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审思与探索

2020-02-22张春和宋爰奎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思政课红色思政

张春和 宋爰奎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 成都 610051)

近年来受西方思潮影响和部分历史虚无主义者对社会舆论恶意歪曲,试图歪曲和抹杀我国红色文化的社会记忆,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面对精神雾霾裹挟的谎言、谣言亟须加强红色文化的研究、开发和利用,用正向之能、正义之声、正确之理去抵御。“红色文化资源是优质的、独特的教育资源,能针对性地使教育对象了解历史真相,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审视和思考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的内在逻辑与现实状况,既能开发利用红色文化的育人资源,又能延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视野和触角,丰富教学资源。

一、红色文化蕴含思政课的精神资源和价值基因

何谓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和孕育出的理论成果、物质遗存和精神财富的总称。红色文化是人们接受红色精神洗礼的思想载体,是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和价值关系。红色文化以其独特的精神密码和优良的价值基因多方位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需求。

(一)红色文化蕴藏着“立德树人”的精神密码

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作为新时期党和国家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2],立德树人是事关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目标,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习近平强调要“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3]。这里的“德”是广义的、多维度的,主要包括“四德”(政治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和“三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德”的多维性和时代性来看,作为“立德树人”核心课程的思政课亟须从红色文化中获得精神滋养。

红色文化蕴含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克己奉公等优秀道德品质,是“立德树人”强大的精神资源库。红色文化不仅体现着“明大德、崇公德、严私德”的本真意蕴,还涵藏着“四德”建设的思想精髓。诸如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焦裕禄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击新冠疫情精神等等,这些不同的精神样态具备共同的思想内核,坚守着相同的精神境界和价值立场,是滋育和催生新思想的精神养料,也是演绎和衍生新观念的精神密码。从功能和作用来看,红色文化的精神密码既有动力密码和价值密码,又有初心密码和使命密码。这些精神密码是由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孕育出的崇高精神元素编辑合成,包括爱国、富强、民主、文明、牺牲、奉献、合作、创新、敬业、诚信等等。纵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红色文化的精神密码随着时代变迁,一直处于动态编码的进程中,不断重构和转化成新的精神样态和思想内涵,使红色文化放射出时代光芒。尽管红色文化从历史中走来,但它以不变的初心密码和可变的使命密码,与时俱进地契合着时代发展的脚步,并在动态的编码机制中不断选择、重构和衍生出新的精神样态,对接着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现实需求。

(二)红色文化内存“铸魂育人”的价值基因

俗话说,立德者重在铸魂,育人者必培其根。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担负着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特殊使命。从育人的基本前提和内在逻辑来看,铸魂是思政课的核心任务。诚如习近平所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担负着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4]。对于现代教育而言,育人是宗旨,铸魂是核心。进入新时代,思政课必须以立德为先,以铸魂为要,肩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铸魂”就是要通过思政课教学汇聚起立心、立信、立行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为学生确立起崇高的理想信仰和价值目标,筑牢学生的精神支柱。

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是绽放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的思想之花,是中国无数先进分子用执着的价值追求铭刻出的思想精华。红色文化有着独特的思想图谱和价值内核,二者交汇出“四维一核”的价值体系,成为滋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沃土,蕴含着原生态的优秀价值基因。在红色文化价值体系的框架构成中,马克思主义是贯穿始终的思想主线和价值内核,共产主义理想是精神指引和价值目标,为人民服务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逻辑起点和价值旨归,集体主义是行动指南和价值准则,爱国主义是精神依托和价值动力。作为镶嵌于事实、人物和遗存之中的价值观凝练,红色文化的价值体系是历史记忆和现实追求的二元复合体,是“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有机结合的逻辑必然”[5]。红色文化蕴含“铸魂”所需独特的价值基因和观念体系,内在地蕴藏着构筑国家力量的价值基石、支撑民族希望的价值支柱、滋养个人灵魂的价值精髓。因此,红色文化的价值构成和思想品格决定了它能在思政课中发挥“铸魂”的育人作用。

