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一出好戏》中的电影符号以及叙事意识形态

2020-11-06陈金坤奚斌

戏剧之家 2020年28期
关键词:商业片意识形态

陈金坤 奚斌

【摘 要】2018年上映的喜剧片《一出好戏》在国内影坛引起了不小的舆论风波,作为近年来相对较为成功的商业片,《一出好戏》在电影故事叙事、镜头语言等多个方面都体现出了浓厚的商业片风格。在电影产业飞速发展的当下,中国商业片叙事意识形态的形成将是帮助国产电影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本文通过对《一出好戏》中的电影符号以及叙事意识形态进行分析,对我国商业片的发展作出展望。

【关键词】电影符号;电影叙事;意识形态;商业片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8-0147-02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的电影市场也开始逐步走向国际化、多元化。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为了让中国电影走出国门,同时也为了满足受好莱坞电影大片影响的大众审美需求,中国导演开始不断尝试商业类型片,但诸如《无极》、《寻龙诀》等视效优秀、口碑一般的作品却显示出了当下国产商业片一味模仿好莱坞、追求视效,却忽略电影创作艺术和故事内核的问题。[1]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电影研究者就关于商业片对电影艺术的影响做出了思考,David Bordwell等学者认为商业片的盛行来源于电影产业化对观影人需求的满足,服务于大众审美的商业片使得电影叙事偏向“碎片化”和“视觉化”,这导致了导演个人风格的缺失。[2]而在电影作品日益丰富的当下,一味追求视觉效果、无视风格、千篇一律的电影作品必将导致观影人对电影产品的审美疲劳,使得电影市场丧失活力。

正如Andre Bazin对美国电影的赞扬,美国电影形成了自身的叙事体系,一套融汇了类型、内容和导演风格的体系,并在不断吸收新元素的过程中壮大。符号学领域的研究认为艺术也是一种有迹可循的“语言体系”,电影所意图表现的“内核”与升华出来的“外在表现”构建出了电影中特有的“符号”,而对于电影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美国来说,受学院和产业长期熏陶的电影人也较多地沿袭了电影符号的运用思维,形成了成熟的电影叙事体系,这使得每一年美国的商业电影产出都能够做到数量和质量的双重保证,而美国商业电影的崛起不仅为其本国文化产业创造了巨大的收益,也为世界电影的创作交流和技巧发展提供了思路。

一、电影符号在《一出好戏》中的应用

电影符号的概念最初来源于“符号学”,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将其与文化、美学联系在了一起,其认为凡可以体现除自身以外的其他意义的意识形态事物就是符号。而上世纪60年代,随着大众文化的崛起,电影成为了讲故事的“语言”,而电影符号也随着电影语言的诞生同步出现了,它可以是一个道具、一种场景、一个人物等一切可感的东西。法国电影研究学家麦茨分别于1964年、1977年从电影叙事以及意识形态理论方面构建了电影研究的符号学理论。[3]对大众审美的关注使得电影形成了“常规”的符号体系,同时,符号体系也帮助了电影的叙事和主题表达。但是,电影符号与语言研究领域内的“符号”所指代的范围也是存在差异的,电影符号并不像语言符号指代某个特定的字符或是声音元素,其往往是要同时依据音效、画面等外在形态进行呈现的,因此,在看待和研究电影符号时要具备更强的灵活性和更广的涵盖面,更多地关注其内在情绪表达的共同性,以此来划分电影符号类别。同时基于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的紧密联系,在电影符号的分析中也不能单单对某一画面中的符号形象进行分析,而要联系整个电影内容,对这一符号在不同场景中的功能和表现形式进行系统分析。从电影符号的特殊性来看《一出好戏》,就更能把握其不同类别电影符号的设计和运用,也能为其叙事思路的梳理提供一个分析基础。

(一)风格类电影符号

“风格类”电影符号是服务于电影风格类型而形成的电影符号,一般有音效、画面色调、光影等。《一出好戏》作为一部融合了喜剧片和灾难片两类风格的电影,其较为合理地利用了观众所熟知的喜劇(例如喜剧片在画面色调上偏好带明亮暖色调倾向的色彩,在声音层面上喜好以快节奏的有声音乐进行情绪带动)和灾难片(灾难片相对偏好于利用冷色调阴郁的色彩,注重环境或事件中的背景音效的铺设,以呈现给观众一种“真实感”)风格符号,将两者进行了有机结合,在电影风格的营造上是十分到位的。

《一出好戏》在画面色调上,呈现出了两个明显的符号:

第一个是积极的喜剧色彩。画面色调以阳光带来的暖色调为主,例如影片开头至8分22秒处主角中彩票、公司出游的阶段,以及80分16秒至89分被困岛上的人决心好好生活以及主角获得主动权的阶段。而在音乐层面上,《最好的舞台》等由主角演唱的有声音乐也以积极的旋律很好地调动起观众的情绪,让观众在紧张和放松的内心感知状态中不断切换,与主角的故事发展保持一致的频率。

第二个是消极、未知的灾难片色彩。例如10分到67分之间公司团体遭遇海难、漂流至荒岛、生存能力未知的阶段,画面则主要以阴天、冷色调的光影来呈现。其与故事发展以及主人公的心理状态挂钩,在展现故事风格、氛围的基础上也一定程度地帮助电影进行了人物心理刻画。在音效符号上,作为岛上一行人生活中的“不稳定因素”,电影中“每隔十二天出现的怪兽鸣叫”(90分13秒),为剧情作了铺垫,也是电影的一大点睛之笔。而在配乐上,《陨石》、《洞穴》、《诡计》等无人声配乐成了灾难片色彩段落中唯一的音乐表现形式,并通过阴暗的小调性音乐进一步奠定了电影故事的基调。

