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传统歌舞数据库建设探析
——以甘孜州歌舞数据库建设为例

2020-11-04赵勇范河川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建库甘孜州歌舞

赵勇 范河川

(①四川民族学院,四川 康定 626001;②甘孜州社科联,四川 康定626001)

传统歌舞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记忆的背影,是具有重要价值的珍贵文化信息资源,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由于歌舞属于依附于人、表演性强、转瞬即逝的行为艺术,因此,在照相、录音、录像技术发明以前,歌舞无法保存和复现,很多传统歌舞随着社会变迁,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只能凭零星的文字记载去构想其情状。在照相、录音、录像技术出现后,歌舞的保存和复现成为可能,特别是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后,保存大量歌舞信息的数据库开始出现。二十世纪末,欧洲已有几个大学的音乐系或独立的研究所在搞音乐数据库,当时,联邦德国埃森大学的数据库就已存入了四千多首德国民歌,在其中国部分也已存入一千六百余首中国各地的民歌[1]。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国内外音乐数据库的建设进一步加快,但笔者通过cnki对相关研究进行检索后发现,当前学界对音乐数据库建设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特别缺乏对政府主导下的少数民族传统歌舞数据库建设的研究。

甘孜州作为康巴地区主体,地处藏羌彝文化走廊的核心区,藏、汉、彝、羌等文化多元共存,山歌、弦子、锅庄、藏戏源远流长,异彩纷呈,然而随着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介入,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强势冲击,客观存在坚守不足的问题,传统歌舞文化散落、流失严重,甚至出现文化断流现象。虽然政府、文化人士和民间艺人也做了很多的努力,部分县、部分文化人以一县之力或一人之力挖掘、抢救了一批传统歌舞词曲,如白玉、德格等地民间艺人用手指舞的形式顽强传承传统歌舞,但总体上未形成合力。另外,年轻人对传统歌舞的排斥,老一辈传承人的相继离世,部分地区已经到了“人亡歌舞息”的地步。

甘孜州歌舞数据库的建设,通过全新的方式,对全州优秀的传统歌舞文化进行挖掘、整理、记录、保护,让这些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得到完整地保存和利用,其意义重大。

本文以2019年交付使用的甘孜州歌舞数据库的建设为例,对少数民族传统歌舞数据库的建设意义、建设原则、建设方法和成功经验进行总结性探析,以充实相关领域的研究。

一、建设甘孜州歌舞数据库的重要意义

“甘孜州歌舞数据库建设工程是2011年4月启动实施的一项浩大民族文化软实力建设工程,总投资近2000多万元,历时9年时间完成了全州18个市县的踢踏、弦子、锅庄、山歌、藏戏等数据库采录。”“据大数据调查,这项艰巨浩瀚工程,在全国首屈一指,数据库总量名列全国藏区第一。”[2]这项巨大的建设工程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一)甘孜州歌舞数据库的建成是对民族文化保护的贡献

甘孜州歌舞数据库的建设耗时长、投入大、涉及面广,数据库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

长达9年的建库过程,有力地回击了西方反华势力侮蔑中国政府毁灭西藏文化的谬论,对于增强民族团结、稳定涉藏地区社会局势有很重大的意义。

从国家层面来看,“为了全面开展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教、利用及传承发展,我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近几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将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的立法工作、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程,提到了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2004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批准我国政府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实现了我国与国际社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上的接轨。为了开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新局面,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把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当作是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和确立我国文化身份的重要措施,体现了我国政府对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同年12月,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进一步全面阐述了对我国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及总体目标。”[3]36

从区域来讲,在历史上,因为涉藏地区相对封闭独立,受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影响比较小,因此,藏族的民间歌舞很好地保留了原始面貌,这些原生态的歌舞所包含的内容包括表现古代原始社会的图腾信仰,各种传统节日里人们表达欢喜之情的娛乐活动、劳动生活、爱情友谊以及战争经历等各种民俗、条祀、礼仪活动等内容。这些藏族原生态的民间歌舞向我们展示了世世代代藏族人民的生活状态,悠久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以及精神信仰和情感。反映的是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和美好愿望,能够通过歌舞表演切身地感受到藏族人民坚强勇敢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这是民族歌舞的根,也是我们弘扬与继承民族歌舞的源泉。

(二)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文化遗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他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4]2014年12月,在澳门大学横琴校区同青年学生交流时,听了一位喜爱中国古典音乐的同学说的“很多古谱都失传了,我们更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音乐”的观点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5]。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赤峰博物馆调研时,再次强调“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格萨(斯)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6]

