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课本素材,巧写华美篇章
2020-11-05东莞市商业学校
文/东莞市商业学校 曾 花
中职语文课经常被定义为专业课的辅助课,学生也时常忽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在说话、写作中容易出现无话可说、无资料可引用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引导学生用好教材,合理开发课本资源,积累读、写、说的材料,显得尤为重要。中职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相对普通高中的学生而言是比较弱的,一方面是基础问题,另一方面是学习习惯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呢?很重要的一点是要高度重视课本教材。虽然中职生的学习强度不及普高,中职生的高考也不从课文直接取材,但是课本的作用仍然不可小觑。课本是教师向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教育和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阵地,我们可以借助课本进行全方位的辐射式挖掘,以课本为突破口,积累各类素材,指导写作方法,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德育情操。
一、把握教材资源
全面浏览中职三年的教材可以发现,不管是基础模块还是拓展模块,课本的内容都纵贯古今,横穿中外,有很多材料可以让学生变通运用。经过统计,笔者将语文教材中可最大化地为学生所应用的素材分成两大类。(见表1)
表1
除了课文精讲内容,每篇课文前面的导读也值得学生去品读和理解。导读是课文的精彩开篇,是编者精心选用的精致典雅语句,蕴含着优质的学习资源,如语文拓展模块(第三版)《祝福》的导语“在祝福声中,被折磨得精神麻木的祥林嫂,从鲁镇的小路上缓缓走来,诉说着她一生的悲惨命运”。《老人与海》的导语“孤独的老人,无边的大海,一场人与自然搏斗,人与命运抗争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在他们之间发生”。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课内素材的关注度,提高课本的使用率,可以激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分类整理材料
如何合理挖掘素材,激活素材呢?这就需要进一步分类整理材料。
(一)积累语言素材
包括词语、成语、名言警句、千古名诗等。比如“四面楚歌”一词,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词义,也可以让他们查询词语来源;《善良》中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在说明出处的同时可以给学生普及《论语》的相关知识;《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课引用了10首诗,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和苏轼的《惠州一绝/食荔枝》朗朗上口,学生脱口能诵。此外,有些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很能吸睛,一些优美的语段曾多次出现在学生的练笔中。
(二)整理人物素材
教材中的人物素材包括作者简介、名家流派、作品人物等。学习《师说》,从了解韩愈,可以延展到认识唐宋八大家;学习《将进酒》,通过重温李白,能够了解浪漫主义诗人、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人物及作品。不少作品中的主人公也能引起遐思:了解林黛玉的自尊、自卑;学习许三多的“不抛弃、不放弃”;欣赏水生嫂的识大体、顾大局……
除此之外,也有个别学生按照话题分类对课内素材进行了系统整理。
1.学习问题
《劝学》强调学习的持续性——“学不可以已”;强调学习要不断地反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强调学习要重视积累——“……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强调贵在坚持——“……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2.崇高母爱
《我与地坛》《合欢树》真实描写了史铁生的母亲在儿子陷入双腿瘫痪的困境时,承受了最大的心理压力,她凭借伟大的母爱让史铁生重获新生。
3.家国情怀
(1)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妇女为了保卫家乡,拿起枪杆,毫不畏惧地打击日本鬼子。(孙犁《荷花淀》)
(2)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主动避开与廉颇的矛盾,“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人们对故乡总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感情,乡言土语积淀着历史文化,蕴含着地域精神,故乡是成长的精神滋养,是生命的脐带,是精神的归宿。(老舍《想北平》)
(三)学习写作技巧
在优秀的作文中总能发现课文素材的影子,或引用名句,或巧用事例,或结合事例进行叙议,把课堂所学与课外所背巧妙地用于作文中,增加亮色。课本的文章还体现出很多实用的写作方法:《南州六月荔枝丹》通过大量引用,巧妙结合说明方法,增加说明文的文学性;《劝学》用大量形象而有说服力的比喻论述中心论点;《师说》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旗帜鲜明地彰显论点;《六国论》用引证和假设论证层层深入,剖析观点;《项链》巧设铺垫,抖包袱式地揭开意味深长的结尾;《最后的常春藤叶》呈现“欧亨利式的结尾”,耐人寻味的巧妙构思;《边城》用简单的文字娓娓描绘人们心底的美丽桃源……
总之,要用好课内素材,首先需要积累。教师应鼓励学生将那些自己欣赏的、有所感悟的句子摘抄到固定的本子上,通过定期的交流、分享养成长期积累的好习惯。
三、加工化用材料
多元化的教材内容充实了写作素材,“无米之炊”也因有教材中的名言警句、成语故事、名人事迹能做到厚积薄发。如何学以致用,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熟悉的课文素材,做到“运用之妙,存乎于心”呢?