(二)主题类电影符号

电影是能够传递导演价值观的艺术作品,成功的电影必然具有深刻的主题,“主题类”电影符号就是用于传递故事主旨的电影符号,一般有人物、场景、道具等。《一出好戏》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声画制作,更在于其对“人性”主题的探讨,因此,电影在场景符号、人物符号、道具符号上的运用也是较为成功的。[4]道具符号与场景符号相辅助,例如小王的北极熊皮和座椅象征着绝对的权威,张总的“扑克牌”象征着货币和资本之上的社会。而84分钟后马进获得主导权,岛上人利用床单做成的衣服与“病员服”象征着“乌托邦”幻象的不切实际。这些道具符号来源于现实社会中观影者对于电影所要呈现的群体形象(如原始社会的王权、资本家、偏激的政治家、无知的群众等形象)的“固有看法”,以典型的画面符号结合电影故事发展背景的独特性进行了合理呈现。

(三)结构类电影符号

电影观众对于叙事、声画的追求往往都较高,“结构类”电影符号就是帮助电影构建时空体系的电影符号,一般有蒙太奇、叙事角度等。《一出好戏》中总体的故事量是较大的,人物心理的变化是较多的,因此,如何在叙事手法上把控故事节奏是确保观影体验的关键,而各类蒙太奇剪辑手法就成为了最显著的结构类电影符号。除了剪辑手法外,电影还通过视角的转换来引导故事的转折,例如11分18秒,被冲到岛上的众人以及在一旁观察的蜥蜴,90分左右狂欢的众人与人群中的安静的蜥蜴,在这两个人物命运转折点上影片都将视角从“旁观者”转换到了蜥蜴身上,暗示了故事的高潮点。

二、《一出好戏》与我国商业剧情片叙事体系发展的思考

(一)《一出好戏》的叙事特色及叙事意识形态

作为一个“长故事”,《一出好戏》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控较好,这也就让故事有了“重点”,并引导了观众的思考。电影叙事主要是以马进与小兴的经历为主线,辅以小王以及随行者、张总以及随行者两个曲线,三条线从人物的心理、形象和命运三个角度进行发展。而以马进的个人命运来看电影叙事,电影的故事发展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各占据约35至40分钟的时长,相当于三类社会形态:原始社会与奴隶制、资本主义社会、“乌托邦”幻象,在这三个阶段中,第一阶段以连续蒙太奇为主,第二阶段以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为主,而第三阶段则运用了较多的电影符号。

麦茨认为有效的电影镜头是原始且复杂的比喻的混合,《一出好戏》的故事发展就好像是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乌托邦”幻象的缩影,表现的宗旨是人对权力的欲望以及对社会阶层和“乌托邦”式社会的批判思考,这也就构筑起了这一部电影的叙事意识形态。[5]代表不同阶层和利益集团的人物符号、蕴含各种讽刺意味的道具和场景符号、构筑故事结构的蒙太奇符号等让这部电影不只是讲了一个故事,更影射了一个社会。同时,叙事意识形态也随着故事主角“社会形态”演变的进程而呈现出同步的“由简单到复杂”的进程,叙事意识形态始终服务于故事的呈现需求,让观众能够随着故事的发展逐步感知蒙太奇叙事中不同时间线的故事发展。

(二)源于现实,精于感官,服务主题的商业片未来“公式”

Murray Smith认为商业大片也具备细致的叙事体系,并针对特定的类型电影会产生不同的叙事意识形态,例如《大白鲨》、《2012》等电影既是成功的商业片,又保留了灾难片的故事讲述思维,还呈现出了导演对于人文情怀的反思。David Bordwell认为电影符号是让电影从复制显示转化为反映现实的关键,而从《一出好戏》、《一九四二》、《唐山大地震》等成功的商业片来看,成功的商业片就是利用电影符号、叙事风格、影片内容来满足观影者的感官刺激,且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作品。在这一过程中,为视觉服务的叙事风格与电影人性主题下的叙事意识形态是不相矛盾的。而《一出好戏》从这一角度上来讲也是融合了较為精良的视效声效(例如色调、隐喻符号的画面布置、环境音效等)、多样的叙事手法(蒙太奇、多线叙事等)以及对于人性的深刻探讨等多个创作元素,呈现出了既具有商业观赏性又具有社会性的电影作品。

三、结语

电影艺术的来源往往是对历史或现实的思考,电影的叙事就是在进行现实“转述”。商业片一直以来被大众艺术批判家,例如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是大众文化的“快餐产品”,背离了艺术的社会意义,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重视视觉、明星、猎奇,却忽视了电影为故事情节服务的本质。而好莱坞电影的崛起与类型电影的电影符号体系构建都离不开对“叙事”和“意识形态”这两个层面的把控。本文之所以以《一出好戏》作为分析对象,并不完全是因为电影讲了一个“好故事”,更多的是通过对这部电影的电影符号、叙事设计以及叙事意识形态进行分析,反映出中国电影人对商业电影发展的思考:源于现实思考的故事加上精于感官的叙事,再加上成熟的情感内涵就是我国商业片的未来“公式”。

参考文献:

[1]Murray Smith.Film Theory and Philosoph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2]David Bordwell.好莱坞的叙述方式:现代电影中的故事及其形式[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3]齐隆壬.电影符号学[M].东方出版中心,2013.

[4]赵晓珊.麦茨的电影符号学及其意义[J].文艺研究,2008,(10):77-87.

[5]王姮.身体的游戏——<一出好戏>的乌托邦转向与反乌托邦叙事[J].艺术广角,2019,(2):44-49.

猜你喜欢

商业片意识形态
中国商业片创作的现状及思考
《湄公河行动》主旋律的商业片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