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惠州西湖诗词的文化景观及意蕴

2020-11-06李曙光朱君娴

惠州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惠州东坡西湖

李曙光,朱君娴

(惠州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惠州西湖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承载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惠州西湖历史上曾与杭州西湖、颍州西湖齐名,这得益于一代文宗苏轼,在其谪惠期间, “其诗、文、词、字、画,皆称绝一代,为湖润色,湖遂与杭、颍齐名[1]5” 。自此西湖名气大增,吸引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的兴致。他们在游历期间,又做了大量诗词。这些诗词除了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外,还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文化价值。研究惠州西湖诗词不仅可以考察西湖的历史文化,而且能够提升西湖的旅游文化形象。

一、惠州西湖诗词作者考述

据张友仁《惠州西湖志》与惠州丰湖诗社、惠州西湖管理局联合出版之《惠州西湖诗词选》统计,历代为惠州西湖写诗填词者共计206 位,他们遍及全国各地和海外地区,时间分布上则自宋而历明、清,直到现当代。其中既有谪惠的官员、遣怀的文士,也有向往西湖美景的游者和借西湖美景酬赠的世人。对于惠州西湖诗词作者,笔者拟从籍贯分布、朝代分布等方面略作分析,以考察其基本情况。

(一)惠州西湖诗词作者籍贯分布情况

历代惠州西湖诗词作者的籍贯分布极为广泛,除中国外,东亚其他国家如新加坡也有分布。目前籍贯可考的诗人有196位,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作者籍贯分布状况统计表

从表1统计情况可知,以广东籍作者人数最多,有123人,占据作者总数的六成多。而在广东作者中,又以惠州籍作者为最多,有68 位,以俞九成、祝鸿文、江逢辰、陈甫等为代表。西湖诗词作者群之所以惠州籍作者为多,一是惠州作者有地理之便,二是惠州西湖在历史上长期设有丰湖书院,不少文人才子就读于此,自然少不了游赏吟咏。当然这也从侧面说明,惠州西湖的影响力主要还在于本土。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中亦有来自新加坡之士,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缺憾。

(二)惠州西湖诗词作者朝代分布情况

惠州西湖诗词作者的朝代分布,由宋及今,绵延不绝,具体情况参见表2。

表2 作者朝代分布状况统计表

从表2可知,从宋代到当代,诗人数量与诗词数量均呈现曲线发展趋势,其中在清代和当代出现两个峰值。在宋代诗人数量较少,诗词数量也不多。宋代最为著名的作者是苏轼,苏轼被贬惠州期间,寓居西湖边上,朝夕讽咏,留下若干西湖诗词,《江月五首》是其代表作。许多文人通过东坡诗词了解到惠州西湖景色之秀美,十分神往,遂令惠州西湖名气大增。

到了元代,诗人数量与诗词数量下降至零,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著名经济史学家傅筑夫先生曾说: “总之,整个元朝一代,不仅是社会经济的大倒退时期,而且是整个历史文化的一个大倒退时期”[2]。处于这个 “大倒退” 的背景下,惠州及全国经济文化十分萧条,以至于西湖诗词也坠入严冬期。

