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艺术家的策展人
2020-11-05王皖玓WangWandiWuYan
王皖玓 吴 艳 Wang Wandi Wu Yan
“时间之镜——重庆国际实验影像双年展”展览现场
吴艳(以下简称吴):你从本科阶段的学习到毕业后作为驻留策展人驻留于四川美术学院,涉及过多个领域不同程度的钻研,如图像影像、视觉传达、艺术创作、策展等,都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可以讲讲你是怎么从学生演变到摄影师、设计师、艺术家再到策展人的吗?这几种身份是如何转变的?
王皖玓(以下简称王):我本科学的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但接触图像并对其产生一些自己的概念,则是在我更小的时候。在我小时候家里有相机、DV等设备,或许出于一种天生的好奇和喜爱,也可能是单纯模仿大人们的拍摄动作,我慢慢开始学会自己拍摄,透过镜头捕捉那些自己喜欢的东西。考入川美之后,除了开始对视觉类的文化象征问题感兴趣,并尽可能去思考这些文化象征背后的社会属性以及社会关系。所以为了找寻一种更恰当的与社会对话的状态,除了学习专业设计以外,我对摄影、装置等创作手段都有过尝试,也积极地参与到了许多校内校外的展览项目。对于身份的转换,我认为我现在还在学习阶段,还没体会到,也不会存在过大的转换问题,或许在今后,随着工作程度的加深,我会面临这个问题,对于自我的梳理在每个阶段都是不易的,做好阶段计划是我能一直坚持做下去的原因。
吴:对于摄影、设计师、艺术家、策展人这几种身份,你是如何权衡它们之间关系的?
王:首先我必须承认我还需要大量的学习,对于我而言,无论是摄影师、设计师、艺术家还是策展人都是非常好的职业,我对每一项都保持着一种敬畏的态度。但是,作为一个年轻人我也有着自己的姿态,我认为无论是哪种职业,我真正需要在意的是做好我自己,或者说我其实需要扮演好我自己的角色。在我看来,一些语言形式和表达目的的不同不影响一个人的属性设定,权衡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更好地适应角色,更重要的是我的作为是否体现其属性。
吴:从2018年开始,你以策展人的身份参与策划过“cao火车艺术项目”“时间之镜——重庆国际实验影像双年展特别计划Imaging Store”“重庆女性影像展”“重庆母域发展三部曲影像文献展”等一系列展览,但策展人对于一般民众而言还是一个陌生的术语,请谈谈你所理解的策展人的概念?其重要性何为?你认为一个策展人最重要的素质或能力是哪方面?
“见证重庆”展览现场
王:我认为策展人是艺术标准和底线的坚守者,对艺术和艺术活动也充满了深深的热爱和激情。同时,还要对美学、新闻学、艺术史等有一定的认识,懂得欣赏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在艺术家与公众之间架起坚实的桥梁和纽带。
吴:一场展览的最终呈现占展览初步策划的多少百分比才算是一场成功的展览?
王:如果按整个策展计划来说的话,是无法按百分比来计算的,但是从最初的学术定位和格局来讲,85%的比例较为适合。
吴:你认为策划好一场展览的关键点是什么?可以列举你策划的展览说明一下吗?
王:我认为策划好一场展览的关键点,也就是为什么要策划这场展览的出发点,也是最初的学术定位和表达。如展览“Imagining Store”就是以视觉艺术之于社群性建构作为学术研究内核,具有社会性事件形态以强调艺术充当社群交互媒介的社会策展项目。并以“想象力的交互”为贯穿整个项目始终的行为。
吴:在展览“未来者说”“cao火车艺术项目”“时间之镜——重庆国际实验影像双年展特别计划Imagining Store”等展览中你既是艺术家又是策展人,两种身份的融合,会不会给你的艺术创作提供新的灵感和思考角度?你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何为?
王:这会提供一些新的灵感,但两者的思考角度其实是不太一样的,策展人更多的是要整体地把握一场展览,而艺术家本位则可以更多地探索自身所感兴趣的点。 例如在“Imagining Store”里,作为艺术家我可以将自己特定的想法表达出来,但在策展人身份之下更多要统筹兼顾整个展览的逻辑。
吴:你在驻留期间是否有新的策展项目?驻留期间的策展经历给你带来了哪些启发和灵感?
王:驻留初期我有策划“重庆女性影像展”。2020年初有新的策展项目,但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导致了延期。
吴:你对于自己后期艺术生涯是怎样规划的?
王:作为一个尊崇理性至上的人,我认为艺术最重要的依旧是逻辑性和语言合理性。一个从事艺术工作的人,需要的是认知和自知两种习惯,认知艺术的同时也是自知的开始,而自知带来的觉醒也是对艺术的新一轮认知,如此循环。这不仅要求我们有强烈的思考欲望,同时对看待问题的辩证态度提出了考验。每个人的艺术启蒙也许都是那些有关天马行空的灵感类话题,但是艺术绝非仅仅是一种纯感觉的流溢,而是一种发人深省的认知深度和一种刻骨铭心的自知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