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一新生适应性能力现状调查研究
——以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11-05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陈樟楠高姗刘涛王锐潘芷涵
文/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陈樟楠 高姗 刘涛 王锐 潘芷涵
高职教育的核心是为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大一上半学期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面对目前职业院校生源复杂、水平各异的大环境,本文立足于高职院校对大一新生入学管理和指导的需要,结合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的自身情况,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从“对大学的认可度”“个人情绪适应性”“人际适应性”“学习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总体评价”六个维度对大一新生的适应性能力展开现状调查,并分析了对适应性能力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提升大一新生适应性能力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图1
一、研究背景
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传统的办学模式和办学思路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主战场,如何高效地利用大一上半学期,使学生快速地融入、适应大学生活,对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面对日趋多元化的招生渠道,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显著,部分学生在初高中时期坚持规律地学习的时间较少,心理毅力有所减弱,对自身的建设有所怠慢,[1]必须加以引导,因此了解大一新生的适应性能力成为本研究的关注点。
二、研究设计
国内对于高职新生适应性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晚,大多数集中在概念和量化研究方面,且在测量的工具和标准方面,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共识。[2]笔者通过梳理发现,目前关于大学生适应性调查研究当中,主要采用调查量表的方式进行,例如:傅茂笋、寇增强在《大学生适应量表》中认为大学生的适应问题由六个因素构成:学习和生活控制性、学校和专业满意度、集体生活适应性、自我意识、学习和考试负担适应性、人际交往适应性;[3]卢谢峰在《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中指出大学生的适应性应该包括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环境的总体认同评价、身心症状表现七个方面。[4]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在上述学者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客观实际情况,立足于本院的人才发展和培养标准,从“对大学的认可度”“个人情绪适应性”“人际适应性”“学习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总体评价”等六个维度,制定了高职新生适应性能力调查问卷,并在2019级大一新生入学近两个月后展开调查。本次调查通过内部平台进行,发放问卷1588份,回收有效问卷146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32%。
三、数据分析
(一)整体情况分析
从调查数据来看,本届新生适应性能力整体偏低,基本上在60%上下浮动。如图1所示,六个维度中,职业选择适应性维度的均值最低,为3.201。新生刚进入大学,对自己专业就业方向的了解不深,对职业方面的选择和规划才刚刚接触,还有待未来的学习与加强。人际适应性维度的均值为4.017,在六个维度中均值最高。说明新生刚进入新的大学环境,个体会懂得去关注自己在新环境下人际关系的处理,同时也显示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相对其他方面的能力较强。
针对各个维度的调查,在新生适应性能力方面,发现以下需要特别关注的事项:
(1)个人情绪适应性维度方面。题项“入学以来,我睡眠质量不太好”的均值为3.087,为此维度中均值最低。说明新生在入学两个月以来还未完全适应大学的生活节奏,在作息时间方面仍需进行自我调节。
表1 性别对各研究维度的方差分析表
表2 生源类别对各研究维度的方差分析表
表3 招录类型对各维度的方差分析表
(2)学习适应性方面。新生对学习状况的满意度为2.825,在此维度中分值最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并不是十分满意。笔者认为高三到大学是一个学习方法转变的过程,高中的学习方法是家长和教师给予的,而在大学教师起到的只是指导作用,因此会有部分新生感到盲然而困惑,在学习上跟不上教师的节奏。
(3)对大学的认可度维度方面。学生对运动场地和相关设施方面的满意度得分最低,为3.063,反映出学校提供给新生的硬件设施有待加强建设和提高,新生对大学的学习、锻炼、活动场所的满意度不高,可能的原因是学校的活动场所数量较少,场所的供应不能满足新生的需求。
(4)职业选择适应性维度方面。学生对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了解方面的得分较低,为3.073,是维度中均值最低的一项。说明目前新生没有很明确的职业目标,比较少了解社会的人才需求。可能的原因是学生刚进入大学两个月,对专业的就业方向并不了解,也没有明确的就业意向,因为入学时间短,所以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未做规划。
(二)影响因子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影响新生适应性能力的关键要素,笔者从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生源类别、招录类型、是否第一专业、报考最主要原因六个因素进行了F检验,得出以下结论。
(1)不同性别的新生在各个维度适应性的差异方面,其中性别对“个人情绪适应性”“学习适应性”和“总体评价”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影响,对其他维度则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影响。从结果来看,男学生的个人情绪适应性、学习适应性和入学后的总体评价得分均比女学生高,男学生的情绪适应能力和学习适应能力均比女学生高。(表1)
(2)是否为独生子女对上述六个维度的影响很小,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影响。
(3)生源类别对学习适应性和职业选择适应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影响,可能的原因是城镇与农村的基础教育条件存在显著差异,城镇生源接触的外部资源更为丰富,师资条件、课程资源、教学环境等方面较先进,城镇的学生对专业的就业方向了解更透彻,因而城镇生源和农村生源的新生在学习适应性和职业选择适应性存在差异性影响。(表2)
(4)招录类型对学习适应性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影响。在四个招录类型中,学习适应性在中高衔接“三二分段”得分最高(均值为3.41),说明通过“三二分段”招录入学的新生的学习适应性较好。(表3)
(5)“所学专业是否为第一志愿”对新生的学习适应和对大学认可度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影响。从均值来看,“所学专业为第一志愿”的得分均高于“非第一志愿”的得分,可能的原因是所学专业为第一志愿的新生学习自己专业的热情更高,学习适应性比所学专业非第一志愿的新生更强,对大学也较为认可。(表4)
表4 “所选专业是否为第一志愿”对各维度的方差分析表
表5 “报读我校的最主要原因”对各维度的方差分析表
(6)“报读我校的最主要原因”对所有维度均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影响,说明报读我校的最主要原因对新生各个方面的适应性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影响。在所有报读最主要原因中,由于“学校品牌”报读我校的新生在适应性多个维度的得分为最高,说明由于认可学校品牌报读我校的新生,更能积极融入大学生活中,积极调节个人情绪和人际交往等;而“其他”原因的得分均低于其他六个报读原因。(表5)
四、建议与对策
从上述调查和数据结果来看,高职新生适应性能力有待加强,本文主要是在现状层面做了量化的分析,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和具体的提升新生适应性能力的举措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总结。但是从上述数据中不难看出,研究对象中新生的适应性能力有待提升,尤其是在情绪、学习、对学校的认可度以及在职业选择上,与期望值还有一定的差距,必须加以改进,建议举措如下:
(一)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思维,改变人才培养的理念
时代在进步,人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教育教学的理念也要跟着时代的要求进行转变,因此在学生培养上要紧随时代的步伐、引入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创建符合学生个性化要求的教育环境,使其能真正融入学习的各个方面,从理念上进行创新和突破,进而提升学生的适应性。
(二)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管理的模式和方法
大学学习有别于高中的学习,一定要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管理思路,要变被动为主动,切实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完善健全学生谈心谈话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现在的学生多为00后,要结合学生主体的时代特性,建立健全学生谈心谈话体系,从思想上、行为上积极引导,做学生情绪培养的领路人,积极引导学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四)积极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建立精准“帮扶”机制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智能教育、精准教育、因材施教成为可能,作为以信息通信为特色的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全流程的学生培训监督和“帮扶”平台,借助大数据手段,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和职业选择提供智能化的引导。
学生的培养与能力的提升是一项持久的与时俱进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地尝试、完善和创新,只有紧随时代的步伐,立足学生本人的需求和实际的特点,才能够真正帮助学生提升其适应能力,为社会培养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