到了明代,诗人数量增长至37 人,诗词数量亦随之增多。明代较为出名的作者为陈运,他是当时惠州地方官员,作有《丰湖渔唱》《西湖六桥》等诗。

到了清代,诗人数量与诗词数量急剧增长,出现了历史上的高峰。这一时期较为出名的作者是宋湘,他是清代中叶著名诗人、书法家,被称为 “岭南第一才子” 。宋湘与惠州西湖秀丽的湖山结缘始于嘉庆初年,当时宋湘担任惠州丰湖书院主讲,有感于民不聊生的现实境况,便打算在惠州西湖度过淡泊的一生。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关于惠州西湖的诗作,如《泗州塔》《合江楼》《东坡故居》《浮碧冈》等,为丰富西湖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到了现代,诗人数量与诗词数量又出现明显下降趋势,原因之一是晚清民初这一时期社会陵谷更替,诗人无暇吟咏秀美风光,文化亦处于转型期,诗词创作产生较多新变,新诗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对传统诗词造成一定冲击。现代惠州西湖诗词较为出名的作者是许寿田,他年轻时就读于丰湖书院,民国七年曾在粤军司令部负责文书等工作。他的《仿潘次耕惠州西湖十咏》,抒发了喜爱惠州西湖之情。而到了当代,诗人数量与诗词数量骤增,出现这种盛况的原因是惠州经济的发展与西湖名气的传播,一时吸引了许多闻名而至的游客。他们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成就了惠州西湖现代诗词的繁荣。其中,当代 “人民艺术家” 王蒙便是这样的一名作者,其《西湖》诗云: “明丽唯西湖,潇洒属东坡。富贵如梦露,文章耀江河”[3]45。诗歌称赞西湖 “明丽” 之美,并追忆曾寓居此处的大文豪苏东坡。

总之,西湖诗词的发展与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关系密切。一部西湖诗词史可以折射出惠州、岭南乃至全国的经济兴衰与文化沉浮。

二、惠州西湖诗词的文化景观

惠州西湖诗词多吟咏山水之作,它们围绕西湖的景观而展开描写,极大丰富了自然景观的文化内涵。诗词中的山水、月色、堤桥、寺庙、墓冢等,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构成了迷人的文化景观。

(一)翠峰如屏

惠州西湖山水环绕,其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依附山水而存在。惠州人民 “依山吃山,依水吃水” ,从西湖山水中得到各种自然的赐予,众多文人墨客也创作了大量关于湖山的佳作,在西湖诗词中 “山景” 尤为突出。宋咸平二年(999),文惠公陈尧佐守惠,在游西湖时极赞 “溪山奇胜” : “登临万景,谁画为屏”[1]5(《野吏亭诗碑》)。西湖诸峰逶迤不绝,确如一道画屏。单《惠州西湖志》一书记载的山峰就有15座,分别是白云嶂、黄峒、榜山、石埭山、新村岭、古榕山、丰山、螺山、飞鹅岭、狮山、梌山、方山、银冈岭、子西岭、白鹤峰。

在众多山峰中,以丰山、梌山、石埭山、白鹤峰为代表,文人墨客在其中所留诗词亦较多。例如丰山, “一名慧丰,镇丽湖边,横槎、新村二水,夹流而东[1]17” 。诗人叶世俊曾作《初晴泛舟小酌丰山》: “扬舲逢霁色,秋涨碧连天。棹急红渠乱,风和绿芷鲜。树翻波底影,山带梵宫烟。去去东林社,相期访白莲。十里湖光好,亭台灭没间。鸥欢新水浴,鱼戏碧溪间。倒影青天入,归船明月湾。百年须一醉,容易鬓毛斑”[1]18。从诗中可以想见丰山醉人的景色。又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于西湖梌山作诗《梌山》: “左瞰丰湖右瞰江,三山出没水中央。山山寺寺楼楼月,清煞东坡锦绣肠”[3]6。可见梌山左临丰湖,右瞰东江,环绕在浩渺烟波间,景色极为秀丽。难怪诗人见此景致不由怀念并歆羡起苏东坡来:得此山水之助,连诗肠也变得清爽锦绣了吧。明代诗人薛侃《水帘洞》诗云: “一道珠帘水,长悬苍翠间。冷风吹白日,急雨响空山。石濑林端齿,潭清镜里颜。采奇欣共赋,临发复忘还”[3]15。所写乃在石埭山所见美景。石埭山, “有石可为埭,故名。俗呼大石壁。峭壁流泉若飞濂,因名水帘洞,亦曰飞帘” “‘水帘飞瀑’,湖景幽胜处,杭湖所未有”[1]16。而白鹤峰, “古有白鹤观。苏轼谪居,筑室于此。峰下为县治[1]29” 。因白鹤峰曾是苏轼所住之所,不少文人慕名来此,留下诗词的也不在少数,其中以清代诗人任若垨的《九日同沈司理登白鹤峰》为代表,诗云: “共喜题诗别有神,天空四望迥无邻。风吹短鬓秋将老,霜压疏篱菊尚新。远水倒涵青嶂落,孤城斜抱夕阳沦。茱萸照眼知谁健,马上归途醉向人”[3]28。描写了一幅萧疏的秋日图景,内蕴无限感伤之情。