我国高速度现代化的进程,正在改变人们对包括歌舞在内的文化多样化的界定和感受。因为,现在的歌舞文化再也不是以前人们认为稳定不变、封闭不前的状态,传统歌舞文化生态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许多传统歌舞文化遗产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空间。高尔基曾说:“一个民间艺人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3]38

基于此,州委、州政府启动了甘孜州歌舞数据库建设工程。工程实施9年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新时期,甘孜州提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战略愿景,而突出本土传统文化发展在全域旅游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加大本土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力度,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狠抓落实以歌舞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进而在传承中实现创新是必须要突破的门槛。甘孜州歌舞数据库就是这样的工程,这项工程必将为藏族今后的歌舞文化发展传承、提高升华开辟新的道路。甘孜州歌舞数据库的建成和使用,是甘孜州认真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在新时代取得的又一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大成果,其成功经验将对相关领域的工作提供较大的参考价值,可谓居功至伟。

(三)有利于增强甘孜州群众的文化自信

受自然地理条件、交通条件、居住和生产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甘孜州不少地区还处于比较古朴、封闭的状态,这使不少传统民间歌舞较好地保留了它们较原始的面貌,呈现出较强的原生态属性。建设数据库,可以较好地记录甘孜州歌舞当下的状态,生动形象地展示甘孜州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民俗风情和人们幸福的生活状态,切身地感受到甘孜州群众的性格情感和愿望期盼,进一步增强甘孜州群众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增强甘孜州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研究。

二、甘孜州歌舞数据库建设历程

(一)艰难的启动

甘孜州歌舞数据库的启动可谓艰难无比,最初(2011年)是由巴塘籍的益西多吉、阿祥、格桑洛布等具有民族情怀的几位文化人士发起,通过州文广体新局的协调,自筹项目资金建设,后来巴塘县委、县政府领导购买了巴塘弦子数据库,再后来进入州委、州政府视线。2012年,州委、州政府站在“在藏区抓文化就是抓发展,抓文化就是抓稳定,抓文化就是抓民心”的高度,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印发2012年甘孜州委第1号文件《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强州的决定》,正式启动了全州歌舞数据库工程。2012年4月20日,州委办公室、州人民政府办公室联合下文,成立了甘孜州歌舞数据库建设领导小组,并将歌舞数据库列入《2012至2015甘孜州文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建库方式按州上适当补助县上,县上与格桑啦传媒公司达成购买制作成果协议的商业方式运作。

(二)资金投入方式

9年来,从巴塘开始,丹巴跟进,而后在巴塘召开文化工作现场会全面推开,歌舞数据库建设项目上主要以政策扶持为主,采取“三个一点”即州上一点、县上一点、州(县)文体广新局一点的办法筹集。9年来整个工程已列支经费近2000万元。

(三)建库原则和步骤

在甘孜州歌舞数据库建库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先抢救、后整理,分两步走”的原则开展。项目开展过程中,考虑到很多民间艺人都上了年纪,为防止“人去艺绝”的危机,决定第一步用五年的时间,集中所有技术力量,抓紧完成18个市县的前期收集、挖掘、整理、培训、录音、视频拍摄等工作,尽可能抢救一批被“边缘化”的珍贵传统歌舞文化资源。第二步用三年时间完成18个市县词、曲、图片、音频、视频的整理、编辑、审核、建库等工作。

(四)建库内容和方法

歌舞数据库项目在开发建设数据库过程中还与时俱进、因势利导,采用网络编程语言,独立开发出了一套真正意义上的数据库访问系统。该系统操作简单,出错率低,前后台分开访问,让管理者和使用者互不干扰,不需要具备高超的电脑水平,都能有效保护和查找数据。其间,在山西平遥举办的“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活动中,甘孜州歌舞数据库收录和使用系统处于先进行列。

总库分为弦子库、山歌库、藏戏库、锅庄库和综合库五大库,其中综合库包括热巴、踢踏、折嘎、劳动号子、酒歌等。

建库方法为“六步建库法”:以甘孜州民间歌舞为载体,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段,首先是邀请民间艺人来康定或工作组赴各地开展原生态歌舞原汁原味的记录;其次是聘请专家在反复听取录音、观看视频资料的基础上,还原曲谱、词谱;第三是召集众多专家学者召开评审会,反复修改曲谱、词谱4-5次直至成熟;第四是分赴各县召集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组织一定规模的歌舞培训,反复训练直至成熟;第五是集中技术力量对成形成熟的歌舞表演进行录制;第六是将成熟的各类资料进行再归类再整理,按照五大库的词库、曲库、音频库、视频库和图片库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入库。

