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扬州昆曲清唱传承的历程与启示
2020-11-06王琦张蓉何萃
王琦 张蓉 何萃
【摘 要】扬州为昆曲雅集之地。明末清初,扬州昆曲社的发展与交流绵延不绝,曲家人才辈出,曲谱编纂繁盛,这对清唱传统的延续有着特殊的作用。通过研究扬州地区昆曲清唱的历史与现状,更能够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从而揭示清唱在昆曲传承中的关键意义。
【关键词】扬州;昆曲清唱;曲社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8-0004-04
昆曲曲词高雅、情感丰富,是一种“文士文化”①,它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性。文人在传奇的写作中遵循中国韵文的传统,曲词中意象的选择与艺术技巧的嘗试都与诗词相和,“曲唱则充分利用了汉字的声、韵、调三要素”②,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诗唱和词唱,这是昆曲的价值在文化方面的一种表现形式。随着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其文化价值又一次得到了证实。因此,继承和发展昆曲艺术对社会发展、民族文化的提倡具有建设性意义。
昆曲分“剧唱”和“清唱”两脉,昆曲清唱对昆曲的正规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剧唱以艺人为担当,以营业为手段,加以修饰装扮;清唱以文人为担当,专为自娱与修养身心,不修饰装扮。1949年以前为清工唱主导戏工唱,文人指导、扶持艺人,在推动昆曲艺术成熟的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樊伯炎、陆萼庭在《昆曲清唱与曲社活动》一文中指出:“论历史之长和影响之广,清唱远远超过舞台搬演……长期以来,清唱别有师承,自成体系,与舞台上的‘剧曲相对,形成了‘清曲的特色,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③
1949年以来,昆曲史研究以艺人为主,戏工唱的文献整理与研究很多,相关昆剧史类著作以及学术性评传的积累也很丰富,昆曲清唱受到忽视。在这种环境下,仍有许多有志之士和相关机构在坚持着昆曲清唱传承方面的工作,如扬州曲家谢莼江、苏州曲家吴粹伦、南京曲家甘贡三,以及扬州广陵昆曲学社等。需要明确的是,昆曲清唱有着独立于剧唱的清曲传统,代表着昆曲的正宗,只是由于曲家与曲社的调查研究较为缺乏,昆曲清唱长期被忽视,故而在传承发展方面存在危机。
江苏是昆曲发源地及昆曲发展传承的主要地域之一,具有坚实的历史基础和深厚的清唱传统,因此,在研究昆曲清唱的历史与现状的过程中具有示范意义。而扬州地区较好的经济文化环境又滋养了昆曲,被称为“昆曲雅集之地”,陆萼庭先生曾在著作《昆剧演出史稿》中把扬州称为“昆曲的第二故乡”④。明代中后期,扬州昆曲清唱就已经较为流行;至清乾隆年间,扬州昆曲清唱风头最盛,传播甚广;如今,扬州地区的昆曲社将清唱传统延续下来,由此可见,扬州地区与昆曲清唱有着较为深厚的渊源。
一、曲社林立
扬州地区自古经济繁荣、文化繁盛,其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有利于昆曲清唱的传播和发展。随着市民阶层的扩大,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明朝以来扬州昆曲清唱的发展日益兴盛,孕育了众多著名的曲社。对此,吴新雷教授主编的《中国昆剧大辞典》⑤有较为详尽的记录,词条中列有“扬州清唱曲集”“广陵花社”“广陵曲社”“扬州业余昆曲研究组”“扬州市文联业余昆曲研究组”“广陵昆曲讲习班”“广陵昆曲学社”等。这些组织作为昆曲传承和发展的必要组织与载体,为维系昆曲清唱的生命,不断进行研究、实践,在扬州昆曲清唱的发展和传承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广陵花社虽然是一家茶馆,但是与一般的茶馆相比显得较为雅致。