(二)秀水怡人

惠州西湖以湖水为主体。水是万物之源,惠州人民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西湖,西湖因此也促进了惠州经济文化的发展。西湖最早进入鼎盛期是在北宋,当时被称为 “丰湖” ,林俛《鹅城丰湖诗集》序记载: “湖之利,溉田数百顷。苇藕蒲鱼之利,岁数万。官不加禁,民之取其利者众,其施丰矣。是以谓之丰湖”[1]40。水是西湖的本体,在西湖诗词中,处处可见碧水秀波的剪影。明朝诗人孔少娥曾这样描写: “西湖西子两相俦,湖面偏宜点翠洲。一段芳华描不就,月湾宛转似眉头”[3]8(《游西湖》)。美丽的西湖犹如韶秀的西子,其曲折处恰似宛转蛾眉,颇饶情韵。清代诗人祝鸿文在《碧水关》诗中写道: “古墙三面树交加,老屋红灯出酒家。云敛月明风瑟瑟,一潭秋水浸芦花”[3]36。秋天的湖面上漂浮着点点芦花,在微风的吹拂下略显萧瑟,给人伤感凄凉之意。

湖水怡人,堪寄情思,文人墨客纷纷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付于西湖之水, “棹入莲池一叶西,万山新雨绿堪题[3]22” (李日景《西湖泛舟》), “苍葭白露水中央,镜里游人鬓有霜[3]39” (张联桂《暮秋登上湖船亭》),诗人的情思和脉脉湖水已经融为一体,难分彼此。

(三)月色玲珑

在众多西湖诗词中,关于 “月景” 的诗词占比较大,诗人们执着于月色的描写,是因为西湖月色着实令人陶醉。如苏轼的《江月五首》: “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二更山吐月,幽人方独夜……三更山吐月,栖鸟亦惊起……四更山吐月,皎皎为谁明……五更山吐月,窗迥室幽幽”[3]1-3。将五更月色变化一一绘出。叶适的 “微微秋渚坠银蟾,一片空明百丈缣”[3]20(《丰湖秋夜》),许寿田的 “三竺六桥寄遥想,时邀明月入芳樽”[3]24(《忆西湖》),都展示了月下西湖的清丽景致。西湖景观由于月色的美丽动人而变得更有韵味、更有品格。西湖的一些景观即源于诗人对月的描述。比如 “玉塔微澜” 一景,就因苏东坡的 “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 (《江月五首》)得名。

西湖之月,在不同诗人的笔下风姿不一,情态多变。如明代诗人邓时雨的《丰湖晚步同黎惟和赋》: “长江宛转入湖清,十里波光入月明。隐隐暮烟三岛没,漪漪流水两桥平”[3]8。笔下西湖月色皎白,湖水在月色的照耀下波光粼粼,而湖上的小山在月色下若隐若现,宛如仙境。又如清代诗人石德芬的《西湖杂咏》: “新月弯弯试画眉,湘奁开处静风漪。花墩旧是藏春坞,人面桃花又一时”[3]24。诗人笔下的月是 “新月” ,细细弯弯像是画眉,高高地悬挂在天空中,静静地看着时间的流逝,而人面桃花杳然远去,诗人借月亮的永恒感叹宇宙的无限及人生的渺小。现代诗人叶文澜的《西湖诗社中秋玩月》: “携琴载酒到西湖,尽有诗人月不孤。秋兴长天思老杜,风流绝世话髯苏。广寒仙侣遥相忆,浩渺银河淡欲无。莫说去年抱此夜,惊闻城上夜啼乌”[3]41。诗人由月色联想到杜甫与东坡,联想到广寒天宫的仙侣,人月互相陪伴,别有一番韵味。

