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商业片创作的现状及思考

2017-11-27路瑶

新西部下半月 2017年10期
关键词:商业片思考

路瑶

【摘 要】 本文通过对《西游伏妖篇》的创作分析,从叙事、表演、特效、类型等角度,试图找出中国当下商业影片创作存在的问题,并得到一些启示。指出,《西游伏妖篇》是一部优点与缺陷都十分鲜明的电影。就视觉审美而言,它堪称优秀的中国神话魔幻类型电影,但其剧情节奏失衡,演员演技不及格,以及叙事逻辑上的漏洞等等问题,也成为阻碍其成为一部完全意义上的优质电影之掣肘。

【关键词】 魔幻电影;商业片;创作现状;思考

自2010年迈入百亿大关以后,中国电影年度总票房连续4年保持30%的增幅,2015年较上年涨幅更是高达近50%。被寄予600亿厚望的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最终差强人意地以457亿收官,涨幅仅有3.6%。这一现象昭示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已度过票房疯长期,开始逐步回归理性增长与可持续发展。趋于健康理性的电影产业发展态势将对电影艺术的发展创造相对良好的环境,而逐渐成熟与理性的中国电影观众,也必将对电影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在2016年中国影市的发展中已现端倪。2016年国产电影品质总体输于上年,5部“10亿票房电影”的豆瓣平均分只有5.9分,除《湄公河行動》获8.1高分外,有3部甚至未达合格线。[1]这意味着中国电影观众不再盲目地唯大片是好,相对独立的电影品味正在形成。

占尽天然优势的2017年贺岁档影片《西游伏妖篇》上映三天即斩获7.6亿票房,目前总票房已超过16亿。然而网友对其评价既有“中国魔幻电影新标杆”式的称赞,也有“周星驰从此欠我一张电影票”这样的失望之语,两极分化鲜明。总的来说,《西游伏妖篇》在影片叙事和演员表演方面的硬伤不容忽视,但其世界级的想象力与出类拔萃的特效呈现,以及从剧情到画面对ACG文化的借鉴,都对中国电影尤其是商业片创作提供了足够多的启示。

一、《西游伏妖篇》的创作特点及问题分析

1、节奏崩坏,叙事不畅,人物不美

简单来说,叙事艺术无非塑造形象、讲述故事两个任务。如果一部电影能够清晰地讲述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塑造一个或几个特色鲜明的人物,这样的电影便可称为佳作。然而,甫一开始便强调剧情的中国电影,至今未能解决如何讲好一个故事的问题,甚至很多电影连清晰完整地讲完一个故事也做不到,更不用说塑造清晰的人物形象。

作为《西游降魔篇》的续集,《西游伏妖篇》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在死别段小姐后,在西行的途中继续降妖除魔、遭遇感情的故事。从叙事节奏上看,师徒卖艺以及大战蜘蛛精应属铺垫剧情,而故事主线应从比丘国偶遇小善姑娘开始。但从影片的时间设置上看,小善出场时,叙事时间已经过了大半,而故事时间几乎才刚刚开始。如此,给观众的感觉是,前半段叙事拖沓,后半段叙事紧张,总之,这部影片的叙事节奏是不协调、甚至是彻底崩坏的。从剧作上来看,叙事节奏的崩坏使故事呈现出一种跳跃式的发展,而情节与情节之间缺乏应有的逻辑关系与情感关联,使得剧情不通畅,无法自圆其说。

从剧情上看,《西游伏妖篇》存在许多情节漏洞,而这些漏洞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故事的讲述。比如,师徒卖艺的必要性。比如,大战蜘蛛精与误入比丘国之间的关系。比如,九宫真人为何要设计谋害玄奘一行。比如,小善与玄奘之间的感情缘起等等,这些关键问题在影片中没能得到有效解决,于是整个故事显得支离破碎,人物行为动机也缺乏合理性。

《西游记》作为中国被改编次数最多的题材,玄奘师徒四人西行取经的故事早已在各类文艺形式的一遍又一遍的讲述之后为中国观众所熟知。如何将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讲出新意来,周星驰在《大话西游》里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并在《西游降魔篇》里达到了新的高度。到了《西游伏妖篇》,叙事依然延续了前两部的后现代主义风格,然而在呈现效果上却远远比不上前两部。比如,从《大话西游》开始既颠覆了央视版电视剧中师友徒恭的和谐局面,《伏妖篇》进一步将师徒间的不和谐放大,以至于师徒相称的四人竟似没有一点点尊敬与友爱的情愫在,以至于在悟空设计捉小善的情节中,师徒反目的桥段竟没令观众产生半点意外。

