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教合一”思想在中职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2020-11-05徐婷婷
【摘 要】 中职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提升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就需要从创新教学方法、理念的角度出发,通过融入新型的教学思想,从而为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先就中职数学教学中“做学教合一”思想的应用特征以及应用要求进行阐述,然后就“做学教合一”思想的实际应用措施展开详细探究,希冀能为实际教学工作开展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 中职数学;实践应用;“做学做合一”思想
新课改背景下,中职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充分注重方法的创新应用,通过在数学实践教学当中融入“做学教合一”的思想,能为促进学生高效化学习起到积极作用,改变数学教学现状,为数学教学模式创新注入新的活力,促进教学工作的高效化开展。
一、中职数学教学“做学教合一”思想的应用特征及要求
1.数学教学“做学教合一”思想的应用特征
中职阶段,为能提高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就要运用新的教学思想,将“做学教合一”的教学思想进行科学化运用,这能为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运用“做学教合一”思想在教学目标上是多元的,能结合学生实际学习需求以及教学要求,制订个性化的教学目标,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要点。通过对“做学教合一”思想的科学化运用,有助于将课程资源加以整合,促进数学教学工作高效开展,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更为方便。整个教学的过程是自主构建以及合作探究,所以学生的整体能力会得到有效提升。
2.数学教学“做学教合一”思想的应用要求
为能发挥“做学教合一”思想的教学应用作用,要求在实际数学教学工作当中能按照相应的要求,以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为基础,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当中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对提升學生综合能力有着积极作用。兴趣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动力,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才能真正为学生良好学习起到积极作用,将“做学教合一”思想和数学教学相融合,结合学生兴趣点设计相应探究的内容,让学生在实践当中了解探究数学知识。
二、中职数学教学“做学教合一”思想的应用措施
教师要注重考虑学生实际学习的能力以及认知情况,充分注重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调动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
1.学习中智慧的生成
数学教学中为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融入新的教学思想,通过将“做学教合一”思想加以科学化运用,学生在学习探究中就会不断积累经验,提升学习的能力,增长智慧。教师在课堂中要深入挖掘数学中美的内容,促进学生从数学知识的学习探究中生成智慧,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高效学习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融入“做学教合一”思想为学生构建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才能为学生可持续学习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如在“函数知识”的教学当中,学生在遇到难题的时候可能无法直接找到答案,如下图的函数问题,让学生求阴影部分面积,由于该部分图像不是规则的,所以转化就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把两最高点连接产生矩形,这样矩形当中的阴影面积以及空白面积相等,由此就能解决这一问题。
2.问题情境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情境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解决问题而设定,是为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而设定的内容,对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发展有着积极作用,能有效提升学生创新的意识。实际教学当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升华整个过程能形成自己的思路,这样才有助于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如,在学习“指数函数”的概念中,通过问题创设就可设计细胞分裂,以及放射性物质衰变等问题,或者是通过折纸游戏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好奇心,让学生推测一张A4纸张最多能够对折多少次,通过这样的方式能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好奇心。又或者,一张纸对折50次后,厚度能够超过地球到月球的距离,这是可信的吗?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猜想一张报纸最多能够对折多少次,然后把想法记录下来,让学生实践并记录层数和面积以及次数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能在做中学习。
3.操作中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
数学教学当中对“做学教合一”思想的运用,让学生在实践当中探究数学知识。如在讲述“空间直线垂直”的知识点时,教师可通过让学生把课本垂直桌面,或通过三角板直角边和黑板平面垂直开展实验,就能深化学生对线面垂直判定以及性质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综上而言,中职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就需要在“做学教合一”的思想融入方面加强重视,充分注重方法的创新应用,发挥“做学教合一”思想的积极作用,只有如此,才能为学生高效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伟方.基于“做学教合一”理念构建中职数学活力课堂案例研究——以《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课题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9(Z3):116-119.
[2]徐婷婷.基于“做学教合一”的中职数学教学改革实践——以等比数列的实际应用(会计年金)为例[J].科技经济导刊,2018(3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