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料库语言学视角看提高文化自信
——以中国“龙”与西方“dragon”的对比为例
2020-11-04祝丽丽
祝丽丽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9;菏泽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 菏泽 27401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龙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龙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发扬光大。但是,“中国龙”在很多情况下被译成“dragon”,而“dragon”在西方文化中主要具有负面含义。中国人译“龙”为“dragon”带来了一系列的恶果,比如:抵消我国外宣工作的部分成果,妨碍中国“一带一路”等对外工作的顺利开展等等。[1]事实上,译“龙”为“dragon”是西方妖魔化中国、散布“中国威胁论”的媒介之一,严重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家利益。[2]鉴于此,有人提出不再把“龙”作为中国形象的标志,彭兴庭[3]对此提出严肃批评,认为“弃龙”言论数典忘祖,是一种典型的弱国心态,进而指出,应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展开宣传,让龙的寓意得到国际认同。钱其琛早在2000年就提出要深刻开掘和研究龙文化的精神内涵,[4]那么关于龙的研究情况如何?
一、“龙”的现有研究
关于中国龙的研究和探讨数不胜数,有单独研究龙文化的,多数则是把“龙”和“dragon”做对比,并得出了二者不对等的结论,但对“龙”是否需要改译却意见不一。有学者坚持“龙”的原译“dragon”,理由分两种,一种是盲目乐观的,认为译“龙”为“dragon”不至于令中国形象蒙受误解,[5]一种是悲观的,认为互译已成定案,给中华文化带来的损失无法弥补;[6]更多的学者则提出加强龙文化的宣传,尤其是对“龙”的外翻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甚至有专门的网站①要为“龙”正名。但时至今日,译龙问题仍未受到足够重视,对于怎样提高文化自信问题也鲜有论述。原因何在?窃以为,原因在于大部分研究局限在“龙”和“dragon”所代表的形象对比,即局限于文化的静态差异,鲜有学者关注二者在语言方面的实际应用差异。本文主要从语料库语言学的角度对“龙”和“dragon”进行对比。
二、“龙”和“dragon”的语料库语言学视角对比
Firth 曾指出“通过其伴知其词”[7]179,意即,要真正了解一个词的意义,就要观察其搭配及共现。因此,本文运用语料库方法,探讨二者各自的搭配意义。
(一)“龙”在BCC中文语料中的共现
通过BCC中文语料库,搜索“龙”,仅报刊部分就118,292个结果,说明龙在中国特别受欢迎。鉴于现代汉语中“龙”的构词能力特别强,为了更好地区分出单独的“龙”,以便和“dragon”做对比,本文选择古汉语的语料,输入“龙”进行搜索,得到1,063,044 条结果,摘举如下②:
(1)乾以龙为象,龙之为物,灵变不测。
(御纂周易折中 易藏易经)
(2) “龙”之为物,能“飞”能“潜”,故借“龙”比君子之德也。
(同上)
通过例1、2可以看出,龙神通广大。龙还与表示祥瑞的字词共现,如例3:
(3)慈禧皇太后御笔,颁赏臣下“福”“寿”字外,又有“龙”“虎”“松”“鹤”“益寿”诸字。
(行素斋杂记 史藏志存记录)
还有一种情况,表明龙造福百姓,有生物之德,如例4-6:
(4)外国有寺曰咀呵罗,寺有神龙住米仓中。奴取米,龙辄却。……。仓中米若尽,奴向龙拜,仓即盈溢。
(太平广记 子藏类书)
(5)虎头骨南中旱,即以长绳系虎头骨,投有龙处。入水,即数人牵制不定。俄顷,云起潭中,雨亦随降。
(同上)
(6)“本洞铁板桥下,水通东海龙宫……”“东”者,生气之乡;“海”者,聚水之处,生物之本;“龙”者,兴云致雨,生物之德。
(西游记百回详注 集藏小说)
其实,中国咏龙的诗词歌赋数不胜数,如东汉刘琬《神龙赋》、东晋郭璞著《烛龙赞》等,而下例则出自唐代张随的《云从龙赋》。
(7)鳞虫之长曰“龙”,道符於神,德合於圣。
可见,与“龙”共现的词汇或表示神通广大,或表示祥瑞,大部分则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表示龙的“生物之德”。《易经》中乾卦有“元、亨、利、贞”之四德,而“《乾》卦取像于龙,居六十四卦之首,因为乾代表天之刚健,而龙是最刚健有力的动物”[8]。
(二)“dragon”的共现
1. BCC英语语料库中“dragon”的共现
BCC英语语料库来自《华尔街日报》,其报道在西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搜索“dragon”,共得到515条结果。以下例句皆改编自语料库,西方对dragon的看法,从中可见一斑。
(8)You want to say "I slew the dragon. I left the world a safer place."