二、红色文化耦合思政课的内在逻辑与外在向度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是铸魂育人的核心课。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总框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其特殊的战略性地位,是铸塑‘德中之魂’的‘灵魂课程’”[6]。作为立德树人的灵魂课程,办好思政课必须要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同时,习近平强调以“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7]4的新要求,去破解思政课要回应的根本问题。思政课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和建设思政课的新要求,内在地规定了课程教学的本质规定性,即政治性、精神性和实践性。与此相应,红色文化作为传承共产主义信仰的接力棒、承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输带和植入崇高理想信念的催化剂,以其承载的理论成果、精神养料和历史遗存,能从政治导向、精神建构和实践需求三个向度耦合思政课教学。

(一)为谁培养人:红色文化契合思政课的政治立场

“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也反映出教育的阶级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8]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的挑战,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有用人才是我国教育的首要任务。习近平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9]。要培养具有坚定而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0],才能确保学生的政治方向正确。思政课是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必须以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政治导向、良好的政治品格引导学生。红色文化的人、事、物、魂展现出的政治本色高度契合思政课的政治立场和政治站位。红色文化鲜明的政治色彩来源于红色人物坚定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存储于红色故事的政治追求和政治信仰之中。红色人物和故事展现出的坚定政治立场和理想信仰,对意识形态的政治导向起着示范和引领作用,成为与各类错误意识形态作斗争的思想武器,为思政课提供了坚守坚定政治立场的样板和模板,从外部支持的角度契合了思政课的政治立场。

(二)培养什么人:红色文化切合思政课的育人指向

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早在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就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1]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是党和国家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向。进入新时代,“培养什么人”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问题。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讲话中指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这一表述内涵了新时代中国人才培养“五位一体”的价值指向和基本要求。“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总体规格和政治属性,“德智体美劳”是五个维度的素质定位和知识结构。其中,德育是对人才进行精神塑造的核心和关键。思政课是以透彻的理论引导和积极的思想赋能,对学生进行精神塑造和价值引领,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课程。红色文化以其丰富的精神资源切合思政课培养时代新人的育人要求和目标指向。作为融合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思想集合体,红色文化蕴藏了丰富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资源,对思政课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思想火种到“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高地,红色文化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优秀的思想品格和鲜明的精神气质,具有超强的精神人格塑造和道德感召力量,切合于思政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雕琢学生精神人格、充实学生精神世界的教育需求。

(三)怎样培养人,红色文化满足思政课教学的现实需求

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该如何破解“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7]4的新要求。按照新要求,思政课教学不仅要有理论的深度、思想的高度,还要有情感的温度、视野的宽度,更要有贴近现实的灵敏度,才能使课程教学具备贴近学生的亲近感、贴近实际的真实感、贴近现实的时代感。思政课教学要切实做到前述“五度三感”,需要保持较强的政治应力、理论张力和学术魅力,让教学内容既尊重历史,又关照现实,还要展望未来,对社会现实具有充分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作为充满正能量的精神资源,红色文化孕育和发展于代表时代前进方向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凝结着革命先烈的先进思想和伟大精神,涵摄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价值追求和思想文化,成为中国近现代先进文化的思想表征和文化标识,具有正向的实践引导力和精神感召力。因此,作为历史性和现实性兼具的精神资源,红色文化能够很好地满足思政课教学“五度三感”的现实需求,成为思政课教学对先进文化引领的思想源泉和理论支撑。因此,红色文化若能通过“八个相统一”教学改革创新路径,精准地嵌入教材体系、合理地融入教学体系、科学地汇入知识体系,最终就会深深地刻入学生信仰体系,展现其对课程教学的独特价值和魅力,就一定能使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

三、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现状分析与理性思考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造形成的文化产物,它以完成式的静态符号代表那些在历史推衍中已经完成的既定事实,集聚起丰富的教育人、引导人的精神库存和价值资源。作为高校立德树人主渠道、主阵地的思政课,开发利用好红色文化蕴藏的思想资源是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学术界和高校思政课教师都对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教学给予了一定的关注,红色文化教育的“三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总体来讲,学术界围绕红色文化的相关研究比较活跃,教育界针对红色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的尝试也在探索之中。但是,结合新时代高等教育使命和人才培养要求,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以及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都还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尤其是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探索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做。

