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近代中外音乐交流状况(1840-1949)

2020-11-04田太红

北方音乐 2020年24期
关键词:传统音乐文化

田太红

(哈尔滨音乐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步入近代以来,部分留学生和外籍音乐学家通过在我们国家引入国外音乐文化,逐渐促进了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与深度融合。部分留学生和外籍音乐通过在我们国家传播西洋音乐文化并全面地借鉴西方音乐当中的长处,促进了中外音乐的创造性发展,为我国音乐的发展拉开了新的序幕。

晚清时期,有的教会学校开设了传授西洋音乐的课程,但是,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和中国民众广泛深入的影响却是在20世纪。1902年,我们国家的留学生沈心工和曾志忞通过在日本举办“音乐讲席会”,并将欧美和日本当时所流行的曲调填上新词,从而在此基础之上组编而成了新的歌曲,这对于留日学生以及日后中国音乐的创新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性影响。

近代音乐文化交流的总特点是,在近代音乐文化当中所蕴含的创作理论最早起源于日本国家,而随着留学日本的中国学子的传播与创新化发展,逐渐将国内学堂乐歌的活动提到了新的发展层次。其中以李叔同、沈心工和曾志忞为代表的早期留学生对学堂乐歌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这些早期留学生也是新音乐启蒙时期的重要代表性人物。

一、中国留学生对音乐文化交流的贡献

日本音乐在20世纪初通过同西方音乐的融合,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振奋人心的学校歌曲。随着中国留日学生的进一步传播和发扬,中国音乐也开始借鉴这种形式以发展本民族音乐,这促进了中国音乐形式的发展。经过他们这代人的呕心沥血,推动了我国集体合唱、基础音乐概论等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进程,而且至今也是我国音乐界所研究的典范,为后来人提供了宝贵经验、价值。最先引进西方歌曲形式的留学生有:沈心工(1902年留日)、李叔同(1905年留日)、曾志忞(1901年留日)、高寿田、冯亚雄(1905年留日)等。从文化交流的意义上来讲,乐歌活动呈现出一种深入广泛的特点,并凭借着“拿来主义”的热劲而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

(一)对专业音乐教育的贡献

萧友梅(1901年留日,1912年留德)、杨仲子(1904年留法)等积极筹建各种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到1927年,萧友梅与蔡元培等人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上海国立音乐院”,标志着西方音乐文化的系统传播在中国开始有了基地。1929年改名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并且创设了音乐师范系,弥补了我国国内音乐人才不足的短板。上海国立音乐院与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建立与发展,与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萧友梅是分不开的,他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奠基者之一,被称为“中国现代音乐之父”。萧友梅除担任行政领导工作外,还亲自为专业和普通音乐教育编撰教材,创作歌曲。

(二)对专业音乐创作的贡献

1920年,赵元任从美国留学归来,将西方音乐与中国传统艺术完美结合,创立了我国“艺术歌曲”的雏形,因此,他曾被著名音乐学者萧友梅称为“中国的舒伯特”。与其说他是一位音乐文化的传播者,倒不如说他是一位优秀音乐文化的创造者,通过他的观察与思考,创设出全新的音乐艺术形式,这是难能可贵的。

谭小麟,1932年至1939年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进修的时候,主要学习音乐理论以及各种乐器,如琵琶、口琴等,尤其是在民谣方面的创作相当突出。他1939年留学美国,并师从欣德米特学习作曲,他的学习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发展民族音乐,他的后期作品大多贯穿着欣德米特的现代作曲理论体系,力图摆脱浪漫主义与印象主义过分强调主观感情和色彩对比的影响,让全部的乐曲声犹如受到指挥一般,表现出逻辑性极强、表达形式舒展,整个演奏氛围十分和谐、张弛有度。他的音乐给人一种清新脱俗、风格迥异感受,在当时是非常受青睐的。

马思聪,在留学期间曾研究过德彪西以及对德彪西产生过影响的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马思聪在1935年所写的小提琴独奏曲《摇篮曲》中,探索了色彩性和声的运用,从而在和声的民族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马思聪还有许多歌剧、舞剧创作,表现出驾轻就熟的功力,他通过自身所学、严谨治学、创作优秀的作品,为国家在音乐理论研究、音乐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显著贡献。

