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青年亚文化背景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2020-11-06曹迎

青年时代 2020年22期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曹迎

摘要:本文直面中国高校青年大学生教育的新变化和新问题,通过剖析青年亚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探讨青年亚文化娱乐性、消费性、抵抗性特征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双重影响,从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载体等方面为高校思政工作提出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对策,以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主流文化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和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作为思想文化交流交锋的主战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拥有全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当下,青年思想异常活跃,青年亚文化作为当代文化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折射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和需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研究新时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时代特点,探寻将其借鉴和融合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青年亚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相对,它是指“在青年群体中存在的不同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以显著区别于主流文化的风格和样式表现出来,为社会上处于从属地位的青年所接受,是从属、次要与支流的文化”[1]。

20世纪以来,基于网络技术和网络传播环境的中国青年亚文化进入公众视野。通过互联网这一媒介,大量基于兴趣而迅速集结的网络社群产生。“二次元”“御宅族”“同人女”等亚文化群体成为当代青年逃离现实、张扬个性、反叛传统的世外桃源[2]。。从早期的BBS论坛、百度贴吧、猫扑论坛到现在的豆瓣小组、微博超级话题等网络为青年亚文化的生长所提供的温床和摇篮[3]。亚文化青年通过追星、组CP、同人漫画等形式在社群中自得其乐,通过少数人群体的文化符号来获得文化认同,表达或发泄自己观点。随着bilibili网络春晚、肖战粉丝大战AO3同人平台等亚文化现象的讨论热潮,其文化现象背后所蕴含的青年亚文化娱乐性、消费性乃至抵抗性等特点日益显现,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青年亚文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影响

(一)青年亚文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消极影响

青年亚文化特征与主流价值观构成一定的张力关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不容忽视的消极作用。

一是弱化主流文化的认同感。在青年亚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日益碎片化,缺乏深层次的思考,静不下心来阅读经典名著,依托于推文等快速阅读,享受短暂的快乐,不利于学生整体价值观的形成和整合,容易出现被局部、片面的观点、信息引导的思维体系。通过恶搞英雄人物、编纂历史事件等方式来获取他人的关注度,追求精神的愉悦感。混淆历史事实,弱化了主流文化的历史形态和大学生的认同感,不利于高校思政教育功能的发挥。大学生在宣扬个性、彰显自我的文化集群过程中,出于反权威和去中心的心理,大学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模式产生天然的排斥和抗拒,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融入,加深了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教育的难度。

二是侵扰了正确的认知结构。在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渲染和引导下,大学生的金钱观、价值观也受到了直接的冲击。劣迹艺人一边挨骂一边赚到盆满钵满、“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周某被网红公司高薪邀约、看流量不看实力等现象层出不穷,大学生在看热闹的同时也影响到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就是“吃土”也要用大牌,宁可“月光”“网贷”也要保持精致的生活品质,职业选择过程中将网红、主播作为职业首选的大学生不在少数,青年认知选择呈现出多元且无序的特点。重物质享受轻精神升华,追逐金钱轻视道德,沉溺自我享受和满足忽视集体公德等思想和行为造成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确立被阻滞、正确认知结构被侵扰,成为高校教育功能发挥的又一大阻碍。

三是干扰了大学生的底线认知。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发声者”的互联网时代,整体文化体系脉络错综复杂,多样化的亚文化形式干扰了大学生对于犯罪、色情、暴力等负面信息底线的认知,没有统一的道德价值和道德观点,对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一笑置之或者置若罔闻,认为“没有什么大不了”。同时在国内外多种思潮的双重夹击下,对国家、社会诸多发展中问题进行刻意放大,做出轻率的判断,一定程度相信和纵容西方国家对于我国的恶意抹黑,出现了质疑国家权威、淡化意识形态等倾向,容易导致大学生精神信仰的混乱。