(9)No monster or dragon has been slain by the British delegation.
(10)And there will be no need for a superman to defeat the dragon.
(11)He was fending off the dragon.
(12) Reagan succeeded in slaying the
inflation dragon.
(13)…you must overcome its dangers, capture the precious dragon jewels and summon the allpowerful primordial dragon.
(14)Bring back the old shows, and the bad dragon will go away.
(15)We have slain a large dragon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But we now live in a jungle
filled with a bewildering variety of poisonous snakes.
(16)Metzger is a former Ku Klux Klan grand dragon.
不难看出,dragon的共现动词(短语)主要 有slay(例8、9、12、15)、defeat(例10),fend off(例11)、capture和summon(例13),和dragon构成动宾关系,表示dragon是屠杀、打败、抵抗、捕获的对象,是要被消灭的敌人。dragon的共现名词(短语)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身份与之相似的东西,如魔鬼(例9)、危险(例13)、西方世界的敌人前苏联和毒蛇(例15)等,或者是其隐喻的对象,如通货膨胀(例12)和臭名昭著的三K党(例16)等;另一类则是击败dragon的英雄或工具。其共现形容词主要是强调其力量与体型的词,如all-powerful(例13)、large(例15)和grand(例16),还有消极评价的词,如bad(例14)等。
2. 其它语料库中“dragon”的共现
鉴于BCC的英语语料库都是《华尔街日报》,范围稍窄,又通过北外图书馆的语料库平台,尝试使用Brown Corpus (1961)、Crown corpus (Brown family, AmE 2009) 、CLOB Corpus(BrE 2009)和The Independent Corpus (2009-2015)等语料库,对“dragon”一词进行了查询。前三个语料库中含有“dragon”的语料极少,查询结果分别为1、19、8,因此可以忽略。The Independent Corpus (2009-2015)有2.31亿词,但搜索结果仅748 条。进一步统计分析“dragon”左5至右5(±5)的搭配频率10次(含)以上的单词,除去虚词和重复,结果见表1,后面为例句及分析。
(17)Some English Tories underestimated the Welsh dragon.
表1 “dragon”的实词搭配(±5)
(18)The highlight of this festival is often considered to be the dragon dance.
(19)We all know that St. George is famous for slaying a big old fire-breathing dragon.
(20)While the rest of the world remains mired in economic gloom, the Chinese dragon is roaring again.
(21)England vs. Wales: Cool head George Ford ready to put out dragon fire.
(22)St. George slew the dragon a long time ago.
(23)Catherine trained for a charity dragon boat race in London in 2007.
(24)He plays Smaug, the fearsome dragon that Bilbo Baggins is journeying to confront.
(25)The fire-breathing and supercilious dragon Smaug is laying waste to Lake-town.
