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勿将秋燥当感冒

2020-11-06

工会博览 2020年30期
关键词:秋燥中医药学会火热

本期专家:

王国玮 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等职。

几场秋雨之后,气候的清爽驱走了炎热,也带来了干燥,许多人感到嗓子疼,鼻子、皮肤发干,有的人甚至脸上“长包”、嘴上“起泡”,即所谓的“上火”了。对此,知名中医专家、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王国玮指出,所谓“上火”和普通的感冒、咽喉炎不同,按中医说是指内生的火热症。现在进入秋季,昼夜温差逐渐增大,气候变得干燥,如果此时机体抵抗力下降,再加上饮食起居不规律,不注意养生保健,就很容易内火“丛生”。

天气干燥易致多种疾病

秋季的干燥使人容易“上火”,引起多种疾病。从西医角度来说,上火表现多见于急性感染性疾病,如急性咽喉炎、牙髓炎、口腔溃疡、眼睑炎、结膜炎、尿路感染、便秘、皮肤疖肿、蜂窝组织炎等,也见于结核病、高血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甲状腺机能亢进等疾病。在中医属于热症和火症的范畴,且在日常生活中多见的症状如:面红目赤、咽燥声嘶、疖肿四起、红肿热痛、口腔糜烂、牙疼肿胀、烦燥失眠、鼻衄出血、舌红苔黄、尿少便干、发热出汗、皮肤瘙痒、手足皲裂等。这些表现的原因多是风、寒、湿、燥邪侵入机体生热化火的结果。此外,脏腑机能失调、精神过度刺激、生活没有规律,也能引起上火。上火可按病因机理不同,分为“实火”和“虚火”。若是不管上火是实是虚,一律用同一方法“清热败火”,则有可能适得其反,加重病情。

勿将秋燥当感冒

秋季干燥,有人以为自己嗓子疼,可能是患了感冒,不是到医院就诊,而是随意服用感冒药,这样往往会延误病情。因中医的“上火”症状和感冒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医认为感冒俗称“伤风”,临床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是常见的外感疾病。常因气候骤变,冷热失常,外邪乘虚侵袭,酿成感冒。例如流感,它是由流感病毒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最大的特点为突然发生与迅速传播。传染途径是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内所含的大量病毒,可借飞沫传染他人,患者最初2~3日内传染性最强,并出现头痛、发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两眼胀痛,四肢疼痛,疲乏,有时眼结膜充血,鼻塞、流涕,咽喉干痛,腹痛、腹泻、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

而“上火”是中医学专用名词。如果出现面红,咽喉干燥疼痛、嘴唇干裂、舌痛以及烂嘴角、流鼻血、牙痛,食欲不振、大便干燥、小便发黄等症状,中医就认为是“上火”。“火”是如何产生的呢?中医认为“热自外受,火自内生”。“邪火”大部分是由内而生,是机体内存在而引起“上火”的症状;外因是一种诱因,有直接受“火热之邪”侵袭而引起“上火”,例如:季节的变换,尤其是到了秋冬季,气候干燥,人比较容易“上火”;情绪波动,压力过大、经常熬夜、睡眠不足,打破了生物钟的规律也会“上火”;嗜烟酒以及过食葱、姜、蒜、辣椒等辛辣厚味食品,贪食羊肉、狗肉等肥腻食品等都会“上火”,总的说来是因身体内部的阴阳失调所引起。

秋燥易致心肝肺胃上火

由秋燥引起的所谓“上火”,其实主要是阴阳偏盛偏衰的表现,其中阳盛者属实火,可见于心、肝、肺、胃等火热的病变;阴虚者属虚火,多属于肺、肾、心、肝的病变,而常见的主要是心、肝、肺、胃的实火,如果注意适当调理,可有助于不“上火”。按照部位来分,中医一般把头昏、咽喉肿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热症状叫“上焦火”;把烦热口渴、胃脘灼痛,有嗳腐、吞酸等中间部位的火热叫“中焦火”;把表现为大便干、小便黄且少等偏下部位的叫“下焦火”。若按脏腑来分,把口舌生疮称“心火”;目赤肿痛称“肝火”;鼻塞气喘称“肺火”;口中有异味称“胃火”等等。

