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江革命老区精准扶贫金融支持长效发展路径研究
2020-11-06廖戎戎
廖戎戎
摘要:随着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临近,左右江革命老区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但离全面脱贫还有一定差距。本文从金融支持的角度,结合左右江革命老区精准扶贫金融支持模式,分析了当前精准扶贫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强金融基础服务、健全老区产业统计分析制度、完善风险补偿机制、部门联动落实执行金融政策等方面提出精准扶贫金融支持长效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革命老区 金融支持 精准扶贫
左右江革命老区由于历史、自然等多方面原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贫困问题依旧突出。截至2017年末,左右江革命老区三市( 百色市、河池市、崇左市) 陆地国土面积8.7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097.38万人,分别占广西陆地国土面积和总人口的36.79%和19.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仅为全国和广西平均水平的57.47%、81%。2014年末广西贫困人口为538万人,左右江革命老区贫困人口约275万人,占广西贫困人口总数的43%。经过多方努力,广西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贫困人口由2014年末的538万减至2019年末的24万,但在2019年末广西8个未脱贫摘帽县和7个贫困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县中,左右江革命老区未脱贫贫困人口数占比高达66%。为顺利走完左右江革命老区扶贫工作的最后一公里,精准扶贫金融支持充当着重要角色,也是帮助左右江革命老区实现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当前,随着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临近,精准扶贫金融支持的可持续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一、精准扶贫金融支持的内涵
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务院扶贫办等七部门联介发布的《金融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意见》要求,充分发挥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以及合作性等各类金融机构作用,推进贫困地区普惠金融发展。不断完善脱贫攻坚金融服务机制,加大组织领导、精准统计、专项评估和总结宣传等工作力度。重点对贫困地区重点项目、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就业就学、产业扶贫等方面的多元化金融支持。精准对接金融需求,精准完善支持措施,精准强化工作质效,让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按需便捷获得贷款,享受现代化金融服务。
精准扶贫金融支持就是在政府扶贫政策引导下,充分发挥金融中介以及金融市场的作用,高效利用信贷、保险等金融手段与杠杆工具促进贫困地区的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强化资金使用效益,为不同贫困地区、不同贫困户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二、左右江革命老区精准扶贫金融支持模式
(一)“三农金融服务室”模式
在革命老区,行政村设立的“三农金融服务室”是以“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政策扶持、广泛覆盖”为原则建设的,目的是为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便利农户获得金融服务,解决农村金融“更缺服务”的难题。行政村“三农金融服务室”的成员由村“两委”、村支书、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村里经济能人等组成,通常设立在村“两委”办公场所或附近区域。“三农金融服务室”主要负责开展对本行政村农户的金融产品宣介和金融知识培训工作,让广大农户及时了解各涉农银行机构存贷款政策、农户贷款等涉农金融业务的申请条件、流程、手续以及自助机具的使用方法;协助相关银行采集本村农户信息;向农户提供贷款等金融产品咨询服务、收集借款申请等相关材料、开展贷前调查,协助信贷员监督借款人贷款使用情况、贷后信息反馈、贷后检查和清收到期贷款等。每一户的贷款申请,须经“三农金融服务室”全体成员讨论一致通过并签名确认,及时将相关申请材料及调查结果报送相关银行机构。银行机构根据提供的符合要求的申请材料、贷前调查报告及初审意见,直接开展贷款审查。对经审查符合放贷条件的,在审批后规定工作日内办理相关手续并放款;对不符合条件的贷款申请,在规定工作日内通过“三农金融服务室”将情况反馈给借款申请人,同时告知不予贷款的原因。
革命老区的朔良镇那娄村,位于田东县东南方向,村落偏僻,交通十分不便。那娄村以前的产业主要是村民自己种植的甘蔗、玉米为主,产量一般,全村人均年收入才1000余元。后来村两委决定把发展柑橘产业作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通过村“三农金融服务室”向金融机构提出贷款申请。2009年以来,田东农商行通过服务室为该村农户授信1850万元,累计发放贷款2890万元,发展柑橘产业5500亩。如今那娄村已成为脱贫致富的典型示范村。