(二)青年亚文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积极作用

青年亚文化具有源源不断的自我更新能力。某种程度上积极的青年亚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增添了新形式、新内容、新载体,不断充实和更新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是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以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作为主要方式,大学生兴趣相对较弱且学习效果不明显,主动性较弱。而以青年亚文化为集聚的新型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不断刷新。共青团中央入驻B站、B站春晚、B站后浪等主流文化主动拥抱青年亚文化群体,青年群体对主流文化不再是一味的抗拒和嘲弄,通过积极参与其中,制造更多极富趣味的创意点,实现与主流文化的有效对接和密切融合,以更加轻松活泼的方式完成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二是充实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饭圈女孩”出征,积极为偶像打“call”做公益、B站成为“Z世纪”新式社交型学习平台、大批知识类科普UP组一跃成為“顶流”,思政课堂将精选优秀的青年亚文化内容和方式融入课堂,实现提升课堂活力和课外学习方式的合理引导双重目标的实现。亚文化凭借自身的创造力为主流社会提供新的素材、新的研究内容,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和浏览时事新,通过多变性和时效性特点弥补了教材的滞后性,提升学生的政治鉴别力,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三是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青年亚文化的传播依托于技术载体。借助QQ、微博、bilibili等信息运用平台的运用,高校思政教育的形式和载体也得到极大的丰富。通过开通博客、公众号、成为UP主,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拥抱青年的新特点,让大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意见表达受重视、被认可,实现了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良性互动。弹幕、点赞、直播等新型思政教育方式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兴趣点,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克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将对学生的引导融入到日常,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全方位渗透。

三、亚文化背景下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之策

青年亚文化不是洪水猛兽。探寻青年亚文化背后的情感依托、价值诉求,从而真正地了解学生的特点,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引领,这对于做好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一)坚定政治引领核心,筑牢文化安全防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天然的政治属性,坚持社会主义办学,这是不能碰触的底线。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要始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政治导向。青年亚文化是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一部分,但并不意味着其可以代替主流文化。加强主流文化的思想引领功能是推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通过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叙述方式和内涵,激发主流文化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树牢我国高校文化安全的底线,同时从青年亚文化中汲取合理因素进行有效融合,丰富主流文化的内容,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主动解码学生心理,构建“接地气”话语体系

要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的教育效果必须从大学生的心理认知开始突破,让学生主动认可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语言是思想的外壳,话语方式是一种文化面孔。”[4]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国的制度优势从概念转化为成大学生易于接受,愿意聆听的热点用语,具化为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一个个具体案例、励志典型。剖析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现象、热门事件,透过现象进一步看透本质,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通过利用热点用词的流行优势,将理论话语与网络话语进行对接,一次拉进高校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接地气、入人心。

(三)掌握传播载体工具,开拓思想政治媒介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某种程度来说,信息的发布渠道有可能比发布内容更能获取大学生的关注度。在亚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过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的传统模式之中,要善用“三微一端”、短视频等新兴手段,借助大数据了解青年兴趣,有针对性地发布带有高传播度、具有主流价值观导向的优秀作品,讲好中国故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占领网络思想文化的制高点,不断挤压不良青年亚文化的生存空间。同时要提升引导热点现象宣传走向的能力,从宣传方向、宣传途径、宣传反馈渠道全面把握,使青年能在复杂的社会生活情境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四)善用多方联动协和发力,营造合力育人格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一场单兵作战,凭借一己之力难以达成效果。一方面,高校要发挥主战场功能,凭借自身组织体系完备、宣传阵地多样、联系青年紧密等优势,强化总体设计,在课程设置、活动安排、宣传体系构建等方面频繁发力,打造一个功能齐全的青年亚文化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综合体。另一方面,积极对接政府、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力量进行有机融合,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活动平台和实践机会,弱化因无所事事、目标不明而导致的“丧”“佛系”情绪滋生的土壤,营造健康向上、积极阳光的文化娱乐氛围,使大学生的发展植根于深刻变动的社会需求之中,培育富有责任感、敢于担当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陈鴻.青年亚文化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构建:文化解码·机遇挑战·因应之策[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3):54-56.

[2]王雅琴,刘志远.青年亚文化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刍议[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9,33(1):42-47.

[3]马中红,陈霖.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J].青年探索,2016(3):2.

[4]孙维鹏.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改革探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S2):71—72.

猜你喜欢

青年亚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青年消费主体性的建构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