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2020-11-03常欢
常欢
摘要:企业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通过会计操纵来满足管理层私人利益、扰乱市场秩序的极不规范的管理行为。盈余管理行为普遍存在于国内外管理活动中,本论文对盈余管理动机、盈余管理手段和盈余管理计量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整理,以期为盈余管理后续研究提供研究基础。
关键词:盈余管理; 管理行为; 盈余计量
一、盈余管理动机研究
国外专家学者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资本市场动机和契约动机。关于资本市场动机,Teoh、Welch、Wong(1998)经研究检验得出,企业管理当局存在着在股票初始发行和季节性发行之前增加企业盈余的应计项目以增强投资者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信心和提高发行价格的情况。Aharony,Lee and Wong(2000)以我国83家进行IPO的企业为样本,发现样本企业的总资产收益率在上市前的两年内逐渐上升并于IPO当年达到最高,然后逐渐下降,证实了中国的IPO公司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契约动机主要指管理当局在制定契约前,为了保证自身利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Watts&Zimmerman(1986)认为除非契约各方能够确定企业是否违反,否则契约不会减少利益冲突的代理成本,为此人们需要对企业所订立的若干契约进行监督。而会计数据是现代企业确认产权和签订契约的决策工具,所以只要存在监督成本,管理当局就会在契约实施过程中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会计程序等进行操纵,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关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基本上都属于资本市场动机,主要包括IPO、配股和扭亏。首先是IPO动机,徐宗宇(2000)通过对比上市公司的招股说明书与年度报告披露的盈利预测情况,发现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盈利预测水平误差较大,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张澜(2011)发现工业类企业在IPO之前存在美化业绩现象且在IPO前两年和前一年盈余水平达到最高点。王春锋、吉栋(2003)研究发现企业为了提高股票发行价格,在IPO前存在人为调节利润现象,且这一盈余管理行为具有系统性贯穿于整个IPO全过程。
我国的上市公司普遍偏好股权融资,所以对配股权的充分利用会帮助企业获得巨额资金,许多上市公司为了获取配股资格达到要求的净资产收益率水平而对盈余进行管理。陈小悦等(2000)针对国内上市公司为获取配股资格而进行的利润操纵行为进行研究,发现净资产收益率处于10%一12%左右的公司操控性應计利润较高,从而得出了上市公司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二、盈余管理手段研究
Teoh,Wang and Rao(1998)发现IPO公司在初始股票发行的年份及随后几年间将固定资产折旧和坏账准备作为盈余管理的手段。Beaver et a1.(2003)研究发现银行会通过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管理。Jackson&Wilcox(2000)、Roychowdhury(2006)研究发现管理当局为提高当期收入和利润以实现粉饰报表的目的,采取了包括打折、放宽信用条件等不正当的促销方式加速销售的盈余管理行为。Cohen et a1.(2008)研究发现企业为提高当期盈余,采取了通过生产明显超出市场需求的产品以降低产品单位成本、进而降低销售成本、提高销售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
陆建桥(1999)认为盈余管理主要是通过管理应计项目来达到的,原因是应计利润项目方面是现行会计准则和权责发生制所允许的,不容易被外部报表信息使用者洞悉的优点。盛力行(2003)认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表现为利润“大洗澡”、利润最小化和利润平滑三种具体形式,指出深入分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是识别盈余管理的核心手段,同时还要重点关注这三大表的附注。王芳(2012)认为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是在既定的会计准则或制度框架约束范围内进行的,并列举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重组、关联交易、会计政策变更等八项具体盈余管理手段,同时从分析现金流量、剔除异常利润、剔除不良资产等四
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识别方法。
三、盈余管理计量研究
对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应计利润分离法,是实证研究中最常用的一种计量方法,该类方法目的是从应计利润总额中分离出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作为衡量盈余管理的指标,并用操纵性应计利润来衡量盈余管理的大小和程度。计量模型包括Healy(1985)模型、DeAngelo(1986)模型、Jones(1991)模型、Jones截面模型(DeFond and Jiambalvo,1994)和Jones修正模型(Dechow 1995)。
具体应计利润法,由Me Nicholes和Wilson提出,主要针对某一特定行业中某一或某组特定的、需要管理当局进行职业判断的、金额大的应计项目建立相应的应计模型,以检验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与应计利润分离法相比,该方法更便于识别影响应计项目的影响因素,从而有效的识别盈余管理的手段和程度。
盈余分布法,Burgstahler&Dichev(1997)最先开始使用这种研究方法,主要通过检验报告盈余在临界点附近的分布规律来测度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并得出研究结论,即:盈余管理水平与其盈余分布函数的呈现方式密切相关,当样本企业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时,其分布函数是平滑的,没有很大的波动;相反,当存在盈余管理时,样本企业的盈余分布函数在阙值附近不平滑,数据连续性较差。
四、结论
本论文通过对盈余管理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发现,企业盈余管理动机主要集中于通过美化经营成果以获取更多的资本支持,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是通过应计会计计量的项目的调整来实现企业盈余,关于应计管理的计量方法主要通过实证计量的方法来判断企业盈余管理程度,从而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进行评判。
参考文献
[1]Sht A , Iw B , Tjw C .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the underperformance of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 1[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8, 50( 1):63-99.
[2]Aharony, Joseph, Lee, et al. Financial Packaging of IPO Firms in China.[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0.
[3]Watts R L , Zimmerman J L . A 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J]. Accounting Review, 1986, 65.
[4]张澜.我国上市公司IPO过程中的盈余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1):16-18.
[5]王春峰,李吉栋.IPO企业盈余管理的实证检验[J].天津大学学报,2003,(5):324-327.
[6]陈小悦,肖星,过晓燕.配股权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J].经济研究,2000,(1):30—36.
[7]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9,(9):25-35.
[8]Beaver,W.H.,M.F.McNichols and K.K.Nelson.An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Discontinuity in Earnings Distributions[J].Working Paper,Stanford University,2003,(3):12-16.
[9]Roychowdhury S . 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 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 2006, 42(3):335-370.
[10]Real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he Pre- and Post-Sarbanes Oxley Periods[J]. Accounting Review, 2008, 83(3):757-787.
[11]盛力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動因、形式和识别[J].浙江金融,2003,(11):24—25.
[12]王芳.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成因、手段及识别[J].价值工程,2012,(8):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