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智能产业发展背景下大数据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2020-11-04
(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 重庆 400067)
0 引言
重庆作为老工业城市,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之下,既面临汽车、电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也亟待引进培育高技术产业、新兴制造业。2018年以来,重庆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着力为传统产业植入“智能因子”、瞄准智能产业“风口”打造新的增长点,运用创新科技成为牵引该市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火车头”。截至今年8月,重庆已累计推动200多家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建设其中智能工厂14个、数字化车间62个。智能制造的进一步深入,也迫使审计工作需要紧跟智能化步伐。然而,在审计执业领域中,大数据审计人才极为紧缺。大数据审计人才的培养正是适应当前互联网时代审计新转变,满足重庆智能化行业发展的目标,是适应新变化的结果。
用创新推动审计转型发展,依托“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手段,加快以大数据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审计业务深度融合,打造“智慧审计”,能够增强宏观分析能力,不断提升审计建设性作用。也能够审计监督的深度和精准度,有效拓展覆盖面。因而,大数据审计人才培养是重庆产业智能化变革的重要推动力,而大数据审计人才培养是“智慧审计”的重要支撑。
1 现有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和问题
1.1 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
1.1.1 缺乏标准的课程内容体系
大数据审计课程属于审计学专业学生的必备技能之一,但众多财经类院校的审计学专业并未重视该类课程。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做得比较好的是南京审计大学,而其他开设了相关大数据审计课程的学校在课程内容体系设置上却有较大差异。这导致现有课程内容体系难以统一,缺乏科学系统,处于零散的状态。然而没有统一课程内容体系的直接后果就是让任课教师没有依据可寻,任意度程度较大,加大了学生理解和学习的难度。
1.1.2 实验教学环节所占比重较低
大数据审计人才培养更讲求实操能力的训练,但目前对于实践教学环节占比较小。实验教学环节主要围绕鼎信诺审计软件的操作进行讲解。该软件为国内具有证券期货资格的大型内资事务所采用的审计软件,其实用性较高。该软件功能较多、涉及的业务模块也较为丰富,能从鉴证业务的开展到咨询业务的实施全方位帮助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全面信息化执业。但目前的课时数还不足以让学生熟练掌握软件操作,且我院的软件使用权已经到期,没有及时续费购买,造成了实验教学无法继续基于该软件开展。
1.1.3 现有授课内容滞后于实践发展
大数据审计一方面受到信息系统不断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审计方法和技术变化的影响。但这两者变化动力的核心还是在于互联网和计算机的发展,而当前的技术更新和发展速度远远超乎想象,不断更新现有的授课内容才能让学生接受最新的IT审计知识。
1.1.4 教学内容缺乏教学案例支持
由于大数据审计课程内容较为抽象,偏重理论,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在课程内的反馈调查中,学生都普遍希望通过案例的方式来讲授知识点。然而,目前的案例教学开展情况不理想。一方面,案例挖掘存在难度。无论是内部审计、社会审计还是国家审计中,涉及到大数据审计的实际案例很难为高校教师轻易获取,且完整度也难以保证。另一方面,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的能力和水平也是有限的。目前高校里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案例教学法的培训与学习,且未真正参与过信息系统审计,实践经验不足,案例讨论不够深入,仅仅是局限于表明现象分析。
1.2 课程建设存在的局限
1.2.1 审计类课程共有的固有局限
本门课程与其他审计类课程一样,属于信息系统审计人员从业基本和最为重要的执业指导和规范性学科,因而涉及较多的概念和定义,对于本科学生来说,未有实务经历的打磨很难深刻理解其含义,进而显得理论和概念晦涩难懂。虽然各高校都已注意到审计教学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的教学仍然是以讲解教材和习题作业为主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既不能激发学生自身对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不能提升学生分析和思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反而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1.2.2 相关教材严重匮乏
目前对于大数据审计专业的课程教材较少,仅有不超过五种教科书。现采用的教材为清华大学出版社吴桂英主编,其内容体系包含了部分信息系统审计的知识点,讲解简单易于理解,但缺乏相关案例和具体的实践操作方法。这也是对于市面上教材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因而缺乏一本完整、详细、具有案例和实操讲解的教材。同时,信息系统审计准则制度也处于不断完善过程中,教材很难及时随着有关法规、准则的变化而作相应的修改,难以保证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需要完全衔接。
1.2.3 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面对大数据审计人才的教学内容,需要能够既具备数字化思维和计算机技术能力,又能掌握审计理论和方法体系,还要能熟悉行业的业务模式及流程。只有同时具备这些知识背景和能力,才能真正做好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但计算机人才在人才市场的工薪较高,能让他们放弃IT高薪工作,跨界学习审计知识概率较低,审计专业教师又缺乏计算机和编程知识。因而,具有符合背景的师资非常稀缺,这就加大了大数据审计课程开展的难度。
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
2.1 人才培养具体目标
2.1.1 具备跨界知识背景
当前,经济社会对审计师知识面的广泛度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数字经济时代,针对大数据的审计业务,需要审计师具备信息系统、数据库、大数据、云计算方面的相关知识背景,又能熟练运用审计准则所规范的技术方法以及职业判断能力。能精通计算机系统,包括信息系统开发运营的相关知识、系统操作和数据管理、信息安全相关知识等,以及审计专业技能的跨界人才,是未来审计行业发展大背景下的需求热点。
2.1.2 具备技术敏感性
数字化环境新技术不断涌现,整个社会经济将发生重大的改变,也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对新技术和新方法需要具有职业敏感,并对新技术的发展时刻保持关注,了解审计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勤于思考技术变革将会给企业和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如何将新技术转化到审计实践中。并且,新时代的审计师应该能够领会和掌握最先进的技术,并不断更新技术知识。
2.1.3 具备持续学习态度
信息化时代的知识瞬息万变,更新迭代较快,特别是对于信息系统理论和实践的知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优化,新理念的提出,以及运用于实践的具体模式都随时发生着改变。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信息系统审计知识在进入社会之后可能已经面临淘汰的命运,而学校教育要亦步亦趋地紧跟科技和知识的发展进程和速度是不可能的,因而必须于在校期间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持续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保持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地得到及时的更新。
2.2 培养过程目标
2.2.1 完善课程体系
