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音乐教育与中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2020-11-04刘洋
刘 洋
(江苏大学,江苏 镇江 212013)
引言
在社会文化建设中,音乐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德、智、体、美、劳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是我国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音乐教育能够使学生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感受、表现、欣赏音乐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扩大文化视野,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合作意识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进一步探索和提升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良好的音乐教育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在理性与情感两个方面得到提高和完善,使学生的人格品质和思维能力得到升华。
中学阶段是中学生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在这一阶段中,中学生通过不断积累大量科学文化知识为日后进一步的独立和深造提供智力基础。同时,经过这一阶段与更广泛的人群接触、交流、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与世界观,以增强自己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及参与社会活动的综合能力。而音乐教育对这种能力的培养具有显著作用。通过定期组织排练、举行演出等一系列音乐相关活动,不仅能为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合作精神的培养提供良好途径,还发挥了个性与特长,增强了集体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开朗个性和良好品质的形成,为将来适应不同的人际关系,更好地参与社会竞争奠定有利基础。在中学生中开展切实有效的音乐教育,不但可以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审美素质,提高他们对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受和理解力,更可以得到品格、性情的陶冶,精神的冶炼和仪容仪表的良好训练。
大量的事实与经验告诉我们,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尤其是品格上的习惯,如果用德育或智育方面纯理论的机械教导,反不如通过某种艺术过程的训练,使学生自觉地将其转化为支配其行为的一种标准来得更容易接受。因为严格的说教与训导常常缺少情感的内在动力,而艺术教育,特别是音乐教育中的许多途径,却有着由内至外的巨大感化力量。如在音乐教育的节奏训练中,生活中的纪律作用便暗蕴其中;在唱歌跳舞、器乐演奏中,仪容仪表自然而然被高度重视;听音歌唱,则可明白审乐知理;合唱演出可领悟到分工合作和团队精神的道理。在各种音乐教育活动中,可以让我们新世纪的中学生培植起自主、自学、勤勉、坚毅、自信、自律、团结、稳健等良好的品质。
一、注重运用情感动力,加强团队合作精神
知识经济社会是以人才为中心的社会,人是社会运作的主体与目的。国家对中学生的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的优秀人才。因此,中学生应具有知识经济时代所要求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未来社会要求我们的人才具有强烈个性和独特的创造能力,但这些并非是指离群索居的畸形发展,而是建立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之上,失去团队精神的个性发展,易流于放任,也相悖于21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
杜威(Dewey)、休弗茨(Hafts)两位教育家在他们合著的《伦理学》中谈到集体的音乐活动时说:“在歌唱之中,有统一的力量。与人合唱,其中含有被感染的团体情绪,其程度要比其他艺术强烈得多。”音乐教育活动无论是其内容或形式,都与团队活动精神密切相关。许许多多的歌曲本身就是唤起人们团队合作的战歌,一个大合唱,一个器乐合奏,没有大家的合作那只能是一盘散沙。
未来的社会活动是一种团体的生活。我们的教育应该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养成合作的精神,互助的习惯,要使每一个学生的行为不但对自己负责,社会负责,还要对所在的团体负责。音乐教育中的多种形式,应该说是训练集体精神的良好途径。我们在中学生教育中应把握好团体情感的动力,把众多的道德规范、公民意识、社会责任、团体精神、纪律习惯等的建立融入各种音乐教育活动之中。
面对21世纪的众多挑战,中学生的音乐教育应该尽量运用合唱、合奏、重唱、重奏、集体舞等形式用音乐促动情感,用情感的力量促进团队合作精神的发展。西方在很早时期就已认识到合唱不仅是一种音乐实践形式,更是造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万众一心、异口同声、相互协调,形成了良好的默契和共识,促成了特有的“音乐纪律”。在跳集体舞时,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全体学生都在互找朋友并尽情演唱,学生的身心得到了良好释放。学生在学习之外可以自然、真诚地表达对同学的友谊,从和谐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内心的幸福感。在音乐舞蹈的熏陶下,学生们的良好个性正在悄然绽放。
二、激发学生情感活动,增加审美素质修养
音乐是一门以审美为主的学科,音乐教育和教学的一切都应当以审美体验为最高任务,而音乐欣赏就是通往这种体验最直接的桥梁。欣赏是通过生理、感官刺激而达到心理和精神的反应。我们每个人都有激昂、细腻、活泼、温雅等情绪,在未受到具体的外部刺激时,它们是含而未发的。在欣赏音乐时某种乐曲或旋律会把某一情绪引发出来,随着乐曲感到激昂、活泼、忧郁等,当我们的情感处在被激发的状态中,也即“移情作用”的过程中,对美的感受、美的感悟会更为敏感、深入,自然而然地会促成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
音乐艺术的欣赏,包括其他艺术的欣赏,都包含有共通的三个方面:
(一)美的欣赏——从感官刺激而得到愉快感觉,带来自然美和音乐美,这只是一种美的陶醉,是欣赏的第一层面。
(二)技巧的欣赏——是对艺术的智慧、创作的技巧等方面的欣赏。这是第二层面的欣赏,对中学生来说,只是一般的介绍和了解。
(三)社会的欣赏——是对乐曲的理解、信仰、爱国心、同情心等的欣赏。在音乐欣赏中,这一层面是我们尤为应该重视的。因为通过社会欣赏这一层面,运用音乐的暗示力量,可使品格训练完成在潜移默化之中。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在选择音乐欣赏曲目时,就应该多选择积极向上、活泼激昂的作品,以培养学生振奋、向上、愉快的气质,而摈弃那些悲观、哀怨的颓废之气的作品。对中外音乐家生平、趣事的介绍,也能从一个侧面改善学生的品格。
三、运用趣味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兴趣是学习道路上最好的老师和“引路人”,兴趣是对某事、某物喜好和热忱的情趣;努力是面对困难,自我坚忍前进的一种行为。兴趣和行为是我们学习和工作中克服困难、取得成就所应具有的基础素质。没有兴趣的引发,就不可能很好地、持久地进行我们的学习。在音乐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兴趣作用”的设计,注意“同时学习”中兴趣热忱的开发,达到通过音乐活动造就品格教育的功效。