该茶馆经营者不为谋利,而在于结交志同道合的昆曲曲友,同时又借此来自娱、修养身心。该茶馆中有三位昆曲曲友较为著名,分别是谢莼江、王朗以及广霞。这三人各有不同,传为昆坛佳话。一方面,他们的身份不同。谢莼江是儒生;王朗为道士;广霞为僧人。由此可见,当时扬州地区昆曲社的成员既有读书人,也有出家人,在行业分布上较为广泛,各类行业的人汇集在此,体现出了曲社极大的社会影响力,有利于加强昆曲艺术的社会性,从而更好地普及昆曲艺术。另一方面,他们又各有所长。谢莼江擅唱昆曲;王朗擅长吹笛;广霞擅弹古琴。由此不难看出,曲社在人员分工方面也有所讲究。每个成员各司其职,且每一方面都有较为精进的人才,以保证昆曲传习能够有序、均衡地进行,从而使得整个曲社运行顺畅。
扬州业余昆曲研究组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该组织平时活动十分丰富,主要有清唱、曲会、教习、彩串、公演等,这些活动促进了各类昆曲爱好者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昆曲清唱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十年浩劫之后,该组织的骨干成员均已不在,于是申请更名为“扬州市文联业余昆曲研究组”,重新进行昆曲活动。在后续发展中,扬州市文联业余昆曲研究组注重培养年轻一代,致力于为国内各昆曲社团提供理论方面的指导,重视昆曲的理论研究,且研究的范围较广。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曲社在理论继承与研究方面的贡献,并且为社会人士学习昆曲提供了便利,从而使昆曲传承的基础更为牢固。
此外,扬州市文联业余昆曲研究组的许多成员也是广陵昆曲讲习班的艺术指导,负责昆曲唱腔、音乐、文学表演等方面的教学工作。由此可以看出,该组织成员关于昆曲的教学实践也较为丰富,对很多学生或是昆曲的学习者都进行了一定的指导,而不是局限于内部或曲社与曲社之间的交流。这些成员的行动体现了曲社在组织践行昆曲传承、培养昆曲清唱的新生力量方面的重要性,为昆曲艺术生命的延续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受战争爆发、骨干减少、物资匮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扬州地区很多昆曲社都日渐衰落,有的甚至停止了活动,但仍然有一些曲社坚守着阵地,如广陵昆曲学社,一脉相承,延续至今,与最新成立的扬州空谷幽兰昆曲社一起传承和发展昆曲清唱,对扬州清唱传统的积淀与昆曲的延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广陵昆曲学社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末,成员来自社会各个领域,有二十余人。其中,曲家郁念纯的《佚存曲谱》⑥、谢真茀的《昆曲津梁》⑦等专著得以传世。广陵昆曲学社聘请了资深的曲家进行授曲教学,平时以拍曲为主,也曾开办“昆曲讲习班”以及举办“每月一曲”等讲授活动。1988年5月1日,该学社举办了“广陵曲会”,邀请了当时全国很多曲友和专业演员前来交流与切磋,一时间声势大振。1991年、1992年、1999年,该学社又分别举办了三次曲会活动,意在互相分享和交流。2001年该学社举办的首届“江苏曲会”影响范围较广,甚至波及到了海外。时至今日,广陵昆曲学社仍然坚持每周演唱一些昆曲曲目。通过这些活动可以看出,广陵昆曲学社主要是以积极举办、参加各大昆曲集会的方式来践行昆曲的传承,以各个昆曲集会中的交流来扩大昆曲清唱的社会影响力,促进扬州昆曲清唱甚至是全国昆曲清唱的传播与发展。
扬州空谷幽兰昆曲社成立于21世纪初,现任社长为孟瑶女士。该曲社虽然成立时间较晚,但也坚持每周集会清唱昆曲以及举办同期,从而传承清唱传统。广陵昆曲学社和扬州空谷幽兰昆曲社曾共同举办了中秋昆曲同期,共同推动扬州昆曲清唱的发展。由此可见,扬州昆曲清唱传统在这些曲社的共同维持和合作下得到了一定的延续,并随着与各高校的交流和互动而持续发展下去。