西湖诗人笔下的 “月” 虽有不同,但始终如一的就是西湖的月洁白无瑕,朗朗高悬。漫步西湖,所见山川湖泊、亭台楼阁、花草树木,在月色辉映下往往更加倩丽迷蒙。

(四)堤桥逶迤

惠州西湖诗词中描写堤桥的也不在少数,诗人们在游山玩水的同时,少不了对堤桥的吟咏,他们以堤桥忆想过去,联通现在。据《惠州西湖志》记载,西湖有堤10座,分别是平湖堤、万石后湖堤、苏堤、榕树堤、榕丫堤、烟霞堤、南隐堤、南坛堤、陈公堤、甘公堤。诗人描写较多的当属苏堤,苏堤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其建造和苏轼有关。苏轼被贬至惠州后,为了解决西湖两岸的交通出行问题,便倡议在西村与西山之间筑堤建桥。他带头捐助犀带,众人在其感召下亦纷纷捐资出力,《惠州西湖志》对此有记载: “宋绍圣三年,栖禅寺僧希固筑进两岸,自西村至寺前,下杙结石为堤……东坡作诗云:‘探囊赖故侯,宝钱出金闺。’自注:‘子由妇史,出上赐金钱助筑’”[1]47。后人为纪念苏轼,便将此堤称为苏堤。清代诗人吴骞《苏堤玩月》吟咏道: “茫茫水月漾湖天,人在苏堤千顷边。多少管窥夸见月,可知月在此间圆”[3]39。 “苏堤玩月” 也成为西湖的一个著名景点。

而西湖之桥有20座,分别是拱北桥、西新桥、永丰桥、烟霞桥、铁陵桥、南坛桥、松风桥、水帘桥、观瀑桥、观榜桥、横槎桥、菱湖桥、紫薇桥、小仙迎桥、涵碧桥、近秀桥、公卿桥、圆通桥、半径桥、濯缨桥。咏桥诸作中以吟咏圆通桥的最多,其中明代诗人陈运的 “源有桃花涧有蒲,悠然一望恍蓬壶。忘机亭上群鸥集,堪做人间水墨图”[3]17(《大通桥》)一诗最为有名。诗人在圆通桥上四望,只见水碧花红,白鸥翔集,油然而生一种恍若仙境的感觉。

(五)肃穆的祠庙和墓冢

因为有秀美的山川,祭祀、墓葬等事自然离不开西湖,西湖因之成了社会类民俗的重要场所。据《惠州西湖志》记载,西湖所建之祠有18座,庙有7座,如世人为追怀东坡而建造的东坡祠、为歌颂平大盗有功的名宦韩京而建造的韩侯祠、为纪念叶萼等五位卓有政声的官员而建造的五先生祠、为求子息而建造的石神祠,以及府城隍庙、关帝庙、金花庙、神农庙等。其中较为出名的是东坡祠,诗人李盛春留诗曰: “孤峰云物护苏祠,月净寒江鹤影欹。迁客乾坤留胜寓,高风今古动遐思。亭开烟树千章合,楼隔江城百尺危。清兴坡翁缘不浅,西湖处处若为期”[1]94。从诗中可知,东坡祠设立于孤峰之上。此峰即为白鹤峰,苏轼生前曾寓居于此。诗人即景抒情,抒发了怀念坡翁之情,也赞叹了东坡与西湖的不解情缘。

同样据《惠州西湖志》记载,西湖墓冢约有27 座。惠州西湖依山傍水,符合中国传统墓葬的选址条件。西湖墓葬较为出名的是朝云墓,朝云是苏轼的爱妾,死后,苏轼将其埋葬于丰湖,并在墓前建造六如亭来纪念她。朝云墓的建筑为西湖染上一层浪漫的色彩。苏轼作了不少悼念亡妾的诗词,如《殢人娇》《西江月》《悼朝云》等,后人亦有不少诗词加以歌咏,如何绛诗云: “试上山头奠桂浆,朝云艳骨有余香。宋朝陵墓皆零落,嫁得文人胜帝王”[1]196。韩荣光诗曰: “六桥烟柳梦模糊,明月湾头夜月孤。想必前身是西子,死生占住两西湖”[1]198。与杭州西湖诗词相比,惠州西湖诗词较少吟咏爱情的艳冶浪漫之作,故这类作品当引起特别的重视。一方面,西湖为古时惠州百姓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墓葬地;另一方面,名人祠墓也成为西湖的重要文化景观。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从而增加了西湖的厚重感。

