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黄河流域又有新变化
2020-11-06张义学
文/ 本刊记者 张义学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主持召开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他指出,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加强黄河治理保护,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积极支持流域省区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好流域人民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关心的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等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讲话发表这一年,中央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它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成为重大国家战略。这一年,也是黄河流域生态持续向好转变的重要一年;这一年,更是黄河流域经济发展日益趋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年。
美景何其多,生态日益好
今年7月的黄河洽川湿地,细雨一场接着一场。雨后初晴的早晨,阳光更加明媚,空气更加清新,万亩芦苇碧波荡漾,一眼望不到头。这里就是《诗经》里让人千年传颂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美景所在地。又使人想起贾平凹游洽川后写下的那首诗:“万亩芦苇风掀起,处女泉里水凝脂”。
“为了保护黄河生态环境,合阳县在洽川地区不布置工业,全力保护这一方净土。”合阳县融媒体中心主任吉宏伟向记者介绍,“特别是每年冬季,数万只越冬候鸟来到黄河洽川湿地,时而翩翩起舞,时而栖息觅食,构成了一幅黄河湿地仙境般的灵动画卷。”
黄河壶口瀑布
洽川地处秦、晋、豫黄河金三角,是黄河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滨湿地,面积达176平方公里。近年来,陕西省下大气力改善黄河湿地生态环境,科学修复,不断加大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升其生态功能。黄河洽川湿地的生态资源、动植物群落的多样性以及大量的水生生物,为珍稀水禽提供了理想的越冬和栖息场所,成为各类越冬候鸟、珍稀留鸟等生存繁衍的幸福之地。这里成为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丹顶鹤、白天鹅、黑鹳、白鹳、大鸨,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白琵鹭、鸳鸯等珍稀鸟类特大种群越冬、繁衍生息的“天堂”。
洽川湿地的变化是黄河湿地保护的缩影。黄河流域的湿地众多,主要包括黄河源区湿地、若尔盖草原区湿地、宁夏平原区湿地、内蒙古河套平原区湿地、毛乌素沙漠地区湿地、三门峡库区湿地、下游河道湿地、河口三角洲湿地等八个分布区,总面积约为280万公顷,占全国陆域湿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八。
这些湿地生态系统的不断改善,使黄河越来越美,四季皆有不同的风景。春天蒹葭遍地,夏季万顷绿波,秋来漫天芦花,隆冬百鸟欢唱,丰富的湿地生态,呈现出黄河温柔的一面。不断改善的黄河湿地生态系统,对保护水源、净化水质和水土保持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可以蓄水滞洪,调节气候,净化水体,还可以保护繁衍珍稀野生动植物。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流域构成了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在我国生态安全方面的地位举足轻重。这些年来,不仅湿地得到了保护,而且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办公室主任梁其春向记者介绍,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21.84万平方公里;整个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已达60%;一些重点治理区、重点小流域治理程度达70%以上;水土保持措施拦截泥沙作用十分明显,20多年间平均每年拦减入黄泥沙4.35亿吨;黄河连续20年未断流……
“潼关站实测数据显示,1960-2000年,年均输沙量是10.59亿立方米,而2001-2017年,年均输沙量降为2.36亿立方米。”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科技处调研员王富贵给出的几组数据更加权威地说明,黄河流域(中上游)植被覆盖率高了,入黄泥沙少了,河水变得更清了。
在准格尔,曾经四处游走、吞食植被的砒砂岩,在漫山遍野的沙棘如蚯蚓般根系的固定下,终于不再“为害四方”;在蔡家川,曾经让人“惨不忍睹”的残塬深沟完全被莽莽苍苍的林海覆盖,即便是冬日,也不乏植物的生机;在壶口瀑布,飞溅的水花不再裹挟着浓重的泥沙袭来……生态环境的改善,正从这些大大小小的方面,给予着我们惊喜。
合阳县洽川湿地里拍摄的鸟群
这是20年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草)的巨大成就。20年前,中央发出号召“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下大决心治理包含黄河上中游流域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央不断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
中央不断完善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顶层设计,黄河沿线各省区也紧锣密鼓地出台政策,进一步布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新措施,进一步谋划高质量发展的新道路。今年4月1日,《陕西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2020年工作要点》印发实施,明确了22项重点任务。陕西省将切实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水源涵养提升、水土流失治理、水污染综合治理、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等工程,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垃圾分类……6月18日,又发布了《陕西黄河流域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总体布局了“三屏三区一廊一带”——即毛乌素沙地生态防护屏障、黄龙山桥山生态保护屏障、秦岭北坡生态安全屏障,黄土丘陵沟壑生态修复区、白于山生态治理区、关中北山生态重建区,渭河谷地园林景观绿廊和陕西黄河沿线生态重建带的生态治理措施和治理目标。
这一年来,中央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顶层设计科学而明确,沿线各省区紧锣密鼓地细化措施,各地市积极行动起来,黄河流域的生态将会越来越好,沿河美景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美!