总而言之,扬州地区的昆曲社为昆曲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作为昆曲清唱传承发展的前提和主要载体,对研究昆曲清唱的 传承历史与现状具有建设性意义。
二、曲家辈出
由于清帝南巡、盐运事业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等因素,扬州地区的经济一度繁荣,汇聚了许多著名的昆曲曲友名辈,如谢莼江、焦承允、谢也实、郁念纯、谢真茀、谢谷鸣、谢竹月、任中敏等。他们作为昆曲担当者,为昆曲清唱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与牢固的社会力量,对清唱传统起到了传承和发扬的重要作用。
著名戏曲史论家任中敏曾师从曲学大师吴梅研习词曲,他将“清唱”的概念较早地通过现代学术意识界定出来,在昆曲清唱的理论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任中敏先生精于词曲理论与戏剧研究,富有批判精神,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从散曲学的角度切入昆曲,对清曲和散曲进行了区分,在戏曲起源、戏剧的本质等方面进行了诸多的研究与探索。他不仅重视戏曲的政治功能,还建立了一种独到的戏曲观,体现出非常难得的自觉意识。
任中敏重视昆曲的保存,并对昆曲的保存提出了一些真知灼见,对昆曲艺术在高校的传承及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编有《散曲丛刊》⑧《新曲苑》⑨等相关著作。其中,《散曲丛刊》中的《散曲概论》是我国最早的全面论述散曲的专著,该作品充分论述了散曲的发展历史以及相关作家作品,对研究昆曲清唱传统具有非常高的文献价值与科研价值。任中敏先生经过反复考证、论辩,提出“清曲就是清唱”⑩的著名观点,即“唱而不演之谓‘清,不用金锣喧闹之谓‘清。”那么清曲实际包括两种,“一则仍为剧曲,唱时或开白或否;一则为散曲,无宾白引子者。”于是论定“清唱者乃散曲唯一之唱法,清唱所唱不必尽为散曲。”?由此可见,任中敏认为清唱是散曲的唯一唱法,但是通过清唱方式表现的并不一定是散曲。至此,散曲自成体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清唱”概念也初具面目。
更值得一提的是,百年昆曲世家谢氏家族四代传承,不遗余力。从著名笛师谢莼江至其二子谢也实、谢真茀,再至谢真茀之子谢谷鸣,最后至谢谷鸣之子谢竹月,四代人均有著述,对昆曲清唱的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业余昆曲家谢莼江自幼爱好戏曲,除昆曲之外无其他嗜好。他精通曲律,善于吹笛,在吐字方面十分讲究,是扬州广陵昆曲社的创始人。他曾至省立扬州中学、扬州第五师范中学担任昆曲导师,也曾担任宜兴和桥曲社、京江曲社的曲师,授曲教唱,由此不难看出谢莼江在昆曲清唱方面的造诣与贡献。
谢也实自幼随父谢莼江习曲,嗜好诗、词、曲。他擅长谱曲以及填词,著有《南曲商调<集贤宾>主腔探讨》?《昆曲腔格初探》?等戏曲理论作品,是扬州广陵曲社的重要成员之一。谢莼江次子谢真茀亦自幼随父习曲,九岁即能登台清唱,擅长吹笛、谱曲、填词、授曲,提倡昆曲艺术,曾在扬州业余昆曲组教曲,以及传授昆曲声腔,在昆曲的对外传播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谢也实与谢真茀兄弟二人均致力于昆曲曲律的研究,都曾担任过《昆曲曲牌及套数范例集》?的编委,合作编写了《昆曲津梁》?,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子承父业,被誉为扬州曲坛的“津梁”。
谢真茀之子谢谷鸣同样爱好昆曲,他致力于昆曲艺术在扬州地区的发展,编著了《昆曲引航》?《昆曲清音》?等,对研究昆曲在扬州地区的生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谢谷鸣虽年事已高,但是仍然钻研昆曲艺术,因此被誉为扬州昆曲界的“活化石”。谢谷鸣之子谢竹月亦精于昆曲,与其父谢谷鸣合著了《扬州近代昆曲史话》?,该书是研究扬州昆曲的重要史料。由此可见,在专业性昆班凋零、各门艺术之间竞争激烈的严峻形势下,爱好昆曲的扬州世家子弟仍能不忘初心、坚守自我,昆曲清唱遂得以传承。