三、甘孜州歌舞数据库建库困境探析

(一)主客观因素方面

歌舞数据库在建设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首先是主客观因素不同程度影响工作进度。因为该项工程推进属公司化运作模式,缺乏强制性手段,囿于季节、天气、其他特殊状况等因素影响,工作进度受制于客观现实。比如雅江红龙乡的歌舞数据库拍摄因为当地的特殊情况,延期三年。再比如虫草季节和松茸季节是高原最繁忙的季节,老百姓要忙着副业生产,歌舞数据库被迫停工等待等。

其次历时9年的过程,建设周期较长,有些县文化局领导班子发生变动,加上其他对应工作部门人员变动频繁等原因,造成工作衔接不及时、疏于跟进,影响了工作进度。

今后在其他非物质文化保护方面,应当尽可能单一项目专一开展,战线拉得太长,不利于项目完成。因为高原情况特殊,有效工作时间不同于内地,原以为同时启动,可以节省时间、人力、物力等成本,出去一趟可以完成几个县的拍摄和搜集工作,结果受生产季节及其他综合因素影响,完全打乱了原有计划,造成成本和时间的浪费。所以,在以后文化保护项目启动时,必须注意这些问题。

(二)建库理念方面

各市县与州上的建库理念不完全一致,致使建库标准出现较大差异。有的县上认为完成该项工作很简单,没有严格按照州上的要求去做,在记谱、翻译上没有采纳州上的建议和推荐的专家,致使记谱、翻译等工作不能如期完成。有的县每条沟语言不同(1)甘孜州的传统村落往往位于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的各支流冲出的沟谷地带。受地理等因素的影响,统一沟谷内的居民与其他沟谷内的居民在语言、民俗等方面常有些许差异。,记谱与翻译难度大,致使工作延期,有的县在采购设备时没有采购专业设备,采购的是业余设备,无法进行编辑、记录,或者所记录的达不到入库要求。还有些县,只选择性地选择部分歌舞建设入库,想其他剩余的按照州上模式自己做。所以,在具体开展工作中遇到点面分散的问题,给建库工作造成困难,也使今后的建设难以标准化。因此,今后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尽可能实现集中和标准化建设。

(三)资金缺口方面

由于建库工作在甘孜州尚属首次,点多、线长、面广,情况纷繁复杂,无现成“模具”可借鉴。加之在推动过程中,人员、经费迟迟不能到位等原因,使得原定5年完成的计划延期了4年。今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尽可能做到周期短、质量高、见效快,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今后更好的实施文化保护项目。

四、甘孜州歌舞数据库建设取得的成果

经过9年的不懈努力,甘孜州歌舞数据库交付使用,取得阶段性胜利,总体来看,项目建设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提高了甘孜州各界对优秀传统民间文化的重视

甘孜州18个市县及多个州级部门有5万多人参与了数据库的建设工作,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优秀传统民间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更引起了各界人士对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民间文化的重视。比如,在甘孜、德格和白玉搜集整理录制歌舞的时候,一些不愿合作和对歌舞数据库质疑的艺人,通过观看巴塘歌舞数据库的成果,并参加建设工作,他们改变了传统艺人“艺不传外村”的观念,主动配合,愿意让他们的子孙后代都能够传承与学习。

(二)锻炼了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民间文化的队伍

虽然甘孜州歌舞数据库的建设采用的是购买公司服务的商业运作模式,但是在建数据库最关键的演唱和表演原生态歌舞、还原曲谱和词谱、修改曲谱和词谱、开展歌舞培训等环节主要依托的是各市县广大群众和歌舞专家,因此,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项目的组织者和专家也不断学习积累了实践经验,提高了自己;参与群众也受到了传统民间文化的熏陶,学习掌握了歌舞的技巧;同时,参与群众的表演对为他们演出服务或旁观他们演出的人员也有一定的宣传教育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甘孜州群众在大型活动中表演传统民间舞蹈或每天在广场上跳传统民间舞蹈的积极性。