江文也,1923年从台湾赴日本留学期间曾广泛涉猎了包括“新古典主义音乐”“表现主义音乐”“十二音音乐”等20世纪的艺术样式,从而使他的创作一开始便超越了欧洲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他的早期作品钢琴曲《小品十六首》中就有多调性或无调性的探索。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江文也属于一位多产作曲家,他的一生共完成了一部钢琴协奏曲,四部宗教音乐、六部室内乐、十部歌集、十五部大型管弦乐曲以及十七部钢琴曲集。与此同时,江文也的音乐风格早期曾受现代乐派和民族乐派的影响,后来从民族传统文化中广泛吸取创作材料,突出音调的五声性,手法简练,乐风含蓄,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冼星海,1930年赴法国巴黎学习小提琴和理论作曲,1935年回国,他是近代音乐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多产的作曲家,有劳动歌曲、儿童歌曲、艺术歌曲,在此之中,冼星海创作最广为流传的作品是大型声乐类,具体代表作是《黄河大合唱》《牺盟大合唱》《生产运动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特别是《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该部作品是最突出、影响最广泛的音乐作品。

除了上述提到的几位,还有青主(1912年留德)、应尚能(1923年留美)、陈洪(1926年留法)等,他们成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推动音乐事业发展、促进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

这一时期,中国在国外学习声乐、钢琴、器乐等音乐艺术的留学生人数增多,而且这部分留学生在音乐创作方面个个天赋异禀。通过在海外深造之后,不单是促进了我国与西方国家的音乐文化交融,而且把音乐文化的交流引向更深的层次。

(三)对西洋音乐学理论的传播

王光祈(1920年留德)是作出巨大贡献的。他曾是“五四”时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少年中国学会”执行部主任。在1920年期间,王光祈在德国主修的是经济学专业,三年之后,看到国人还未觉醒,依旧处于被西方疯狂侵略的麻木之中,为了快速唤醒国人,他毅然决然改修音乐学,以达到曲线救国的目标。他从介绍、研究西洋音乐入手,对中国音乐作了大量的研究。在研究音乐过程当中可谓硕果累累,其撰写了音乐专门著作十六篇,发表了有关音乐期刊的文章多达十四篇,而且翻译成多种语言,如《中国音乐史》《东西乐制之研究》等,在某些著作中他是当时东亚各国最早系统地采用欧洲比较音乐学研究方法的学者,并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意义的见解。王光祈除了向中国人介绍德国音乐的现代理论之外,同时还借助于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向国外人传播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并写有《千百年中国与西方音乐的关系》《音乐在中国的意义》等优秀作品,这些音乐著作为国人开启了音乐理论的新层次,并且对于外国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性作用。王光祈以毕生的努力为中国近代音乐学学科的建设做出了许多奠基性的贡献。

伴随着留学国外的音乐学子的逐渐回到中国,他们也将国外的先进音乐理论全面地介绍给了国人。并通过将国内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进行对比,从而对中外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陈仲子的《近代中西音乐比较观》(1916)。

二、来华外籍音乐家对音乐文化交流的贡献

(一)阿隆·阿甫夏洛穆夫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俄国犹太人,是一位中外闻名的音乐大家,他自幼住在中俄边境华人集居的小镇庙街,深受中国民歌与京剧的熏陶,他为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所做的贡献在于:深入发展中国传统音乐,并将其与西方先进的和声思想、现代结构化的设计以及管弦乐曲的特色相融合,使中国传统音乐能够与时俱进。阿隆·阿甫夏洛穆夫的代表性作品有三部协奏曲、四部交响曲、歌剧《观音》《孟姜女》、舞剧《琴心波光》,根据郭沫若的长诗《凤凰涅槃》创作了一部同名歌舞剧,等等。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与此同时,阿隆·阿甫夏洛穆夫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带有一种极大的热情和创新意识,因此,他所创作的音乐作品不仅使用了大量的中国元素,而且在当时那个年代还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和探索意义,对中国后来的音乐学家起到了很好的借鉴性作用。