此外,还有著名曲友郁念纯和韦学芳,他们在昆曲清唱的传承方面也颇有贡献。郁念纯深谙曲学与音乐,爱好收藏扬州昆曲抄本,是扬州广陵曲社的重要成员之一,他曾为谢氏家族祖传孤本《莼江曲谱》?写序,编有《佚存曲谱》,对扬州昆曲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韦学芳则精于琵琶,擅弹古琴,一生嗜好扬州清曲,对其孙韦人影响非常深远。
这些曲家通过曲谱的编订以及对清唱唱口的延续,促进了昆曲清唱的传承与发展,从而使得昆曲艺术不断发展、成熟与完善。
三、曲谱编纂繁盛
扬州地区昆曲曲谱编纂繁盛,清唱传统延绵不绝。谢莼江亲手抄录的祖传孤本《莼江曲谱》,被列为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现收藏于中国昆曲博物馆,具有极高的文物、艺术价值,是研究扬州地区昆曲清唱的重要古籍文献。
谢莼江抄录的《莼江曲谱》有精抄本与普通本两种。该曲谱共有四卷,以折子戏为单元。精抄本包括单折本和多折本,其中单折本有20册,多折本有25册,合计45册。单折本中有《琵琶记·南浦》《金雀记·乔醋》《西厢记·佳期》等经典折子戏;多折本中有《荆钗记·见娘》《白蛇传·游湖》《牧羊记·望乡》等经典折子戲。每册的封面用楷体题写“莼江曲谱”,内页又用朱红眉批标明来源,十分讲究、精细。
普通本共计50册,其中单折本与多折本两者兼备,存有《牡丹亭·学堂》《琵琶记·坠马》等经典折子戏。每册的封面上虽然没有谢莼江亲自题写的“莼江曲谱”字样,但是每册亦盖有谢氏家族的珍藏印章,少许部分有破损、散佚,但主体部分大致保存完好,一些冷戏、名戏得以记录流传。
戏曲评论家吴徵铸,曲友郁念纯,曲家冯幼亭、魏毓芝等依次为《莼江曲谱》写序,这更加彰显了《莼江曲谱》的文化价值与地位。首先是吴徵铸的序,“师每教一曲,必字传句授,往复回环,百遍不厌,期受者能达准确精熟。所贻谱折,皆出亲抄,从不假手他人。”?由此可见,谢莼江写谱、授曲时律法十分严谨,兢兢业业,十分考究。其次是郁念纯的序,“原藏扬州魏毓芝家,数年前,魏移家云南,谱遂流入书肆……幸肆经理徐君与予有旧,允以原价赎,遂得珠还。”?这从另一方面道出了该曲谱的来之不易。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在长年战乱和灾难中,该曲谱辗转多方,部分散佚民间,但主体部分仍大体完整,实乃昆坛幸事。再则是曲家冯幼亭的序,“殁后散失各地……辗转多求得若干,新装成册。”?这直接点出了该曲谱的散落情况,以及再度搜集成书的过程,更表明了其珍贵、稀罕。最后是曲家魏毓芝的序,“先生鉴及近世流行之曲谱如《集成》《六也》《遏云阁》工尺方面仍不免简率脱略,《纳书楹》只供赓歌……又岂坊间一般曲谱所能望其项背哉。”?这又是从侧面着笔,列出近世流行的各类曲谱,在工尺、音节、思想情感等方面与《莼江曲谱》进行多重比较,从而衬托出《莼江曲谱》的突出之处与文献价值。
通过这些曲家、曲友的序,我们可以体会出《莼江曲谱》的精细独到之处,以及流传之不易,由此可见,该曲谱对于扬州昆曲清唱有着重要意义。从这些曲家、曲友的序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莼江曲谱》的严谨性、规范性,以及该曲谱的精心结撰与正宗地位,这也恰恰说明了曲谱编纂对于清唱传统延续的重要作用。
《莼江曲谱》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及研究价值,在钱经纬、许雪根、张颖等人,以及中国昆曲博物馆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之下,《莼江曲谱》于2018年5月得以出版,这对于扬州地区昆曲清唱衍变历史的学术研究以及昆曲的传承意义重大。
四、结语