三、惠州西湖诗词的文化意蕴

(一)歌颂唯美爱情

提起 “西湖” ,不由令人想到浪漫的爱情故事,杭州西湖曾演绎了白娘子与许仙、邢风与西湖水仙、阮郁与苏小小的纯真爱情传奇。虽与杭州西湖相比逊色,惠州西湖的爱情自有其动人处。

苏东坡与其侍妾王朝云的凄美爱情故事,给惠州西湖也染上了浓郁的浪漫色彩。苏轼在寓惠期间,创作了不少关于朝云的作品,其《朝云》诗序云: “余四五妾,相继辞去,独朝云随予南迁”[1]196。可见朝云对苏轼的坚贞不渝之情及苏轼对朝云的赞赏感激之心。在朝云死后,苏轼为其亲诵《金刚经》四句偈。他们的爱情平淡中透露了永恒的凄美,不少文人才子为他们的爱情所动容,留下不少吟咏之作。如诗人庾熙诗曰: “昙花不学柳花飘,万里相随到六桥。四句金刚尘世断,空留一曲”[1]197(《殢人娇》)。诗写朝云犹如坚定不移的昙花,不惧万里追随夫君,而东坡则在朝云死后了断尘世,看破凡尘。诗人喻福基云: “花田寂寞草青青,麦饭谁来吊素馨。嫁的侬家夫婿好,至今人吊六如亭”[1]198。诗写朝云所嫁得人,至今为人凭吊。

(二)表达隐逸之致

古代文人深受 “学而优则仕” 观念的影响,他们经历十几年寒窗苦学,就为金榜题名伴君左右,但也有喜爱山水、寄情自然的名流隐士,当然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人做不到 “身隐” ,唯有 “心隐” 。隐逸精神是古代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元素,这种精神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具体生动的表现。

惠州西湖以其秀丽深邃的山水与巧夺天工的亭台楼阁,成为许多人洗涤心灵的净土,他们借助西湖美景,抒发内心愁苦抑郁,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如杨无为的 “野吏忘机鸥鹭闲,寒潭无浪蛟龙老”[3]7(《集丰湖歌》),郭子直的 “何日画船同载酒?与君访隐入菰蒲”[3]12(《西湖》),叶春及的 “景外尘寰远,吟边岛屿长。昔人曾市隐,谁道是真狂”[3]15(《横槎小隐》),都表达了诗人挣脱名缰利锁的洒脱自然的人生态度。惠州西湖以其独具魅力的景色,令许多文人墨客流连忘返,在一定程度上为其提供了逃避世俗和疗养心灵的场所。

(三)抒发怀古之情

怀古伤今之情是古代诗词蕴含的重要元素,惠州西湖也为后人吟咏凭吊前朝旧事、历史人物提供了充足的资源。苏堤、东坡故居、聚贤堂、朝云墓、桃园等古迹,都成了后代文人才子们怀想历史、追思前贤的依托,而怀古之情又为惠州西湖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清代诗人黎绍芳的《鹤峰怀古》 “岭海何因醉荔枝,先生赢得此栖迟。百年宦迹青山老,一片臣心白鹤知”[3]29,表达了对苏东坡的怀念与追思。清代另外一位诗人谭君佑也作有一首同题诗: “先生跨鹤几何年,鹤岫芳踪在眼前。读罢遗碑凭槛外,渔舟一叶水中天”[3]29。诗人登上鹤峰,读罢遗碑,追想苏东坡也曾到过此地,而今物是人非,心中焉得不伤?可以说,惠州西湖以其独有的历史遗迹,独特的文化景观,为文人骚客们提供了抒情的素材,悼念的场所。

