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活动经验,发展数学素养

2020-11-03郑莎莎

启迪·中 2020年5期
关键词:活动经验数学素养小学数学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对学生“两基”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这样一来,教学行为与学生综合发展目标不一致,还缺少了基本的活动经验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对此,本文则以“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这一教学模块为切入点,谈一谈丰富学生活动经验的具体方法,为发展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经验;数学素养

小学是学生初步建立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建立数学观念的基础阶段。对此,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基本思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的塑造。尤其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因为他们的思维正在处于具体形象阶段,并且建立数学知识主要依靠外在的认知活动,对此,教师作为课程的构建者,应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并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活动,其目的旨在通过学生自主动手参与学习活动的方式完成新知识的构建,并以此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

一、丰富学生活动经验的具体实践方式与策略

(一)构建操作活动,唤醒已有认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年级阶段的学生认知规律为“感知—表象—概念”,而动手操作活动恰恰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契合。一方面,动手操作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觉器官,使这些认知行为具体呈现到数学学习活动中,以此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形成知识的表象,另一方面,通过操作活动的开展,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认知,为抽象化数学概念的建立奠定基础。

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在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调动他们参与数量分析活动的积极性,教师以复习导入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参与操作活动,首先,指导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和圆片并展开“摆一摆”活动。第一步:第一行摆5个圆片,第二步:第二行摆的三角形与圆片同样多,第三步:在三角形那一行再摆两个三角形。在学生进行“摆一摆”操作活动后,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展示“三角形与圆片”摆的过程,让学生对比、分析,反馈摆一摆活动的效果。同时,教师启发学生说一说“摆一摆”这一操作活动的感悟,这便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同时也唤醒他们的已有认知并思考出“一一对应摆法”思想的灵活运用,进而为学生后续学习活动的开展奠定认知基础。

(二)创设观察活动,调动学习兴趣

观察能力是学生获得基础知识的一项重要能力。观察行为也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其中,学生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活动来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发展丰富的感性经验,为推动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此外,在观察活动中,每个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这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尝试观察,这样便有助于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知识形成、发生、发展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在学生已经把握“一一对应摆法”数学思想后,为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教师便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主题图,即:小雪和小华进行套圈活动,小雪说自己套中了7个,小华说自己套中了12个,紧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即:仔细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什么?这样的场景带给学生视听觉冲击,激发学生的深入观察。于是,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活动知道“小雪套中了7个,小华套中了12个。”教师及时追问,即:由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提出“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于是,以这样的生活情境入手,以这一探究问题为导向,以此展开后续的探究活动。由此可见,以具体的场景为观察对象,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观察,既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乐趣,还能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进而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组织探究活动,完成知识构建

探究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的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思想以及方法,丰富其数学活动经验。此外,通过探究活动的开展,也能够促使每个学生发挥其自身的能动性,感受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进而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可持续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为了使学生知道“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相差几”的计算方法,使他们主动完成新知识的构建,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活动。首先,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以此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于是,每个小组的成员拿出三角形与圆片进行摆一摆活动,其中,三角形代表小雪套中的数量,圆片表示小华套中的数量,依次对应摆下去能够观察到有一部分没有三角形与之对应的圆片。此时,教师提出疑问,即:另一部分圆片表示什么?有的小组提出“小雪套中的部分”有的小组认为“小雪与小华套中相同的部分”,在此基础上,教师明确“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这一问题,便使得每个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进而口述解题思路,并明确“12-7=5”这个式子,同时,也表示这个数量关系的实际意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加法”进行检查,使学生掌握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解答方法。于是,教师及时追问:“小华套中的和小雪套中的相差几个、小雪比小华少套中几个”。在思考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深刻感知这些问题其本质是统一的,进而强化对“减法”的灵活运用。

(四)设计总结活动,构建知识架构

总结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不可忽视的环节之一。通过总结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提供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来完成数学知识体系的更新以及数学知识结构的完善,还能够巩固学生当前所学的知识,与此同时,使学生统揽知识要领,进而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奠定夯实基础。