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其兴趣引发可分为两类:一是直接的兴趣,如唱一首歌,去弹奏一种乐器;二是间接的兴趣,如要唱歌或弹奏,就须先去读谱。由识谱能唱能演奏而带来的满足心情,就将间接地兴趣转化为直接的兴趣了。中学生由于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尚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体会音乐能给学生自身带来愉悦、温馨、兴奋等审美享受和启发学生对某种事物和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无形中培养他们自主、坚忍、积极上进的品格。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可以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能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用音乐点亮人生。
音乐教育中趣味教学的许多方法和途径,其作用我们不能只看作仅仅是为了某项音乐活动,而是要通过这些活动使之获得一种品格上的惯性,使之运用到他们今后的各种学习生活中去。如音乐教学中为了提高学习的兴趣,常常使用的动作化、活泼游戏化的方法,这些方法在其他科目的教学中完全可以借鉴运用,并取得较好效果。
音乐教育的活动本身就充满了趣意,但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如何能处处暗示品格的修养、想到品格训练的目的,这就需要教与学两方面不断地探索、实践。
四、应势利导挖掘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每个人在不同的方面都蕴藏着创造的潜能,如果能利用音乐教育的各项活动来利导和挖掘学生的这种潜能,并让他们在各种创造性的活动中得到自我体现,将有利于培养和确立“创新”这种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品质。
音乐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过是阵阵和谐的声响,我们在欣赏音乐时必须用想象力去把它们组织起来,千万个人可以从同一首作品中吸取不同的灵感而永不枯竭,这都是由于欣赏者的自我创作所致。因而,创作与欣赏,都要有着相同的感觉、经验、意识、情绪,两者只是一物二名,各有不同的行进程序而已。
为了提高学生的欣赏力,增进他们对音乐的理解,我们必须鼓励每个中学生尝试进行各类创作或叫亚创作活动。这里所说的创作活动当然有别于作曲家或演奏家的那种创作,它是作为一种教学的方法,而不能用严格的学术眼光来评价。我们是要在创作的过程中取得教育的效果,而不是在最后的结果中去获得杰作。通常,当人们发现一种美的境界时,会有将它记录和表现出来的冲动,这种冲动会使一个人全心全力,并动用他的全部心智将那种印象记录下来并传达给别人。因此,因势利导地挖掘创造潜能,将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创造潜能的发展,在音乐教育中有着许多方法。如选择一首简短的曲谱,先用不同的速度让同学们演唱,看看哪一种速度适合这个旋律的气质。因为各种速度各有个性,以此了解各种速度的运用和功用,然后再用不同的表情去演唱,如虔诚的、活泼的、轻佻的、狂热的,看各有什么效果,各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最后可根据个人的理解,自己选择一种认为合适的速度与表情,并自己填入词句,自己来演唱。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的只是鼓励和个别的指导。这样,同一首曲谱,在不同人的创造发挥下,便旋即成为了多首不同词句的“新歌”了。也可以引导学生创作一幅画来描绘音乐情境,甚至可以指导学生将某些歌曲改编成音乐小品,当学生们演唱他们自己“创造”的歌曲或表演他们自己创编的音乐小品时,就会有一种强烈的亲切感并获得“利导创造”的教育作用。
五、利用音乐培育美感,完善学生精神素质
美感是事物的美所引起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美感的产生是由美的客观存在决定的,没有客观对象的美,就没有主体美感的产生。现代心理学表明,美感意识中的种种心理素质作用与人才素质的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美感意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带有着浓厚的情感因素。任何一种艺术都能表现和激发人的感情,它是各种美育手段的共同旋律。但是,音乐教育同其他美育手段相比较,是更容易激动和以情动人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美是一种心灵体操——它是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音乐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特点,运用特殊的思维方式,把旋律、节奏、和声、复调等构成音乐的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将美好的感情付诸于声乐表现,从而激发起听者的共鸣,给人以美感。”
在我们的音乐教育中,通过长期的音乐学习活动,使学生们不断产生美感,并获得很多次美感享受所积累的经验,这将促使审美意境的不断提高,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思想情操,促使他们精神素质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如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每当听到它那优美的旋律时,就仿佛有一幅气韵生动、笔触秀丽的中国山水画长卷在我们面前慢慢展开,让人情不自禁地领略祖国大自然的美好和山河的秀丽,从而产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之情。同样,歌曲《小蜜蜂》使人懂得忘我的劳动,舍己为人是一种崇高的美德。歌曲《希望与你同行》洋溢着“风雨同舟”的真挚友情,鼓舞学生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六、结语
音乐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和价值,是国家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同我们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智能发展、身心健康、品格仪表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音乐教育在全面教育中的作用无不是美感作用的结果,离开了这个中心环节,也就无其他功能而言。作为一种国民素质教育,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不管这些学生在海外还是在内地,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天赋好还是天赋差,每位学生都可以接受音乐的教育和教化。
学校教育决定着个体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而学校的音乐教育则关系到个体的文明、素质、精神面貌和文化修养等方面。健康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道德品质高尚、有知识、有能力、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且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学校更应该重视并加强对中学生的音乐教育。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探索、研究音乐教育对中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对现代和未来都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