从对白上看,《西游伏妖篇》在延续周氏喜剧无厘头风格的基础上,加入了很多网络语,本意是增强笑果却弄巧成拙,笑果不增反减,以至于损害了周氏无厘头的独特风格。剧中像“观音大士:如来,你看我牛逼不?如来:不看”这种取自网络的陈旧段子,已经不能满足浸淫于网络世界的观众对搞笑的胃口。这也再一次证明了,无论是故事创意还是人物对白,迎合不是吸引观众的致胜法宝,创意才是增添影片艺术魅力的不二法门。

从人物塑造上来看,由于过分强调师徒之间的隔阂与矛盾,而忽视对师徒感情的着笔,导致几个主要人物总是以负面情绪出场,全片看下来,竟没有一个令人心生喜爱的角色。艺术里头无美丑,无论是正面角色还是反面角色,都应该有它的角色魅力,即使它生得丑陋或者行为恶劣,仍能给人以艺术的美感。在这一点上,西游系列的前两部里都有好的表现。

2、重明星而轻演员

从2011年《孤岛惊魂》,粉丝电影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起,偶像明星、人气明星逐渐进入电影制片方的视野。由于一些明星具有惊人的票房号召力,即使是一线大导演也不得不出于商业目的而向“小鲜肉”们低头。这些“小鲜肉”大多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表演训练,表演经验极少,甚至有些连台词关都过不了,却往往在偏重“粉丝效应”的商业片里担纲重要角色,这无疑对影片的质量产生重大负面影响。

周星驰是一位自己本身有丰富表演经验的导演,他对演员表演的指导也堪称敬业,如在《西游降魔篇》花絮中能看到,从主演到龙套,周星驰导演几乎指导了每一个角色的动作细节,尽管如此,影片最终呈现效果仍不尽人意,还好有令人惊艳的影帝黄渤,以及别出心裁的舒淇和罗志祥,才创作出《降魔篇》那一幕幕精彩片段。而《西游伏妖篇》在表演阵容上实在无法与《西游降魔篇》相提并论,即使导演同为认真负责的周星驰,也无法让几位主演演技“上线”。

主角玄奘选由超人气偶像吴亦凡饰演。虽然此前他在《老炮儿》中的表现为他赢得了2015新浪微博之夜“电影新力量男演员”奖,但若由此认为他可以担纲电影主角,尤其是像玄奘这样具有一定表演难度的角色,那就是制片方的盲目与导演的冒险了。事实证明,吴亦凡的演技仅限于像“小飞”那样戏份少台词少,光靠扮酷耍帅就能让粉丝在尖叫中买单的“花瓶角色”,并不能驾驭玄奘这样内心戏丰富同时还要有搞笑效果的高难度角色。endprint

举例来说,《伏妖篇》里的玄奘毫无本事,一直靠狐假虎威和威逼利诱来控制三个桀骜难驯的徒弟,他内心恐惧却还要装出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因此时刻活在焦虑与紧张中。如果能够在伪装的凶神恶煞中流露出内心的紧张感,将会有非常好的喜剧效果。而这种虚张声势因故穿帮或遭戳穿时,内心惊恐不安,表面却装出自信来,更要夸张语言和动作,以图侥幸唬住对手。这种表里不一的反差感最能让观众开怀大笑。回望周星驰在《大话西游》中扮演的至尊宝,常常自称孙悟空来吓唬人;在《苏乞儿》中饰演的苏乞儿,竞选丐帮帮主却被当众打断了打狗棒……这些经典片段堪称教科书级的喜剧表现方法,而吴亦凡显然不懂这种反差感对营造喜剧效果的重要性,他是在认真地演一位凶神恶煞、欺压徒弟的师父,这样的表演不仅不会产生喜剧效果,反而会使观众对这一角色产生恶感。

演员的表演能提升剧作质量,也能拉低故事水平,吴亦凡在片中的表现无疑属于后者。明星的票房号召力固然重要,但其重要程度不应超过演员的演技对电影整体质量的贡献。否则,如《西游伏妖篇》这样的影片,本想利用明星的粉丝效应攫取高票房恐怕也会因演员表演有失水准而大打折扣。

