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古族传统音乐在内蒙古应用型高校中的教学创新研究

2020-11-04

北方音乐 2020年24期
关键词:蒙古族应用型教材

张 鑫

(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

内蒙古自治区拥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成吉思汗祭典、漫瀚调、鄂尔多斯古如歌、鄂尔多斯短调民歌、鄂尔多斯婚礼、马头琴、呼麦等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这些种类繁多的艺术形式真实再现了蒙古族古老的历史文明,诠释了游牧民族生活和劳动中的表征,也集中体现了游牧文明的发展历程。

“应用技术型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以应用技术类型为办学定位,以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应用技术型人才)为本职责使命。”而高等教育是教育制度中的最高层次,而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地方高校,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本地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将这些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艺术资源融入到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教学中,既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当代大学生的艺术审美和综合素质。因此,研究蒙古族传统音乐在内蒙古应用型高校中的教学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蒙古族传统音乐概述

“蒙古族的传统音乐属东亚乐系,由民间音乐、宗教与祭祀音乐、宫廷音乐三类构成。”这些蒙古族民间音乐与地理位置、地域文化相互渗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这些特征呈现在从兴安岭森林到阿尔泰山脚下的不同区域以及云南蒙古族的聚居地。蒙古族民间音乐包括乐器音乐、民歌、说唱音乐、歌舞音乐和戏剧音乐五种类型。乐器音乐既包含短小精悍的民歌改编的乐曲,也有大型的套曲,如《阿斯尔》《八音》;民歌可分为潮尔音道(多声部民歌、潮尔歌曲)、乌日图音道(长调歌曲)、乌格勒呼道(长篇叙事歌曲)、包古尼道(短调歌曲)、呼呼德道(儿歌)、祭祀歌曲、安代歌曲等多种类别,曲目数量繁多。其中,乌日图音道(长调歌曲)最具有蒙古草原音乐的文化气质,歌曲高亢舒展、细腻优美的旋律风格展现了蒙古族传统音乐的精髓,《走马》《辽阔的草原》等均属于乌日图音道的代表曲目;说唱音乐包括好来宝、托勒(史诗说唱)、乌力格尔三类,好来宝与乌力格尔是以大四胡为伴奏乐器,自拉自唱,曲目极为丰富;托勒常用托布秀尔或潮尔伴奏,自弹自唱,以讲述蒙古史诗为主,代表曲目有《江格尔》《格斯尔》等;民间歌舞音乐具有豪爽、朴实的特点,音乐轻松、欢快、抒情而舒展,主要有筷子舞、安代歌舞、盅碗舞等;民间则流传多种乐器,如马头琴、三弦、四胡、托布秀尔、雅托噶(蒙古筝)、冒敦潮尔、林布(笛子)等,其中马头琴及其音乐最具民族特色,2003年,马头琴传统音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并入选《人类非物资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冒敦潮尔在形制与演奏上都极为独特;蒙古族戏剧音乐的形成相对较晚,在古代的博教与佛教活动中虽已有戏剧的雏形,但比较完善的戏剧形式出现在清中期以后,如二人台、蒙古剧等。

宗教与祭祀音乐主要包括蒙古博教音乐、蒙古佛教音乐、成吉思汗祭典音乐。博教音乐是最古老的音乐种类,使用于各类仪式中,形式简单,歌舞为主,击鼓(带柄单面鼓)做节;佛教音乐内容丰富,分为诵经音乐、乐舞、乐舞剧、法器及其音乐四类;成吉思汗祭典音乐历史悠久,自元代不间断地传承至今天,已有七百多年历史,2006年5月20日,成吉思汗祭典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蒙古族的宫廷音乐主要分为大蒙古国时期、大元时期、北元时期、清朝时期等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的宫廷音乐具有一定的承接性和密切联系。在《元史》《清史》《律吕正义续编》等文献中均有记载,是研究蒙古族宫廷音乐的重要史料。

二、传统音乐融入艺术教育的意义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艺术教育是应用型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艺术教育的开展对提高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审美素养、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内蒙古自治区应用型高校,作为传承和传播蒙古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有责任让蒙古族传统音乐这一瑰宝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教育应承担起传播本土音乐文化的责任。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学习不仅能拓展当代大学生对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了解,提高其艺术修养,增强民族认同,还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通过调研调查可以看出,蒙古族传统音乐长时间未受到学校音乐教育的广泛关注,带给当代大学生的是时代感、距离感和陌生感,因此,怎样改变和革新传统音乐的教学方式,是值得音乐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课题。因传统音乐有其独特性,所以,在实施内容、方式方法上都应有相应的革新,而不是一味模仿和照搬,这需要高校的领导、教师、学生环环相扣,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予以支持和关注。

三、蒙古族传统音乐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路径

(一)提高教师对蒙古族传统音乐的认知

“艺术教育的传播者是教师,艺术教育的质量如何,直接取决于传播队伍的实力。”高校可以从文艺团体、其他高校、科研单位聘请专家前来授课和讲学,还可以邀请民间艺人或非物质遗产项目的传承人进入校园,或组织教师定期进行田野采风,通过各类方式提高高校教师对蒙古族传统音乐知识的认知水平。此外,教师还应增强思想意识,有计划地增加有关蒙古族传统音乐的教学比例,而不是一味以讲授西方古典音乐为中心,要以地方民族音乐为起点,逐渐加强学生对民族艺术文化的了解,引导学生肩负起传播和传承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使命。

