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的文化超越
2020-11-03张学昌
摘要: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树立起中国文化的高度自信,推动着中国文化的复兴发展,超越了不同文化相遇后的“文化同化”“文化自闭”“文化霸权”等冲突逻辑。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超越
1.实现文化融合,超越“单向同化”逻辑
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来看,不同文化相遇后存在文化同化的问题,即一国本土文化被其它文化同化。比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許多亚非拉国家失去“招架”之力,出现西方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单向同化”,致使这些国家的一些民众在消费西方文化的同时淡忘了本土文化,本土文化的历史文脉被割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的文化融合不是“单向同化”,而是“双向互鉴”。一方面,不仅延续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而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批判和剥离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封建的、落后的、负面的成分,发展了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另一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体地运用,形成了融入中国思维、中国话语等中国文化因子的马克思主义。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性质并未改变,因此不存在“谁”同化“谁”。继承、发展它们的主体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1]从而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有了的成熟发展形态。
2.树立文化自信,超越“文化自闭”逻辑
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来看,文化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张力若难以调和,可能滋生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相对主义强调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其核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的社会训练。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以寻求理解与和谐相处为目的,而不去评判甚至摧毁那些不与自己原有文化相吻合的东西”。[2]文化总是具体的存在,但只强调文化的独特性,就可能会“以其独特性和差异性作为其优越性,从而走向文化保守主义”[3]。文化保守主义是一种文化自闭的体现,它将文化差异绝对化、定型化,排斥外来文化,反对本土文化的更新和与其它文化交往,只能导致本土文化的僵化和落后,甚至陷入“种族优劣论”的窠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人深化实践探索、理论研究和制度设计的过程,至今不仅形成了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还形成了高度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树立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领导人民群众保持文化定力,以“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气魄,传承民族文化的优秀基因和革命基因,抗拒西方文化冲击,不至于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迷失方向,确保了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与此同时,担负起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干劲,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造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成果。
3.推动文化复兴,超越“文化霸权”逻辑
文化中心主义认为某种文化优于其它文化,因而后者须从属前者。它反映一种强势文化对其它弱势文化的蔑视,是“文化霸权”逻辑的表现。伴随西方经济地位的强化,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甚嚣尘上。对此,美国学者赫伯特·席勒认为:它“实质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凭借发展优势,强行向非西方国家输出自己的商业规范、政治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5]在跨文化传播中,许多话语规则、交往方式都受到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影响。西方文化的鼓吹者和追随者们遵循“国强必霸”的逻辑,惯用西方标准来评判异国文化的优劣与前景,罔顾异国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常常以“文化多元化”为外衣消解异国的本土文化自信,将西方文化包装为人类文化的唯一优秀范例和未来,实质上是西方主导下的文化一元化行径。非西方国家能不能在跨文化传播中合理应对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保持文化独立,关系到它们本土文化的兴衰。
对中国而言,古时十分兴盛的传统文化在近代遭受西方文化冲击,面临衰败的危机。如今,中国文化的复兴是世界历史上唯一的文明古国的文化复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就正是这种文化复兴的反映。中国的文化复兴体现中国的和平崛起,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将以其文化中心主义取代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一方面,从历史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主张“和而不同”,在国内实现儒、释、道等各家文化的兴盛与融合,形成“高度自足的文化体系”。它没有主动入侵别国文化的传统,而是以“春风化雨”的方式传播到周边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对人类解决文明发展问题提供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智慧。另一方面,从现实来看,中国文化融入了马克思主义的精华,它反对各种形式的压迫和奴役,倡导人类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比如,新时代中国推进的“一带一路”倡议,突出互尊互信、合作共赢和文明互鉴,强调中外文化“相向而行、共存共进”,而非任何霸权形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的文化复兴之路,既是中国复兴本土文化之路,也是促进世界文化共同繁荣之路。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 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534.
[2]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546.
[3]马彦超.文化相对主义的限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10-04.
[4]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7.
[5]陈文殿.全球化与文化个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4.
作者简介:
张学昌(1989—),男,四川宜宾人,成都市双流区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法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