(一)学术界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理论研究有待加强

从目前搜索到的研究成果来看,学术界和教育界对红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与教育教学等相关研究比较活跃,且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但是,从中国红色文化及其资源的开发利用实况来看,学术界和教育界对其研究还存在“三个不够”,亟待改进和加强。

1.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方面,学术研究和理论探讨的聚焦度不够

追根溯源,早在20世纪年60代初,学术界对红色文化的研究就已开始。截至2020年2月,在CNKI资源总库的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学I、社会学II三大数据库中,以“红色文化”为主题查询到研究成果总计7612 篇,这些成果各自侧重的研究对象关涉38个研究主题,其中,以“红色文化”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成果4049篇。以“红色文化资源”为主题搜索到3795 篇;以“红色文化教育”为主题搜索到1757篇;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并含“思想政治理论课”,检索到577篇;以“红色文化资源”为主题,并含“思想政治理论课”,检索到415篇。从现有成果的研究主题分布占比来看,红色文化资源占比49.86%,红色文化教育占比23.08%,说明学术界对红色文化的研究更多集中于其资源开发和利用,对其政治价值、经济价值的关注度超过了育人价值。此外,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并含“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搜索,有研究成果577篇,再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并含“思政课”进行搜索,有研究成果146篇,将这两项数据相加,就能看出以“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相关研究成果的总数是723篇,其占比9.5%(基数为7612)。另外,再看探讨“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研究的成果1676篇,在红色文化研究中的占比22.02%。数据分析显示,即使学者对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给予关注,也主要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去研究,而从思政课教学角度去研究红色文化教育价值的研究还是相对欠缺的。总之,学术界和教育界对红色文化的研究比较活跃,研究成果也较为丰硕,但对于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研究还不充分、不聚焦。

总体来讲,学术界和教育界对红色文化的聚焦度都明显不足。但是,自2005年以来直到2009年的初始阶段,相关研究成果每年仅有 1篇,2006和2007年0篇;从2011年(18篇)到2017年(90篇),研究成果每年都保持在两位数以内,且直线上升;2018年(108篇)突破三位数,到2019年达到151篇之多。这一组数据显示,学界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相关研究正在形成良好的增长态势,研究的积极性、活跃性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

2.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方面,现有研究成果的深刻度不够

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分类查询数据库,搜索到研究成果的情况:学术期刊总计 6995 篇(CSSCI期刊论文481篇)、硕博士论文1084 篇。在这些成果中,探讨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学术期刊论文176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10篇)、硕博士论文93篇(硕士87篇,博士6篇);探讨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期刊论文总计 1249 篇(其中CSSCI期刊65篇)、硕博士论文389篇(硕士371篇,博士18篇);探讨红色文化与价值观教育的学术期刊论文240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21篇),硕博士论文50篇(博士4篇,硕士46篇)。整体来讲,学术界对红色文化在立德树人方面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水平都有待提升,研究所涉问题有深刻性、系统性和学术性的研究成果占比太低,亟须加强对相关问题的理论探讨。

3.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方面,现有研究成果与课程教学的关联度不够

研究成果中展现出的科研与教学关联度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成果与教学改革项目的关联度不够,27篇CSSCI期刊论文中,只有3篇文章是教学改革项目的成果,其余成果要么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要么是省级或者校级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的阶段性成果,还有一些成果根本就没有任何项目支撑。二是研究成果与课程教学改革的关联性不够。在研究成果中,只有极少数确实是在教学改革的探索中形成的研究成果,但占比极少。

(二)教育界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系统探索有待加强

教育界对红色文化如何融入思政课的教学尝试已经很多,但对其进行系统性的探索却很缺乏,尤其是形成有可推广应用的普适性探索成果特别缺乏。基于结果导向的分析思路,无论是宏观成效和微观视角,都可以清晰地看到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缺陷。一是关涉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成果获奖情况显示,系统性教学探索还很不够;二是学生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形式与内容都不满意,无论是融入方式方法,还是融入的内容都有待改进。

1.从教学应用来看,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讨不够深入和系统

尤其是普适性和应用型的教学实践探索很不够,与之相关的教学探索和改革创新的实践尝试不多,有成效、可推广的教学成果很有限。这可以从各级各类教学成果奖中窥见存在的相关问题。