第一、心火

1.主要表现:心烦急躁、口舌糜烂、生疮、舌尖红、失眠等;儿童可表现多动、烦、急、不安等。心脏在中医五行中属火,掌管血脉运行,心火上延可表现口舌糜烂、生疮。

2.预防:主要是保持良好心态,防止情绪波动、寒温适度。多食蔬菜水果,少食辛辣之物,禁酒,多运动。儿童要多饮水,最好是温开水,少喝饮料。

3.食疗之一:赤小豆粥:赤小豆50克、粳米100克。先将赤小豆煮开,再下粳米共煮为粥,服时加少许红糖,每日二次早晚服用,有降火之功效。

食疗之二:灯芯草柿饼汤:灯芯草6克、柿饼2个、水300毫升。将水煮剩100毫升,加白砂糖适量,温服,柿饼可吃,每日2次。此方有清降心火、清热利尿之功效。

第二、肝火

1.主要表现:急躁易怒、头痛眩晕、目赤耳鸣、面红耳赤、口苦咽干、胸闷胁疼。儿童较为少见。肝的性情最急躁,就会肝火上升,出现急躁、易怒等症。

2.预防:养肝的关键在于制怒,同时要注意休息,防止过度疲劳。因为身体劳累,就会使人情绪不稳而易怒,所以生活中要少食辛辣、勿过劳、禁酒等。

3.食疗:菊花茶:选菊花10克加开水泡代茶饮,可加少许冰糖,有清肝明目之功效。

第三、肺火

1.主要表现:咳嗽时发、咽喉干疼、呕吐黄痰、口干而渴喜冷饮等。儿童肺热较为多见,如易感、经常咳嗽等。肺属五行中之金,火克金,故肺怕“火”。当外感温热之邪或风寒犯肺均可“化热”,出现口干、咳嗽等肺部疾病。

2.预防:在多风多躁季节,要多饮水,注意室内通风;多食蔬菜水果,但忌食橘子,因其生热生疾;适当运动,但应避免寒邪侵袭。

3.食疗:冰糖梨水:选梨几枚切块加水500毫升,煮开20分钟即可,加冰糖少许,饮之,有润肺止咳之功效。

第四、胃火

1.主要表现:胃脘灼痛、渴喜凉饮、口臭、牙龈肿痛。儿童表现为口腔溃疡、大便秘结等。此多因“胃热”偏盛,与情志郁火相关,过食辛辣之品而成。“胃热”,可见两种情况:一种是胃炎,感到胃胀、时有口臭,没食欲;另一种胃热的情况则完全不同,患者胃口大开,刚吃完就又饿。原因是由于胃热过盛,胃蠕动加快,以致食欲增加,中医叫“消谷善饥”。一般都是胃火过盛,有时候也表现为肝火过盛。应该注意饮食调理,改变不好的生活习惯。

2.预防:在平时应少食辛辣、过热之品,如火锅、辣椒、生葱、姜、蒜等。多饮水,适当运动,少吃肥甘厚味,多食蔬菜水果之类。

3.食疗:藕汁蜜糖露:鲜藕榨汁150毫升,加蜂蜜30克,调匀内服,每天2次,连服数天,有润胃凉血降火之功效。

王国玮院长特别提醒,如果不清楚自己是属于哪一类的“上火”,最好到正规医院,请中医大夫进行诊断,帮助您选择适合自己的“祛火”方法。

猜你喜欢

秋燥中医药学会火热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召开第五届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21年学术年会
请注意,这些新规8月“火热上线”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传达学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精神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举办第五届中医药博(硕)士论坛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召开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
7份食谱帮你滋阴润肺祛秋燥
爱眼有道系列之十 干眼者怎样度过秋燥难关
“火热”的水世界
心中那颗火热的足球梦
养阴清肺汤治疗秋燥咳嗽2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