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5岁家族遗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斑块声学特征和血脂分析及预后预测
2020-11-04康永茂李玉芳刘海龙李艳卫
康永茂,李玉芳,李 栋,刘海龙,李艳卫
家族遗传原发性高血压是指具有明确家族遗传史、无其他确切血压升高病因的疾病。家族遗传因素是导致原发性高血压发生的重要原因;仅在年轻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有家族遗传史者已高达60%[1]。随着高血压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家族遗传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人数也不断增多,已经成为高血压防治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有报道指出,年轻家族遗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高脂血症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风险均较高,甚至可能会增加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几率[2]。内膜中层厚度(IMT)是临床常用的评估颈动脉狭窄的超声指标,与颈动脉斑块声学特征和血脂均有紧密的关系,且三者均可预测急性脑梗死的发生风险[3]。但是在25~35岁家族遗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三者的特征及其对急性脑梗死的预测作用仍需要进一步探讨。本研究选取60例25~35岁家族遗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同年龄段无家族遗传史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60例健康志愿者展开临床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分别选取2016年2月~2017年5月收治的25~35岁家族遗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同年龄段无家族遗传史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和健康志愿者60例,记为A组、B组和健康组。A组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30.4±3.0)岁;收缩压120~178(162.4±10.1)mmHg,舒张压79~137(105.6±9.2)mmHg,均有家族史。B组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30.2±3.1)岁;收缩压122~176(162.0±10.2)mmHg,舒张压80~137(105.8±9.0)mmHg。C组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30.5±3.2)岁。三组性别、年龄等资料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年龄25~35岁,男女不限,A组和B组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4]中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且A组均有明确家族遗传史;C组均经体检中心进行全面检查证实身体健康,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抗凝、抗血栓等维持治疗者,并发急性脑梗死者,合并糖尿病者,存在血液系统疾病者,拒绝配合本研究者。
1.2方法 IMT检测:在纳入研究后次日所有受试者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飞利浦,IU22型)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首先静息10~15 min,常规选取仰卧体位;提醒受检者放松,并将头部偏向检查对侧,充分暴露颈部;与颈总动脉距离颈动脉球部膨大起始处10 mm左右的位置开始,沿着血管长轴测量,管腔内膜交界面到外膜、中膜的交界面的垂直距离即为IMT,若IMT>0.9 mm则认为颈动脉IMT增厚。
颈动脉斑块声学特征判断:根据IMT检测结果,分别对颈动脉主干及分叉血管部位斑块形成的情况进行判断,若IMT≥1.2 mm且动脉壁局部隆起向管腔内凸起则认为颈动脉斑块形成[5]。由3位工作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共同对颈动脉斑块的声学特征进行判断,采用盲法,分为低回声(或以低回声为主)、混合回声(低回声和强回声基本各半)和强回声(或以强回声为主),统计低回声率。
血脂水平检测:包括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A组和B组患者均定期复查,且进行电话跟踪随访,统计急性脑梗死的发生情况。
1.3观察指标 比较三组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声学特征、低回声率及血脂水平;分析A组患者中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及相对危险度(OR)。
1.4统计学方法 将SPSS 25.0软件作为统计学分析工具,定量数据多样本比较以单因素方差分析,两样本分析以t检验;定性数据分组资料以秩和检验,多样本及两样本分析以χ2检验;以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IMT与颈动脉斑块声学特征、血脂水平的关系。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三组IMT比较 A组60例患者IMT值为(1.17±0.11)mm,B组60例患者IMT值为(0.98±0.12)mm,健康组60例IMT值为(0.74±0.08)mm;三组IMT比较差异显著(P<0.05);A组IMT高于B组(t=9.04,P<0.01)和健康组(t=24.49,P<0.01),B组IMT高于健康组(t=12.89,P<0.01)。
2.2三组颈动脉斑块声学特征及低回声率比较见表1。A组、B组和健康组分别发现有190个、72个、10个颈动脉斑块,三组颈动脉斑块声学特征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显著(Z=60.02,P<0.01),三组低回声率比较差异显著(χ2=21.45,P<0.01);A组斑块低回声率远高于B组和健康组(P<0.05),B组斑块低回声率远高于健康组(P<0.05)。
表1 三组颈动脉斑块声学特征及低回声率比较 [个(%)]
2.3三组血脂水平比较 见表2。三组血脂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TG、TC、LDL-C水平均高于B组和健康组(P<0.05),且B组TG、TC、LDL-C水平均高于健康组(P<0.05);A组HDL-C水平低于B组和健康组(P<0.05),B组HDL-C水平低于健康组(P<0.05)。
表2 三组血脂水平比较