(三)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传统优秀民间歌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甘孜州歌舞数据库涉及甘孜州18个市县的传统民间歌舞,在9年里,工作人员或驱车或步行累计20多万公里,采访了100多名民间艺人,组织了5万多名演职人员参加数据采集,拍摄了20多万分钟的原始视频素材,采集了数万张原始图片资料。截至2020年7月,已整理完成锅庄、弦子、踢踏共1878首,山歌1407首,藏戏12部、图片9500张(见表1)(2)此处及下表中的数据系根据甘孜州歌舞数据库承建单位——格桑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20年 7月14日提供的数据整理而成。。甘孜州歌舞数据库是有史以来收录甘孜州传统民间歌舞最全、最完善、音像质量最高的数据库,对一些平时没有掌握的歌舞形式进行了挖掘。比如,白玉和德格的手指锅庄,并通过县上的深度挖掘、创作,参加了康巴卫视春晚演出。这既为进一步集存、补录完善类似资料奠定了基础,也为进一步研究传承和开发传统优秀民间歌舞文化资源提供了参考。

表1 甘孜州歌舞数据库各县建库进展情况

五、甘孜州歌舞数据库建设的启示

(一)数据库建设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体现

数据库建成后,储存好数据库电子档资料,同时将这批成果按照出版物进行印刷出版,音频视频资料制作成光碟,全套产品在州博物馆、州图书馆、州非遗中心、四川民族学院等地进行馆藏和展览,各县的产品划归各县收藏、管理。这既较好地保护了甘孜州传统歌舞,同时也为研究、传承和传播甘孜州歌舞提供了方便,扩大了甘孜州传统歌舞的受众群体,让更多的人能通过关于甘孜州传统歌舞的研究成果、音频视频资料等更好更全面地了解甘孜州,从而提高甘孜州的影响力,为甘孜州文化旅游业的融合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进一步提升全州文化软实力。

(二)政府主导是建设大型数据库的基础

历时九年的甘孜州歌舞数据库建设工作,是甘孜州民族文化抢救、保护和传承的一项重大工程,它在没有任何先例的情况下摸着石头过河,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值得充分肯定,更难能可贵的是通过工程建设还锻炼了一批文化实用人才。甘孜州民间歌舞数据库能在耗时长、用人多、花钱多、覆盖面广的情况下建设成功,同政府主导数据库建设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没有甘孜州各级政府的积极主导和支持,如此大型的数据库是不可能建设成功的。当然,今后应切实思考这支队伍的去留方向,恰当地解决其归属、归位问题,让其继续有序为我州文化建设发挥作用。

(三)形成范式是提高建库质量的保证

甘孜州民间歌舞数据库建设的成功,也与其在公司运作模式下逐渐形成工作范式密不可分。在公司模式下,资料收集(特别是音像资料的收集)越来越规范、专业,最终形成类似“六步建库法”这样的操作范式,减少了出错的概率,提高了所获资料的准确性、规范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数据库资料来源的真实可靠性和建库质量,并缩短了工作时间。

(四)加大传承和研究力度才能促进数据库建设

在甘孜州歌舞数据库建库过程中,我们得到深刻启示,作为藏族传统歌舞艺术的传承和保护,不应简单地追求原生态歌舞艺术的“生态还原”的价值取向,而应注重原生态歌舞艺术的“善本再造”[7]。对具有历史价值、审美价值或其他文化价值的民间歌舞的优秀传统,不仅要发掘、复活还要修缮,要使其从“生死由之”的状态走向“转危为安”[8]。在歌舞数据库建成后,开发、利用工作也要跟上,要加大传承和研究的力度,让死的资料在各类活动中得到开发运用,让民族文化进一步得到活态传承并发扬光大,因此一定要加强甘孜州歌舞数据库的使用效率,提升其利用价值,以达到物尽其用,物有所值,而不应仅仅局限于馆藏或展览。

综上所述,通过对甘孜州民间歌舞数据库建设的回顾和探析,使我们对这一巨型工程有了更深入的认知。目前数据库相关工作还在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中,数据库建设的后期工作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数据库相关管理和使用办法也正在起草中,数据库平台的线上运行令人充满期待。我们深信,在治蜀兴川战略指引下,在文化兴州的理念和政策支持下,甘孜州歌舞数据库一定会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为甘孜州乃至康巴地区音乐舞蹈艺术的繁荣发展和传承弘扬增添新的动力和活力。

猜你喜欢

建库甘孜州歌舞
甘孜州启动2021年工伤预防项目活动
加强甘孜州教育事业以促进藏文化保护的几点思考
莲花池畔歌舞飞扬
歌舞欢庆“三月三”
歌舞爷爷
“数字温县”建设项目通过验收
一起歌舞吧
交通规划数据库道路红线规划建库规则
高校图书馆回溯建库探微
基于数据字典的空间数据库通用建库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