“2005方案”实施以来,各高校开始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截至2009年,第六届国家教学成果奖的评审结果,红色文化或者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改革和探索成果仅有0项,在2014年第七届国家教学成果奖0项,2018年0项。同时,从各省的省级教学成果评奖结果来看,红色文化或者红色资源在融入思政课教学中的尝试、探索成果也不多。以红色资源十分丰富的陕西省、江西省、四川省的省级教学成果情况为例,自2009年到2019年的10年间,与“红色文化教育教学”主题相关教改成果获奖情况进行调查,数据显示,陕西省10年间总计获奖10项,占总获奖数的比例1.05%;江西省10年间总计13项,占总获奖数的比例1.61%;四川省10年间总计1项,占总获奖数的比例0.09%。获奖占比很低的数据证明教师在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和探索中对红色文化的关注度不高,对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很不够。

2.从教学效果来看,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并没有凸显出来

这从诸多实证研究文献的数据中可以查见。一是部分学生对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的不认同。学者们分析出为什么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同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中,王童谣在《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于大学生红色文化资源掌握情况报告分析》中,对775 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 413 名选择了对当前影视改编乱象的厌恶心理,397 名选择了对红色文化的刻板印象,205 名选择了强制灌输产生的逆反心理”,而在被问到哪些途径和方式可以促进学生接受红色文化时,有571 名学生选择了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讲解,如情景模拟、网络直播、音乐影像等;556 名学生选择了自己参观革命纪念馆,走访革命先辈,参加志愿活动等[13]。此外,罗胜齐在北京市、延安市对 200 多名高校大学生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结果也显示:53.2%的学生表示自己并非自愿参加学校开展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有 74.9%的学生认为当前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的象征性多于教育意义,有 61%的学生认为红色文化教育空洞说教、生硬灌输[14]。以上调查数据充分说明,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存在亟待改进的地方。二是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实际效果并未发挥出来,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更多是来自于思政课教学之外的旅游、参观和影视文学作品。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来自于思政课的只占到32%,主要原因是内容庞杂,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教师想起什么讲什么,讲到哪儿就算哪儿,教学内容缺乏必要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学科性。

形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育人价值重视不够,以致红色文化资源引入学校教育的条件和保障还比较欠缺;二是思政课教师对红色文化重要的育人价值存在认知度不够,以及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手段和途径有限,在红色文化对接思政课教学中精准度不够,逻辑性不强,以致使红色文化教育功能的发挥程度不够。

四、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顶层设计与科学构想

红色文化的记忆如果不加以重视会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中产生淡忘、磨损和衰变,从而可能导致整个社会对红色文化的集体失忆,并引发红色精神和红色价值观的记忆危机。因此,红色文化的铭记和弘扬已成为全社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学术界和教育界尤其应该承担起传承、传播红色文化的历史责任,将其蕴含的精神和思想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去,既实现了开发利用红色文化教育人、引导人的价值功能,又在利用中弘扬和传播了红色文化。

(一)加强多方合作,筑牢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支持平台

从对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相关研究状况的分析来看,无论是政府在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上,还是高校思政课对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利用上,都存在不充分、不深入、不系统的问题。为了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立德、铸魂之中的功能与作用,亟须多方通力合作,共同为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形成合力支持的良好格局。

1.从资源开发视角,创设多方合力研究红色文化的推进机制

要科学合理地开发红色文化的教育资源,首要环节是对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加大研究力度。我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先进的人、事、物都沉淀在红色文化里,不乏好故事,但我们缺乏发现好故事的态度和使用好故事的能力。研究红色文化是发现好故事的重要途径,也是使用好故事的前提。研究红色文化是学术界义不容辞的使命,为红色文化研究搭建平台、创设条件则是地方政府和学校责无旁贷的义务。为确保红色文化的育人资源能够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政府、学校与学术界要形成研究合力。

