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赋予机器人“生命”的工匠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安川首钢机器人公司调试工程师张明

2020-11-06

工会博览 2020年30期
关键词:张明首钢调试

在安川首钢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川首钢”)偌大的智能机器人调试车间,一组组大块头的机器人手臂运动灵活自如,无人驾驶的运输小车沿着特定的轨道不慌不忙地在厂房各处行驶……在“指挥官”张明的安装调试下,这些工业机器人从数百个零部件,变成了听话的“钢铁战士”。

张明是安川首钢工业机器人调试工程师、工程部组装调试科长,已经跟机器人打交道17年了。他原来是首钢技师学院的电工教师,但觉得当老师太安逸了,27岁时毅然辞职,于2003年7月加入安川首钢。此后,张明先后攻克了机器人手臂在焊接、激光切割搬运等不同生产项目中的技术难关,解决了机器人手臂的各种技术问题,企业再也不用依赖外国专家。

从“小白”到控制机器人毫米内运动

从初到公司的机器人“小白”,到掌握机器人组装调试核心技术的专业人员要多久?“几个月”,这就是张明的“答卷”。

机器人行业对张明来说是完全陌生的领域,但他特别感兴趣,一进公司立马“恶补”。他知道机器人系统安装调试工作,是机器人产品交付用户使用前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公司机器人应用水平的最终体现。面对完全陌生的专业,张明积极向师傅请教学习,业余时间攻读相关技术资料,不懂的记下来,反复琢磨直到弄懂为止。比字典还厚的说明书,张明从头到尾读了一遍又一遍;为弄明白一个概念,他把设备拆下来再装上,重复好几遍。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张明从机器人领域的一个门外汉,成为一名专业调试人员。

当年年底,张明的机会和挑战来了,为汽车挡风玻璃涂胶机器人做测试的任务交到了他手中。在当时,这是国内首次应用机器人激光视觉系统技术,并首次集中运用机器人搬运、涂胶、装配等多项技术。两个“首次”意义重大,全新的技术和生产工艺增加了机器人调试的技术难度。

机器人需要将玻璃搬运到指定位置,涂上胶,再丝毫不差地安装上去,对精细度要求极高。“用机器人视觉和激光摄像头配合操作,难点就是对机器人手臂精度方面的操作,这全靠人工调试。”张明说,为此,公司项目组设计出了激光视觉系统,检测车身偏移量,使机器人能据此自动调整行动轨迹,其操作精度要求精确到毫米以内。

没有先例可循,张明只能带领着调试队伍“摸着石头过河”,尝试了各种办法,不断反复测试。调试的过程是漫长的,他们夜以继日,经常一弄就是一宿。最终,张明将机器人运动精度控制在比针尖还细的0.2毫米以内,这不仅在当时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而且从此改写了国内汽车厂家机器人涂胶系统从国外直接引进的历史。

高超技术让外国专家竖起大拇指

作为国内第一家从事工业机器人及应用系统的制造和销售公司,安川首钢的自动化应用机器人产品也越来越多地销往国外。

2008年,安川首钢首条机器人生产线出口韩国。张明作为技术全能高手,和团队一起赴韩国进行机器人生产线的安装、调试工作。就在设备进入最后的调试阶段,一台机器人突然报警。

“快、快、快,请张明师傅……”到底哪里出现了问题?现场员工,包括德国、韩国的专家排查了3个多小时还是没有寻找到“病因”。一筹莫展的情况下,他们向张明发出了“救援”信号。张明听到信儿,急忙从另外一个工作岗位直接赶到现场。他一边询问关于机器人的故障现象,一边摆弄着机器人,现场的所有人都把他当成了唯一的“救星”。“好了,问题出在了这里。”张明不到30分钟就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解决方案,机器人又恢复了正常的活力,现场的专家、员工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在无数的项目中捶打历练,张明逐步成长为一名身经百战的“大拿”。而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不断提高中国工业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把机器人应用系统送到越来越多的行业生产制造车间。“现在有了问题,我们再也不用等外国专家了。”张明说。

以厂为家的“拼命三郎”

一个笔记本大小的“示教盒”,看起来就像游戏手柄,张明拿在手中摆弄几下,一个个静止的机器人瞬间“活”起来。“看着一排排机器人在自己的手中活动起来,齐刷刷地作业,非常震撼!”张明自己也颇有感慨。他常常以厂为家,拿着机器人试校盒反复研究到深夜,第二天七点钟爬起来继续“鼓捣”。这就是在别人看来,张明手中调试出来的机器人似乎特别“听话”的原因。对于张明来说,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2009年,为推进汽车零部件国产化,广汽本田决定将汽车四门两盖生产环节由国外转到国内完成。经过市场角逐,安川首钢最终成为该项目唯一供应商。这是一个为国争光的项目,在此之前,汽车四门两盖生产环节都是在国外完成。重任再次落在了张明肩上。

为了满足生产要求,安川首钢项目组最终决定采用机器人间接点焊技术。而这次留给调试人员的任务是:点焊后必须确保门板外侧光滑,内侧焊接痕迹也要降到最低。如此高要求,以前都是国外的技术。张明又开始了没日没夜的调试工作。这一次,他只用了10天就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并得到客户的高度评价。

在同事的眼中,张明是位“拼命三郎”。2011年7月,安川首钢上海分公司成立,公司派张明前往上海进行技术支援。当时,他父亲还卧病在床,安顿好父亲后,他立刻投入到上海分公司建设之中,一走就是4年。有同事说,一次张明回到家,孩子竟然不知道他是谁,然后就管他叫了声舅,这个笑话一直流传到现在。

敢于创新屡攀技术高峰

环保和节能的需要日益扩大,汽车轻量化已成为世界汽车发展潮流和目标。汽车材料从钢件逐步改成铝件,对于机器人焊接工艺来说,存在很多难题,例如铝材材质较软,焊接变形量大,对热量控制要求极高。

2016年,安川首钢首次承接宝马汽车保险杠铝焊接项目。张明带领调试团队仔细核实不同热量情况下铝工件变形量,实现项目按期交付使用,又一次在机器人铝材焊接方面刷新国内技术空白,成功推动铝材焊接技术发展和汽车轻量化进程。

2018年,安川首钢承接吉林凯达管业一套激光切割系统。该系统要求设备在运转时不能有丝毫抖动,运行轨迹必须要稳定一致。为了得到良好切割效果,又是张明带领调试团队,认真研究外部轴运行情况,仔细调整每个零件之间配合间隙,在机器人运行轨迹示教编程过程中,认真研究每一个动作步骤,匹配相应参数,确保切割表面不会有锯齿产生。经过不懈努力,该项目成功交付客户使用,这也促进了公司非汽车领域的市场开发,同时助力中国制造业不断攀向高端领域。

在张明看来,自己这些成就的取得,最重要的原因是对“追求卓越,顾客至上”理念的长期坚持。这激励着他,同时也是他个人“想要攀登的最高峰”。“我要不断地提高自己,努力钻研技术工艺,在机器人行业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张明说,这是他这样的“工匠人”对工匠精神的解读。

猜你喜欢

张明首钢调试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北京首钢吉泰安新材料有限公司
基于航拍无人机的设计与调试
FOCAS功能在机床调试中的开发与应用
被女生拒绝后
核电厂主给水系统调试
无线通信中频线路窄带临界调试法及其应用
二手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