例17和例21虽然代表dragon不同的搭配,但主题一致,都是关于英格兰队和威尔士队的比赛。可以看出,作者态度明显偏向英格兰一方,鼓励其灭了威尔士“龙”的“火”。例18中dragon dance没有贬义,溯其出处为春节介绍,语料库中dragon 和dance 的共现大部分来自此文,用舞龙祈求平安和吉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文化。中国的经济持续发展让世界惊叹、紧张、嫉妒、害怕,甚至有人从心理到战略强烈抵制。[9]西方称中国为“dragon”(例20),实际上是惧怕中国的发展,并为其制造中国威胁论找借口,因为dragon喷火而又傲慢(例25),非常可怕(例24),英雄必欲除之而后快。在中世纪的传说中,杀死dragon是英雄的最高成就,例19、22所述St. George屠“龙(dragon)”的故事在西方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所以人名“George”的频率较高并不意外。另外,需注意的是,频率靠前的动词较少,主要是因为英语句子中的动词有不同的变体,如两例中动词“to slay”就有两个不同的变体。
3. BCC英语语料库中意指“中国龙”的“dragon”探析
大多数国人以为“龙”和“dragon”是对等的,都具有正面意义,但问题是:西方人眼中的“dragon”和中华儿女心目中的中国龙是否一致?通过BCC英语语料库,发现如下例句。
(26)We would be wise to remember that the symbol of China’s rulers is the dragon. It breathes fire only when it is attacked.
(27)To them it might just be a celebration, but actually the dragon is of Satan.
例26说dragon(龙)是中国统治者的象征或标志,却说它会喷火,同西方的dragon无异,明显是误导读者,使之对中国持敌对态度。例27同样是利用dragon一词在西方的“地位”污蔑中国龙。
有些报道,虽貌似客观,实则对中国龙存在误解或恶意中伤。下面对 “dragon”的描述也来自BCC语料库,搜索结果第210条。
…ancient writers described the dragon as having the antlers of a deer, the head of a camel, the eyes of a ghost, the neck of a serpent, the belly of a sea snake, the scales of a carp, the claws of an eagle,the paws of a tiger and the ears of a bull. …most dragons look something like reptilian serpent with four sharp-clawed feet and a horse-like head with sharp horns. …A pair of red dragons flying amid clouds dominated the top corner of the Wednesday edition of the officialPeople's Daily, mouthpie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上述对龙(此处dragon明显指中国龙)的描述,相对比较具体,但也存在很多误解和戏谑。龙是华人公认的文化标志。中国龙的形象,是在中华民族逐步走向融合统一的进程中,各个部落的动物图腾的综合构成和提升,一般描述成鹿角、驼头、蛇项、虾眼、蜃腹、鱼鳞、鹰爪、虎掌、牛耳等。[4][10]尽管龙的具体形象大同小异,但构成“龙”的所有动物都是真实存在的。
反观此报道对中国龙之形象的描述,符合的有鹿角、驼头、鹰爪、虎掌、牛耳,而对“蛇项”,没用普通的snake,而是用了暗含贬义的serpent;中国人说的“蜃腹”,在这里成了印度洋、西太平洋热带海域的海蛇(sea snake)的腹部;最令人不能接受的是,竟然说中国龙的眼睛是“the eyes of a ghost”!除此之外,说画中龙的基本形象是“reptilian serpent”,“reptilian”名词义为“爬虫类”,其形容词义除“爬虫类的”之外,还有“卑鄙;奸诈;阴险”等义,serpent本身就是爬虫类动物,此处“reptilian”很有丑化中国龙的嫌疑。文中两次用到“sharp(尖锐的)”,说明作者的语言也很“sharp”。最后一句,说中国龙占据了《人民日报》周三版的顶角,却强调《人民日报》是“官方的”“共产党的喉舌”。总之,此段描述虽貌似客观全面,但实际上与中国龙相去甚远,这和“龙”的翻译“dragon”本身所带的负面联想不无关系。
综上所述,在各语料库中,中国龙的共现同西方dragon的共现有天壤之别。dragon一词在西方的影响根深蒂固,中国龙被译成dragon以后,容易引起误会,不利于中国龙文化的对外传播。
三、“龙”和“dragon”误译的根源
