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FAS系统在地铁灾害情况下的应用分析
2020-11-03朱志浩
朱志浩
摘 要: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进程中,越来越多新技术投入其中,有效的提高了地铁运行的安全维护效果,例如在当前地铁中融入了FAS系统加强对火灾防范和应急处置的优化力度,并且还可以灵活应对在这些运营中的一些突发情况,全面提高地铁运营的安全系数,因此需要加强对系统的全面维护以及管理。本文论述了FAS系统在地铁灾害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FAS系统;地铁灾害;系统应用
一、FAS系统的概述
为了使FAS系统能够在地铁灾害中发挥应有的价值和效果,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了解FAS系统的特点,为后续工作科学实施提供重要的方向。FAS系统在地铁中起到重要的安全保护系统,属于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是由火灾探测器和区域报警器而组成的,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设置相对应的通讯装置,以此来形成设备缺陷的联动,满足中心控制要求以及标准。在系统运用过程中能够直接和主控制台型相互的连接,之后再按照火灾报警控制器的信息上传到控制系统中,直接提供协议接口和控制器相连的功能,实现双向的通信。之后要通过接口的功能发送火灾模式并接受相对应的执行信息完成新的反馈。这一工作过程的信息能够直接在火在控制器中,提供全面的显示以及操作。地铁FAS报警系统属于地铁线路安全运行的重要条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的一些问题,并且提出有效的应对方案,保证性能能够满足相对应的要求,全面的提高地铁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经值班人员确认了火灾发生之后,要启动相对应的联动程序,在防火墙中不同的模式命令关闭本区域内的相关设施,在地上部分,任意一个消火栓内部融入了按钮报警系统能够马上启动消防泵,用于日常的火灾防护。
二、FAS系统在地铁灾害情况下的正常应用
1.故障的处理程序
在系统日常运行的过程中会定期完成系统的扫描,当发现异常情况的话,那么可以先启动监视装置之后再将异常信息发送到控制盘中,完成终端报警。值班人员在听到报警声音之后,在工作站中查看相关设备的运行界面,点击相对应的按钮,查看报警信息的具体内容之后,再根据故障现象将报警信息,通知到相对应用的岗位人员中。在系统中每个工作站都配备了信息传输系统,能够快速的输出有关异常信息方面的内容,并且可以自动化的完成事件的记录以及处理,为后续的维护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火警的处理程序
在系统正常运行的过程中,报警控制盘和气体灭火控制盘均可以放置在手动的状态中,当系统探测到火灾信息之后,会发出红色指示灯,并且发出滴滴滴的报警声音,在监控系统中会自动转变为报警界面值班人员,在收到相关信息之后需要在控制盘中查看相关的位置或者是了解探测器的信号之后,再安排专业性人员来负责现场的管理。如果现场没有任何火灾发生的话,那么可以按找复位操作来消除一些报警信号,从而提高实际的管理效果。如果在现场勘查之后发现有火灾的话,并且火灾非常的小不会发生爆炸,那么可以取出就近的消火栓或者是消防水带进行人工的灭火,再解決完成之后要在控制室内进行系统的复位。如果火势比较大的话,那么要马上通知控制中心启动自动按钮。火灾现场属于气体保护的房间,要先将气体灭火控制装置启动之后再自动的释放气体,在气体完成之后要找到附近的消火栓进行灭火处理。相关控制人员在接收到火灾确认信息之后,要进行监控调度,并且还要和车站广播进行相互的连接,帮助现场人员安全的逃离现场,避免存在较严重的人员损失问题。
3.监控中心接口
为了避免在火灾时存在较为严重的损失,在FAS系统中还包含了监控中心接口,和城市监控进行相互的连接,这样一来如果在地铁中发现较严重的事故的话,那么可以启动各方的力量共同进行全面的施救和救援,比如可以和消防局和城市监控中心进行相互的沟通,以此来提高后续的救援效果。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采取公用的通信网络,进入到地铁的FAS系统中,在接收到报警信息之后,要将相关信息发送到监控中心,或是中央控制室中,在城市火灾自动控制中心,要配备相对应的硬件设施,采取一体化的工作模式,将信息反馈到大屏幕中,方便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在具体实施时需要联合不同部门的力量,共同的制定更加科学的应对措施,同时还可以将地铁内的消防设施信息进行全方位的整合,补充救援的设备,从而提高后续救援的效果。
四、结语
在当前地铁灾害情况中融入FAS系统是非常重要的,本身功能非常的强大,能够提高地铁灾害处置的效果,在实际实施时需要科学的完成软件的编程以及调试,同时还需要进行信息的交互,解决接口连接方面的问题,融入相对应的维护措施,以提高地铁运营安全性为主,保证地铁的平稳运营,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新, GAO, Xin. FAS系统在地铁灾害情况下的应用[J].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 01(v.36;No.453):19-21.
[2]徐俊喆. 浅析 FAS 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8, 000(019):4811-4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