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常规的秘密,你知道多少

2020-11-03陈建华

康颐 2020年8期
关键词: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常规

陈建华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525(2020)08-00-01

邻居家的孩子糖糖感冒发烧了,她的爸爸妈妈带她去医院看病的时候,医生说需要进行血常规检查。其实血常规这个词我们听起来一点也不陌生,但很多人都会和糖糖的爸爸妈妈一样的感觉,治疗感冒和退热就可以了啊,为什么要进行血常规检查呢,血液又没出现什么问题。可是实际上,任何年龄的人在进行体检过程中,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检查就是血常规。临床当中的三大常规指的是尿常规、血常规、大便常规,无论是进行体检,还是进行入院检查,这三项都是必须要进行的。

尽管血常规在日常生活中于我们大家而言比较熟悉,但对血常规的认知还是存在局限性的,比如,一些人觉得血常规检查就是为了看一下有没有贫血或者感染,其实并非如此,血常规当中是有很多秘密的,很多我们不完全知道的秘密。

1 淋巴细胞比中性粒细胞高的现象可能是正常的

成人进行血常规检查时,白细胞总数中的中性粒细胞大概占比是55%-70%,淋巴细胞的大概占比是20%-40%,正常情况下,都是淋巴细胞要比中性粒细胞低。倘若淋巴细胞的比值比20%-40%高,那么患者很有可能患上了病毒感染、伤寒、肺炎或者是患上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除此之外,传染病恢复期患者或者患有淋巴瘤、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患者,也可能存在这种情况。

但淋巴细胞壁中性粒细胞高的情况,其实很多时候在临床当中也是正常的,这种情况在出生4个月以后至4岁的孩子中最为常见,原因就是這一年龄段的孩子,其粒淋比例和成人之间是不同的,是倒置的。换句话来说,处于此阶段的孩子,如若检查过程中发现淋巴细胞达到了55%-70%,不要惊讶,也不要恐慌,这是正常的。

2 白细胞有假异常现象存在

正常成人白细胞(WBC)的值在4.0-10.0×109/L范围内,根据最传统的说法和解释,每立方毫米中白细胞大约有4000-10000个。白细胞增高在尿毒症、白血病、急性出血、急性化脓性感染以及组织损伤等患者中最为常见。白细胞减少则在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一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放疗化疗等患者中最为常见。可是,上述情况都是病理情况,很多情况和疾病之间是没有关系的,但同样会有白细胞降低或升高的情况存在。下面介绍如下:(1)特殊人群会有这种情况出现:新生儿白细胞值介于15.0-20.0×109/L间;(2)服药后会有这种情况出现:服用扑热息痛、布洛芬等各种类型的退烧后,白细胞减少的问题会随之出现,但停药后白细胞数量就会恢复至正常;(3)生理状况会有这种情况出现:白细胞在静息状态下比较低,但在进食与活动后就会比较高;早晨起来的时候比较低,下午的时候又比较高;一天当中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甚至可以达到1倍之多。

如果出现了情绪变化或者受到了疼痛、运动等影响,白细胞会相应的轻度增多。举个例子,进行了一般体力劳动、日光或紫外线照射、冷热水浴后,白细胞轻度增多的情况就会出现。生活当中我们进行剧烈运动后,白细胞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35×109/L,主要为中心粒细胞,结束运动后则可很快恢复到原有值。白细胞增多在妊娠期比较常见,尤其是妊娠最后一个月的时候会更明显,一般在分娩2-5天以后就会恢复至正常标准。

3 血小板生理变化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

正常成人血小板(PLT)的10-30.0×109/L范围内,根据最传统的说法和解释,每立方毫米中血小板大约有10万-30万个。如果患者是急性失血、急性化脓性感染、溶血性贫血、脾切除手术、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情况,会出现血小板增多的现象。如果患者是再生性贫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急性白血病以及特发性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情况,会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情况,除此之外,某些药物也会导致血小板减少的情况。体检过程中很多人面对血小板降低或升高的问题,就会觉得自己患上了这样或那样的病症,其实并非如此。血小板有生理变化,正常人每天血小板的波动会在6%-10%间,晨间比较低,但午后比较高;进餐或运动后,血小板会出现明显升高的情况,休息后基本恢复至正常;春季比较低,冬季比较高;月经期前后血小板降低情况较为明显,经期第一天开始,血小板会降低至50%,然后再逐渐增高。如果有血小板值异常的情况存在,需要先判定一下有没有以上情况存在,有的话,就不需要太紧张、恐惧不安了。

4 血色素是有很多学问的

一般情况下会用血红蛋白对血色素进行衡量。成年男性的血红蛋白(Hb)值为120-160g/L;成年女性的血红蛋白值为110-150g/L。如果血红蛋白比正常值小,临床方面就会确诊患者为贫血,实际上这个诊断结果也是不容置疑的。简单的来说,成年男性血红蛋白在120g/L以下,成年女性血红蛋白在110g/L以下。以血红蛋白减低的程度对贫血进行分级,其中血红蛋白在90g/L以上者为轻度贫血;血红蛋白界于60-90g/L者为中度贫血;血红蛋白界于30-60g/L者为重度贫血;血红蛋白在30g/L以下为极度贫血。

贫血具体分为生理性贫血、病理性贫血两种,其中前者是一种和年龄或生长发育有着直接性关系的贫血,例如,3个月以内的婴幼儿,15岁以内的儿童,因为成长发育的需求量较大,造血原料不充足的情况下,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就会比正常人低大概10%-20%左右。妊娠过程中、妊娠后期,孕妇血容量处于不断增加的过程中,此时的血液会被稀释。老年群体因为骨髓造血功能呈现出明显降低的趋势,会让血红蛋白、红细胞含量明显减少。所谓病理性贫血,主要指的的疾病原因引起的贫血,其中骨髓纤维化、再生障碍性贫血比较常见。无论是生理性贫血还是病理性贫血,都属于贫血的类型,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处理措施。

倘若血红蛋白比正常值低,血红蛋白明显增多,首先需要确定是绝对性增多这种情况还是相对性增多症状情况。前者是血液发生浓缩,血浆中水分减少,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含量增多的就比较明显。后者则是不同原因导致的血液中血红蛋白、红细胞绝对值增多的情况,病理原因、生理原因都会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生理性增多在胎儿、新生儿、高原居民中较为常见。如果有血红蛋白升高的情况存在,先要将生理原因排除。

猜你喜欢

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常规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如何在血常规检查中发现危急重症的征兆
血常规检验的六大误区
万万没想到,你的身体也用84消毒液杀菌
7原因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
HIV感染者/病人CD4+T淋巴细胞检测及情况分析
肺结核合并艾滋病患者CD4+淋巴细胞测定和临床特点
雾化吸入疗法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