(一)提炼关键词,撰写简单文段
利用充分挖掘到的文本素材进行多种写作训练。如仿写诗歌,学完《我爱着土地》后,布置学生仿写诗作,从更换修饰语、意象到表情达意(图1),分层次、分阶段,让学生由浅入深进行仿写,呈现出的教学效果比意料中的要好。
图1
(二)仿写文段,摸出写作路子
仿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借鉴课文,掌握规律,从模仿着手,可以摸出一些写作文的路子。模仿课文的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引导学生写相近的人物、景物、事物。如类型写作,学习了《荷塘月色》的“月下荷塘”,布置学生写“雨中的校园”。其中,有一个学生是这样仿写的:“笔直笔直的林荫大道,两旁是高大的大王椰子树。树很高挺,像站岗的卫兵。朦胧的细雨中,仿佛可以看见叶子上滚落的雨珠……”教完《合欢树》后让学生写《我眼中的……》,学生习作的细节描写在模仿的基础上又生出些新意。
(三)分析人物,学习“反弹琵琶”
对课文中的人物性格提出自己的看法,结合写作训练中的“论点与论据”“人物解读”学习“反弹琵琶”进行人物分析训练。如对《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的分析,在课文学习时,学生多认为焦仲卿软弱、没有承担丈夫的职责、做事不干脆,又不会协调家庭关系,是典型的“妈宝型”男子。而在训练时,教师引导学生全面把握人物不仅要看结果,也要了解原因。于是站出来捍卫焦仲卿的声音也有了:“作为一个孝子,他对母亲的孝心是值得褒扬的,在封建社会的家长制思想教育下,他是很难在‘孝心’与‘爱情’这二难中进行选择的,要理解他的难处。”
(四)同一素材,尝试发散训练
对于课本素材,要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挖掘不同的内容,避免简单的复制。通过微调角度,得到的理解也不一样。譬如北岛的诗歌“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通过思考,可以将这个句式迁移嫁接到其他人物上,如学生用屈原的事例进行迁移,写出“奸诈是奸诈者的通行证,正直是正直者的墓志铭”;用岳飞的事例进行迁移,写出“卖国投敌是叛国者的通行证,精忠报国是爱国者的墓志铭”;用李白的事例进行迁移,写出“昏庸是糊涂者的通行证,傲岸是清醒者的墓志铭”等。
又如《永远的唐诗》习作练习,通过思考,学生将它散发成如下主题:不朽的唐诗、难忘的唐诗、永恒的唐诗……随着角度变化,对所写侧重点也进行了调整。发散思维、转换角度让学生的习作内容取材更加广泛。
(五)不同素材,学会聚合训练
聚合训练就是教学生把收集到的各类素材通过相互联系的共同点进行分门别类,然后应用在相应的演讲训练、话题作文训练中。纵观中职语文教材的编排体例,它是以作品的文体为主线编排的,可结合《中职语文学案》拓展训练指导学生在一个单元后进行归纳整理,并安排相关写作训练,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如此训练一个阶段后,学生便会对某一类素材有一定的敏感度,能自如聚合课本与读本、课内素材与课外摘抄、书本知识与生活文化等不同方面的素材,做到同题素材的融会贯通。比如学生的练笔:“我有一个梦想,在灿烂的花海中,捕获一个大学梦。我有一个梦想,在烟雨迷蒙的小巷,走过来梦里的姑娘。我有一个梦想,在神奇的天路上,飞起披着霞光的神鹰……”短短的语段就聚合了《我有一个梦想》《雨巷》《天路》的内容,可见学生积累素材的用心。
激活课本素材,用活教材,教学生将它们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从模仿到创作,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能够学会、会了能用、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就会有所提高。在主动处理课本素材的一系列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生活,逐步提升应用文字的能力,从而真正学会学习,学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