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性耕作中玉米螟虫和玉米旋心虫的为害特点及其防治分析

2020-11-03武永平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蝼蛄玉米螟

摘要:玉米的保护性耕作对于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保护性栽培中如何进行虫害的防治意义十分重大,对此,本文主要分析研究了玉米螟、旋心虫等虫害的发生及防治情况,进而为广大农民种植玉米防治虫害提供帮助。

关键词:虫害防治;玉米螟;旋心虫;黏虫;玉米蚜虫;蝼蛄

由于保护性耕作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有机体,不同的机器类型、作业时间(秋季或春季)、深度和作业次数对虫害的生存有不同的影响。

由于昆虫是冷血生物体,所以它的生长速度受周围温度调节。作物残茬通过反射阳光和减轻土壤水分蒸发,可以缓和湿度,所以生活在土壤中的昆虫在保护性耕作条件下,要生长得相对慢些。例如免耕制玉米地中,玉米食根虫成虫的最初出现就得到了延迟。作物残茬对土壤温度的调节作用,也影响昆虫的越冬。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冬季积雪不足,并长期处于寒冷状态,保护性耕作则比传统耕作玉米食根虫卵的越冬能力更强。

保护性耕作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中的其他部分,而那些部分又影响到昆虫的生存。如耕作作业影响到杂草的种类和密度,而杂草的变化又同时影响害虫和益虫的数量。

一、玉米螟虫的为害特点及其防治

1、为害特点。玉米螟俗称钻心虫,是玉米等作物的重要蛀食性害虫。以幼虫为害,心叶期取食叶肉、咬食未展开的心叶,造成“花叶”状。抽穗后蛀茎食害,蛀孔处通风折断,对产量影响更大。还可直接蛀食離穗嫩粒,并招致霉变降低品質。

2、形态特征。成虫为中型蛾,体色淡黄或黄褐。前翅有2条暗褐色锯齿状横线和不同形状的褐斑,后翅淡黄,中部也有2条横线和前翅相连。雌蛾较雄蛾色淡,后翅翅纹不明显。卵略呈椭圆形,扁平。初产时乳白色,渐变黄。卵粒呈鱼鱗状排列成块。幼虫圆简形,体色黄白至淡红褐。体背有3条褐色纵线,腹部1~8节,背面各有2列横排毛片,前4后2,前大后小。蛹纺锤形,褐色,末端有钩刺5~8根。

3、生活习性。年发生1~6代,以末代老熟幼虫在作物或野生植物茎秆或穗轴内越冬。翌春即在茎秆内化蛹。成虫羽化后,白天隐藏在作物及杂草间,傍晚飞行,飞翔力强,有趋光性,夜间交配,交配后1~2天产卵,雌蛾喜在将抽雄蕊的植株上产卵,产在叶背中脉两侧,少数产在茎秆上。平均每雌产卵400粒左右,每卵块20~50粒不等。幼虫孵化后先群集于玉米心叶喇叭口处或嫩叶上取食,被害叶长大时显示出成排小孔。玉米抽雄授粉时,幼虫为害雄花、雌穗,并从叶片茎部蛀人,造成风折、早枯、缺粒、瘦秕等现象。

4、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2)释放赤眼蜂放蜂时间根据预测预报确定玉米螟发生期,掌握在玉米螟产卵期放蜂。放蜂量和次数根据螟蛾卵确定。一般每公顷释放15万~30万头,分2次释放。放蜂前要注意检查蜂的发育,掌握在蜂蛹后期,个别出蜂时释放,把蜂卡挂到田间1天后即见大量出蜂,雨季要抢晴放蜂,做到大面积连片放蜂,有利提高防治效果。(3)利用白僵菌治螟白僵菌可寄生玉米玉米螟幼虫和蛹。在早春越冬幼虫开始复苏化蛹前,对残存的秸秆,逐垛撒白僵菌粉封垛。方法是每平方米垛面用每克含100亿孢子的菌粉100克,喷一个点,即将喷粉管插人垛内,摇动把子,当垛面有菌粉飞出即可。也可用每克含量80亿~100亿孢子的白僵菌分加滑石石粉或草木灰按1: 5充分混匀,每公顷用量15~30千克,用机动畴奶器喷粉,防效80%~90%。或每克含70亿孢子的菌粉与10倍量的煤渣制成颗粒剂,撒施于喇叭口内,公顷施颗粒剂60~75干克,或以1: 100对水配成菌液滩心。

二、旋心虫的为害特点及其防治

1、为害特点主要为害心叶及生长点, 常造成心叶菱蔫枯死和花叶。玉米生长点被害后,常使叶片加厚,叶色浓绿,分蘖丛生,植株畸形,不能正常生长。这与玉米粗缩病初期症状相似,易被误认。两者的主要区别是,旋心虫为害的玉米幼苗上留有蛀孔,生长点(心叶)枯死,叶鞘和叶片的叶脉上无隆起的短条纹。6月中下旬玉米拔节后幼虫从基部叶鞘内侧向上蛀食并从节间蛀人茎秆内。一-般每株只有1头幼虫,很少有两头同时为害-株的。降水多的年份,5~6月份温湿度适宜则旋心虫发生重;唉播的玉米田及重茬地受害较重。

2、形态特征玉米旋心虫属于鞘翅目叶甲科微小甲虫。成虫体长5~6毫米,全体密被黄褐色细毛。前部黄色,宽大于长,中间和两侧有凹陷。胸节和鞘翅上布满小刻点。鞘翅翠绿色,具光泽。老熟幼虫体长8~11毫米。头褐色,腹部姜黄色,中胸至腹部末端每节均有红褐色毛片,中、后胸两侧各有4个,腹部1~8节两侧各有5个。

3、生活习性玉米旋心 虫在北方年发生代,以卵在土壤中越冬,常把卵产在玉米田的土壤及根须上。5月下旬至6月上旬越冬卵陆续孵化,5月末至6月上旬幼虫开始为害,白天潜伏在玉米根系周围的表土中,傍晚或清晨从根茎交界处或近地表2~3里米处蛀人玉米幼苗,在玉米幼苗期可转移多株为害。苗长至30工关在后, 很少再转株为害,幼虫为害期约 45天,于7中、干甸幼中老熟后,在地表做土茧化蛹,蛹期10天左右羽化出成虫。成虫白天活动,夜晚栖息在株间,一经触动有假死性,成虫86多产朝在疏松的玉米田士表中,每头雕出可产第10余粒。多者20~30粒。

4、防治方法。(1)进行合理轮作避免连茬种植,以破轻为害;(2)每公顷用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或用2 5%的敌百虫粉剂15~22.5千克,拌细土300千克,搅拌均匀后,在幼虫为害初期(玉米幼苗期)顺垄撒在玉米根部周围、杀伤转移为害的害虫;(3)用90%晶体敌百虫1000 倍液,或用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喷雾,每公顷喷药液900~ 1000千克。

参考文献:

[1]王贵满、赵丽娟、苗全等主编:《北方春玉米保护性耕作及其配套技术》,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长春,2010年3月,

[2]陕西省农业机械管理局等编:《保护性耕作技术》,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西安,2006年6月。

作者简介:武永平,女,汉族,吉林白城人,现任职于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向海蒙古族乡农业技术推广站,研究方向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用农作物高产栽培,农业病虫害防治。

猜你喜欢

蝼蛄玉米螟
一只蝼蛄里的尊重
不靠谱的蝼蛄
论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
蝼蛄食性和行为特性观察
浅谈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生物防治技术
浅析玉米螟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论玉米螟防治措施
一只蝼蛄里的尊重
一只蝼蛄里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