(二)“信用户信用村镇”模式
对于贫困户来讲,要脱贫就得有发展资金,而多数贫困户无物可抵押,为了破解无物抵押也能让贫困户得到发展资金支持,老区贫困县从信用入手,运用云数据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起农户信用信息电子档案,录入收入状况、借贷信息、违约信息等,实现农户人口、存取款、产权交易、公安、工商、税务、购物、旅行、消费等资源信息实时共享,动态更新,使“农户信用信息系统”成为金融机构发放无联保、无担保、无抵押农户贷款的重要决策依据。还为贫困户量身定做信用评级评分标准,同时,将小微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信息纳入信用体系。信用村评定是在信用户评定的基础上进行,以行政村为单位,先由行政村申报,然后由信用村初评小组从资信状况、资信等级、村级班子建设、村级财务状况、協作关系等方面进行初审、测评,最后由评审委员会进行终合评定,确认信用村身份。信用镇的评定是在信用村评定的基础上进行,需满足辖内信用村占比,辖内不良贷款率在控制范围以内,辖内守信用贷款户占绝大比重等条件。
被农村金融机构评为“信用户”的乡村家庭,可凭借信用等级,免抵押、免担保,获得1至10万元的贷款。被评为“信用村、信用镇”的,所辖客户均可享受“利率优惠、贷款优先、额度优厚、手续简便”的贷款优惠政策。
(三)“农村产权抵押”模式
为了让农村“沉睡的资源”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革命老区贫困县将农村金融改革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开展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农房所有权、设施农业用地使用权、集体林权、土地流转经营权以及小型水利工程项目等产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通过确权颁证,明晰了农村产权,化解了权属纠纷,解决了“拿什么抵押”的问题,拓宽了贫困户与经营主体的生产融资渠道。同时,老区贫困县还规范了相关制度并完善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运行机制,出台了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抵押登记办法等,建立了农村产权电子交易信息系统,实现县、乡两级的平台联网服务。
(四)“风险分担”模式
为了破解金融机构因为怕风险“不愿贷”“不敢贷”和贫困户因无抵押物“难贷款”的问题,老区贫困县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建立农户小额贷款奖补基金、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等补偿机制,专门用于向贫困农户发放的贷款提供风险补偿及小额贷款贴息。而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总额度可达到风险奖补基金的10倍。同时,还为贫困户量身定制意外、家财事故等保险计划,构建起了“政府+银行+保险+贫困户”的风险分担机制。此外,老区金融机构不断创新担保形式,构建了“金融机构 + 公务员担保+贫困户”“金融机构+贫困户互保+贫困户”“金融机构+担保公司+贫困户”等金融支持扶贫模式,既能为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解决后顾之忧,也为贫困户解决了融资难题。
(五)“电商 + 金融”模式
为破解革命老区产品销售难题,革命老区政府部门加强扶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不少金融机构逐步加大与电商平台的合作,在贫困县推出新型第三方支付业务以及针对电商平台的分期消费贷款产品,贫困户可以通过电商平台购买农资、进行农产品的销售等,帮助贫困户提高经济能力,获得金融资金支持。如线上开辟各地市特色场馆和“扶贫产品”专区,将百色桂七芒果、田林八渡笋、凌云白毫茶等扶贫特优产品推向全国,直接帮助贫困户增收脱贫。
三、左右江革命老区精准扶贫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一)农户信用意识较差,金融债权维护难度大
农户法律意识较弱,金融知识匮乏,尤其在信用宣传、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的老区贫困地区,群众信用意识差,侥幸心理严重,认为扶贫贷款就是国家的扶贫款,借了可以不用归还,催收贷款较难。还有的农户贷款资金到账后,随意改变贷款用途,打着发展产业的幌子贷到款后,却用来盖房子或购置消费品,完全没有规划如何还款。因此,还款逾期、逃避债务、恶意不还的现象依然十分普遍,金融债权维护难,严重影响了金融机构贷款投放的积极性。
(二)农户缺乏产业规划指导,金融支持风险大
在农户贷款项目考察中发现,农户在经营产业的选择上存在严重的趋同现象,尤其是贫困村与贫困村之间产业选择无差异或差异太小。许多农户不是结合自身所处区域优势选择种养项目,而是看隔壁村、附近农户谁选择的项目赚钱而去照葫芦画瓢。如此一来,这种靠收益带动而非长远规划的产业,会引发产品的市场供应量增加,供大于求时导致产品价格下跌,销售渠道也成问题。此外,老区很多贫困农户经营的产业缺少专业指导,从病虫害防治、日常管护到包装出售等都缺少相应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如那坡县百都乡贫困户和合作社种植的西贡蕉管护、病虫害防治(黄斑病)等缺少技术培训,红心柚、马水桔等水果因缺少技术指导挂果量少、品相差,销售渠道不畅。而政策性农业保险投保范围有限,若金融支持资金投入的产业面临供大于求,量大价低,销售不畅,就会导致金融风险增大,不良贷款增加。
(三)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金融支持缺乏力度