昆曲社是昆曲传承的重要载体,对于昆曲艺人具有扶持作用,对于清唱传统的延续具有特殊作用,对于昆曲的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功能。昆曲自苏州传至扬州,得到了相当的传播与发展,虽一度由盛而衰,但仍留有余势,具有一定的根基。昆曲在扬州地区的发展是昆曲发展史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扬州地区昆曲清唱的历史与现状,能够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昆曲社需要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昆曲的传承发展也要重视曲社的力量,因此我们要给予昆曲社以足够的重视。
清工唱主导戏工唱是正常的,反之,戏工唱主导清工唱则是非正常的。昆曲清唱是昆曲社最主要的活动形式,是剧唱的型范和标准,代表着昆曲的最高要求和成就,在昆曲发展史上具有正统地位。在昆曲消衰的年代,正是由于很多昆曲社的坚持,才促进了昆曲的传承和发展;而剧唱则在咬字、昆曲理论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处于一种非正宗的地位。时至今日,戏工仍然是以清工的咬字、格律和唱法为正宗,以清曲家制定的昆曲曲谱为典范。因此,回到本来的歷史场域,揭示清唱的意义,才能更好地了解其历史、文化。由此看来,我们有必要对昆曲社以及清唱一脉给予足够的重视,也有必要呼吁重建和完善文人与艺人之间的良性互动这一昆曲传承的必要生态关系。
注释:
①②解玉峰.试论昆曲作为一种文士文化[J].戏剧艺术,2011,(04).
③樊伯炎,陆萼庭.昆曲清唱与曲社活动[A].欧阳启明.昆曲纪事[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0,38.
④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⑤吴新雷.中国昆剧大辞典[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说明:本文所涉扬州昆曲社史料,主要源于《中国昆剧大辞典》,为避繁琐,不再一一注出)
⑥1990年据扬州郁氏所藏清代昆曲抄本三十种中的未刊本辑校油印,抄本年代约为清乾隆至咸丰年间。
⑦?谢也实,谢真茀.昆曲津梁[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2.
⑧任中敏.散曲丛刊[M].上海:中华书局,1930.
⑨任中敏.新曲苑[M].苏州:凤凰出版社,2014.
⑩任中敏.散曲概论[M].上海:中华书局,1930.
?吴新雷.中国昆剧大辞典[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473.(说明:本文所涉扬州曲家史料,主要源于《中国昆剧大辞典》,为避繁琐,不再一一注出)
?谢也实著《南曲商调<集贤宾>主腔探讨》,扬州曲社内部交流资料。
?谢也实著《昆曲腔格初探》,扬州曲社内部交流资料。
?王守泰.昆曲曲牌及套数范例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
?谢谷鸣著《昆曲引航》,内部印刷。
?谢谷鸣著《昆曲清音》,内部印刷。
?谢谷鸣、谢竹月著《扬州近代昆曲史话》,内部印刷。
?谢莼江.莼江曲谱[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8.
?谢莼江.莼江曲谱[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8,1-10.
?谢莼江.莼江曲谱[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8,10-12.
?谢莼江.莼江曲谱[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8,12-16.
?谢莼江.莼江曲谱[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8,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