第一,地方政府面向学术界和学校构建红色资源研究平台。一方面,要基于红色文化遗存、实物等的展览馆很受地域空间限制,以线上电子展览馆为主,并以实物展览馆的公众号、短视频等现代媒体信息推送为辅助,构建红色文化信息共享平台。另一方面,基于红色资源的地域特色,各地方政府根据本地红色资源的特点,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该研究机构有一定数量的专兼职研究人员,既要定期向社会发布一些涉及地方红色资源的研究项目,又要向社会发布、向学校开放最新研究成果,确保教师能够及时在思政课教学中使用。

第二,学校鼓励和支持教师对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利用研究。一方面,学校要有鼓励教师研究本地区红色文化的支持性政策和规章制度,将刚性约束和柔性激励有机结合,确保红色文化能够进入校园、融入课堂。另一方面,学校要确保红色文化研究被纳入到各级各类科研立项中去,形成良好的红色文化研究氛围。学校既要在教改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类项目等科研立项时,设立红色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选题;又要定期组织本地区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专项课题的立项工作,吸引各领域专家学者申报课题,扩大参与研究的人员范围。

2.从资源利用视角,畅通红色文化“三大合作”的对接通道

我国红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但是在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中利用率并不高。其主要原因在于红色文化与学校的对接通道不畅,以致地方红色资源存在被闲置和遗忘的现象。要真正将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开发利用好,亟须移除阻碍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障碍,构建起校地合作、校馆合作和校校合作的对接通道,实现深度合作,建立起通畅的对接机制,才能及时、高效、精准地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

从校地合作来看,学校和地方政府携手相通,鼎力合作,搭建起文化对接平台,确保红色文化能顺畅进入学校、融入课堂、渗入日常的“三入”,即入校、入教、入学。红色文化的“三入”是其发挥立德树人教育功能的前提和基础。怎样构建校地合作的对接平台?首先,地方政府的文化管理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之间要有相应的对接平台和机制,甚至要有促进所有文化教育资源面向学校开放的工作机构,确保红色文化及其研究成果能及时转换成教育教学资源。其次,学校思政课教学主管部门与地方政府文化工作部门之间要建立起沟通、协作机制,确保线上资源共享、线下资源共用,以促进红色文化作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从校馆合作来看,要最大限度发挥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教育功效,各地各类红色文化的纪念馆在免费开放的基础上,应该与学校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对接机制,将馆藏的静默态历史资源转变为鲜活的现实教学资源。一方面,各类馆藏资源均在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展示,校馆合作机制可以借助现代媒体技术,学校和各类纪念馆之间可以共建虚拟化、数字化网络教育基地,既方便思政课教师对馆藏资源的使用,也使馆藏红色文化展示的方式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现实,也易于被学生所认同和接受。同时,学校和纪念馆还可以共同创建虚拟仿真的情景展示模式,生动而形象地再现红色历史故事情景。以长征文化VR展示为例,学校与各地的纪念馆可以合作开发和制作VR产品,将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翻越雪山等革命英烈的英雄壮举以虚拟仿真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并将这些文化“产品”应用于思政课教学。思政课若能推出VR情景课堂,让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体验,一定能有感同身受的精神触动。

从校校合作来看,高校教学机构与地方党校应该加强合作。红色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决定了各地市州党校都有所在辖区专属的红色文化资源。例如,中共阿坝州委党校(长征干部学院)、中共四川省达州市委党校(巴山红军学院)、中共四川省仪陇县委党校(张思德干部管理学院),均依托于当地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和革命传统,都是在开发和利用红色文化基础上形成独具特色的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基地。基于学校思政课与党校干部培养的目标任务具有同一性,学校思政课可与党校构建起合作机制,充分借助和利用党校的研究和教学平台,为已经开发并形成体系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学校思政课提供对接途径。在校校合作的基础上,学校思政课教师与党校教师可以相互聘任为兼职教师,打通学校思政课与党校干部培养培训工作之间的通道,做到资源共享、成果共用、师资共育,实现最大限度的合作共赢。

(二)倡导多元探索,创建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实操模式

正如前所述,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教学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除了学校层面要积极承担起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职责之外,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思政课教师和学生都要积极投入,推进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探索中努力尝试,大胆创新,力争创建起具有普适性和操作性的教学模式。