虽然建立有风险补偿机制,但很多地方政府尚未形成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统一认识,在实际工作中不愿意主动承担起自身职责,难以设置完善的风险补偿制度。而且通常风险补偿金在清偿中所占比重较小,一旦出现不良贷款,对贷款机构的补偿杯水车薪,还会面临因职责不明晰、风险补偿金甚至无法到位的情况。另外政策性保险险种覆盖面小,农户对保险的认识不够,未能充分发挥保险分散风险的作用。
(四)金融服务链条不连贯,政策执行不到位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到现在,农户发展产业热情高涨,金融政策的制定也在不断完善。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老区贫困县、乡、村、户四级之间,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和银行之间,各部门之间实现无缝对接。但是从老区各贫困县的上下联动和部门协同来看,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譬如老区在各行政村设立“三农金融服务室”,目的是将信用采集、贷前调查、贷后催收、保险服务、金融知识宣传等工作前置到村一级,实现基层组织建设和金融服务的有机结合。这就需要乡镇干部、村两委干部、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等掌握金融扶贫贷款、保险、贴息等相关政策,熟知相关流程。而调查中发现有些地方“三农金融服务室”只见挂牌,并未履行其应有职能。一是经验不足;二是工作人员缺乏金融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三是不主动联系相关部门安排金融政策的宣传。
四、左右江革命老区精准扶贫金融支持长效发展路径
(一)进一步加强老区基础金融服务
金融机构应根据老区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研发服务“三农”客户专属产品、服务,加强掌上银行等移动金融产品的推广力度,强化线上开户、支付、理财、融资等产品的营销,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在乡村的覆盖面和可获得性,让乡村居民真正享受到优质便捷高效的线上金融服务。同时,应大力开展金融知识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活动,加强金融扶贫政策宣传和农村居民数字化技能培训,不断增强贫困户对金融机构信贷产品、理财产品等方面的认知,全面提高老区农村居民数字化应用能力及素养,提高老区农村居民的金融诚信意识,切实优化老区金融生态环境。
(二)健全老区产业统计分析制度
精准扶贫金融支持只有与产业协同发展,才能使扶贫更具导向性,才能增强金融支持系统性。而精准扶贫金融支持想要达到较好的效果,扶贫地区产业必须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老区政府可指定相关部门牵头统计老区扶贫产业分布情况及投入产出数据,组织专家分析、评估老区各贫困县产业发展效率,指派工作队指导贫困县、贫困村的产业发展,包括产业选择、病虫害防治、农作物管护、产品包装出售等方面的技术指导。产业统计分析制度的健全,有利于振奋老区贫困户的产业发展决心,同时也有利于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降低金融风险,增强金融支持信心。
(三)完善风险补偿机制
风险补偿机制的完善,一是要拓宽扶贫资金来源渠道,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筹集精准扶贫资金,统一管理并建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规范补偿金的审批使用程序;二是要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具有融资功能的担保机构参与扶贫开发融资担保领域;三是要扶持保险机构开设更多的基层营销服务网点,增强保险覆盖面。适度增加种养产业的保险金额,降低保险费率,适时开展特色农产品保险,扩大保险险种的范围,有效防范“因灾返贫”的现象。
(四)加强部门联动,落实执行金融政策
在金融扶贫工作中,老区各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应加强金融知识和业务学习,提升自身工作能力和水平,正确理解和执行金融政策。同时,要做好联系对接工作,保障扶贫贷款流程顺畅,用心服务贷款农户,出现问题各部门应及时沟通解决,避免推诿、扯皮现象发生,督查部门应加强对金融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参考文献:
[1]孙金丽.我国农村精准扶贫中的金融力量[J].企业观察家,2020(1):73-75.
[2]冼海军等.金融支持广西革命老区发展长效机制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7(8):22-25.
[3]张李娟.西部地区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难点与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7(2):51-54.
[4]黄炫轶.基于“东巴凤”革命老区的金融扶贫路径探究与思考[J].區域金融研究,2017(5):79-85.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左右江革命老区精准扶贫金融支持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8KY0567)中期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百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