3、特效助力超级想象力的实现

如果说周星驰是“喜剧之王”,那么徐克堪称“特技之王”。从《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到《龙门客栈》再到《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徐克的特技使用与其拍摄技术早已走在国产电影尖端。由于题材优势,徐克在《西游伏妖篇》中终于能够彻底放开手脚,将有关西游的无限想象最终呈现在大银幕上。

《伏妖篇》同《降魔篇》都十分注重对想象力的展现。《降魔篇》着力于创意驱魔人的武功和兵器上,而《伏妖篇》则将主要创造力集中于妖怪的形象上,其想象力也更胜前者一筹。

片中有太多令人震惊的想象力的体现。比如,蜘蛛精的人身是傀儡,变回蜘蛛时是像《寂静岭》中的护士邪魔那样用反关节走路的。比如红孩儿的形象是金属朋克风格,身材小巧而威力巨大。比如三昧真火像《功夫》里的音波攻击一样的拟人化。比如孙悟空背后的旗子是像《大内密探零零發》里的帽子一样可以当风扇用。比如从石头中蹦出的孙悟空本体也是熔岩巨猿。比如像X照片一样肉体透明而只能看到白骨的白骨精……各种奇思妙想在电脑特技的呈现下令人应接不暇。

而最后的诸佛大战场景,也是承继了《降魔篇》对佛教中“大”的探讨。 不同于《降魔篇》中如来神掌越来越接近地面,从手掌变成皮肤,从皮肤变为掌纹,从掌纹变为细胞,直接而强势地给人以“巨大”的感受,《伏妖篇》中用了另一种手法。首先孙悟空变成了熔岩巨猿作战,身形变大了几百倍;而熔岩巨猿又面对变大了几千倍的如来化身;然后三个如来化身一同出现,整个场景又变大了几十倍;最后如来神掌出现,比如来化身又大了许多倍,这种以层层递进的形式展现“大”的概念,既给人以不可言说的震撼,又传达出大是无穷,没有边界的哲思。

回想其它的国产魔幻片,如《画皮》、《钟馗伏魔》、《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九层妖塔》、《捉妖记》等,它们在想象力和实现程度上是不能与《伏妖篇》同日而语的。

尽管《伏妖篇》在一些特效画面上质感不够,逼真不足,但我们不能因此忽略其世界级的想象力,以及它在现代化视听表现手法上的探索与努力。

二、国产魔幻类电影的新启示

从《倩女幽魂》到《无极》,到《画皮》系列、“鬼吹灯”系列,再到《钟馗伏魔》、《捉妖记》,魔幻电影作为一个逐渐成熟的电影类型始终活跃于国产电影市场。

我国有着丰厚的魔幻电影取材土壤。早在魏晋时期,就有干宝的《搜神记》志怪小说专门记述怪异故事。志怪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流传中衍生出与其相适应的文化直流和审美心理。《山海经》、《搜神记》、《世说新语》、《聊斋志异》、《西游记》以及传统戏剧戏曲故事等,都是魔幻电影类型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2]而事实却是,多年来《聊斋志异》、《西游记》等故事被电影人反复讲述,而其他奇幻故事仍然以文字形式被封存在故纸堆里。与其说那些奇幻的妖怪、神奇的故事无法呈现在大银幕上,是受中国电影视听手段发展不足所限,不如说是中国电影创作者由于想象力匮乏而无法完成这类工作。在这一点上,《西游伏妖篇》的想象力与实现度堪称魔幻类型电影教科书的级别。

此外,《伏妖篇》还为魔幻类型电影提供新的创作与发展思路,那就是对“二次元”的引入与融合。

“二次元”是相对现实世界(“三次元”)的概念,是对动漫世界的统称。涵盖“二次元”的ACG文化(即动画、漫画、游戏的总称)已然全面入侵我们的生活,成为当下媒介发展的新特征。作为消费主力的“80后”正是接受二次元文化熏陶的第一代,而无数“90后”、“00后”依然在ACG文化的氛围中包裹成长。[3]二次元影响之巨大,不容忽视。

电影对二次元的接受早已不是新闻。靠动漫起家的迪士尼,正是将ACG思维运用到极致,才建立起庞大的迪士尼王国。后来的皮克斯,也正是这一文化的受益者。而在中国,《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捉妖记》等电影的超高票房,早已证明二次元的成功。ACG文化对电影创作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声像造型上,也体现在人物剧情的设定中。

