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新入职文职护理人员自评战现场救护水平现状及其相关因素
2020-11-05唐红玉于海容柯骏
唐红玉,于海容,柯骏
(海军军医大学 护理学院,上海 200433)
目前,文职人员已逐渐成为军队医疗机构护理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其职业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军队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护理质量[1]。《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2]明确指出,文职人员需参加军事训练和非战争军事行动,承担相应的作战支援保障任务,故文职护理人员同时肩负着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及军队卫勤保障人员的双重使命。为此,文职护理人员需掌握必要的战现场救护知识和技术。本研究对2018年全军首批公开面向社会招录的部分新入职文职护理人员(以下简称新文职)进行调查,以期全面了解该群体的战现场救护技术水平,从而为相关培训机构设置其任职培训内容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9年5-6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某军队院校参加新入职文职人员岗前培训的文职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人(3.52%)、女219人(96.48%);年龄22~35岁,平均(28.11±3.26)岁。在203名(89.43%)入职前有工作经历者中,94人的原工作单位为军队单位,109人为非军队单位;原工作单位为三级医院者143人、二级医院或社区医院者37人、高校等其他单位者23人;工作年限<1年者18人、1~5年者82人、6~10年者84人、11~15者19人。在94名原工作单位为军队单位的新文职中,37人接受过战现场救护技术培训,仅有4人参与过军队医疗保障任务。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基本信息问卷,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工作经历、培训及保障经历等;(2)战现场救护技术水平自评问卷。研究者根据相关政策文件,咨询战现场救护领域专家,根据预调查结果编制修订此问卷。问卷包括止血、包扎、固定、搬运、通气、骨髓腔输液、心肺复苏、保温、镇痛等9类技术,共54个项目。各类技术中的具体项目详见表1。上述9类技术均属于战伤救治现场急救能级范畴,军队初中级卫生士官及以上水平医护人员均需熟练掌握。问卷中每项技术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完全不了解”计1分,“掌握一点”计2分,“部分掌握”计3分,“完全掌握”计4分。分数越高,表示该项技术自评水平越高。由于各类技术中项目数量不同,故将各类技术所有项目计分求和后除以该类项目数量,求得该类技术自评均分;均分越高,表示该类技术自评水平越高。
1.2.2 调查方法 研究者借助某军队院校举办新文职岗前培训的机会,集中进行问卷调查。新文职岗前培训主要针对职责教育,未开展战现场救护技术专题培训。调查前,由研究者向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目的、注意事项等,取得调查对象同意后现场发放并回收问卷。共发放230份问卷,全部回收,剔除完成率不到95%的问卷,最终纳入227名调查对象,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8.7%。
2 结果
2.1 军队新文职自评战现场救护技术水平得分 本调查结果显示,新文职心肺复苏技术自评得分最高,为(3.76±0.466)分;搬运、镇痛、保温技术自评得分分别为(2.82±0.807)、(2.81±0.940)、(2.77±0.844)分;战现场急救基本技术中的止血、通气、包扎、固定技术自评得分偏低,分别为(2.50±0.700)、(2.39±0.570)、(2.35±0.854)、(2.13±0.812)分;骨髓腔输液技术自评得分最低,为(1.32±0.594)分。165名新文职(72.69%)表示完全不了解骨髓腔输液技术。见表1。
表1 新文职战现场救护技术水平自评得分情况分)
续表1
在通气技术中,可将各项目进一步归类为基础气道技术、基础辅助气道技术、声门上高级气道技术、声门下高级气道技术[3],其自评得分分别为(3.48±0.570)、(2.65±0.638)、(1.86±0.791)、(1.67±0.698)分。
