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下的乐趣美术有效教学策略探析
2020-11-03叶杨荣
叶杨荣
摘要:融入地方文化资源进行美术教学是对美术教材地域性短板的有效补充,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用好、活用、巧用地方文化资源,使学生在“读图、思辨、表达”的趣味性有效教学实施中图像识读、审美判断、创意表现的核心素养能力得到培养与提升。
关键词:地方文化;乐趣美术;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当下的美术教学正从“三维目标”向“核心素养”稳步迈进,在美术核心素养落地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材的地域性短板突显,有许多课例与图片学生陌生没有亲近感,因此,美术核心素养教学并不适合地方区域的日常美术教学。为了补齐美术教材这方面的不足,融入地方文化资源对教材进行补充,是有效的教学方式。这不仅能促进学生与教材的对话,让课堂充满情趣与活力,还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乐趣美术”教学主张的实践过程中,笔者把地方文化的融入与美术教学相结合,指导学生对本土文化进行读图欣赏、思考判断、表达创意,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达成,使学生的图像识读、审美判断、创意表现能力在情趣融合的有效教学中得到落实与培养。
一、用好本土文化资源,在“读”中培养学生图像识读能力
在本土文化融入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用美术的语言和欣赏方法对本土文化之美、自然之美、作品之美、创作之美进行图像识,是用好本土文化资源的有效方式,也体现了美术审美的实用价值。这是美术教学之根本,也是实施美育的核心所在。对于本土文化中的作品、图片欣赏,教师除了引导从造型表现的线条、色彩、构图进行欣赏读图外,还可以采用多种读图欣赏方式。比如,通过学生自读赏析、互动赏析、教师引读等欣赏读图方式对学生收集的文化资源图片资料进行赏析点读。对学生通过网络和实地考察收集的文化资源图片,可以引导学生从构图、表现形式及形式美原理等方面进行解读,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让学生掌握读图的方法与规律,也要使学生明确在读图中需要克服的弱点并找到学习的方向,从而使图像识读的能力得到培养,学习之乐趣得到激发。
例如,在上《工艺美术作品欣赏》一课时,利用多媒体白板技术组织学生观看生活中的建瓯根雕艺术展览馆图片,当这些造型奇特的根雕作品出現在学生面前时,学生被视觉的形象所打动,惊叹不已!这些根雕作品,有反映自然生活的,有反映传统美德与时代新风的,有人物的,也有动物的,等等。如以讴歌奥运拼搏精神为题材而创作的《抬起头,前面是个天》、以四川汶川地震为题材创作的《感动中国》、以建国六十周年变化为题材创作的《国之根本》等。通过展示交流,学生知道了这自然质朴、生动传神、蕴意深远的根雕作品的制作流程及背后隐含的内涵、创作背景等,在实践中培养了审美能力。同时,学生还从网上搜索知道:堪称“中华一绝”的妈祖殿根艺作品,其殿内所有可以看见的根雕,全部为根艺作品:树根的香炉,树根雕成的花瓶,树根创意的龙柱。最为壮观的是四周壁旁全用树根装饰:白云彩虹,山崖老树,激流浪花,俨然一幅巨幅山水图。学生看了连连赞叹。其中,《龙宫借宝》的创作在保持根材整体材质美感的前提下,对人物内在精神和脸部表情做了恰如其分的刻画,将《西游记》中孙悟空和东海龙王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让学生感受到根雕美术创作“随形联想”的方法以及不同的刀法工艺。这一读图,不仅让学生了解美术“随形联想”创作的相关技法知识,还知道了根雕作品读图审美的方法与背景,同时,也培养学生网上搜集的信息技术能力,学生学习兴趣浓。
二、活用本土文化资源,在“思”中培养学生审美判断能力
在本土文化融入美术教学中,通过调查、探讨、认知等形式,让学生走进优秀的地方特有的文化资源,走入社区了解家乡的历史现状、民族特色、古建筑、传说等背后的文化内涵,明确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探讨本土文化及生活资源对我们有何意义,对本土文化的节奏、韵律、构图等进行初步的思考与解读。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艺人等对本土文化内涵的补充及对其表现技法的示范传授,使学生在真情实感的实践活动中明确本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感受生活与文化探究的乐趣。并在乐与趣(探究与接受)相融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生命感悟力与创造力,掌握对称、均衡、重复、变化等形式美的审美思辨能力,不断提高审美判断力,懂得用审美规律评价作品,促使学生不断向智慧、审美和文化生命提升,使本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在学生的探究之旅中得到传承,让本土文化资源在日常教学中得到活用。