(二)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应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构建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接通理论与实践课程之间的桥梁,注重传统理论知识与实践课程体系之间的融合与连接。通过课程模式取长补短,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结合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艺术教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在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实践乐团、社团或第二课堂等教学实践模式,通过创新创业项目等形式协助完成对传统理论知识的渗透。

(三)开辟校园文化建设传播渠道

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优化育人环境、营造优良的环境氛围、打造多姿多彩的校园风光等途径方式拓展,对艺术教育融入课堂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蒙古族传统音乐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第一,可以利用校外资源,积极聘请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民间艺人、艺术团体、高校教师等,开展蒙古族传统音乐进校园活动;第二,可以鼓励在校学生组建各类学生艺术社团,如舞蹈团、民乐团、合唱团等,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增强学生学习蒙古族传统音乐的积极性,使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有固定和稳定的基地;第三,可以定期组织一些有关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展览、讲座、比赛,或在一些文艺演出中,如新年音乐会、迎新晚会等活动中加入有关蒙古族传统音乐的节目,既给予了学生实践和展现的机会,无形中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四)加强教材建设

加强和规范教材选用机制,大力推广、使用与蒙古族传统音乐内容有关的教育部规划教材、国家级重点教材、获奖教材、省部级优秀教材、教辅资料、示范作品。鼓励直接引进先进的、能反映课程发展前沿的原版图像资料。鼓励教师编写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彰显特色的蒙古族传统音乐方面的优秀教材,鼓励专业基础教师对多媒体教材、网络教材、电子教材等其他媒介教材的研发,促使教材使用载体多样化;加强立体化教材建设,通过纸质产品、音像制品、电子和网络出版物等,形成教材、参考书、试题库等完整体系,增强教材的实用性,以满足不同学习者和不同学习方式的要求。

(五)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

以艺术实践平台建设为重点,以民族音乐创演为特色,将学术研究与创作表演紧密结合一体化发展建设思路,采取有效措施,组建教学团队和研究团队,以教为本,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研相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建立与应用型高校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体系。积极探索校地、校企、校院(所)协同发展及蒙古族文化艺术交流创新研究。以“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作为素质教育建设与艺术教育教学体系化建设的重点内容,积极构建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专业定位,并积极创设开展相关研究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各项活动,提升区域音乐文化研究水平。

四、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探索

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应用型高校从教学体系建设上应体现“应用”的原则,实践教学环节是组成部分,是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和素质创新的重要基础。如何探索将实践的创新融合到高校艺术教育中,需要不断完善蒙古族传统音乐课程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既要保持传统音乐的本体性、本真性,同时结合社会文化发展规律、学生审美倾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使高校的艺术教育更科学、更规范、更专业。

(一)建设全方位的教学环境

首先,细化蒙古族传统音乐课程内容的类别,可以从知识型课程、鉴赏型课程、实践型课程三个类别区分。知识型课程主要教学目标为系统地了解和掌握蒙古族传统音乐的相关知识,如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李世相的《蒙古族长调民歌概论》等艺术史论便属于此类;鉴赏型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对艺术进行赏析评论的能力,如长调民歌赏析课、鄂尔多斯婚礼赏析课等;实践型课程主要提高学生的舞台艺术表演技能,如蒙古族民歌演唱、蒙古舞等属于此类。三个类别的划分既有统一性,也具有各自的特殊性。

其次,在优化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可以创新课程的教学形式,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将蒙古族传统音乐本身具有的多样性、多元性融入进教学形式上的拓展,大致可以分为:选修型课程、社团型课程、开放型课程。选修型课程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设定统一的选修时间和学分占比,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或教材,主要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社团型课程与各类艺术社团和学生课外活动结合,没有固定的大纲教材,但更多地侧重了音乐的专业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强,占主导地位,教师仅给予适当指导;开放型课程更宽泛,可以通过参观、田野采风、网络观摩等多种方式进行,内容由学生自主设定,时间上更自由、随意,参与人可为学生、家长或教师、专家等。通过创新课程的教学形式,使上述三种课程互相协同发挥作用。

(二)建设多元化的教学体系

蒙古族传统音乐课程除了体现音乐的专业性外,还要兼顾民族特色,要让学生保持对民族音乐个性的认知,同时还要在教育中引导学生将音乐的个性置身于多元文化的氛围中,从而让学生对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有更完善系统的认识。以学习民族音乐知识为切入点,进一步拓展民族精神、艺术审美、文化内涵,使传统音乐教育实现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目标,通过多元化教学体系和内容的结合,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摒弃低俗生活趣味,对于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等方面都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三)推进实践教学的开展

推进蒙古族传统音乐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可以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融合在一起,将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和舞台表演的实践能力。课程体系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宗旨,通过教师课堂讲授、课下辅导答疑、学生社团活动、课外拓展阅读、线上讲授与观摩、参观学习、舞台实践表演等教学方法,针对课程培养目标,对艺术实践模式进行革新,最重要的意义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表演水平。学校可定期组织各类艺术活动,通过举办实践音乐会、开办教学讲座、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同时,定期举办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文艺演出、比赛,申报各类创新创业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与表演热情。充分利用课内外平台和资源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建构蒙古族传统音乐教育实践的多元路径,推进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艺术教育是应用型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艺术教育的开展对提高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审美素养、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内蒙古应用型高校艺术教育中融入蒙古族传统音乐教育,对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探索传统文化遗产的艺术审美和规律形式、探寻传统文化遗产的发展规律和传播途径,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的作用。如何在艺术教育中还原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原生性质、质朴风格和情感审美,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当下的艺术教育中,从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

猜你喜欢

蒙古族应用型教材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教材精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