(二)齐尔品

齐尔品,美籍俄裔作曲家、钢琴家,齐尔品在对我国传统音乐形式做了透彻的分析和研究之后,首先通过分析我国传统音乐当中所存在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将我国传统音乐同西方音乐相结合,并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主,通过借鉴西方音乐当中的优秀部分,对我国传统音乐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齐尔品通过在我国举办了一场“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的大型音乐比赛,从而对我国本土音乐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性作用,促使中国优秀的音乐作品开始受到国外专业人士的关注。在此次比赛中,贺绿汀先生的《牧童短笛》获得了比赛的一等奖。

他一直鼓励中国学生以五声音阶作曲。这一时期,在日本留学的江文也就受到齐尔品的这种创作思想的影响。齐尔品写了一本五声音阶的钢琴教科书,还写了属于五声音阶练习曲性质的《第二组曲》。他曾多次举行个人音乐会,被聘为音专的第一位名誉教授。

齐尔品回到欧洲后,经过努力使得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乐坛对中国音乐和中国音乐家有了了解。1947年,齐尔品应邀参加第一届“布拉格之春”音乐节,但他却推出了周小燕和李献敏两位中国音乐家。她们二位演唱演奏的都是中国现代作曲家及齐尔品写的中国音乐作品,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也使得我国很多优秀的音乐佳作与杰出的音乐创作者被西方国家所熟知,并且在欧洲乃至整个西方乐坛占据一席之地。毫无疑问,齐尔品为中国与世界的音乐文化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正是这种正能量的传播者,使得我国音乐文化能够进入世界艺术之林。

三、中国音乐文化的对外传播

1920年,梅兰芳所举办的国外演出活动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尤其是在1919年和1924年,梅兰芳两次到日本进行演出,在日本社会传播了我们国家的京剧艺术。1922年10月,梅兰芳应香港太平戏院邀请,率团去香港演出传统戏、新编古装舞蹈戏和现代时装戏30多出,演出时长近一个月,很受香港同胞和外籍人士的赞扬,中国传统京剧和梅兰芳的名声随之远扬海外。1930年,他又应邀访美演出,历时半年多,得到广大人士的称赞。1935年,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到苏联进行将近四十五天的演出活动,在演出活动期间,他通过细微的观察以及精湛的演出经验汲取并融合了当地很多优秀的艺术形式,例如歌剧、舞台剧、芭蕾舞等,这些都为其后的艺术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他也为中外友谊和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38年,我国民族乐器演奏家卫仲乐随“中国文化剧团”去美国演出。中国文化剧团在美国演出了一年左右,卫仲乐演奏的主要曲目是中国传统琵琶套曲《十面埋伏》。这使得传统中国乐曲在美国广为流传,中国民族音乐开始走向世界。

四、总结

通过此篇文章简要阐述了近代音乐文化交流的总特点,主要是中国留学生和一部分外籍音乐家的艺术活动。中国留学生对音乐文化交流的贡献是极大的,他们留学归来,为我国带来了数不胜数的西方先进、优秀的音乐文化,然后将这些先进的文化、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我国传统艺术进行紧密结合,从而使得我国音乐文化艺术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推动了中国整个音乐学的发展。因为有了他们,让我们看到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乐坛的曙光。

还有外籍音乐家的音乐文化交流的贡献,在音乐教育方面聘请了外籍教授,他们开阔了学生的艺术视野,更让学生学到灵活、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有两位外籍音乐家需要着重强调,他们对于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贡献是最大的,阿隆·阿甫夏洛穆夫和齐尔品,他们的作品已达到了中西音乐融合的层次。

中国音乐家赴海外演出也取得很大成功,传播了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华音乐文化,同时去外国演出也可以吸取外国表演艺术的营养,达到很好的文化交流的效果。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的音乐相互交融,不仅仅让音乐文化本身得到突破性发展,流传出口口相传的佳作,而且有利于世界多样统一的音乐格局的创建,有利于加快全球音乐文化的进步,更有利于增强世界每一个国家、世界每一个人民之间的友谊,从而构建全人类命运共同体。

猜你喜欢

传统音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