针对当前大数据审计人才需要,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对现有课程在设置上不断与大数据、云计算的实践运用情况、技术更新情况以及大数据审计知识更新情况保持一致,构建完善的课程内容体系。且完善过程应该打破传统惯例,实行市场导向。每年应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会计师事务所等用人单位进行沟通,了解市场对信息化审计人才素质及知识结构的需求,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大数据审计教学内容体系及审计教学重点。
2.2.2 增强课程的技能性
在教学中,应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对大数据审计实务技能结合实际资料或实际案例进行系统训练。改变课程内容偏重理论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以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在学生掌握审计学习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背景知识的基础上,系统地讲授IT审计的理论与方法,培养学生在企业管理、信息技术、行为科学、信息安全、法律方面综合运用知识的技能。
2.2.3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通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知识点预习和课后复习环节,逐步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审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方法的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审计课程改革应通过调整课程结构,给学生留足活动时间和空间,并在新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进而促进积极的学习。同时培养学生在课程中的思辨精神,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能够使学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丰富多样的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
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方案
3.1 建立以高校为主导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
改革创新大数据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就是从改革传统的封闭办学模式入手,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积极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即建立以高校为主导的协调创新的审计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共同明确大数据审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实现了审计人才培养模式从单一培养主体向培养主体多元化转变。“智能化”时代大数据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就是运用开放、合作、协同和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社会网络嵌入理论,针对传统审计人才培养模式主体单一和相对封闭的缺陷,在促进审计学专业与互联网和网络信息技术专业之间深度融合的基础之上,突破深度融合和广度融合的大数据审计人才培养体制壁垒,统筹推进高校与政府主管部门之间、高校与行业协会(学会)之间、高校与企事业单位之间、高校与国外教育机构之间开放协同的步伐,形成以多维互动单元为系统结构的一种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3.2 优化大数据审计人才培养体系架构体系
构建“专业性+整合性”的课程内容体系。
“专业性+整合性”的课程内容体系是强调在大数据审计课程内容设置上,注重审计职业能力系统化培养,同时又强调对信息技术运用和信息环境识别的能力培养。实际上,它是基于审计学与计算机专业知识,在信息系统环境下对审计知识体系的进一步整合。对于本课程而言,是以审计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以实践为先驱,以能力递增为阶段,以融合理论和实践为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最终培养高技能、兼具信息系统知识与审计实务知识的创新型高级人才。
(1)课程体系以能力为核心。本科阶段的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现代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人才而服务的。其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以能力为核心,是面向市场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而这一能力包括了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应用的能力,这就需要课程内容设计将培养这类能力作为核心点。具体见图1:
(2)实现课程知识多元化整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目标培养的实际需要作为课程内容取舍和结构组合的标准,分析相关的知识要素和技能要素,对课程内容做纵向和横向的整合。特别是对于计算机知识与审计知识的融合、发散、衍生上,需要在内容设计上更加关注学生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注重两门类不同知识的整合。
(3)“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实践观。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作为课程的重要目标。本门课程最终是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性高级人才,因而实践性强的、操作性强的实验上机操作部分应占一定课时时间,并使课程体系的结构有利于教学过程从以课堂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实训、操作并重,通过上机操作,让学生能在动手环境中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
3.3 建立多元化协同创新的大数据审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智能化产业革新时代需要构建一个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审计人才培养质量的网络评价体系。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核心是建立教与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营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学平台和环境。教学质量的高低,既取决于教师教得如何,也取决于学生学得如何,这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评学”的根本目的保证学生学习质量,树立良好的学风促进全面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和激励学生努力成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和栋梁之才。“评教”的根本目的是向教学过程要质量,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即备课、课堂教学、辅导答疑、批改作业、试题评卷等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要求作出判断,是否采用灵活多样的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范式,对实现教学目标的程度作出鉴定,对存在的问题作出诊断,从而激励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在“互联网+”时代,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要求,采用定量化指标,科学设计针对学生、教师、督导专家、社会专业人士、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不同评价主体的人才培养质量指标体系,通过建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网络平台,定期或适时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动态评价,及时反馈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确保审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