高质量发展,经济要转型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一直被称为“能源流域”。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次能源(煤炭)与二次能源(电力)最主要的生产基地与供应基地都布局在黄河流域。使黄河流域逐步形成了以煤炭采掘及煤化工、火力发电、石油天然气开发、有色冶金以及其他能源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重化工业体系。这种以“两高一资”为特征的工业体系,加大了黄河沿线各省区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的防治难度。
农业生产、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争水”现象依然存在。从黄河上中游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来看,产业结构资源型、重型化、单一性的特征明显,也一直在加剧着水资源紧张状况。
今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强调,要通过黄河大保护、大治理,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黄河上游流域各省区,必须服从于黄河大保护、大治理的要求,以生态优先为根本立足点,严格市场准入与退出标准,优化工业结构、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建立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现代工业体系。
时任陕西省委书记胡和平也曾在《求是》撰文《谱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陕西篇章》,其中讲到“陕西必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他指出:陕西要按照煤向电力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气油盐向化工产品转化“三个转化”思路,推进煤油气混炼等能化项目建设,引领高端能化产业集群化发展。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做大做强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加大传统产业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力度,激发冶金、建材、食品、纺织等传统产业新活力……
沿黄公路绥德段
革命圣地延安和有“科威特”之誉的榆林,是陕西沿黄的两大市。煤炭、石油资源丰富,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呢?能源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走加工转化升值的路子,变原料输出为产品输出。
近年来,延安市发展与煤炭产业相耦合、相配套的装备制造业,发展高端基础装备、自动化生产线、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及通用部件、智能专用装备。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形成完整产业链。延安还构筑产业要素洼地,营造产业生态,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2019年签约的新涉及高端能源装备制造、能源开采技术服务、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现代服务、文化创投等领域,一批新经济、新业态从无到有,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
围绕高质量发展需要,延安市还建立引进高端领军人才体系,引进何满潮、岑可法等院士,力求在煤炭开采、装备制造、油田勘探开发等方面开展联合科研攻关,推动传统能源企业科技升级和转型发展。
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能化产业高端化,榆林市确立了“12363”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战略。即:以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坚守环保、安全两条底线;着力补齐基础化工短板、提升规模优势,着力引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技术和产品,着力发展化工终端产品加工业;构建纵向关联、横向耦合、上下游协作配套的煤炭分质利用、煤制甲醇-烯烃及下游、煤制芳烃-乙二醇-聚酯、煤制油、煤基高端化工、氯碱化工六条产业链;实现从原料向材料转化、从大宗化学品向终端应用品拓展、从产业链中低端向高端迈进三大目标。
今后,榆林还将在新材料、旅游、农副产品加工业、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智能无人、医药康养、氢能等八个重点产业领域寻求突破,让这些产业成为榆林未来新的经济增长极和推动力。
陕西在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构建苹果、奶山羊、设施农业“3+X”产业体系,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创建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
一年来,绿色发展、转型升级已成为黄河流域诸省份的共识,并且更加深入人心。这一年,黄河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加强了沟通协调,一致行动,协同发展。大家共同抓好大保护、协调推进大治理,一起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