例如,《家乡的古民居》一课教学,教材展示的是徽派建筑,学生并不熟悉,这给教材融入本土文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提供了空间。教学中,教师通过用色彩明暗、对称、节奏、构图审美方式,对宏村建筑的历史、材质、造型特点进行欣赏,并对其进行审美判断,辨其美之所在。接着,对雕刻在门罩、窗楣、照壁、月梁头、平盘斗、隔扇、窗扇、门额、栏杆、水池、花台上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等砖雕、石雕、木雕生活题材,用形式美的原理加以评判。对手法多样的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加以赏析,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通过学生对家乡建筑观察收集的研学之旅,把学生分成三个大组,对家乡东游党城、徐墩伍石等古民居的建筑历史、结构、用途等用对称、均衡、重复等美学原理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通过认知思辨,掌握审美规律及审美评判方法。这样,在活用本土文化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补充,让学生在亲近家乡文化中激活课堂,突显教学特色、教学品质、教学实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在本土文化的观察体验与审美判断中明确其文化价值,懂得珍惜与保护,并加以传承。让每一个学生在文化与资源互补优化的活用教学中潜质得到发挥,在掌握真、善、美的美术审美判断规律中体验美术课堂学习的乐趣。
三、巧用本土文化资源,在“达”中培养学生创意表现能力
美术创造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生创造性的学、愉悦的学,学会学习、学会绘画的同时,要把学生对本土地方文化的探究,通过课堂不同组织的形式、不同个性的内容表现、不同的美术表现形式与手段,予以创造呈现。以情育人,让学生在利用本土绘画材料、工具与方法进行创造和实践中,感受美术形体、结构造型创造所带来的乐趣。教师要感受利用不同的本土媒材,在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乐趣课堂中学有所用,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从乐学的状态到乐学的境界,体验学习的成功与乐趣。并在本土媒材的表现形式上有所创意,如卵石画、秸杆画、版画、剪纸等创作,可以在线条的组织上与众不同,也可以在构图上富有创意,还可以因地制宜,把绘画与手工相结合,以实现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真正让学生体验美术创作多样性的乐与趣。
例如,《会动的线条》一课教学,课堂上教师大胆的把音乐、美术进行整合,但在难度上有所提升,注重线的长短、疏密变化,形的变化,通过观察、想象,让学生在玩中动起来,在音乐中舞起来,充分体验线条变化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在观察绘画体验中,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教师利用建瓯版画的深厚文化底蕴的优势,让学生结合建瓯版画的用具、材料制作方法等,把变化的线条用版画媒材与技法表现出来。由于平时的普及,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创作欲极强,通过联想、构思,学生把心中的创意表达出来,作品内容丰富,思路开阔,个性鲜明。其中,有用单色版画、纸版画、吹塑版画等进行创作的不同线条装饰的鱼、衣服、房子、汽车、太空星球等,这充分表现了学生的创意实践与美术表现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在不同课时,不同地方文化媒材的情境体验中,拓宽创作视野,体验成功创作带来的快乐。
综上所述,地方文化融入的美术教学,学生在耳濡目染的本土文化熏陶中兴趣大增。本土文化的图片,学生看过、收集过,很熟悉,在对其文化之美的读图欣赏中,学生学会了用美术语言、造型表现、形式美的原理欣赏方法,学习过程其乐融融。而在对本土文化的审美思辨中,学生在探究其内涵的同时,对本土文化的节奏、韵律、构图,对称、均衡、重复变化等美的规律进行概括,掌握了审美的规律,感受到美术学习习得方法的快乐。同时,本土文化资源不同媒材的实践创作表达,激发了学生思维,拓宽了学生思路,张扬了学生个性,体验地方不同媒材多样化创作所带来的乐趣美术。因此,使本土文化在乐趣美术趣味性的有效教学中得到传承与创新。
[本文是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2019年度立项课题“闽北地方文化融入美术教学的趣味性与有效性研究”(课题编号:MJYKT2019-176)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