恨,怨归去得迟”。此句是崔莺莺在抱怨两人相见甚晚,离别却又近在眼前。许渊冲的译文为:“It is my regret,So late we met;It grieves my heart,So soon to part.”简简单单四句话,无论从前面看还是后面看形式都是非常工整的,第一句和第三句开头都是“It”,第二句和第四句开头都是“So”,不仅给读者视觉上的享受,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再看末尾,四句都以“t”音结尾且押尾韵,整句读起来节奏感强,音韵极美,比原文更甚。

(三)境界全出,意境浓厚

意境美是诗歌美的最高境界,是音韵美和形式美的最终目的和归宿[6]。若是对原文理解并无定论,则多种译文中以意美者取胜。《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段将张生和莺莺的离别、思念描写得缠绵悱恻、万分不舍。对于这些意境浓厚的情境,译者必须体会到其中深情,才能翻译得恰到好处,让目标语读者能感同身受。比如第四本第三折《哭宴》〔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7]。这是莺莺借悲凉的秋景抒发离别愁绪的唱词。后面一句设问历来为人称赞,意思是说深秋的枫叶是被将要离别的人流的眼泪和血染红的。景物凄凉,其实更渲染了莺莺心里的悲凉。许译为:“With clouds the sky turns gray,over yellow-bloom-paved way.How bitter blows the western breeze!From north to south fly the wild geese.Why like wine-flushed face is frosted forest red?Its dyed in tears the parting lovers shed.”

开头“碧”转译为“灰”其实是为了与全曲融为一体才稍作修改。“碧”若是直译为青绿色就完全丢掉了原文的悲凉气氛,译为“gray”正映衬了人物心中的愁绪,而且还与下一句句末的“way”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西风紧,北雁南飞。”前半句是意译,将西风形容为苦涩的,十分符合意境;后半句则是对等翻译,“blows”与“fly”对应;“the western breeze”与“the wild geese”对应,两句对仗工整,且句末的“breeze”与前面的“geese”形似,读音也押韵,真正做到了音韵和谐,耳目一新。用“bitter”一词来形容东风也是双关用法,既表现出风的强劲,也反映人心中的苦楚。后两句中“霜林醉”是指深秋的枫树经历了霜之后变得血红,像人喝醉后脸上泛起的红晕一样。许渊冲将“染”译为“dyed in tears”将离人泪染林的意味诠释得十分到位;将“醉”翻译为“wine-flushed face”也可以看出译者对原文意味掌握的程度之深,而且两句押“ed”的尾韵。后四句两两对仗、押韵。许译此曲十分经典,能够原汁原味再现原文风貌、形式已属不易,做到声韵和谐、句子双双押韵更是难得,通过形美和音美将意美展现出来更是妙。许渊冲真正做到了“感目、感耳、感心”,他的这些经典译作值得后人赏析并学习。

可以看出,《西厢记》中的曲子形式对仗;音律和谐;而且多处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意境极美。许渊冲的“三美”在《西厢记》译本中也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而这些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翻译中,要让读者不仅能读懂,还要有兴趣读下去,激起他们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欲望。这就要求译文要美,译者在“忠实”的基础上也可以为了“美”发挥一定的创造性。

四、结语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文化输出,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上升到了战略高度。本文通过赏析《西厢记》中“三美”论的应用,总结一些许渊冲老先生翻译的经验,为笔者日后所用;也希望引起更多学者对我国经典文学著作的关注,期待更多优秀译本的出现,能更好地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许老先生一辈子致力于把中国文化精粹介绍给外国读者,他的翻译理论也将指引更多优秀学者将中国文学经典著作更美地传递出去,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许渊冲英译《西厢记》的艺术成就[J].中国翻译,2002(02):65–67.

[2]胡定军.“三美论”在维吾尔双联式谚语翻译中的应用[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1.

[3]刘庆元.《西厢记》英译本赏析[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3(4):64–66+76.

[4]朱敏,黎志卓,廖曉琪.许渊冲翻译理论指导下的中国民间故事英译策略[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9,30(05):27–33.

[5]王心霞.元杂剧ABB重叠式语义特征研究[D].黄石:湖北师范学院,2015.

[6]刘欢,范丹妮.“炼字”与意美的再现——《红楼梦》景物诗英译[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08):25–28.

[7]刘三平.戏曲艺术与中华美学精神[J].民族艺术研究,2016,29(02):64–71.

猜你喜欢

三美西厢记许渊冲
元 日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王季思注本《西厢记》补证(续一)
从“三美”理论看杜甫陇右诗的翻译
许渊冲的“三美”理论视角下《上邪》三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折桂令·客窗清明
浅谈高考记叙文的“三美”
陈继儒评《西厢记》的刊本流变及其真伪
《西厢记》释词补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