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坝人与石峡文化遗址风景区

2020-11-05

广东园林 2020年5期
关键词:古人类岭南化石

陆 琦

马坝人遗址和石峡文化遗址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西南约2 km处的狮子岩。狮子岩是两座石灰岩孤峰,远看像伏地的狮子,北面的石峰为狮头,南面的石峰为狮尾,两座孤峰山中拥有纵横交错的溶洞。狮子岩以所出土的“马坝人”头盖骨和“石峡文化”遗址而蜚声中外。

1958年6月,马坝肥料厂的职工在狮子岩狮头山北面第二层溶洞的一条裂隙中发现古人类头骨化石和其他古脊椎动物化石,古人类头骨经有关专家鉴定是直立人向智人过渡的早期类型人类化石,命名为“马坝人”。马坝人是介于中国猿人和现代人之间的古人类,为12.9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属早期智人,是直立人转变为早期智人的代表。此马坝人化石为一头骨的颅顶部分,属一中年男性个体。马坝人头骨化石的出土为完善我国原始人类发展的序列提供了相当重要的资料。马坝人遗址于1961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1972年,在马坝人头骨化石出土地点的两座石山之间发现了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期的文物遗址,被命名为“石峡文化”,狮子岩顿时名声大震。石峡遗址内有距今6 000年至西周晚期春秋时期4个不同时期的考学文化堆积层,有柱洞、灰坑、陶窑等遗存,被清理的公共墓葬有一百多座,并出土有石器、陶器及玉器等。马坝人遗址和石峡文化遗址在2001年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坝人头骨化石是华南地区唯一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但其遗址至今尚未发现有文化遗物。和马坝人一起被发现的有大熊猫、剑齿象等l7种南方古动物群化石。这些古动物化石的出土,表明当时南越气候温暖湿润、草木遍野、森林茂密、水源充足和动物种类繁多。所以马坝人的发现,有助于研究古人类在粤北地区的活动和当时的地理气候及生态环境,为进一步探讨人类演化和发展过程提供了宝贵材料。既扩大中国远古人类分布范围,也填补了岭南地区人类进化系统上的空白。

随后,在广西发现“柳江人”“麒麟人”“灵山人”“都安人”以及广东的“封开人”“阳春人”“乐昌人”等,可以看到岭南“古人”演进到“新人”的历史阶段。旧石器时期,南越先人依靠狩猎和采集为生,就自然岩洞而居。原始人类最初的栖身之所就是华南石灰岩地区喀斯特地貌的溶洞,水对石灰岩的不断溶解形成许多洞穴,成为岭南先民最主要的生活地理条件。洞穴是远古岭南先民重要的居住形态,岭南远古人类以洞穴为居度过了漫长的时期,对于渔猎和采集群体来说,食物来源完全依赖自然界,防卫能力较弱,所以选择生活地点是相当重要。

早期洞穴遗址都位于石灰岩丘陵地区的一些较为宽阔的山间盆地或谷地,居住洞穴多在盆地或谷地的石灰岩残丘或孤峰的下部,附近则有长流不断的小溪河流,靠近水源,洞口高出当地河水面10~20 m,防止涨水时受淹。远古人类御寒能力是很低的,故洞口背寒风,方向一般是向南或向东,在岭南这样的低纬度地区,这种朝向不仅利于避风寒,同时纳日光,能得到充足的光线,白天依靠自然光在洞口活动。洞口大小一般宽高5 m左右,太小出入不便,过大不便堵塞,野兽易于侵入。洞穴前面是开阔谷地,附近有小河以及岗丘林木,为他们提供狩猎、捕捞和采集的天然资源。

洞穴空间作为岭南原始人类最早的居所,也体现出最初的空间分化和对生活空间品质的追求。生活遗迹表明,接近洞口的部分,白天日照充足,不需照明即可进行日常活动,如修制工具、处理猎物或采集的植物、缝制衣物等,而且空气流通,氧分充足。洞里一般可容一二十人至数十人栖息。当时人们使用的生产工具主要是打制的砍斫器、敲砸器和刮削器,还有砾石钻孔石器、石锤、石片和少量磨制的切割器,并能利用兽骨、鹿角等和蚌壳,磨制成镞、锥和针,已会缝制兽皮或其他东西来蔽体遮羞。