“人物设定”这个词就源于ACG文化。日本动漫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在策划初期要对角色人物进行设定,包括对人物性格和行为模式设定。人物设定完成后,自然是人物关系的设定。而“CP”是人物设定、人物关系设定中最常用的词。成为CP的双方可以是人与人,不仅限于男与女,男与男、女与女也是常见CP。如《烈日灼心》中辛小丰与台湾商人的激情戏,《琅琊榜》中梅长苏与靖王的“兄弟情深”,都是男男CP的成功范例。

而在魔幻类型电影中,CP还可以是人与妖、人与物,并不拘泥于人物关系。这在《伏妖篇》中就有很多体现。比如猪八戒与蜘蛛精是妖妖CP,唐僧与小善是人妖CP,唐僧与孙悟空既是人妖CP又是男男CP,而猪八戒与沙僧既是男男CP又是妖妖CP……这样多种CP的组合关系,无疑增加了影片的看点。endprint

相较于中国传统审美讲究“节制之美”,ACG文化审美讲求的是“夸张之美”,无论是剧情发展还是情感宣泄,都要通过一言一行一表情,逐步推进地完成剧情。这正是游戏中“打怪升级”的套路,由于暗合了戏剧中设置障碍、破除障碍的创作规律,这一套路在电影尤其是商业片中广为使用,尤其是西游题材的电影。而在这一过程中,值得特别注意的是“燃”的运用。“燃”也来自ACG文化,就是一种心理预期不断上升最终实现的过程。情节矛盾点设计的密集程度是呈螺旋式上升的、不断引爆的,而在这一过程中人物不断成长,面临的挑战不断升级,冲突不断强化,直至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除了剧情要“燃”,画面也要“燃”,即视觉效果上给人以激动,令观众情绪不断高涨,这一点在《伏妖篇》中得到了很好的实现。

可以说,魔幻类型电影与ACG文化有着天然的亲近优势,想要创作优秀的魔幻类型电影,离不开二次元的介入。借鉴二次元文化,创作更多题材的魔幻类型电影,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魔幻元素充分发掘,将共工触怒不周山、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等等这些故事搬上大银幕,这样的设想光想想就足以令人“燃”起来了。

总的来说,《西游伏妖篇》是一部优点与缺陷都十分鲜明的电影。就视觉审美而言,它堪称优秀的中国神话魔幻类型电影,但其剧情节奏失衡,演员演技不及格,以及叙事逻辑上的漏洞等等问题,也成为阻碍其成为一部完全意义上的优质电影之掣肘。

剧情与表演上的问题并非《西游伏妖篇》所独有。不夸张地说,大部分商业片在艺术上无法取得较高成就都是受这两个因素所限。商业电影强调电影的商品属性,而最好的商业模式无外乎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投资少与见效快就要求降低电影创作的资金成本与时间成本,于是编剧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创作时间,没有经过细细打磨的剧本,在人物设置、剧情铺陈上自然会粗糙一些。而高收益的愿望自然会驱使制片方选用票房号召力更强的明星。

这么来说,商业片与高质量电影似乎注定相悖了?

其实不然,从好莱坞的成功经验来看,在成熟的电影工业里,即使是批量式地生产类型电影,也会有艺术价值极高的精品出现。事实上,那些票房最高的优秀电影,依然是由好莱坞电影工业“制造”出来的。比如《泰坦尼克号》就是典型的商业大片,但它也是世界电影观众心中最经典的影片之一。

因此,结合我国电影市场趋于理性发展的现状看,唯有高质量的商业片才能既斩获高票房又获得好口碑。中国的电影工作者不能在影视“热钱”和票房泡沫中迷失了方向,而应端正创作态度,积极吸取国内外电影营养,创作出真正既有商业价值又具艺术性的优秀影片。

【参考文献】

[1] 2016年中国电影457亿票房不必遗憾[M].东方网,2017.1.5.

[2] 林雪娇.论《捉妖记》对国产魔幻类型化的新发展[J].电影文学,2016.6.

[3] 王沁沁,张宏.二次元对当今电影产业创作的影响与思考[J].电影產业,2017.2.1.endprint

猜你喜欢

商业片思考
论商业片和艺术片的美学观念之异同
我们来看一些文艺佳片压压惊
浅析近十年来中国电影意识形态发展态势
《湄公河行动》主旋律的商业片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