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中医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
2020-11-03祁全年
祁全年
(武威市凉州区谢河镇卫生院中医科,甘肃武威 733000)
吞咽障碍包括口咽性吞咽障碍以及食管性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后遗症,据调查显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生率约为19%~65%,而卒中急性期清醒患者的吞咽障碍发生率约为64%~90%,其中22%~42%的患者会出现误吸[1]。一般认为,脑卒中吞咽障碍主要与以延髓为中心的脑干病变、大脑半球病变有关,其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包括吞咽皮质损伤、皮质下行投射损伤、延髓吞咽中枢损伤、与吞咽有关的脑神经损伤等,对患者身心均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对脑卒中吞咽障碍进行干预非常重要。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康复训练、针灸等方法治疗,有证据表明,对患者联用中医传统针灸及康复训练可发挥突出的作用,改善患者吞咽困难症状,减少并发症发生。因此,该文选取2016 年1 月—2019 年12 月在武威市凉州区谢河镇卫生院治疗的182 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对其联合应用针灸及中医康复训练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治疗的182 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91例,男性55例,女性36,年龄47~82岁,平均(64.33±7.27)岁,病程1~4 个月,平均(1.77±0.32)个月,洼田饮水试验评分2~5分,平均(3.30±0.24)分。对照组 91 例,男性 53 例,女性 38,年龄 48~81 岁,平均(65.40±7.36)岁,病程1~4 个月,平均(1.78±0.29)个月,洼田饮水试验评分2~5 分,平均(3.29±0.27)分。两组患者上述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次研究已得到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纳入标准:西医诊断符合《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相关标准,经头MRI、CT 检查;中医诊断符合《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中相关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可分为肝阳上亢证、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痰热腑实证、阴虚风动证;患者意识清楚,可配合临床诊疗;患者及家属对该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肝肾功能严重障碍患者;合并其他系统危重症患者;病情不稳定患者;意识不清、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吸毒及酗酒患者;特殊时期患者,例如妊娠期、哺乳期;对该次研究使用药物过敏患者等。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康复训练,包括健康知识宣教、维持呼吸通畅、营养供给、心理支持等。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应用针灸及中医康复训练治疗,具体方法如下。(1)针灸治疗:应用舌针,对舌部心穴进行针刺,停留2 min,直到舌头抖动;应用电针[经穴治疗仪,HM6805-Ⅱ型,川食药监械(准)字2009第2270063号],通畅督脉,选取风府、百会等穴位针刺,随后连接脉冲电压,通电30 min;应用体针,选取肾俞、心俞、风池、百劳、金津等穴位针刺,每次15 min,1次/d,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2)康复训练:首先进行咽部冷刺激,选择长柄喉镜,置于冰水中15 s左右,常规消毒,分别放置在咽柱前基底部、腭弓、软腭、舌后部、咽后壁等位置,轻轻拍打,2 次/d;随后进行面部肌肉训练,包括扣打唇周、撅嘴、鼓腮、咂唇等;进行唇运动训练,指导患者闭唇,医生使用中指、食指用力掰开患者的双唇,促进其闭合功能的恢复;进行舌运动训练,指导患者张口、伸舌,若不能使舌体充分伸展,应由医师牵拉舌尖部,向外运动,指导患者努力向后收缩舌体;进行颌运动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张口、闭嘴训练,医生作抵抗运动;指导患者家属固定患者的咽喉部,轻轻上提;每次20 min,1次/d;进行摄食训练,进食时,采取仰卧位,保持上身前倾,防止反流堵塞呼吸道;进食后,保持坐位,至少30 min;对不能采取坐位的患者,应保持仰卧位1 h 以上,避免随意改变体位。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1.3 评价标准
(1)疗效判定:显效:无吞咽障碍,洼田饮水试验Ⅰ级;有效:吞咽困难显著改善,洼田饮水试验Ⅱ级;无效:吞咽困难无改善,洼田饮水试验Ⅲ级及以上;总有效率为前两者合计。(2)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评分,分数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对生活影响越大。(3)对比两组患者的实验室相关指标,包括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
1.4 统计方法
采取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使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2.2 中医症状评分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声嘶语謇、食物残留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口角流涎、舌强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的NO、SOD水平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O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SOD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脑梗死病死率明显下降,但在康复治疗方面,目前尚未取得显著进展,若错失早期康复治疗时机,则可能因假性球麻痹导致吞咽困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报道显示,与一般患者相比,合并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肺炎风险是其3倍[2]。因此,改善患者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障碍是改善患者预后、预防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关键。针灸、康复训练是目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障碍的主要手段,可修复受损神经,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
表2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组别观察组(n=91)对照组(n=91)舌强2.88±0.14 2.16±0.13 2.89±0.15 2.17±0.22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声嘶语謇2.96±0.10(1.42±0.12)a 2.95±0.11 2.09±0.13口角流涎2.95±0.17 2.02±0.08 2.96±0.20 2.05±0.11食物残留2.90±0.09(1.41±0.13)a 2.91±0.11 2.11±0.09
表3 两组患者的NO、SOD水平对比()
表3 两组患者的NO、SOD水平对比()
注:与对照组对比,bP<0.05
SOD(Nu/ml)63.33±5.49(87.87±6.61)b 64.02±5.57 74.75±6.55组别观察组(n=91)对照组(n=91)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NO(μmol/L)62.23±5.56(41.92±4.34)b 61.79±5.97 52.14±6.05
中医认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虽然病症在咽喉,但病根在脑,属痰浊瘀阻窍闭。常规康复训练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的吞咽困难症状,但存在诸多问题,恢复效果较差,且需要时间较长,患者身心负担较重。因此,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可有效拮抗神经细胞的抑制作用,恢复可逆性神经细胞活性,改善脑组织缺氧、缺血状况[3]。同时,对患者进行针刺后,可调节大脑皮层区功能,调动“闲置”的神经细胞,建立代偿机制[4]。在具体选穴上,该次主要选取了风府、百会、肾俞、心俞、风池、百劳、金津等穴位,现代医学认为,在治疗吞咽障碍时深刺风池穴可改善患者脑血流,促进脑血管机能恢复;点刺金津穴可刺激神经末梢,协调肌肉活动。基础康复训练、摄食训练、饮食改进、姿势改进等是现代康复治疗的基本原则,可利用中枢神经的可塑性,刺激中枢神经,从而建立新的运动投射区,改善吞咽肌功能[5]。两者联合应用可相互促进,取长补短,更加显著地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恢复,修复受损神经,改善患者吞咽能力。在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0.22%,对照组为52.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声嘶语謇、食物残留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显示了针灸+中医康复训练治疗的有效性。
NO、SOD在脑卒中后神经修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脑卒中发生后,体内iNOS、nNOS 反应,形成NO,并与超氧阴离子反应,形成ONOO-,可产生神经毒性,造成不可逆的线粒体酶、DNA损伤,诱发脑水肿[6]。同时,脑组织在缺血、缺氧状态下,氧化应激反应加重,也会产生神经毒性。SOD 是一种抗氧化剂,可通过作用于金属蛋白酶达到清除自由基、超氧自由基的效果,平衡自由基的产生及清除,保护血脑屏障[7]。在该次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O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SOD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证实了针灸+中医康复训练改善患者病情及预后的机制。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采取针灸+中医康复训练治疗可提高临床有效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更具应用价值。