四、东坡对西湖诗词的影响

岭南长期被视为化外之地,蛮荒之所,其实并不完全符合事实。一些大文豪大名士由于贬谪、仕宦等原因寓居岭南,从而将先进的文化思想引入,极大促进了岭南文化的发展。苏东坡之于惠州,就有这样的意义和影响。苏东坡贬寓惠州后,给惠州的文化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王启鹏在《苏东坡:惠州文化的特殊现象》一文中提出,苏东坡是使世人认识惠州的第一人;苏东坡是较为系统地把中原文化传播到惠州的第一人;苏东坡在惠州产生了奇特的东坡文化效应[4]。东坡的文化效应在惠州西湖诗词中屡见不鲜,后代诗人为了追忆东坡,通过唱和东坡,学习东坡的写作手法,效仿东坡的写作情调等形式,创作了大量诗词,充盈了西湖诗词库存。

(一)唱和东坡诗词

坡公寓惠期间,曾仙居合江楼、白鹤峰,也曾建造苏堤、六如亭、朝云墓等。这些古迹随着时间的流逝弥显珍贵,它们都见证了坡公寓惠的历史,承载着后人追忆坡公的情感。许多作者为了追忆东坡,写下不少唱和之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清代诗人江逢辰,他曾遍和东坡寓惠诗,其《和苏》一诗云: “朝云初葬时,魂归常苦跻。哺儿衣带湿,恻恻马没蹄。此语诚可传,此事恐无稽”[1]52。此诗为唱和东坡《西新桥》之作,写坡公为心疼爱妾朝云夜归哺儿,而出资修建西新桥的浪漫爱情故事,借以表达作者对东坡的怀念之情。又《和东坡诗》: “水眼山眉百态新,尚记风流斜倚人。谁知岭南万户色,并作东坡一段春”[1]152。此诗为唱和东坡《临江仙·惠州改前韵》 “佳人斜倚合江楼,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1]152之作。作者身登东坡曾寓居的合江楼,不由神思飞驰,怀想东坡并进而想象东坡笔下之佳人。

(二)效仿东坡情调

王士博认为,苏轼的寓惠诗作充满浪漫主义特色。他说,在苏轼的诗作中,有追求超尘出世的虚幻境界,如《碧落洞》和《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诗;有瑰丽的想象,如《寓居合江楼》《游博罗香积寺》等;有真幻结合、物我交融的,如《白水山佛迹岩》[5]。确如王氏所论,东坡寓惠期间创作风格较偏向于浪漫主义,这种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代西湖诗人。许多诗人追寻东坡的浪漫主义,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创作了大量佳作。

如明代诗人姚子庄《雁塔斜晖》: “身住蓬莱第一峰,恍疑倒影下波中。神僧解脱知何处,留得三天舍利宫”[3]14。诗人幻想所在地为蓬莱仙山,有神僧和舍利宫,诗作充满不羁的想象。又如当代诗人曾祥麟《菩萨蛮·惠州西湖漫步》: “惠州城外群山碧,西湖小岛星罗织。古塔耸高空,琼楼气势雄。苏堤春染蔚,潋滟微波月。光景久驰名,园林壮太清”[3]61。诗人把连绵的小岛比喻成天上的繁星,把华美的楼台比喻成天上的琼楼,又夸大了古塔的高度、西湖的面积,通过夸张、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西湖的美景,具有浪漫主义特色。总之,西湖诗词中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不在少数,和唱和一样,这也是后世诗人对东坡诗词的一种呼应,反映了东坡诗词的巨大影响。

五、结语

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文人墨客智慧的结晶和思想的显现。西湖诗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山、水、月、桥、祠堂及墓冢等的描写,西湖诗词建构了秀丽多彩的文化景观,同时西湖诗词也蕴含着歌颂唯美爱情、向往隐逸生活和抒发怀古之慨等丰富的人文内涵,引起了千百年来世人的向往与共鸣。但由于西湖诗词数量较多,内涵丰富,且部分朝代久远之作已经散佚,亟须收集整理,因此对其研究还有相当的空间。

猜你喜欢

惠州东坡西湖
奔跑惠州
惠州一绝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东坡诗元代接受论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宜兴:东坡书院忆东坡
东坡画扇
当西湖遇上雪
“健康惠州”助力幸福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