既然“龙”和“dragon”千差万别,为什么会造成误译呢?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对于“龙”字的欧译较为细致系统的研究,当属李奭学。他认为,误译根源要算到耶稣会。[11]有据可查的“龙”的翻译要追溯到利玛窦和罗明坚编的《葡汉字典》(1583-1588),“龙”的葡文对等词字面义为“虫蛇”,而“蛟”字解释为“dragão”,相当于英语词“dragon”。意大利传教士龙华民 (Nicolas Longobardi) 中译《圣若撒法始末》 时, 把拉丁文“dracō”译成“毒龙”“猛龙”,由此,“龙”字的西译或“dracō”的中译基本正式定调。史上最早的汉英词典《华英字典》对“龙”的解释,先是拉丁文“dracō”,然后是英文“dragon”。此后,“龙”的英译及“dragon”的汉译以讹传讹。及至19世纪英美崛起,英语成为世界霸权语言,“dragon”一词如虎添翼,四处散播。
由是观之,“龙”和“dragon”的误译,表面上是误解,实则是因为东西方宗教力量和经济实力悬殊,赋予了当时西方社会以世界话语权,也可以说是西方政治、文化中心论造成的恶果。
四、更正误译,提高文化自信
从语料分析可以看出,龙和dragon差异巨大,把龙译成dragon,犹如自称恶魔,容易被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引起西方民众的误解,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不利于建立中国文化自信,因此,重新译龙刻不容缓。令人忧心的是,dragon称霸龙天下的局面至今并未有很大改观,重新翻译止步不前。有些学者认为应当继续使用dragon这一翻译,尊重约定俗成的规律,[5][12]其问题在于,没有意识到龙译为dragon是西方文化中心论的产物,是英语独霸天下的结果。“弃龙”言论更是显出了对中国文化的不自信。
名不正,则言不顺。要建立中国文化自信,必须从为“龙”等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正名开始。虽然二者的对译好像积重难返,但是“亡羊补牢,犹未迟也”。令人欣慰的是,也有许多学者赞成重新译龙,说明其至少潜意识里具有很强的文化自信。但是对如何译龙,意见各异,主要有三种:Chinese dragon[13]、现代汉语拼音“Long”[2]和“Loong”[14]-[17]。
Chinese dragon毕竟包含dragon,难免会让西方人产生不好的联想。唐玄奘在梵文中遇到“不可译”情形时的做法是“译音不译字”[11]。“Yin and Yang”(阴阳)、“Kungfu”(功夫)等都是音译成功的结果。央视“东方时空”栏目组曾探讨“龙”的翻译问题,其在线调查显示:支持改译“龙”的人当中48%赞同“loong”,44%赞同“long”③。现代汉语龙的拼音是“long”,和英文单词“long”拼写相同,而英语long的发音接近汉语的“狼”,因此亦不可取。通过The Independent Corpus(2009-2015)查询“loong”,得到16条结果,9条是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的音译Lee Hsien Loong,7条是带“龙”的公司名称和水果名;BCC英汉双语语料库中,有44个“loong”,除了人名和地名,有11条直指中国“龙”。
以上论述和数据表明,“loong”有一定使用基础,且不会产生歧义,因此是较好的选择。
五、余论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对外交流的增多,中国更加需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而由于世界各地受众群体懂中文的人不多,这个任务基本依靠中译外来实现,在外译过程中一定要积极普及中国文化背景知识,展示中国文化元素。[9]本文聚焦了“龙”和“dragon”的对比和翻译,旨在为提高龙文化自信提供借鉴。从“龙”和“dragon”误译的渊源来看,其它语种对“龙”的翻译也需要纠正。但是文化词汇的误译不仅是“龙”,还有其它的词汇或短语,如“凤”和含有龙的词语。文化是民族凝聚的核心力量,是我们绝不能丢失的一块阵地。在英语教学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于存在误译的词汇(如“龙”和“dragon”),可以通过线下教师讲授和线上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语料库等相关数据资料,引导学生注意到其语义和文化差异,保护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要保护文化,推广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就要“忠实于中国文化的本质”[9],那么这些文化负载词就一定要准确地翻译,及时更正误译。需谨记的是,确定好合适准确的翻译以后,还需采取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来巩固,如编纂双语词典时订正词条、外宣文件中使用新翻译并注明文化背景知识等。总之,译名的修改非一朝一夕之功,建立文化自信需要学界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注释:
①http://www.loong.cn/
②如无特别说明,本节例句皆来自BCC语料库。
③http://www.cctv.com/video/dongfangshikong/2006/12/dongfangshikong_300_20061208_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