2.4两组急性脑梗死发生情况比较 A组患者随访3~30(14.11±2.51)个月,B组患者随访3~30(13.99±2.41)个月;其中A组发生急性脑梗死10例(16.67%),B组发生急性脑梗死1例(1.6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χ2=8.11,P<0.01);A组急性脑梗死发生率高于B组。
2.5A组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 见表3。将颈动脉IMT>0.9 mm、斑块低回声、TG>1.69 mmol/L、TC>5.98 mmol/L、LDL-C>3.12 mmol/L、HDL-C<0.91 mmol/L作为自变量,将25~35岁家族遗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急性脑梗死的发生情况作为因变量。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上述因素均为25~35岁家族遗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3 讨 论
原发性高血压的常见病因有遗传因素、低钾和高钠饮食、超重和肥胖、饮酒等,均是该病的独立危险因素[6]。此外,精神紧张、血脂异常、糖尿病等也均可增加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风险。有研究指出,年轻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多有家族史,且血压控制难度明显高于无家族史的年轻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且前者发生主动脉血管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风险均显著升高,其中急性脑梗死已经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7]。另有报道显示,IMT是颈动脉血管狭窄的重要衡量指标,能够评估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情况,预测急性脑梗死的发生风险,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也常用以评估并发急性脑梗死的风险;血脂升高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病理基础,也可增加急性脑梗死的发生风险[8]。而25~35岁家族遗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急性脑梗死的发生风险明显高于非家族遗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探讨其危险因素意义重大。
本次研究发现,A组患者IMT明显增厚,且高于同年龄段无家族遗传史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家族遗传可能是由于具有调控血压的某些基因缺失、重列、重排等导致的血压调控功能失常,从而引发原发性高血压,并且增加血压控制难度[9]。有家族遗传史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由于收缩压和(或)舒张压控制难度大,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使得颈动脉血管壁损伤的风险增加,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诱发并逐渐加重炎症反应;颈动脉血管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增加血流阻力,且血管狭窄,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因而IMT也增厚[10]。
此外,本次研究中还显示,25~35岁家族遗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斑块低回声率明显升高。颈动脉超声是检查血管形态、功能、病变情况及严重程度的重要措施,具有简便易行、形象直观、可重复强、无射线辐射等优势,并且立体感强,能够直观反映颈动脉斑块的形态和大小[11]。有研究表明,颈动脉超声检查能够通过声学特征判断斑块的易损性,低回声斑块的易损性最高,容易破裂导致血管受阻,急性脑梗死的发生风险也最高,混合回声斑块的易损性次之,而高回声斑块的易损性相对较低[12]。由此可知,在25~35岁家族遗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易损斑块的构成比明显高于同年龄段无家族遗传史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意味着此类患者急性脑梗死的发生风险也较高。
另外,本研究中血脂水平对比结果显示,A组患者中血脂异常升高,且相较于无家族遗传史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血脂异常情况更为严重。本研究中A组急性脑梗死发生率高于B组,证实有家族遗传史的患者急性脑梗死的发生风险更高。此外,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颈动脉IMT>0.9 mm、斑块低回声、TG>1.69 mmol/L、TC>5.98 mmol/L、LDL-C>3.12 mmol/L、HDL-C<0.91 mmol/L均是影响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颈动脉IMT增厚意味着血管狭窄,且血管损伤的发生风险也越高,很容易影响甚至阻断颅脑血液供应,增加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几率;斑块低回声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较高的易损性,而一旦破裂出血,会导致颈动脉血管受阻,供血供氧不足,急性脑梗死发生风险增加;血脂升高意味着血液黏稠度增加,在颈动脉损伤的血管壁附着量越大,易损性斑块形成的风险越高,因而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率也增加。由此可知,在25~35岁家族遗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颈动脉IMT增厚、斑块低回声、血脂异常均是急性脑梗死发生的高危因素,应当重点控制以降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在25~35岁家族遗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颈动脉IMT增厚,颈动脉斑块低回声率增加,血脂异常等均是影响25~35岁家族遗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急性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在针对此类患者治疗时,临床医生应当定期检测IMT,观察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及声学特征,测定血脂水平,并积极控制上述因素,以降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风险,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