经Kruskal-WallisH检验发现,军队新文职在4类通气技术自评得分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比较结果显示,除声门上高级气道技术和声门下高级气道技术自评得分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两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包扎技术中,三角巾包扎技术自评得分[(2.44±0.065)分]高于急救创伤绷带包扎技术自评得分[(2.32±0.584)分],但Mann-WhitneyU检验发现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军队新文职自评战现场救护技术水平相关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原先在军队单位和地方单位工作的军队新文职,其在止血、包扎、搬运技术等项目的自评得分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来自不同性质工作单位的军队新文职,在通气和镇痛技术等项目的自评得分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不同工作年限的军队新文职在包扎、固定、通气技术等项目的自评得分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军队新文职的各项评分详见表2。
表2 军队新文职自评战现场救护技术水平的相关因素分析[N=203,M(P25,P75),分]
在94名有军队单位工作经历的军队新文职中,参加过战现场救护培训者的止血与包扎技术自评得分均高于未参加过战现场救护培训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具有不同培训经历的新文职战现场救护技术自评得分比较或M(P25,P75),分]
3 讨论
3.1 新文职战现场救护技术掌握不全面,技术水平差异大 新文职对心肺复苏技术自认为掌握较好,且不受原工作和培训经历影响。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专业学习期间需掌握包括心肺复苏在内的基础急救护理技术有关。这一结果也符合目前社会呼吁全民掌握心肺复苏技术的发展趋势[4]。镇痛技术自评得分排名第三,可能是因为调查对象多来自临床一线,且镇痛技术(尤其是吗啡注射镇痛)较常用于医院急救处置。除心肺复苏和搬运技术外,其他四大战现场急救基本自评得分排名总体偏低。分析发现,评分偏低的技术普遍受操作难度大、需要专门用物或护理临床应用频率低等因素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平时院内多由医生操作高级气道管理、张力性气胸穿刺等技术可帮助解释此类技术评分偏低的原因,但在战现场环境下,初中级卫生士官及具有更高水平的军队医护人员均应能够履行包括以上技术在内的高级现场急救技能。这就提示院校及相关训练机构应当关注新文职的此类薄弱技术,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培训。骨髓腔输液为急救输液技术,属于战伤救治高级现场急救能级的范畴。但本研究显示,新文职对骨髓腔输液技术的自评知晓率仅有27.31%,说明骨髓腔输液技术在新文职中的普及率仍较低,提示该群体应及时更新急救观念,加强此项技术的学习和应用。
3.2 新文职战现场救护技术自评水平受工作及培训相关因素影响 在止血和包扎技术上,原工作单位为军队单位的新文职认为自己掌握较好,可能由于这两类技术具有更为鲜明的战场救治特殊性,在地方单位的护理工作中接触较少。参加战现场急救培训的新文职仅在止血和包扎技术自评得分上高于未参加培训者,说明相关培训内容覆盖面不全。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止血、包扎技术训练物资易得、组训过程简单有关。来自三级医院的新文职在通气和镇痛技术上的自评掌握程度均优于来自二级或社区医院者,可能与三级医院护理人员有更多机会进行复杂的通气和镇痛操作有关。这提示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应用战现场救护技术可以帮助维持并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相关技术掌握水平。包扎、固定、通气技术的自评掌握水平还与新文职已有工作年限有关。工作年限较低者在临床工作中需在多个科室轮转、夜班次数较为频繁,且参与培训频率高,可能有更多机会经历多种急救场景,了解不同急救技术和新型用物。
新文职战现场救护技术自评掌握水平与其原有工作及培训经历有关,提示相关培训应重点关注无军队单位工作经历、未参加过相关培训的人员。一方面为其提供从地方身份向军队人员转变的职业教育,另一方面提供全面系统的战现场救护技术培训。同时,对原有一定军队单位工作或培训经历的人员应巩固基础、更新知识、补足短板。
3.3 新文职战现场救护技术培训亟待科学系统展开 本研究显示,战现场救护培训具有一定的长期效果,针对新文职设置科学系统的战现场救护培训意义重大。对于文职护理人员已熟练掌握的技术(如心肺复苏术),定期组织培训进行知识更新和巩固练习即可。其他五大战现场救护基本技术培训可侧重于:(1)专科性较强的技术(如眼战伤包扎技术、不同部位骨折固定技术等),可邀请相关专科医生进行讲解和示范操作;(2)用物较新或临床应用较少的技术(如止血粉止血技术、急救创伤绷带包扎技术、拖拽带搬运技术等),可增加用物介绍环节,进一步组织实操练习;(3)操作过程复杂难度大的技术(如高级气道管理技术等),可设置包含声门上和声门下高级气道在内的系统气道管理策略课程;(4)对于掌握程度普遍较低的骨髓腔输液技术,应设计专门主题的培训课程,组织全体新文职系统培训。战现场环境的保温和镇痛技术与平时临床工作有所不同,可模拟作战环境展开针对性培训和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