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些年,他们参加过的科考

2020-11-03小樱

少年博览(阅读与写作) 2020年10期
关键词:科举考试李贺科举

小樱

高考,可以说是每个学子求学路上最重要的一场考试。而在古代,科考是决定读书人能否走上仕途的最重要的考试。自隋朝开创科举制以来,科举考试逐渐成为寒门学子鱼跃龙门的唯一途径。密密麻麻、熙攘向上的人群中,最不缺乏的就是故事了——且看唐宋文人们的曲折考试路吧!

最励志——屡试屡败,屡败屡试!

说起韩愈,大家都不陌生,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诗文革新领袖人物,还当过吏部侍郎这样的高官。可谁能想到,这样一个令人仰慕的大boss科举之路会如此坎坷?

768年,韩愈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官的底层官宦家庭。出生不到两个月,母亲去世;3岁时,父亲也撒手人寰。幼年的他,便由兄嫂抚养。没几年,兄长也去世了,只有嫂嫂一个人抚养他和侄子。韩愈的童年,怎一个“惨”字了得!

年少的韩愈早早就知道,要振兴家道,只有科举这一条路可以走。因此,他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刻苦好学,只为一朝金榜题名,光耀门楣。可是,因为韩愈酷爱古文,不喜欢也不擅长社会上盛行的骈体文,科举考试时也是按照自己的文学思想行文,他的文章自然不讨喜。而且当时的考卷是不掩盖考生姓名的,有很多关系户“觅举”。只身来到长安的韩愈无钱无势,也不屑于“觅举”,他的科举之路更加举步维艰。贞元四年、五年、七年,三次进士考试,他总是独来独往,第一个交卷,第一个走出考场,也无一例外地落榜,三战三败。

要是普通人连番受挫,可能早就失去了信心。可韩愈不一样,他少年时就经历了诸多磨难,具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勇气和决心。所以,韩愈又参加了第四次科考,这次,他成功了。然而在唐朝,中了进士后还要参加吏部的考试才能做官,并且这个考试更难、门道更多。公元801年,韩愈第五次参加吏部选拔考试,终于通过铨选,被正式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那一年,韩愈34岁,历经14年,考了9次,终于修成正果。

最倒霉——父亲的“锅”,我来背……

你们知道“诗鬼”李贺吗?这个“鬼”可不是贬义词,而是指他的诗歌想象奇特,语言瑰丽峭拔,善于营造凄苦悲冷的氛围。《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在渲染诡异气氛的时候就极爱引用李贺的诗句,例如那句“桂叶刷风桂坠子,青狸哭血寒狐死”就摘自他的《神弦曲》。

李贺从小就显露出非凡的才能,自识字后便常常待在书房,废寝忘食,15岁时已名满京都。当时的才子皇甫湜和文章大家韩愈都亲自登门为他的文辞喝彩。然而树大招风,李贺的名声在迎来人们欣赏的同时,也招到很多人的妒忌。为了不让他参加科考,那些人找不到李贺的过失,就在他父亲的名字上大做文章。

《唐律》规定,凡是官职名称或符号犯了父祖的讳,不得冒荣居之。李贺父亲名叫李晋肃,名字中的“晋”字与“进”同音,当时的人便说“贺不举进士为是,勸之举者为非”。也就是说,李贺一辈子都与进士无缘了。最终,这位少年才子满怀不甘又无可奈何,只得止步于科举门外。

最乌龙——怪我太优秀了?

到了宋朝,科举制度已经相当完善了。那时候采用的是糊名誊录制,也就是把考生名字盖住,同时由专人把考卷重新誊抄一遍,防止因字迹认出考生。在这个背景下,我们的主人公——苏轼出场了。相传他的文章受到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理应得到第一。但欧阳修以为这篇文章是自己的学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嫌,他将第一改成了第二。这就是广为流传的“第二名”的故事。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苏轼当年参加的科举考试分为解试、省试和殿试。其中,省试考四科,分别是策、论、赋和墨义。这四科考试成绩加起来的综合成绩决定了那个人是否进入殿试。苏轼的“策”和“赋”考得不好,在“论”的作答文章中还使用了没人知道的典故。改卷老师没有见过这个典故,就拿着文章去问主考官欧阳修。欧阳修看到这篇文章甚是喜欢,为了让这个考生能顺利进入殿试,便给这个考生的“论”打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事后,苏轼自己都说这个典故是编的,可欧阳修仍然赞叹有加。

无论科举成绩如何,他们名垂千古靠的是诗文,而不是官职。他们的优秀,并不需要通过科举取得名次才能被证实。他们用自己不朽的诗文充分证明了——实力,才是最好的敲门砖。

猜你喜欢

科举考试李贺科举
李贺呕心沥血谱华章
科举考试答案解析
鬼才李贺
“科举考试”
李贺的诗不合逻辑?(上)
小小花钱看科举
唐代科举的投卷与荐举之风
中国科举考试“末班车”——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殿试二甲第二名林世焘之子林松年谈科举
科举考试的投考资格——从2016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第25题说起
宋代科举冒贯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