新石器时代基本上是以原始农耕、畜牧、定居、制陶、磨制石器及钻孔技术为主要的文化特征。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岭南先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掌握了磨制石器和烧造陶器等新技术,生产力发展较快,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也逐步提高,出现原始农业,并开始种植稻谷。随着农业的发展,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大片土地得到开发,人们的活动范围更加广阔,营造观念的发展和建筑技术的成熟使定居成为可能,岭南早期人类在农耕文明的发展下逐步壮大聚落的空间和内涵。

伴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进步,岭南先民走出洞穴,选择地势平坦、土地肥饶、对发展农业生产更有利的地方建造住房,开始在山岗台地栖息。石器技术的进步使他们可以盖起了半穴居和木构住房,居住条件大为改善。生产力的发展促成了木构建筑的诞生,而居住条件的改进,生活范围的扩大,又使更大面积的土地得到开发,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粮食来源有了可靠的保证,使定居人口数量的稳步增长,人们也开始建造更加坚固的房子安顿家园。早期聚落具有明显突出的共性:分布在各地区山丘和平原的过渡地带,依山傍水,既有利于农业生产,也是渔捞、狩猎和采集的良好场所,自然资源丰富,是一种兼及猎捕采集的农耕生活。位于狮头岩与狮尾岩两座石灰岩孤山之间的山腰峡地的石峡遗址区域,常年多雨,气候湿润,农作物生长期长,野生稻资源丰富。在“石峡文化”地层的遗址和墓葬中均发现有栽培稻遗迹和稻米、谷粒,以及石器生产工具。马坝河两岸有起伏的山岗,是石峡人狩猎的好场所。在石峡遗址已发掘的约4 000 m2面积中,发现至少两座木骨泥墙房屋及大量灰坑、柱洞、灶坑和有用火现象的红烧土堆等,都与居住行为有密切关系,其中有残长40.7 m、进深8.6 m的长屋。

石峡遗址有种类繁多的陶器,烧成温度约1 000℃,工艺先进。地层堆积中罐类器皿较大,直径至少都有20 cm,在当时来说制作的难度非常大。由此推测,当时可能已有较为专业的手工制陶工坊的存在。石峡遗址还有众多的石锛和凿,包括4件一套的卷刃凹口凿,锛是加工粗大的木料使其光滑的,有卷刃凹口凿说明有圆卯圆榫,制作这些工具同样也是需要专业的手工作坊。

石峡遗址也发现的氏族公共墓地,分布在遗址东部岗顶平缓处,东西长60 m,南北宽55 m,大约3 300 m2范围内。发现有100多座墓葬,均为东西向长方形土坑墓。包括一次葬和两次葬墓。随着个体劳动和个人经营在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增大,逐渐在财产公有制的氏族公社内部将生产资料和生产品变为个人的私有财产,从而导致私有制的产生。私有财产的逐渐增多出现了贫富分化,这时墓地的随葬品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与以前有着质的差别。石峡文化的第3期44座墓葬中,随葬品达百件左右的就有4座,随葬中有相当数量的生产工具。石峡墓地里面有非常明显的大墓和小墓,开始看到产生贫富分化和社会地位的分化。

马坝人与石峡遗址风景区内湖光山色,景色秀丽,山中有洞,洞中有湖。前后狮子岩孤峰石山均发育有石灰岩溶洞,洞内石笋、石幔、石柱千姿百态各具奇趣,湖面幽深曲折。该景区分为前山和后山,前山主洞是马坝人头骨化石出土地点,在银岩和桂花岩等洞中塑造了马坝人生活塑像群,再现四五千年前马坝人生活场景和“石峡文化”时期先民们生活情形。后山除了塑有原始人狩猎与生活场景外,还有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曾居住过的招隐寺和具有千姿百态的石钟乳的大型石灰岩溶洞。

景区内还设有建筑面积达2 096 m2的马坝人博物馆,陈列有许多古人类及动物的化石和新石器时代的文物。遗址风景区内既可饱览山险、洞奇,水秀之美,又能丰富历史文物知识,阐发思古幽情,是一处山、水、洞、石兼收并蓄,集考古与旅游、知识性与娱乐性融为一体的大型考古旅游胜地。

猜你喜欢

古人类岭南化石
岭南荔枝红
岭南建筑的前世今生
雨岭南
枕上千秋
世界各地最早的古人类都是谁
不辞长作岭南人
“栾川人”中原地区远古人类的一次重要发现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战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战
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