在学生初步掌握基础知识后,教师设计总结活动,给学生自主讨论的空间与时间来回顾“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相关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总结,有的小组提出:“求一个数比另一部分多几”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问题,有着共同的特征,都是用减法来解答。有的小组提出:学会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相差几”的解答方法。与此同时,教师也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巩固复习,这样的方式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完成新知识结构的重置。可见,总结活动的开展是必不可少的,既是教学活动的必要部分,还直接体现出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而通过及时有效的总结,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内化与吸收,以此完成数学新知识架构的建立。

(五)延伸练习活动,强化知识理解

练习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技能以及促进他们思维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发展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创造力的途径之一。对此,在教学活动的结尾,教师应将知识延伸到练习活动中,使学生展开练习活动,这样一方面能够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把握,还能促使学生将当堂学习的数学知识迁移到具体问题中,完成知识的有效运用,另一方面能够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内展示能动作用,帮助每位学生学得积极、学得扎实、学得灵活。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问题的解答,教师延伸练习活动,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展示图文并茂的练习题,如:张伯伯摘草莓并提出上午摘了13箱,下午摘了8箱,这时,王伯伯问张伯伯上午比下午多摘了几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启发学生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于是,这一情境图给学生视觉冲击,调动学生的练习兴趣,与此同时,学生将本节课所学知识迁移到这一具体问题的解答活动中,并回答:“因为要求的是多多少,所以运用减法来解答”。可见,通过这样的练习活动,不仅使学生灵活运用减法来计算“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强化了他们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还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真正帮助学生达到了爱学数学、学好数学的目的。

二、有效丰富学生活动经验的积极意义

(一)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发展应用意识

无论是操作活动还是观察活动,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原有认知与经验,并且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而言,由于他們正在初步建立数学知识架构、形成数学观念,在学习数学新知识时,最多的是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认识数学知识,同样地,生活经验也是学生灵活运用的感性素材。对此,在构建教学活动时,教师结合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来构建活动,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并对抽象的数学知识产生初步的感性认识,还能够进一步强化数学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帮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以此发展他们的应用意识,强化他们学好数学的动机。

(二)让学生积累操作经验,完善认知结构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思维主要以具体形象为主,并且抽象数学概念大多数是在操作行为完成后而建立的,对此,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时,便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知觉、思维、想象等认知参与到活动中,与此同时,这样既能启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完善数学认知架构,还能使他们感受到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过程,以此内化、吸收数学知识,强化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此外,操作活动与学生的认知思维相契合,能够帮助学生完成数学知识的重组与构建,进一步完善他们的数学认知结构。

(三)让学生积累探究经验,提高学习能力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并且注重学生能动性的发展,对此,教师以某一教学主题为导向,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发挥能动作用,使他们在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化问题,还能够提高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此外,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以及学生发展的促进者,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一方面能够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出现,另一方面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把握知识的本质特征,以此建立数学观念,强化数学学习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通过构建数学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帮助学生内化数学知识并建立数学观念。对此,教师作为课程的构建者,首先应把握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这一模块的教学目标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展开学习活动。其中,活动的开展既需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能动作用的发挥,还需要在学生已有经验与认知的基础上来构建,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外,教师还需要将课堂交给学生,给他们一定的空间来进行总结活动以及练习活动,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梳理知识架构,强化他们运用数学知识的灵活性,以此促进他们的数学素养得以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沂珈.小学数学教学中积累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策略与方法[J].祖国,2017(12):257-257.

[2]何蕴芳.小学数学教学中积累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策略与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5):135-136.

[3]曾荣珍.浅析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习得的教学实践[J].好家长,2018(92):130-130.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莲前小学 郑莎莎

猜你喜欢

活动经验数学素养小学数学
活动经验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浅析
感悟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关于当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方案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