1.从衍生性利用出发,探索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三大转换”路径

任何文化都有一种自存状态,红色文化也不例外。作为文化自存状态的展现,主要包含文化标识、语言符号和精神实质等也都寄予自存体系之中,并随时代变换而衍生成时宜的语言表达和思想阐释体系。因此,要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必须要将红色文化对现实社会潜在的解释力和引导力,与时俱进地转化为现代性的文化标识和语言符号,使之能够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都自然地融入思政课堂,形成教学体系,并焕发出应有的思想光芒和价值魅力,感召和引领师生。必然完成三个相互关联的转换,即从文化自存体系向教学话语体系的转换,从教学体系向知识体系的转换,最后从知识体系向价值观体系和信仰体系的转换。一是从文化自存体系向教学话语体系的转化是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第一个环节,是融入的前提和基础性环节。这一环节的任务就是将红色文化内涵的精神元素、价值基因和文化标识等演绎并生成适合于课堂教学的话语体系。二是从教学体系向知识体系的转化。这一转化是实现红色文化融入的关键性环节,它要完成三个阶段的融入,即以融入教材体系为开端,以融入课堂教学为重点,以融入学生的认知体系为归宿,其最终目标是要形成学生科学合理诠释社会和人生的知识体系。三是从价值体系向信仰体系转换。从根本上讲,围绕立德树人的核心教育目标,思政课就是要通过课堂学习的知识(包括文化感受)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评判现实生活世界,推动其对个体意义世界的理性建构,提升其对社会主导价值体系的信服度与接纳度,以及对现实生活价值关系的实践体验能力。最终将价值关系积淀成一种思维与行动框架,成为学生价值观念中稳定的目标取向,即信仰体系。所以,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判断提供精神支撑,引领学生理想信仰中发挥作用,最为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将价值体系转换为信仰体系。

当然,实现“三个转化”是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宏观思维路径。从具体教学设计和实施方案来看,要确保“三个转化”的顺利实现,必须辅之以“融入”方式方法和主要内容的切入点等方面的改进,才能增强教学方式方法的亲和力,体现课程教学的现实针对性。从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探索来看,亟须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寓深刻于生动中,寓有理于有趣中,寓活力于活跃中,将“学、思、悟、做”有机统一起来,切实提升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从内容的改进上来看,亟须使红色文化精准地切入社会实际、贴近学生实际,增强红色文化对学生人生观的建构力,对社会问题的解释力,以及对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促使思政课在说服学生、打动学生中感召学生。在感动和感佩中,引导学生去思考理想、责任、人生和信念,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2.从实效性提升来看,尝试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三个结合”方案

基于红色文化在立德树人方面的特殊育人价值,将其融入思政课的目的是要增强课程教学的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是文化自觉性与形式自然性相统一的过程。要提升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实效性,必须确保红色文化的融入从形式到内容都要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使融入方案体现出三个结合的优势,即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一是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主导性的目标指向就是要确保思政课能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彰显正确的政治站位和明确的价值导向。基于主体性原则,尊重并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利用红色文化的物质多样性和精神丰富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二是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从显性教育来看,融入红色文化的目的就是要更加凸显思政课作为党和国家思想宣传工作的主渠道、维护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与错误思想斗争的主战场应有的功能与作用,对学生进行旗帜鲜明的理论宣传和价值观引导。同时,基于接受心理学和认知发生论的观点,为降解学生对思政课显性政治宣讲和思想漫灌的抵触心理,也要结合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方式方法和途径都具有灵活多样性,针对性地设计和使用隐匿性、渗透性、滴灌式的教学方案,探索形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思政课育人模式。三是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物质、制度和精神的集合体,天然地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和学理性,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核心要务也是阐释和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发展性,因而融入红色文化的思政课更应该彰显出系统而深刻的理论性。同时,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锻造出来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在实践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诸如物质形式的文化形态,包括革命遗址、领袖故居、纪念馆、博物馆、文献文物、陵园碑刻等。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自然而然地携带这些可供实践的文化要素,为“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实践方式提供了基础性条件,使思政课充满故事性、体验性和互动性,使学生成为历史的“参与者”,课程教学从静态理论分析到动态观念践行构成完整的立德和铸魂过程。

猜你喜欢

思政课红色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